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市區林立的唐樓中,分布著一批俗稱「道堂」或「道壇」的宗教組織,從事「扶乩」這一中國古老的降神術以及誦經活動。這類屬於道教系統的宗教團體,由於並沒有十分明顯的外部特徵,歷來不太為人所知。本書作者前往道堂實地參與觀察、訪談調查,結合道堂發行的刊物以及在香港、廣東、日本所收集的地方志、文史資料、筆記、善書等文獻資料,從信仰、功能、歷史背景與展開過程四個層面描述道堂的全貌。本書通過具有歷史視域的民族志的敍述方式,揭示出香港道堂和近現代香港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區宗教、社會、歷史等各種因素間的錯綜關係。
圖表一覽.................................................................................................. ix
中文版序................................................................................................ xiii
前言........................................................................................................xvii
序章 中國民俗宗教研究的課題........................................................... 1
第一節 中國宗教研究新動態 ....................................................... 1
第二節 道堂研究的視角 ............................................................. 11
第三節 關於道堂的先行研究及本研究的課題 ......................... 26
第一章 扶乩的性質............................................................................. 33
第一節 扶乩及其歷史 ................................................................. 33
第二節 香港的巫術與扶乩 ......................................................... 44
第三節 乩手的成巫過程 ............................................................. 55
結 語 ............................................................................................. 69
第二章 扶鸞結社中的神與人 .............................................................. 71
第一節 道堂中的扶乩 ................................................................. 71
第二節 通過乩示展開的神與人之間的交流 ............................. 76
第三節 扶鸞結社的決策 ............................................................. 86
結 語 ........................................................................................... 102
第三章 道堂在都市社會香港的社會功能....................................... 105
第一節 作為都市宗教中心的道堂 ........................................... 105
第二節 道堂的喪葬事業 ........................................................... 119
結 語 ........................................................................................... 142
第四章 道堂運動的背景——清末廣東道教與呂洞賓信仰.......... 145
第一節 清末廣東道教界 ........................................................... 152
第二節 呂洞賓信仰諸形態 ....................................................... 163
結 語 ........................................................................................... 178
第五章 清末珠江三角洲地區道堂運動的展開............................... 179
第一節 初期道堂運動 ............................................................... 180
第二節 光緒年間的道堂運動 ................................................... 199
結 語 ........................................................................................... 215
第六章 民國時期廣州呂祖道堂
——信善堂的人們及其宗教世界 ...................................... 217
第一節 民國時期的道堂運動 ................................................... 217
第二節 信善堂的成立 ............................................................... 221
第三節 《為善最樂》的宗教世界 .............................................. 229
結 語 ........................................................................................... 249
第七章 戰後的道堂運動與香港道教界........................................... 251
第一節 從廣州至寶台到青松觀
——戰後道堂雛形的形成 .......................................... 252
第二節 信善系統的展開過程 ................................................... 267
第三節 香港道教聯合會的形成 ............................................... 277
第四節 面向1997年香港回歸 .................................................. 281
第五節 跨越1997年 .................................................................. 286
結 語 ........................................................................................... 289
終章 道教與扶乩信仰....................................................................... 291
第一節 香港的道堂與扶乩信仰 ............................................... 291
第二節 近代廣東道教界形成的關鍵
—全真教與呂祖扶乩信仰 ...................................... 297
附論 廣東省的道觀復興事業
—跨國主義、歷史、共同體 .............................................. 305
附加資料A 以信善紫闕玄觀信眾為對象的問卷調查統計表 ........ 327
附加資料B 《為善最樂》原文例 ....................................................... 331
日文版(1999)後記.............................................................................. 335
參考文獻............................................................................................... 339
關鍵詞索引........................................................................................... 369
经典与解释-阿尔喀比亚德 本书特色 “盛世必修典”——或者说,太平盛世得乘机抓紧时日修典。对于现代之后的中国学术来说,修典的历史使命当不仅是续修中国古代典籍,同...
