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类学特有的学术活动是在长期田野工作(fieldwork)的基础上写作一部民族志,完成某种理论证明。马林诺夫斯基**个成功的把这三个要件结合在一起,奠定了科学的人类学的规范。这一影响深远的学术规范就是由他的成名作《西太平洋的航海者》的学术实践体现出来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的是马林诺夫斯基所处的那个时代和马林诺夫斯基个人际遇在一个非常奇妙的耦合点上的产物。这是大约一个世纪以前曾经活跃在赤道附近西太平洋上的一群土著人,他们拥有一种完全独特的地区性交易方式,当地人称作“库拉”(kula)。在人类学发展史上起里程碑作用著名学者,马林诺夫斯基,在《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这本书里为我们揭开了他们的神秘面纱。
在西方学术思想的发展流变中,出现过很多影响深远的经典著作,这 些著作穿越时空,为人们长久研读,有的甚至影响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进 程。这套《西方学术经典文库》(英汉对照本),精选了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些名著,计划达到一百部,将陆续分批出版直至全部完成。本册是其中极具 代表性的一部。
一 土著居民
特罗布里恩德群岛封闭的海岛文化系统为该文化的命运提供了两个重要条件:其一,封闭的岛屿系统使该文化丧失了发展的重要前提,即强烈的外部刺激,在我们习惯的语境里,我们称其为文化交流。所谓文化交流从来都不是温文尔雅的,从来都是以暴力为手段,以生存或是毁灭为其预期目的的。在顶过一轮生死存亡的生存危机后,一种文化必将迎来新一轮勃勃生机和经济、技术以及社会面貌上的巨大变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发展或进步。其二,在丧失发展动力的同时,这一独特文化类型有效地保持了其文化独立发展的轨迹,直到十九世纪,这里仍然是人类文化早期的伊甸园。但是在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来到该地之前,这里已经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许多传统变成了人们的记忆。但无论如何,特罗布里恩德文化相比于在他们遥远东方的波利尼西亚人,已经是弥足珍贵的文化活化石了。
在现代,社会关系网络已经蔓延整个世界,但是任何地方的延续性又没有完全被中断.这就引出了一个笔者认为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面临的真正难题,即,”社会”这个术语的定义是什么.他们一般所谈的社会好象是一些可区别的,分立的实体,但从另一方面来讲,社会形式是会发生变化的,这种变化有时是渐进的,有时则具有相对突发性. 马林诺夫斯基研究土著人社会结构时,是把我们所关注的具体事实是那样实际存在于某一时期,把某些人连接起来的一整套关系.对此,我们能够做直接观察,但描写的又不是它的特殊性.
二 社会形态由母系向父系过渡
女性的地位是特罗布里恩德重要的特征。这里的妇女不像多布妇女对人敬而远之,更不你安富列特妇女对陌生人的退避三舍,她们对人的友善令人几近惊愕,同时她们在血统、继承、社会地位的传续方面的地位令人大开眼界。这里的人们不知贞洁为何物,从很小时就进行与性有关的游戏,成年后男女青年以性为纽带结成不具备道德约束力的友谊,随着这种友谊的逐渐稳定,一对男女青年*终走到一起完成婚姻。结婚后的妇女拥有自己的财富,除非她主动将财富赠与丈夫。妇女的社会地位还体现在某些事务的责任和对某些巫术的掌握上。妇女负责博约瓦葬礼中繁的食物分派。某些巫术形式,包括初生婴儿的庇佑、部落举行礼仪时的致美巫术以及某些妖术,也是妇女的专利。上等妇女有自己的特权,比她们低等的男人要在她们面前弯腰,一个酋长级的妇女若下嫁一个普通人,丈夫必须按照礼法好好地尊敬她。这些都表明,特罗布里恩德的社会已经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男性实际上已经获得了地位和权力,但传统上女性的影响力尚未结束,男权和女权在一个有趣的节点上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三 巫术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巫术贯串着土著人生活的全过程,几乎每一件事都有巫术促其成功,在土著人眼中,人力并非可有可无,但巫术却是左右整个局面的关键。在田园工作中有从烧荒到收获的一套自成一体的巫术系统,掌握它的术士是通过女性世系世袭的,其地位仅次于酋长和巫师。这套巫术还可以有效地激励劳动者的劳动热情。每一种仪式都有一套相应的巫术,每一项重大活动也都有相当复杂的一套巫术帮助土著人的事业取得成功。在土著人的感情生活中,他们相信一种性爱巫术可以帮助小伙子赢得姑娘的芳心。他们在怀孕、分娩、生病、葬礼等过程中,也都有相应的巫术帮助他们摆脱噩运,迎来好运。然而,在所有巫术中,在土著人的心目中没有什么能比库拉巫术更能引起他们的重视,也没有哪一种巫术比库拉巫术更加复杂。
