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達臨
1932年6月2日生,上海大學社會學教授,香港國際衛生醫學研究院一級教授,德國性學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學術顧問,亞洲性學聯合會副主席。
劉教授創下中國數個第一:第一個公開的性學系列講座、第一個性教育培訓班、建立第一個性學學術團體、創辦第一份性學刊物,組織並完成第一次全中國兩萬例性調查(1989-1990)、承辦第一屆國際性學研討會、搶救許多珍貴性文化遺產並建立第一個性文化博物館。
劉教授從社會學的角度研究性科學,被譽為「中國的金賽博士」;1994年柏林第五屆國際性學大會獲頒「赫希菲爾德國際性學獎」,成為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亞洲學者;2001年美國授予「赫伯˙林格倫獎」;美國時代《時代》週刊譽為「引導中國走向幸福的21世紀的代表人物」之一。出版80多部學術著作,並譯為英、德、日、韓等多國語言。「同性戀性史」為作者繼「性史圖鑑」、「性愛進化史」後另一代表性著作。
第一章 中國古代的同性戀
第一節 歷史上最早的同性戀記載
第二節 同性戀的一些稱謂
第三節 迷於同性戀的兩漢皇帝
第四節 古代同性戀的性角色
第五節 社會環境影響同性戀
第六節 男風氾濫的明清朝野
第七節 清代文人筆下的同性戀
第八節 中國歷史上的女同性戀
第二章 中國現代的同性戀
第一節 中國現代對同性戀研究的狀況
第二節 同性戀者知多少
第三節 同性戀者的分類
第四節 人們對同性戀的看法
第五節 同性戀者的婚姻問題
第六節 法律、政策與同性戀
第七節 同性戀與愛滋病
第八節 同性戀在香港和台灣
第九節 文藝介入同性戀探索領域
第三章 調查數據分析
第一節 艱難的調查之路
第二節 文化程度和婚姻狀況的特點
第三節 性生理發育和手淫
第四節 擇偶標準
第五節 相識與相聚
第六節 同性戀伴侶之間的關係特徵
第七節 性行為
第八節 性觀念
第九節 性教育和性知識
第四章 典型事例
第一節 意向型同性戀
第二節 性感型同性戀
第三節 性樂型同性戀
第四節 複合型同性戀
安·帕奇特在写作生涯早期,曾靠为时尚杂志撰写非虚构作品谋生。《剧院里最好的座位》一书正是这些经过悉心打磨的非虚构作品的结
本书是周振甫先生对鲁迅诗歌的注。全书收入鲁迅诗歌共62题79首,是目前最为完整的注本,按旧体诗、新诗、民歌体诗以及轶诗四大部
「樣板戲」是「文革」文學創作的主體成果,也是集中體現主流意識形態政治標準、藝術規範的典型作品。本書以政治美學作為中心視角
《温故(二十四)》内容简介:1.《温故》,呈现珍贵文本——本辑“特稿”专栏,亮轩《绝对孤本》为我们解读、展示了伴随董作宾的女
《中国传统家训选》内容简介:家训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此次编选《中国传统家训选》,收入“教育部统编《
《伪自由书》内容简介:本书是鲁迅1933年1月至5月间所作杂文四十三篇,1933年10月由上海北新书局以“青光书局”名义出版。包括《观
“三联讲坛”系列丛书精选了一批有特色的大学选修课、专业课及有影响的演讲录音整理成书,自《从卡夫卡到昆德拉》(吴晓东)、《与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日本基督教传教士、教育家清水安三与他的先后两位夫人清水美穗、清水郁子在北京朝阳门外的贫民窟创
《直播电商全能一本通》内容简介:电商+直播,开启了电子商务的新征程,启动了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新引擎。电商与直播的结合,另辟蹊
《镜中爹》讲述了:六十年前,上海码头,那条去台湾的大船,圆了儿时的乘船梦,却隔绝了一生的父子情,分离五十年后,万里寻父,
《半小时漫画科学史3》内容简介:混子哥新作!全网粉丝2000万! 从地心说到相对论,半小时读懂人类如何从蒙昧走向理性。翻开本书,
收选“旧日红”、“耳语”、“念青室情事”、“西贡沉沦”、“字里秋意”等散文。作者简介 董桥,一九四二年生,福建省晋江县人
《马尔克斯与他的百年孤独(修订版)》内容简介: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尔克斯最重要的作品,同时也是震撼二十世纪文坛的奇书,
《湖山感旧录》内容简介:作者长期在原杭州大学从事古文献整理与研究工作,耄耋之年写下一系列学林漫录之作,或怀念师友,或追忆往
心病還需心藥醫以寫作進行最深刻的心靈治療從前現代到後現代兩個時代,兩個病例,兩種焦慮和鬱悶向一百年前夏目漱石的《心》的致
《天字第一号:章太炎传》内容简介:章炳麟,号太炎,既是革命元勋,又是国学大师。本书是许寿裳的传记代表作之一。本书记述了章炳
生活是一个取之不竭的影库,而且永远比戏剧精彩。比惊悚的更惊悚,比传奇的更传奇,比煽情的更煽情,比励志的更励志。没有你看不
《魔术时刻》一书是苏伟贞最出名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她的八篇短篇,以电影技术“魔术时刻”捕捉“暧昧不明、幽微难测的灰黑地带
内容提要曼斯菲尔德是我国读者所熟悉的英国小说家。她的书信和日记既是一个善良、敏感的女作家内心世界的自述,又是一篇篇优美的
本书共分五章:一、尼采到东方的旅程;二 、奴隶价值的重估;三、尼采的反政治性和精神激进主义;四、尼采的永恒的“民族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