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书的理由: 斯坦顿在林肯咽气时说:“现在,他属于世世代代。”林肯遇刺后一位演说家说:“耶稣基督为世界而死,亚伯拉罕·林肯为祖国而亡。”林肯早年执律师业时合伙人、林肯专家赫恩登说:“……像可燃气体似的,从一潭腐臭的死水中升起,以自己的能量和自然性质燃烧起来,向空际喷射而出,光辉,灿烂,明亮。”《华盛顿记事报》说:“……性情非常平和,意向坚定不移,道德原则高尚,爱国心极强。”英国《利物浦邮报》说:“……一个英雄崇拜者跑遍天涯找英雄,不如选择这位又瘦又高的美国佬”……
建议以下人群阅读本书: 草根阶层或纨绔子弟,“民主政治”之赞成者或反对者,美国文化之研究家或爱好者,传记文学之研究家或爱好者,埃米尔·路德维希之研究家或爱好者,林肯之研究家或爱好者,打工者或即将打工者,大中学生……
假如你不知道一个私生女的儿子能够做什么,请读一读林肯;假如你不知道一个赤贫家庭的孩子能够做什么,请读一读林肯;假如你不知道一个九岁死了母亲的孩子能够做什么,请读一读林肯;假如你不知道一个木匠的儿子能够做什幺,请读一读林肯;假如你不知道当过劈柴工、店铺小伙计、只上过一年学的人能够做什么,请读一读林肯;假如你不知道一个二十二岁经商夫败、二十三岁丢了工作、二十四岁借钱经商再次破产的人能够做什么,请读一读林肯;假如你不知道一个二十三岁竞选州长失败、三十一岁争取成为选举人失败、三十四岁参加国会大选失败、三十九岁寻求国会议员连任失败、四十五岁竞选美国参议员失败的人能够做什么,请读一读林肯;……
他从“一无所有”之家庭背景出发,他从“备受歧视”之草根阶层出发,他从“屡战屡败”之政治生涯出发……开辟了一个“林肯时代”。马克思评价说:“……在美国历史和人类历史上,林肯必将与华盛顿齐名!” 本书源于“新传记派”作家埃米尔·路德维希之名作《林肯传》。
林肯经历复杂,这使他过早地了解到了这个世界的真实面貌,他亲身体
会也深切了解世间的苦难和艰辛,他更加明白金钱的好处,自然他也知道竞
选成功会给他带来什么样的实惠和利益;可是,即便如此他也不会为此而不
择手段,这就是林肯的真实本性。
他看待问题总是一分为二,从不同的方面均衡有争议的意见,但是他这
样做决不是出于保住自身的考虑,而总是有他自己的道理。有一个例子恰恰
能证明这一点:
林肯和他的几位同仁主张将州府从现在的万达利亚迁至斯普林菲尔德。
因为相比较于万达利亚的贫穷落后,斯普林菲尔德这座大城市将能为这个州
的贸易、法制和基础建设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且迁址对林肯个人发展也
是极其有利的。他觉得自己再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一块闭塞的地盘,他需要到
更宽广的地方去大展手脚,不但如此,他的政治活动圈子也需要不断扩大,
他必须以自身的努力把这个圈子团聚在一起。但是,林肯的这一提案触及到
了另外一些人的利益,于是他们站出来反对这一议案。两派你来我往,观点
对峙,僵持不下,就在这时,手握关键几票的一帮人组成了第三派别,声称
如果哪一方能满足他们的利益要求,他们就会转投谁的支持票。面对这一政
治诱惑,林肯给予了坚定的答复:“你们纵然能够将我的头烧成灰撒到风中
,或者把我的整个灵魂驱逐到黑暗又绝望的深渊中去,但是,你们休想让我
屈服于我认为不对的事情,更别想迫使我接受这些事情变成事实,因为我只
相信正义和真理,并为此坚持到底。”
这是多么豪迈的宣言,这也充分显示了林肯的性格:维护正义,坚持真
理,斗志昂扬,逻辑缜密,为人直率并且为理想奋斗不止。在这场议会斗争
中,林肯*终赢来了胜利。也正是林肯的这些性格特点使他能够在伊利诺伊
州做出那么多令人称道的功绩来。
恰恰是林肯性格中质朴率真的一面,为他赢得了朋友的支持,他们更愿
意围聚在林肯四周,对他投以真诚的信任。在议会休息所在地,常常有一堆
人围在林肯身旁,饶有兴致地听林肯讲那些奇闻趣事,总能把人们逗得哈哈
大笑。当他讲累了,就会让人趁机来上一段小提琴独奏,他则静静地坐在椅
子上慢慢地品味着音乐,这总会使他感到特别愉悦。这种场合开始大约一小
时左右就会进入一个高潮,道格拉斯那时会拉上几个人跳上桌子,来上段兴
致勃勃的恰恰舞,兴之所至还把餐具茶具打个粉碎以图痛快。而这时的林肯
总是很平静,他默默地坐在一边,既不大口地狂饮,也不会像道格拉斯他们
那样站在桌子上跳恰恰。但是,当他拿自己与眼前这些轻浮的人作比较后,
他就会信心陡增。所以,有一次林肯对自己的一位好友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要成为伊利诺伊州的改革先锋!”
