《史华慈论中国》简介
在二战以后的国际汉学史上,史华慈是一位杰出的人物,他在近五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从事过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国先秦思想史的研究,在三个领域内都留下了影响较大的着作,可以三本着作为代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与毛泽东的兴起》、《寻求富强∶严复和西方》。另有着作《中国和其他事务》、《中国文化的价值》。除此之外,史华慈的思想也反映在他的论文中,这些论文散见于各处,其中多数已经被引入中文世界。
华东师范大学将在12月召开一个纪念和研讨史华慈的会议,许纪霖先生和宋宏编辑整理了几乎所有的史华慈论中国的重要文章以及研究和追忆史华慈的重要文章,即成此书,以纪念本杰明·史华慈教授诞辰90周年。有史华慈论文38篇,编为“论中国古代思想”、“论中西现代思想”和“论中国政治”三部分。又收入了史华慈的对话和访谈录五则,编为“对话与访谈”。另有附录,收入28篇文章,分部编入“史华慈思想研究”和“生平与追忆”,作者包括林毓生、林同奇、柯文、孔飞力、李欧梵、杜维明等。
《史华慈论中国》目录
扉页:
谨以此书纪念本杰明·史华慈教授诞辰90周年
一、论中国古代思想
1、史华慈:《关于中国思想史的若干初步考察》,(”The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China:Preliminary Reflections”,载Chinese Thought and Institutions,ed.Jhon King Fairbank,1975,16-20)张永堂译,载《中国思想与制度论集》,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76年。
2、史华慈:《研究中国思想史的一些方法问题》,载《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台北1987年。
3、史华慈:《中国政治思想的深层结构》,载《中国历史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2年。
4、史华慈:《论中国思想中不存在化约主义》(“On the absence of reductionism in Chinese thought”,in B•Schwartz,China and other matters.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6),张宝慧译,《开放时代》2001年5月号
5、史华慈:《论中国的法律观》(1947),(英文原文载密尔顿•柯兹编:《法律下的政府和个人》,后又收入《根本不同文化中的法律》<1983>一书中。)髙鸿钧译,载张中秋编:《中国法律形象的一面: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法》,法律出版社2002年。
6、史华慈:《儒家思想中的几个极点》(“Some polarities in Confucian thought”,in David S Nivison and Arthur F Wright,eds. Confucianism in action,50-62.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59),吴艳红译、何兆武校,载田浩编:《宋代思想史论》,社科文献出版社2003.年
7、史华慈:《孔子的宗教层面和“命”的概念》,(选译自B•Schwartz,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 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5。第二章一节。)林同奇译,载《世纪之交的宗教与宗教学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二,论中西现代思想
8、史华慈:《论五四前后的文化保守主义》,(“Notes on Conservatism in General and in China in Particular”,载Charlotte Furth,ed. The limits of change:essays on conservative alternatives in Republican China. 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6),韩华、张克文中译,髙力克校,载王跃、髙力克编:《五四:文化的阐释与评价——西方学者论五四》,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9、史华慈:《<五四运动的反省>导言》,(选自B•Schwartz,ed.Reflections on the May Fourth movement:a symposium. Cambridge,Mass.:Harvard East Asian Monographs,1972),髙力克中译,载王跃、髙力克编:《五四:文化的阐释与评价——西方学者论五四》,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此文另有台湾译文,译为《五四的回顾——五四运动五十周年讨论导言》,周阳山节译、林毓生校订,载周阳山编:《五四与中国》,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79年。
15、史华慈:《卢梭在当代世界的回响》,(谈火生译自Benjamin I. Schwartz, The Rousseau Strain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in China and Ot her Matter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16、史华慈:《中国与当今千禧年主义——太阳底下的一椿新鲜事》,林同奇、刘唐芬译、林毓生校订,载郑培凯主编:《九州学林》2003年冬季号,复旦大学出版社、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亦载《世界汉学》2003年第2期。
