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宾格勒,这个现代德国心灵的重要表征,把歌德式的观相方法和尼采式的批判精神结合在一起,从宏大的文化比较形态学的角度,通过对西方文化的精神逻辑和时代症状的描述,预言西方文化终将走向没落。自他以后,这一末世启示录的论调就犹如一个原始的创伤,深深地刻印在20世纪以来的西方历史路程中,其先知般的声音在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仍可唤起一种自省的激情。
《西方的没落》是德国现代哲学家斯宾格勒(1880-1936)的历史哲学著作。本书的第一卷于1918年出版,第二卷于1922年出版。
斯宾格勒青年时代就读于哈雷、慕尼黑、柏林等大学,毕业后任教于一所中学。本书就是他在中学教书时写成的。作者说他于1911年已构思此书,当时他已感觉到世界大战已迫在眉睫。大战的爆发和进展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憾,促使他深深地思考现时代人类的生活,尤其是西方文化与历史的命运。
在《西方的没落》的一书中,斯宾格勒大胆地提出了研究人类历史与文化发展的新学说,即比较文化形态学的理论体系。他认为这是在西方现代社会的土壤中所能产生的唯一的新哲学,从这一世界历史形态学的观点出发,可以很好地审视人类历史与文化的发展,为现时代的文化定位,并预测其未来的发展。
斯宾格勒认为全人类的历史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各个文化的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只能是研究各个文化的历史。每种文化都有其基本的个性特征,这些基本物征作为文化的灵魂从文化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不同的文化是互不理解的。因而,研究世界历史必须采用“文化形态学”的方法,从贯穿于每一文化的基本的个性特征去把握其形态。把握各个文化的基本特征不能靠自然科学的方法,要靠本能和直觉去理解。
比较文化形态学认为,历史是有逻辑的,有一种形而上学的结构贯穿于人类历史中。具体地说,人类历史是一个有机体,每种文化都具有相同的生命周期,历经青春、生长、成熟和衰败四个阶段,就像大自然有春、夏、秋、冬四季变换一样。各个文化中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只要属于文化形态学中的同一阶段,就是同时代的。
尽管斯宾格勒的历史哲学中仍然存在着“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但他确实是比较早地、比较自学地批判“西方中心论”的西方著名学者。他例举了人类历史上的八大文化,即古典文化、西方文化、巴比伦文化、中国文化、埃及文化、墨西哥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等,认为古典文化、西方文化并不比其它文化优越。他把“西欧中心论”问的世界史观视为“历史的托勒密体系”,认为它应该被他的哥白尼式的世界观所代替。不过,在他看来,除了西方文化,其它文化都已经死亡,只是一种无历史、无生气的存在。只剩下西方文化还处于文明发展的“战国时期”,虽然他也讲西方的没落。
斯宾格勒的历史哲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他特别强调历史的宿命.他明确地说,《西方的没落》是他对历史和有关宿命的哲学的一种新的看法。由这种宿命的历史观所决定,虽然他也感叹西方的没落,却还是认为不论人类是多么努力,都不可能改变历史的宿命.他的希望只是,这本书能打动他的读者,从而委身于技术、海洋、政治,而不是抒情诗、画笔、认识论,他认为人们只能适应这个技术的、物质的、政治的社会要求。
《西方的没落》一书问世以来,其影响是很复杂的。它既对汤因比这样的历史学家有很大的影响,又被纳粹政治家和思想家所利用.我们今天应该以批判的眼光来读这本书,进行批判的思考。建议重点阅读导言部分。
斯宾格勒原先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因《西方的没落》一书一举成名,挤身于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历史学家之列。
在整个世界中,我们可以区分出两种人:一种是宿命的人,如政治家与军事家,放眼世界的人与专一于事务的人,渴望发迹、掌权、战斗、渴望冒险,铤而走险;另一种则是因果的人,由于心理的能力或则由于血气的缺陷而注定要成为“才智之士”,如圣徒、僧侣、学者、思想家或哲学家。存在与觉醒的存在、节奏与张力、动机与观念、循环器官与触觉器官——在但凡重要的人物身上,要不就是这一方面,要不就是那一方面,居有明显的支配地位。”
——引自章节:第一章
到底是命运使一个人成为这个样子或者那个样子——或是成为敏感的、逃避事实的、或是成为行动的、轻视思考的。不过从世界文化史或者世界历史来看,所有世界的改良者和哲学家都一致认为,生命是最精巧的沉思的恰当对象,但他们忽略了现实,即人世的生活依然自己走自己的路丝毫不关心别人说什么。甚至当一个共同体成功的“按章”生活时,其全部的成就就在某一未来的世界史中充其量也不过是有关其自身的一个附注而已。如是说来,行动型的人是至少完整的人,而沉思型的人则是有一个器官能够不依靠(甚至违背)身体而进行工作的人。两种人在文化的“晚期”——即写的不多、读的不多的时代更加明显。因为归根结底,只有行动的人,宿命的人,才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生活在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世界中,在那里,概念和体现根本不重要,或不算数。在那里,一次机敏的打击比一个机敏的结论更重要,所有时代的政治家和军人都看不起那些“卖稿为生”的书呆子,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后者总以为世界历史是为才智、科学甚至艺术而存在的。其实换一句话说,从感觉当中分离出来的知性,仅仅是生命的一个方面,而且还不是决定性的一个方面。一部西方思想史可以不不含拿破仑的名字,但在一部有关现实性的历史中阿基米德纵有很多科学发明,却可能不如进攻叙拉谷时杀死他的那个士兵影响大。
——引自章节:第一章
创作团队徐军蓝狮子签约作家,十多年媒体从业经历,曾担任过《执行官》执行主编、《南方企业家》编辑部主任和《IT时代周刊》记者等职。擅长公司研究,先后创作了多部企业...
