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市區林立的唐樓中,分布著一批俗稱「道堂」或「道壇」的宗教組織,從事「扶乩」這一中國古老的降神術以及誦經活動。這類屬於道教系統的宗教團體,由於並沒有十分明顯的外部特徵,歷來不太為人所知。本書作者前往道堂實地參與觀察、訪談調查,結合道堂發行的刊物以及在香港、廣東、日本所收集的地方志、文史資料、筆記、善書等文獻資料,從信仰、功能、歷史背景與展開過程四個層面描述道堂的全貌。本書通過具有歷史視域的民族志的敍述方式,揭示出香港道堂和近現代香港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區宗教、社會、歷史等各種因素間的錯綜關係。
圖表一覽.................................................................................................. ix
中文版序................................................................................................ xiii
前言........................................................................................................xvii
序章 中國民俗宗教研究的課題........................................................... 1
第一節 中國宗教研究新動態 ....................................................... 1
第二節 道堂研究的視角 ............................................................. 11
第三節 關於道堂的先行研究及本研究的課題 ......................... 26
第一章 扶乩的性質............................................................................. 33
第一節 扶乩及其歷史 ................................................................. 33
第二節 香港的巫術與扶乩 ......................................................... 44
第三節 乩手的成巫過程 ............................................................. 55
結 語 ............................................................................................. 69
第二章 扶鸞結社中的神與人 .............................................................. 71
第一節 道堂中的扶乩 ................................................................. 71
第二節 通過乩示展開的神與人之間的交流 ............................. 76
第三節 扶鸞結社的決策 ............................................................. 86
結 語 ........................................................................................... 102
第三章 道堂在都市社會香港的社會功能....................................... 105
第一節 作為都市宗教中心的道堂 ........................................... 105
第二節 道堂的喪葬事業 ........................................................... 119
結 語 ........................................................................................... 142
第四章 道堂運動的背景——清末廣東道教與呂洞賓信仰.......... 145
第一節 清末廣東道教界 ........................................................... 152
第二節 呂洞賓信仰諸形態 ....................................................... 163
結 語 ........................................................................................... 178
第五章 清末珠江三角洲地區道堂運動的展開............................... 179
第一節 初期道堂運動 ............................................................... 180
第二節 光緒年間的道堂運動 ................................................... 199
結 語 ........................................................................................... 215
第六章 民國時期廣州呂祖道堂
——信善堂的人們及其宗教世界 ...................................... 217
第一節 民國時期的道堂運動 ................................................... 217
第二節 信善堂的成立 ............................................................... 221
第三節 《為善最樂》的宗教世界 .............................................. 229
結 語 ........................................................................................... 249
第七章 戰後的道堂運動與香港道教界........................................... 251
第一節 從廣州至寶台到青松觀
——戰後道堂雛形的形成 .......................................... 252
第二節 信善系統的展開過程 ................................................... 267
第三節 香港道教聯合會的形成 ............................................... 277
第四節 面向1997年香港回歸 .................................................. 281
第五節 跨越1997年 .................................................................. 286
結 語 ........................................................................................... 289
終章 道教與扶乩信仰....................................................................... 291
第一節 香港的道堂與扶乩信仰 ............................................... 291
第二節 近代廣東道教界形成的關鍵
—全真教與呂祖扶乩信仰 ...................................... 297
附論 廣東省的道觀復興事業
—跨國主義、歷史、共同體 .............................................. 305
附加資料A 以信善紫闕玄觀信眾為對象的問卷調查統計表 ........ 327
附加資料B 《為善最樂》原文例 ....................................................... 331
日文版(1999)後記.............................................................................. 335
參考文獻............................................................................................... 339
關鍵詞索引........................................................................................... 369
汤用彤魏晋玄学讲义 本书特色 《汤用彤魏晋玄学讲义》搜集了汤用彤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讲课提纲及学生的听课笔记,其中,关于“贵无”之嵇康、阮籍、张湛、道安等重要论...