17、史华慈:《全球主义意识形态与比较文化研究》,(“The Ideology of Globalism and the Study of Comparative Culture”),载香港《二十一世纪》杂志1999年2月号。
三、论中国政治
10、史华慈:《毛泽东思想的形成》,(高铁军摘译自迪克•威尔逊主编:《从历史衡量毛泽东》,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1977年版第一章),载萧延中主编:《外国学者评毛泽东》第1卷《在历史的天平上》,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年。
11、史华慈:《德性的统治:文化大革命中领袖与党的宏观透视》,(“The Reign of Virtue:Some Broad Perspectives on Leader and Party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from The China Quarterly,July-September 1968,No.35.),收入B•Schwartz,China and other matters(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6),萧延中中译
12、史华慈:《“毛主义”传说的传说》,(刘玉昕译自The China Quarterly,1960,No.2)载《外国学者评毛泽东》第4卷《“传说”的传说》,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年。
13、史华慈:《再谈马克思主义的精华:一个答复》,载《外国学者评毛泽东》第4卷,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年。(英文原文及出处暂缺)
14、史华慈:《“毛主义”的传说或“传说的传说”——魏特夫和史华慈的结束语以及亨利克•夏德马对双方的评论》,(刘玉昕译自The China Quarterly,1960,No.3),载《外国学者评毛泽东》第4卷,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年。
四,对话与访谈
1、史华慈、中岛岭雄:《美日学者对谈录——关于毛泽东思想起源问题的讨论》,(张惠才译自《中国在重建文明》,日本筑摩书房1983年),载《外国学者评毛泽东》第2卷,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年。
2、刘梦溪:《现代性与跨文化沟通:史华慈教授访谈录》,《世界汉学》2002年第2期
3、《史华慈、林毓生对话录——一些关于中国近代和现代思想、文化与政治的感想》,载林毓生:《思想与人物》,第439-468页,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4年。
4、雷颐:《“离散的研究”——与史华慈先生关于思想史研究的对话》,载雷颐:《取静集》,新华出版社1998年。
5、林同奇:《忆老友本·史华慈——希·普特南教授(Hilary Putnam)访谈录》
附录:
一, 史华慈思想研究
1、林毓生:《史华慈思想史学的意义》,《世界汉学》,2003年第2期。
2、林毓生:《史华慈著<中国与当今千禧年主义>导言》,《世界汉学》,2003年第2期
3、林同奇:《他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史华慈史学思想初探》,《世界汉学》,2003年第2期
4、林同奇:《孟子之心与性:史华慈与牟宗三的虚拟对话》,《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1期。
5、林同奇:《超越与内在——史华慈和李泽厚对孔子天、命观念的诠释》,载《世纪之交的宗教与宗教学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150-170页
6、林同奇:《误读与歧见之间——评黄克武对史华慈严复研究的质疑》,《开放时代》2003年第6期。
7、朱政惠:《史华慈的中国学研究》,《历史教学问题》2003年第1期。
8、陈少明:《穿越理解的双重屏障——论史华慈的思想史观》,《开放时代》2001年第5期
9、刘玉宇:《对两种思想史研究的考察——史华慈与葛瑞汉先秦思想史研究比较》,《现代哲学》,2004年第3期。
10、李美燕:《李约瑟与史华慈眼中的老子“自然观”》,《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11月
11、李强:《严复与中国近代思想的转型——兼评史华慈<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载刘桂生等编:《严复思想新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
12、王健:《“严复现象”解读——兼与史华慈对话》,《原道》第5辑,1999年4月。
13、张福建:《文明的提升与沉沦:弥尔、严复与史华慈》,《开放时代》2003年第2期。
14、王文涛:《“毛主义”话语的起源、性质与内涵——简评史华慈<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与毛泽东的崛起>》,《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
二,生平与追忆
1、朱政惠:《他乡有夫子—史华慈生平和学术谱略》,同上。
2、田浩:《史华慈小传》,《开放时代》2001年第5期。
3、程钢:《跨越文化的思考——关于史华慈教授》,《世界汉学》,2003年第2期。
4、李欧梵:《哈佛两教授》,《万象》杂志2005年第6期。
5、[美]柯文、梅谷、麦克法夸尔:《怀念史华慈》,《世界汉学》,2003年第2期。
6、〔美〕孔斐力:《史华慈的历史贡献》,同上。
7、〔美〕唐·普赖斯:《睿智的思想者》,同上。
8、〔美〕布特菲尔德:《探寻中国革命史的真义》,同上。
9、〔美〕斯坦伯格:《一个完美人格的典范》,同上。
10、〔美〕李欧梵:《为学与为人的楷模》,同上。
