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构造原理与设计(第4版)》内容简介:建筑学是一个具有特色的学科。它既是一门技术学科,同时又涉及文化、艺术、社会、历史和人文领域等诸多方面。即使在技术领域,它也涉及许多其他相关学科,这就要求建筑系的学生知识面要十分广阔。博览群书增进自身修养,是成就一个优秀建筑师的必要条件。然而,许多建筑专业学生不知道课外应该读哪些书,看哪些资料。许多建筑学教师也深感教学参考书的匮乏。因此,除了课内教材,课外的教学参考书就显得十分重要。
0 绪论 0.1 建筑构造课程的内容、任务和学习方法 0.2 建筑物的分类、分级及其与建筑构造的关系 0.3 建筑物的基本功能和建筑物的系统组成 0.4 建筑物的施工建造方法和建筑工业化 0.5 建筑构造的影响因素和设计原则1 建筑承载系统 1.1 概停 1.2 建筑承载系统中的水平分系统 1.3 建筑承载系统中的竖向分系统 1.4 基础与地下结构2 建筑围护系统 2.1 概述 2.2 建筑防火构造及安全疏散 2.3 建筑防水构造 2.4 建筑防潮构造 2.5 建筑隔声构造 2.6 建筑保温构造 2.7 建筑隔热构造3 建筑装修 3.1 概述 3.2 室外装修构造 3.3 室内装修构造 3.4 隔墙与隔断构造 3.5 门窗构造 3.6 栏杆扶手构造4 建筑变形缝 4.1 变形缝的类型和设置条件 4.2 变形缝的构造附录 复习思考题要点分析参考书目
《好莱坞:欧洲电影人之梦》叙述了“好莱坞的欧洲人”的过去和现在的状况,以及他们对好莱坞电影美学的贡献,并就好莱坞和“欧洲
硬笔书法实用教程 内容简介 书法是一门研究汉字书写法则的学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和宝贵遗产。由李放鸣编著的《硬笔书法实用教程》从*基础的执笔...
吴昌硕臨石鼓文-中国著名碑帖精选 本书特色 吴昌硕(1844~1927年),原名俊、俊卿,字香补、仓顾、苍石,民国以后称昌硕,号缶庐、老缶、老苍、苦铁、破荷、大...
李国新,女,1966年4月出生于河南省社旗县,现任教于浙江农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汉画学会会员,浙江省美术家学会会员,浙江农林大学汉画造型...
《夏商周考古探研》内容大致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夏文化研究,涉及夏与夏文化的年代、夏文化的特征以及与商文化的关系。二是商文化
任逍遥-贾樟柯故乡三部曲-3 本书特色 《任逍遥》是贾樟柯自编自导的第三部故事长片,由法、日、韩三国联合出品,香港胡同制作公司执行制作。这也是日本著名导演北野武...
老香烟牌子 内容简介 香烟牌子,顾名思义,就是因推销香烟而放置在烟盒内的一种小型画片,其实 质是香烟宣传广告。香烟牌子画面内容丰富多采,包罗万象,洋洋大观,其内...
《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中国古都五书:古都西安》不想刻意介绍西安极为丰富的古代遗存,因为有很多好书已经详尽描
铿锵竹韵抒真情:张子健话说张志宽 本书特色 孙福海执笔的这本《铿锵竹韵抒真情(张子健话说张志宽)》介绍了,张志宽是新中国培养出的**代曲艺家,也是天津电台的一位...
王小波,1952年生于北京,1997年4月病逝于北京。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硕士,曾任教于北京和中国人民大学,后辞去教职专事写作。代表作品为长篇小说时代三部曲——...
从设计到设计-服装设计实践教学篇 内容简介 中国加入WTO后,要走向国际服装市场,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市场意识,鼓励学生进行市场开发和搜集国际市场的设计信息,如流...
海上传奇 本书特色 跃起的刹那贾樟柯高雄,我从北京来,来见南国,来见。林强的摩托车,撕破燃烧的空气.我们两团燃着的火球,沿海岸线滚动。现实完全避让,海边空无一人...
"SueKippermanoffersusalighttofollow.Weareskillfullyguidedthroughthestoriesofwome...
京剧流行唱段集粹(续集) 内容简介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
中国南方各民族民间剪纸研究 内容简介 南方各民族民间剪纸是中国民间剪纸的一大分支,它在丰富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表现主题和题材样式、改变早期剪纸以女性为主体的创作格...
★《狼图腾》导演钦定美术团队★500余幅珍藏设计稿精美呈现★近千个日夜的第一手幕后记录★来自金鸡奖最佳美术指导的独家创作笔记
本书是日本著名的汉学家神田喜一朗写于1953年的有关敦煌学研究的著作,是20世纪前五十年敦煌学研究的总结性著作。他对敦煌学五十
《先秦两汉考古论丛》收录了作者关于先秦两汉考古学的论著52篇,内容包括秦汉陵墓制度,秦汉简牍、铭刻与墓志,汉代礼制建筑与饮
书法美学论稿 本书特色 ★ 16开布面精装,铜版纸全彩图文,配精致函套,大象出版社出版★ 本书以审美为主线,探述了书法的性质、审美价值、艺术规律,有许多独到的见...
《建筑体验》作者拉斯姆森曾经写道:“过去,全部的社会部参与了住所和人们使用的工具和形式的形成,对场所、材料和使用的自然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