布朗说:人类有序的社会生活依赖于社会成员头脑中某些情感的存在,这些情感制约着社会成员相发生关系时产生的行为,仪式可以被看作是某些情感的有规则的象征性体现.因此,当仪式对调节,维持和一代代地传递那些社会构成所依赖的社会情感起作用时,仪式的特有社会功能也就显示出来.卢卡西认为仪式在所有的宗教中是*稳定*持久的要素.[1]宗教科学的伟大先驱罗伯逊.史密斯也持有这样的观点,他写到:不同的人对同一仪式可做不同的解释,人类在做某一件事情时,没有行为动因,也就不能成为人类了.[2]
四 库拉贸易
从*简明的形式来看,库拉就是项圈和臂镯以相反的方向交换的仪式。马林诺夫斯基为它下了定义:“库拉是一种大范围的、具有跨部落性质的交换形式。它施行于居住在一大圈岛屿上的居民群体之间,这些岛屿正好组成了一个封闭的循环圈。……”沿着一个近似于三角形的线路,“有两种且只有两种物品在不断地相向流动。顺时针流动的叫做soulava,是长长的红贝壳项圈,而按相反方向流动的物品叫做mwali,是一种白贝壳臂镯。这两种物品在各自行进的方向中彼此相遇、不断交换,这些库拉物品的流动及交易受到一套传统习惯和规则的约束,某些库拉行为也伴随着十分复杂的巫术仪式和公共庆典。”
当我们作为一个土著社会的研究者俯瞰整个库拉过程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社会结构的整体框架。我们看到星罗棋布的小岛被一条无形的线连成一个闭合的圈,但他们看不到,他们看到的只是他们库拉航线上的库拉伙伴。在土著人看来,自己社区以外的世界,除了库拉伙伴以外,都是危险的,过去他们可能是恐怖的食人族,今天,他们恶意的巫术仍然是他们需要对付的*大的威胁(在土著人的观念中,所有的疾病或噩运都是巫术的结果,同时外界的人们都是充满恶意的,他们掌握着大量邪恶的巫术来取人性命)。我们可以通过田野考查了解他们的库拉制度,但他们却只知道每一个具体的行为动机。可以肯定的是,并不存在某一个特殊的力量促成整个事件的形成,库拉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土著人永远不会告诉我们,也许我们应该宁愿相信土著人的信念,库拉贸易是和他们的祖先一起从地下钻出来的。
五 独木舟的建造
木舟的建造有其深层的社会学意义。船只的所有者是村落的酋长或头人,为了建造或修善一艘独木舟,他要组织大量的人力为他工作,这些工作传统上是每一个男人的义务。同时,他还是仪式的组织者和某些巫术的实施者,并且还承担支付所有参与建造者一定的报酬和在建造的各个阶段筹办规模不等的宴会的义务。参与建造的人还有权搭载船主的独木舟出海参与库拉远航。这在某种意义上形成了一个完整而自足的社会结构。独木舟的建造分为两个主要阶段。在**个阶段中,人们准备独木舟的部件。他们伐倒一棵大树,把它修裁成一块木料,然后挖空中间部分,再准备船的舷板、围板和做龙骨和浮架用的木条。这些工作缓慢而悠闲,在造船师的指导下,一般要花两个月到六个月的时间。在此期间的巫术,包括tokway巫术(即驱赶巫妖)某些飞行巫术由造船师施行。第二阶段牵涉大量而频繁的集体劳动,有三五天的时间,全社区的人力都会参与。这些工作主要包括安装舷板和船头围板、安装浮架和堵缝、髹漆等。此时施行巫法的却是船主而不是技术专家,这些巫法仍然属于飞行巫术系统从这些巫术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天真的、童稚的、直接将情感投射并作用在目标物上的的巫术心理,远非我们想象的那样复杂和诡异。土著人并不懂得心理分析,他们的思维是纯粹的相关性思维,令我们感到困惑不解的只是有些相关性并不是我们所能理解的而已。
……
布罗尼斯拉夫·马林(1884~1942)Malinowski,Bronislaw Kaspar英国社会人类学家。功能学派创始人之一。生于波兰,卒于美国。1908年以全奥地利最优等成绩获得物理学和数学博士学位。马林诺夫斯基最大的贡献在於他提出了新的民族志写作方法。从马林诺夫斯基起,几乎所有的人类学家都必需到自己研究的文化部落住上一年半载,并实地参与聚落的生活,使用当地的语言甚至和土著建立友谊。而这些,都为了完成一份马林诺夫斯基式的民族志纪录。后到莱比锡奥斯特瓦尔德理化实验室从事研究,受到德国心理学家W.冯特的影响。他在英国人类学家J.G.弗雷泽的《金枝》启发下,开始对人类学发生兴趣。1914 年,在英国博物馆和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工作。同年,他跟随到新几内亚和美拉尼西亚去的蒙德人类学考察队进行实地调查。1924年,任伦敦大学社会人类学讲师。1927 年任伦敦经济政治学院教授。1928年任波兰科学院院士。1932年担任研究人口问题的意大利委员会通讯委员。1933年任荷兰科学研究皇家学院的院士。1936年任新西兰皇家学会的荣誉会员。1936年代表伦敦大学和波兰学院去美国参加哈佛大学一百周年纪念,被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1939年在美国耶鲁大学任教。1922年,发表了民族学调查专刊《西太平洋的探险队》。他的《科学的文化理论》(中译本名为 《文化论》)一书是他的功能主义理论的比较全面和系统的总结 。他的学术思想,尤其是关于实地调查的方法论,对西方人类学和民族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和另一位英国人类学家A.R.拉德克利夫-布朗一起创立了英国功能学派。他去世后,美国人类学、民族学界专门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马林诺夫斯基奖。我国德高望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费孝通先生1936年底赴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学习社会人类学,师从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
