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市區林立的唐樓中,分布著一批俗稱「道堂」或「道壇」的宗教組織,從事「扶乩」這一中國古老的降神術以及誦經活動。這類屬於道教系統的宗教團體,由於並沒有十分明顯的外部特徵,歷來不太為人所知。本書作者前往道堂實地參與觀察、訪談調查,結合道堂發行的刊物以及在香港、廣東、日本所收集的地方志、文史資料、筆記、善書等文獻資料,從信仰、功能、歷史背景與展開過程四個層面描述道堂的全貌。本書通過具有歷史視域的民族志的敍述方式,揭示出香港道堂和近現代香港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區宗教、社會、歷史等各種因素間的錯綜關係。
圖表一覽.................................................................................................. ix
中文版序................................................................................................ xiii
前言........................................................................................................xvii
序章 中國民俗宗教研究的課題........................................................... 1
第一節 中國宗教研究新動態 ....................................................... 1
第二節 道堂研究的視角 ............................................................. 11
第三節 關於道堂的先行研究及本研究的課題 ......................... 26
第一章 扶乩的性質............................................................................. 33
第一節 扶乩及其歷史 ................................................................. 33
第二節 香港的巫術與扶乩 ......................................................... 44
第三節 乩手的成巫過程 ............................................................. 55
結 語 ............................................................................................. 69
第二章 扶鸞結社中的神與人 .............................................................. 71
第一節 道堂中的扶乩 ................................................................. 71
第二節 通過乩示展開的神與人之間的交流 ............................. 76
第三節 扶鸞結社的決策 ............................................................. 86
結 語 ........................................................................................... 102
第三章 道堂在都市社會香港的社會功能....................................... 105
第一節 作為都市宗教中心的道堂 ........................................... 105
第二節 道堂的喪葬事業 ........................................................... 119
結 語 ........................................................................................... 142
第四章 道堂運動的背景——清末廣東道教與呂洞賓信仰.......... 145
第一節 清末廣東道教界 ........................................................... 152
第二節 呂洞賓信仰諸形態 ....................................................... 163
結 語 ........................................................................................... 178
第五章 清末珠江三角洲地區道堂運動的展開............................... 179
第一節 初期道堂運動 ............................................................... 180
第二節 光緒年間的道堂運動 ................................................... 199
結 語 ........................................................................................... 215
第六章 民國時期廣州呂祖道堂
——信善堂的人們及其宗教世界 ...................................... 217
第一節 民國時期的道堂運動 ................................................... 217
第二節 信善堂的成立 ............................................................... 221
第三節 《為善最樂》的宗教世界 .............................................. 229
結 語 ........................................................................................... 249
第七章 戰後的道堂運動與香港道教界........................................... 251
第一節 從廣州至寶台到青松觀
——戰後道堂雛形的形成 .......................................... 252
第二節 信善系統的展開過程 ................................................... 267
第三節 香港道教聯合會的形成 ............................................... 277
第四節 面向1997年香港回歸 .................................................. 281
第五節 跨越1997年 .................................................................. 286
結 語 ........................................................................................... 289
終章 道教與扶乩信仰....................................................................... 291
第一節 香港的道堂與扶乩信仰 ............................................... 291
第二節 近代廣東道教界形成的關鍵
—全真教與呂祖扶乩信仰 ...................................... 297
附論 廣東省的道觀復興事業
—跨國主義、歷史、共同體 .............................................. 305
附加資料A 以信善紫闕玄觀信眾為對象的問卷調查統計表 ........ 327
附加資料B 《為善最樂》原文例 ....................................................... 331
日文版(1999)後記.............................................................................. 335
參考文獻............................................................................................... 339
關鍵詞索引........................................................................................... 369
本书只是讲解了福柯思想宝库的一个个侧面,但还是力求捕捉其哲学和史学等方面主要的侧面,避免给人以挂一漏万的感觉。同时,正因
生之实现 本书特色 生之实现一改泰戈尔擅长的诗歌体裁,用议论性或抒发、或评论地表达出作者对于“人格”的思考。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社科类作品集锦融合东西方诗学、...
20世纪西方美学 本书特色 《20世纪西方美学》作为研究生教学用书,适合于高等院校中文系、哲学系使用,也适合于美学爱好者和研究者阅读。20世纪西方美学 内容简介...
浮山文集 本书特色 《浮山文集》是明代思想家方以智的文集,是“中国传统:经典与解释”系列之“方以智集”的一种。方...
心经与能量 本书特色 《心经与能量:修心养性 求索悟真》是整个佛学的总纲、总论、宗旨、精髓与核心。任何智者、学者,若想认识佛学之真谛,就万万离不开这个真理之源《...
西方伦理学流派概论 本书特色 本书力图把西方伦理学从古代到近代和现当代的发展贯通起来,从中概括出八个基本流派,并予以系统地研究。对理性主义伦理学、感性主义伦理学...
叔本华论意识与品德 本书特色 精华*世,字字珠玑,常识与经典融合,堪称传世思想魂宝。思想大师的深刻哲理、醒世箴言,是对人类文化的奉献与恩典。心灵奥秘的求索,灵魂...
游牧东京 本书特色 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企业终身雇佣制度瓦解,越来越多人无法获得稳定的工作。而大城市便利的公共设施和越来越严重的交通问题,促使年轻人开始探索更自由...
学术译丛:个人知识-朝向后批判哲学 本书特色 本书是作者耗费十余年心血的一部哲学巨著,也是他作为一位物理化学家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对历史、世界、社会和人生以及...
本卷分为两篇。第一篇为“分析哲学”,第二篇为“科学哲学”。每篇开始写一个导论,分别介绍分析哲学和科学哲学各自的来龙去脉、
中国哲学史大纲 本书特色 《中国哲学史大纲》从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三方面对我国古代哲学做了梳理,重点论述了《周易》、老子、孔子、庄子、墨子等人或流派的哲学思想...
传习录校释 本书特色 《传习录》集中反映了王阳明的心性之学,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直到今天,王阳明的思想在当代新儒家中仍有其深刻的影响。《传习录》是...
老子禅解 本书特色 老子是道教的始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自然主义哲学家。他的不朽著作《道德经》,仅五千余言,但其内涵博大精深,被誉为“万经之王”。在中国文化思想史...
道教神学概论 内容简介 《道教神学概论/当代视角下的道教神学丛书之一》试图给道教的教义思想有个明确的定位和较完整的概述,为培养和造就当代高道做个垫脚的铺垫。道教...
礼治之道-汉代名教研究 内容简介 作为一种思想文化与价值理念,名教从汉代产生到近代退出历史舞台,在中国历史上存续两千多年,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乃是研究中国...
有意义的行为 本书特色 本书是“西方哲学理论与实践书系”之一,全书共分4个章节,主要对有意义的行为知识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人文研究、作为文化工具的通俗心理学、...
上将收尾于宗教文化学有“双重的综合意味”。首先,这个晚近最受注目的研究方向,几乎把宗教学的交叉性推向了极致,以致可看做所
思孟之间儒学与早期易学史新探 内容简介《思孟之间儒学与早期易学史新探》着眼点仍在于中国文化的形成演进,而集中阐述“从宗教到哲学”的过渡历程。作者自己讲,这本来是...
《孝經學史》正文凡八章,論述先秦至晚清《孝經》學的發展歷程,不但展示了《孝經》今古文文本之流變,孝經學波瀾壯闊的研究史、
尼采到底说了什么 内容简介 尼采是有史以来被人们谈论*多的哲学家之一,也是*不被人们所理解的哲学家之一。流言蜚语在他的身后绵延不绝,涉及他的性生活,他的政治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