11、〔美〕梅 谷:《道德良知和历史思考》,同上。
12、〔美〕林毓生:《以仁心说 以学心听 以公心辩》,同上。
13、〔美〕黎安友:《活在永恒的现在之中》,同上。
14、〔美〕杜维明:《史华慈叙事的人文主义视界》,同上。
编后记
编者简介: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教育部重点文科研究基地华东师大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历史系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专业博士生导师。近年来主要从事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史和知识分子的研究以及上海的城市文化研究。出版有《中国知识分子十论》(2003)、《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编)(2005)、《回归公共空间》(2006)等著作。
宋宏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近现代史。发表论文《青年毛泽东与五四运动》、《青年毛泽东政治思想演变论述(1913—1920)》等。
第一篇 论中国古代思想
关于中国思想史的若干初步考察
研究中国思想史的一些方法问题
中国政治思想的深层结构
论中国思想中不存在化约主义
论中国的法律观
儒家思想中的几个极点
孔子的宗教层面和“命”的要领
第二篇 论中西现代思想
论“五四”前后的文化保守主义
《“五四”运动的反省》导言
卢梭在当代世界的回响
中国与当今千禧年主义——太阳底下的一桩新鲜事
全球主义意识形态与比较文化研究
第三篇 论中国政治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德性的统治:“文化大革命”中领袖与党的宏观透视
“毛主义”传说的传说
再谈马克思主义的精华:一个答复
“毛主义”的“传说”或“传说的传说”——魏特夫和史华慈的结束语
以及亨利克·夏德马对双方的评论
第四篇 对话与访谈
附录1 史华慈思想研究
附录2 生平与追忆
《广场与高塔》内容简介:文明史的显著特征之一,是随着不同文化因子的混合而发生互通互融,而不是冲突。——尼尔·弗格森21世纪被
《金与铁:俾斯麦、布莱希罗德与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内容简介:本书聚焦新德意志帝国建立,一个更广泛的新精英阶层逐渐崛起,政治家
中国现代工同业真正的本土源头在那些开创了各种新式工业的民营企业家身上,张謇、荣氏兄弟、范旭东、穆藕初、刘鸿生和卢作孚,正
启蒙-思想运动如何改变世界 本书特色 ★16开精装,文汇出版社出版★对启蒙运动的另一种解读视角:两个多世纪里,跨越两大洲的三个国家,思想、领导力和变革如何相互影...
史学概论 本书特色 本书接触到当代史学发展的趋势、学术研究的新动态,以及当代史学跨学科发展向史学研究提出的新问题等。对多数民族学生来说,它有助于启发思维、激发学...
清东陵 内容简介 清东陵是清代皇家陵园之一,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西北部的昌瑞山下,是中国现存规模*宏大,体系*完整,保存*为完好的帝王陵墓群。清东陵于1961年3月...
战国歧途 内容简介 本书所述自韩、赵、魏三家分晋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国历史。作者以《史记》《资治通鉴》《战国策》等史籍为底本,并结合新近考古资料,以年代为经,以...
《州县官的银两》内容简介:本书写的是“西方到来”之前的中国。18世纪的中国不是“不变”,而是存在着生机勃勃的“变革”,是对于
先秦史官的制度与文化 本书特色 本书的内容,在史官源头及周代史官制度的考证方面,吸收了原《周代史官文化》的主要内容,但做了较大的压缩。新增加的“重黎绝地天通”及...
昆明名人旧居 内容简介 昆明何以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对此,卜保怡同志的新著《昆明名人旧居》作出了自己的诠释。该书是昆明地区抗日战争时期文物普查...
朱怀镜调任荆都市梅次地委副书记,开始了新的仕途生涯和人生故事。社会转型期的梅次,充满着生机和躁动,前所未闻的人与事、情与
《股市的逻辑》内容简介:《股市的逻辑》写到:大多数的股票书籍是用数据、图表讲了太多关于均线、切线、K线和指标的内容,对于没有
本书内容新颖而活泼,与其他后殖民主义的简介大为不同。作者不是在谈抽象的理论,而是从世界局势、个人经历和史实评述入手来审视
此书勾勒晚近人物百般脸谱,检讨中国历史的劣根性。军阀有性格:思想家和知识界创造着历史,而军阀、土匪、帮会龙头以及各色乡村
《郁达夫散文》内容简介:本书是中国现代作家郁达夫的散文随笔精选集,并配有多幅相关图片。郁达夫的散文具有独到的个性特征,他在
《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内容简介:宏观经济不仅关乎国家命运,也深刻影响着我们每个人。过去,我们的关注点在于如何解释改革开放以
民国逸史-第二部 本书特色 在中华民国这段纷纭复杂的历史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名震中外的风云人物。有关他们的野史、传言、趣事五花八门,形形色色,令人眼花缭乱。本书...
阔别祖国三十五年的乌拉尼娅回到了故乡多米尼加共和国。三十五年前整个多米尼加共和国处于冷血独裁者特鲁希略的统治下,乌拉尼亚
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4辑) 内容简介 简介本书是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主编的《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的第三辑,主题是世界现代化研究。全书由23篇论文组成,主要...
古希腊罗马的观点,政治能够塑造人的意识,而阿兰•布鲁姆将莎士比亚视为文艺复兴时期深刻的政治剧作家。他旨在重现莎士比亚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