华南两大族群文化人类学建构-重绘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地图 本书特色 谭元亨所著的《华南两大族群文化人类学建构——重绘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地图》可以说是华南两大族群的...
作品目录第一章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前的印度文化第一节 达罗毗荼人第二节 印度河文明--摩亨佐达罗城市文明和哈拉帕城市文明第二
人:游戏者(对文化中游戏因素的研究) 本书特色 胡氏一生论著甚丰,本书是其*负盛名的两部著作之一,也是其*奇特、*具原创性的一部著作。在该书中,胡氏对游戏与文化...
《驱动力》内容简介:《驱动力》是趋势专家、畅销书作者丹尼尔•平克的最新著作。在书中,作者详细阐释了在奖励与惩罚都已失效的当下
《中国人民生活发展指数检测报告(2017)》内容简介:本书共分为三部分:总报告介绍了“全面小康”进程人民生活发展总体检测情况,
2014-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 本书特色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4》已连续出版4年,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研究机构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2014...
Donald J. Treiman,社会学博士,1967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目前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社会学荣休杰出教授,UCLA加州人口研究中心主任...
计算传播学:智能媒体时代的传播学研究新范式 本书特色 传播学的研究和实践领域正在经历一场颠覆性的变革,其核心表现为传播活动关注的焦点从同质化的大众群体转变为异质...
文化人类学散论 内容简介 本书以清新可读的学术语言,透视了诸如艾滋病、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等当今社会的许多热点问题。可见新锐人类学学者关于学术、关于社会、关于人生的...
许寿裳遗稿-第四卷 内容简介 一、整理文字以繁體豎排。標點符號樣式、數字、拉丁字母等一般遵循原稿所用。異體字改通行字。 二、原稿的眉批、注釋等文...
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套装全2册)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 包含《中央电视台发展史(1958-1997)》和《中央电视台发展史(1998...
俞伟超(1933—2003)江苏江阴人,出生于上海,1950 年 9 月至 1954 年 7 月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学习,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考古专业毕业生。19...
美国曰-美国精神的当代叙述 本书特色 世界各国的作家每天越过个人潜意识的门庭,进入集体意识的深处。这些作家复归时对世事的洞见使我们凝聚在一起。我是美国人,是一名...
彼得•贝格尔(Peter L. Berger),国际知名的社会学家、宗教学家,先后任教于纽约社会科学新学院、北卡罗来纳大学等多所大学,曾任美国波士顿大学文化、宗...
中国人的文明与陋习 本书特色 本书又名《中国人的素质》《中国人的气质》《中国人的特性》等。作为研究中国国民性的**本详尽著作,本书对后世学人的影响极深,鲁迅、许...
作者简介米瑞·茹宾(Miri Rubin),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中世纪史教授。她近期发表的作品有:《上帝之母:圣母史》(Mother of God:A Hist...
关中民间器具与农民生活 内容简介 “西部人文资源研究丛书”,是由国家重点课题“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课题组完成的。课题始于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的第二年,...
《直播的逻辑》内容简介:直播电商是电商领域的新业态,随着5G时代的到来,将在社会生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本书对直播电商的未来
宋少鹏,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副教授。
观察-26位热点人物解读中国话题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记者马国川对26位社会名人的专题访谈录。这些热点人物,既有政治家、法学家,也有社会学家、改革家,还有文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