道家与中国哲学(魏晋南北朝卷) 内容简介 该卷分为老子思想与正始玄学、庄子思想与竹林玄学、道家与西晋玄学、魏晋南北朝道教理论与老庄、魏晋南北朝道教理论与儒学等十...
日讲四书解义 本书特色 本书以藏于台湾的乾隆钦定《四库全书荟要》为底本进行整理标点,采用简体横排,对原书中异体字进行了统一规范,个别错漏处进行了改补。为读者阅读...
弗洛伊德的美学-艺术研究中的精神分析法 内容简介 在目前这个所谓的知识经济时代,现实生活的重重压力日益增大,人们不仅需要各种有用的知识作为求职谋生的手段,而且需...
亚里士多德.理性.自由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收集的是作者对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的个人研究成果,其中有些是为编写《希腊哲学史》做准备的,有的是讨论研究中发生的问...
走向解释学的真理(伽达默尔哲学述评) 内容简介 这是我国大陆**部系统而又深入地论述伽达默尔及其哲学思想的确有水平的学术专著。严平博士这部专著以伽达默尔的《真理...
为居士说居士法 内容简介 居士是佛教徒的重要组成部分,居士群体对佛教的发展影响很大。本书汇集了印顺法师对居士说法的精彩内容,包括:在家众的德行、建设在家佛教的方...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8-(全2卷) 内容简介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2)》(精装)作者作为20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其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他的科学...
金刚经 心经 坛经-中华经典藏书 本书特色 《金刚经 心经 坛经》为中国佛教史上三部核心经典的合集出版。《金刚经》、《心经》、《坛经》在中国佛教中拥有崇高的地位...
人论-西苑 本书特色 一本全面阐述了人类文化哲学体系的书,认识自我是哲学探求的*高目标,卡西尔一生中*重要的一部著作。人论-西苑 内容简介 《人论》全书分为上下...
伦理学理论与方法-(修订版) 本书特色 《伦理学理论与方法(修订版)/基础理论探究系列/伦理学前沿丛书》编著者高兆明。本书是我国著名伦理学者高兆明教授多年从事伦...
《庄子》选读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中小学生必读丛书,是教育部指定书目。《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主要的哲学和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哲学史、美学史和思想史诸方面,都占有...
庄子的奔腾与庄共舞 本书特色 《庄子的奔腾与庄共舞》是王蒙对《庄子·杂篇 》的解读与阐释。王蒙对庄子的解读融合了自己的人 生体验和现实生活,新鲜独特,...
焦氏易诂 本书特色 《焦氏易诂:外一种》是尚秉和注释《焦氏易林》后,意欲未尽而写的易学随笔和心得。《周易古筮考》前九卷,是作者对春秋至明清,两千多年来古代典籍中...
新哲学(第二辑) 目录 学说广场对立和鼎立/庞朴能力本位论与21世纪实力主义文化预期/韩庆祥中国哲学:摸索与新视角春秋思想史论(下篇)──哲学突破的历史进程/余...
中华神秘文化书系-神秘的择吉 内容简介 本书是“神秘文化书系”之一。中华文化,不仅以其悠久、丰富称著于世,还因其浓郁的神秘性为中外瞩目。所谓神秘,内含神奇、隐秘...
本书以中国北方民族萨满出神现象为主题。萨满出神现象是萨满教的基本问题之一,其本身又涉及若干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来自研究对象
帕斯卡尔式的沉思 内容简介 取得一定成就的人文科学,应该得出一种关于人的观念,这种观念被这门科学的方法和结果包含,但基本上处于不言明的状态。这种揭露,对于更好地...
“是什么?”——形而上学永恒的提问。“是真的。”——哲学不朽的追求。不管是对自然界或社会,还是上帝或人,都少不了这样的思
论语 内容简介 本书总共二十篇,不到五百章,共有一万二千七百多字,它从各个角度讲述仁义道德,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还有历史上重大事件和人物的评论。论语 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