谋略一本经 鬼谷子 本书特色 《谋略一本经:鬼谷子》:一部做事成事的谋略枕边书。《鬼谷子》是动乱的智慧宝典,习用千里的实用指南,它汇聚了中国五千年传统智慧谋略的...
太谷学派遗书选编 本书特色 太谷学派学术糅杂、传闻神异,众多著述堪为学术研磨之佳品。鲁迅、范文澜、马裕藻、沈兼士、柳诒征、马一浮、熊十力、戴逸、李文海等近现代知...
黄绾集 本书特色 张宏敏编著的《黄绾集》为“阳明后学文献丛书 ”的一种。以明嘉靖刊本《石龙集》二十八卷为主, 补充了《久庵先生文选》、《知罪录》、《明道编》 ,...
灯塔上的瞭望者-捍卫论语-第二卷 本书特色 《捍卫论语——灯塔上的瞭望者》主要是围绕《论语》中的《公治长篇》《雍也篇》《述而篇》等篇展开。采取引文、释意、啖言相...
论真理/自然神论译丛(自然神论译丛) 本书特色 雪堡的赫伯特勋爵(1583~1648)被后世誉为自然神论之父,其代表作《论真理》在英国乃至世界哲学史上都具有划时...
這本書是一個獻禮,獻給這個動亂時代的心靈導師,也是作者的老師,頂果欽哲仁波切,同時獻給作者的心靈同伴,以及會讓眼睛在這些
本书是作者六十多年来学术研究成果的汇集,全书大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考论《仪礼》写作年代、宗周礼乐文明以及汉代经学(尤其
记忆的承诺:马克思.本雅明.德里达的历史与政治 本书特色 借助本雅明和德里达来重读马克思,本书作者试图建立一种解放哲学。弗莱切(MatthiasFritsch)...
《细说汉字:1000个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是一本介绍汉字基本知识的通俗读物。原书曾以《汉字例话》《汉字例话续编》刊行于世,深受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浙东学派溯源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何炳松(1890—1946),字柏丞,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史学家和教育家.*早系统介绍西方史学理论与方法,强调...
古训新解:你知道的和你不知道的常识 本书特色 当下国学很流行,因为古人的智慧总会给找不到出路的人们指出一条出路。古训在经过了千锤百炼之后,留下的都是精华中的精华...
清代学术概论 本书特色 从《清代学术概论》初版以来,四分之三世纪过去了,它不仅仍能吸引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成为他们了解清代学术文化史的入门必读书,而且在学者中...
从庄子到郭象:《庄子》与《庄子注》比较研究 本书特色 庄周的《庄子》和郭象的《庄子注》是中国哲学史、思想史上的经典文献,其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哲理是中华思...
气论与仁学 内容简介 朱熹曾列举了格物致知的“用力之方”,他说:“若其用力之方,则或考之事为之著,或察之念虑之微,或求之文字之中,或索之讲论之际,使于身心性情之...
为神性加注-唐宋叶法善崇拜的造成史 本书特色 为神性加注:唐宋叶法善崇拜的造成史》是对于唐代道士从宗教社会学角度加以详细分析的开拓性著作。作者将文献跟田野结合起...
西方生态伦理思想 本书特色 王国聘、曹顺仙、郭辉主编的《西方生态伦理思想(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课程系列教材)》《西方生态伦理思想》是一本专门介绍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的...
中华礼仪校园读本 本书特色 金文编著的《中华礼仪校园读本》是中小学生学习礼仪的基本用书。本书的编写紧紧围绕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礼仪这一主线展开,内容编排以...
刘师培儒学论集 本书特色 ★ 16开软精装,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四川大学出版社组织的二十世纪儒学大师文库之一★ 选编文章是对刘师培学术渊源、特点、治学方...
斯宾诺莎读本,ISBN:9787802112810,作者:(荷)斯宾诺莎著,洪汉鼎编目录 导论:斯宾诺莎的生平、著作和学说大旨神、人及其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