P72-73
埃米尔·路德维希(EmilLudwig,1881一1948),德国作家,籍通俗传记而名满天下。学法律出身,二十五岁始写剧本与诗歌。一战时期任德国报纸驻外记肯,游历欧美。切身体验混乱动荡之现实世界。注重人物曲折心路历程,擅写人物多面复杂性。文笔简练通俗,富于表现,感人罕深。所写传记熔真实与想象、历史与现实于一炉,既能让读者近距离观察其笔下人物,又能让读者从传主身上获取面对纷繁复杂世界之应对良策。
一九一八至一九一九年写出长篇小蜕《狄安娜》。一九二0年写出歌德传记,并藉此成为强调人物个性之“新传记派”作家。此类传记已译成英文者有《拿破仑》(1927)、《俾斯麦》(1927)、《威廉·霍亨索伦》(1917)、《歌德》(1928)、《人之子》(耶稣传记,1928)、《林肯》(1929)、《兴登堡》(1935)、《克娄巴特拉:一个女王的故事》(1937)、《罗斯福:命运和权力的研究》(1938)、《三幅画像:希特勒、墨索里尼、斯夫林》(1940)、《贝多芬》(1943)等。
青年毛泽东的交往 本书特色 莫志斌编著的《青年毛泽东的交往》内容简介:青年毛泽东对如何做人、人生的目的及意义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审视和思考,具体地回答了在...
唐骏自传-我还年轻.我还可以重新出发 本书特色 ★亲笔自传。唐骏首部人生职场自传,讲述自己20年职场风云和50年人生感悟。唐骏从普通程序员到微软中国总裁,从盛大...
《清廷十三年:马国贤在华回忆录》历来被称为西方汉学的“奠基”之作,系意大利神父马国贤对其在华十三年所历清廷诸事及往返始末的
饕餮权相-大清二号首长和珅 本书特色 不要以为和珅就是一土豪,他也是有情有骚有理想的文艺男青年。当世界把他推向大清2号人物的时候,不吞下这个帝国怕是对不起观众。...
张献忠传论 本书特色 《张献忠传论》:张献忠是明末农民战争重要领袖人物,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也是一位在史学界长期存在争议的人物。近期随着彭山江口沉银考古发...
季羡林,生于1911年8月,山东清平(今临清市)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1935年秋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
记载这个“圣人”谈话的书也就成了“圣书。”学术界更是将《歌德谈话录》看做研究歌德的秘读书目;有些专家甚至把这《歌德谈话录
本書是民國耆老陳立夫先生,以珍貴的圖文史料為現代中國歷史做見證。書中敘述了:為何精明過人的譚延闓先生為何屈居於先總統先中
一师毛泽东 要为天下奇 本书特色 王立华著的这本《一师毛泽东要为天下奇》是一部专门研究探讨毛泽东青年时代在湖南一师求学的思想与生活历程,给读者展示出一幅少年毛泽...
生命在这里怒放:老艺人的传奇人生 本书特色 抗战期间,梅兰芳有一笔演出的收入,曾带往香港存人银行。可是返回上海不久,日寇统治下的香港将这笔高额存款全部冻结,梅兰...
《信息安全水平初级教程》内容简介:在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工作中,人是最核心、最活跃的因素,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知识与技能已经成
特立独行-奥巴马母亲的传奇 本书特色 本书《特立独行:奥巴马母亲的传奇》,如副书名所示,为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的母亲,斯坦利安邓纳姆的传记。邓纳姆女士于1942年...
民国往事 本书特色 她,一个普通的女子,却要肩负起一个家族的命运他,一个富家的子弟,面对自己喜欢的女人却只能相望乱世里风雨飘摇的儿女情缘,凄苦流离的天下苍生,这...
傅雷的最后17年 本书特色 在历史的废墟上,仍能隐约听到他情纯的声音,家书与家国思想的芦苇脆弱而优美,令人伤杯,让心明净。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以劫难磨炼...
《掌控关系》内容简介:在各种复杂关系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处于“被动”地位:精心制订的工作计划,被领导说得一文不值。想让
当代著名华文作家王鼎钧先生的“回忆录四部曲”、“人生四书”、“作文四书”等作品在大陆出版以后,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影响巨
封面中国1-美国《时代》周刊讲述的故事(1923-1946) 本书特色 新颖的视角,生动的细节,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收获》专栏著名作者、2006年第五届华语文学...
袁同礼纪念文集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 《袁同礼纪念文集》是“袁同礼纪念座谈会”的论文结集★ 本书从怀念、回顾、专题研究等方面展示了...
《词语的故事(中华文化故事)》内容简介:“小鸟依人”最初竟然是用来形容男人,而且还是一个果敢强悍的男人,他究竟是谁?请人修
我的父亲高更 本书特色 《我的父亲高更》借由保拉·高更之笔,我们眼前的艺术家高更,这位天真的“野蛮人”,形象更加丰满动人了。我们得知,他的父亲曾经在理想与现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