东野圭吾(1958— ),日本作家。生于大阪,大阪府立大学工学部电气工学科毕业。1985年,凭《放学后》夺得第31届江户川乱步奖,开始专职写作,20余年来作品逾...
温骏轩,网帖笔名“鄙视抢沙发的”,生于20世纪70年代,法律专业出身,长于分析解读国际局势。其2009年7月在天涯论坛“国际观察”板块开设的《地缘看世界》一帖,...
A compelling explanation of how the law shapes the distribution of wealthCapital...
奥威尔原名埃里克阿瑟布莱尔(Eric Arthur Blair),1903年生于印度。1907年他举家迁回到英格兰。1917年,他进入伊顿公学。1921年后来到...
宋代是我国古代军事实力较弱的时代,但是也是较为重视兵书的时代。宋仁宗时设立武学,也就是军事学校。他曾命令曾公亮采集古代兵法及当代计谋方略,编成《武经总要》一书,...
戴维•奥斯本(DavidOsborne),美国公共策略研究所的资深合伙人。他极力主张高效率的政府,长期担任共和党和民主党主要政府领导人和候选人的顾问。创作过多本...
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Christie,1890.09.15─1976.01.12)「謀殺天后」克莉絲蒂儘管已去世三十餘年,卻至今仍是金氏世界紀錄中
卜键,文学博士,研究员,文史学者,专栏作家。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文化与旅游研究基地主任、特聘研究员,原国家清史办主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已出版学术著作1...
余杰,当代作家。1973年10月3日生于成都平原的小镇。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2000年获文学硕士学位。他在1998年出版散文随笔集《火与冰》,引起巨大...
王保顶,历史学博士,长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策划、编辑的图书多次获得国家大奖以及“中国好书”等荣誉称号,在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汉代士人与政治》。
冯至,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州)人,现代诗人、学者、翻译家。冯至1930年赴德国留学,先后就读于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主攻德国文学,兼修哲学和艺...
阿伏伽德六(アボガド6)日本新锐影像作家、漫画家,名字源于化学家阿伏伽德罗。在日本弹幕网站NIKONIKO上发布为VOCALOID歌曲制作的视频作品,因其独特世...
丁乐梅(Edwin John Dingle,1881年4月6日—1972年1月27日)是英国的一名新闻记者,从小就对中国怀有浓厚的兴趣,多年之后,为自己取了中文...
杜大可财经作者,《管理学家》“管理编年”撰稿人,潜心观察中国商业进程,已出版《中国首富报道》、《渠道江湖》、《谜者仰融》等作品。
丰子恺(1898—1975)浙江嘉兴人,师从弘一法师,学贯中西,是现代著名画家、散文家、翻译家,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著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等。其文章画...
作者简介亦舒,生于上海。曾在《明报》任职记者及担任电影杂志采访记者和编辑。后赴英国留学,任职酒店公关部。进入香港政府新闻
纪云裳,畅销书作家,文章曾获“人民日报”“十点读书”“慈怀读书会”等媒体推荐。出版有《优雅女神赫本传:岁月从不败美人》《婉约词女李清照传:世有一人,如美景良辰》...
常见病证中医文献专辑.遗精阳萎赤白浊专辑 本书特色 哮喘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本书分为五章:一、经典;二、前贤论粹;三、各家医案;四、适应方剂;五、馆员心得。...
This collection of pictures by an acknowledged master of photography, now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