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的作者实地采访多位大屠杀幸存者,并佐以大量历史档案、第三方当事人的日记和书信,多视角回溯了南京大屠杀这一被遗忘的历史事件。书中讲述屠杀发生时“中国人个体的故事:失败、绝望、背叛和幸存的经历”以及那些冒着生命危险帮助中国平民的西方人士的故事。并在书的*后部分探讨了某些势力意图将南京大屠杀从公共意识中抹去的行为。
作者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中关于大屠杀历史部分时,“将所有的回忆拼凑在一起,鉴别每一个人描述的真伪,通过这一进程,在主观和自私的认知迷雾中,去伪存真,对所发生之事得出一个更为客观的结论”。本书并非单纯地对屠杀暴行进行罗列,而是在历史的基础上对人性进行探讨。正如作者所言,本书旨在“了解该事件的真相,以便汲取教训,警示后人。”
本书是关于真实纪录“南京大屠杀”这个历史事件的纪实文学著作,这本书一方面从三个不同角度——日本人、中国受难者与当时在场的欧美人士的观点,全方位的呈现整个南京大屠杀事件。另一方面,抽丝剥茧的检视这段达五十多年的黑暗势力,并探讨日本政府如何处心积虑的抹煞世界对大屠杀的记忆。本书旨在“了解大屠杀事件的真相,以便汲取教训,警示后人”!
2007年是日本侵略军南京大屠杀70周年。为纪念70年前在大屠杀中死难的同胞,本社特重译出版已故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10年前撰写的著名力作《南京的浩劫: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屠杀》(中文版简作)《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首先,我们特别感谢张纯如女士的母亲张盈盈教授,她在百忙之中拨冗为本书中文版撰写序言,讲述了其爱女成书过程及与双亲进行交流的往事,并寄语读者:“不忘历史,以史为鉴”。
本版译者杨夏鸣教授是我国研究南京大屠杀历史的知名学者。当年张纯如女士从美国来到南京进行实地采访和资料收集时,杨教授曾陪同张女士作口头和文字翻译工作。他在翻译本书时,文风严谨,斟字酌句,对原书中提到的某些史实作了多方查证,并多次与远在美国的张盈盈教授电讯联系,他的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译文质量深得张教授的赞许。本书正文中配发的全部照片也都由杨夏鸣教授提供。对杨教授为本书问世所做的一切,我们深表感谢。
张纯如女士的这本遗著,以她所掌握的大量材料和独到的视野,对南京大屠杀这一骇人听闻的历史事件作了公正、客观、详尽的论述,为世人瞩目和震撼,读后令人深思,难以忘怀。
我们在这一历史事件70周年之际重译出版此书,正是本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愿望,切盼同受当年日本军国主义之害的中日两国人民,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为共创世代友好的未来而共同努力。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自相残害的例子不胜枚举,令人叹息。但是,如果这类残害也有程度之分的说法成立的话,那么,在世界历史中很少有暴行在惨烈度和规模上能与二战期间发生在南京的暴行相足并论。美国人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从1941年12月7日开始的,因为这天日本飞机从航空母舰上起飞,偷袭了珍珠港。欧洲人将它定为1939年9月1日,原因是希特勒的空军和坦克部队在这天对波兰发动了闪电战。非洲人的二战开始时间则更早,始于墨索里尼1935年对阿比西尼亚的入侵。然而,亚洲人则将二次大战的起点追溯到1931年日本对满洲的占领,这是日本对东亚军事控制迈出的**步。正如希特勒德国五年后所做的那样,日本利用高度发达的战争饥器和优秀种族的心态,开始了其统治邻国的进程。满洲很快就落人日本之手,他们建立了满洲国政府。该政府表面上由他们的傀儡即被废黜的中国皇帝领导,但实际上是由日本陆军控制。四年后,也就是1935年,察哈尔省和河北省的部分地区被日本占领;1937年北京、天津、上海相继沦陷,*终南京也被占领。整个三十年代对中国来说是艰难的十年;的确,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名日本人才离开中国领土。毫无疑问,日本这十四年军事统治的特点是暴行无数,罄竹难书。在征服者铁蹄蹂躏下的众多城市和村庄里,我们永远也无法知道曾经发生过的每件事。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的确知道发生在南京的事情,原因是一些外国人目睹了恐怖,并在当时就向外界透露了这一消息,另外,还有一些中国人作为目击者幸存了下来。如果有什么可以说明不受控制的军国主义所具有的绝对罪恶,那就是南京大屠杀。本书就是关于它的故事。除了日本人之间存在争论外,对南京大屠杀的主要细节没有什么争议。1937年11月,在成功地占领上海后,日本人就对刚建立不久的“中华民国”首都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后,日本士兵开始了一场不是史无前例,也是旷世罕见的暴行。成千上万的年轻男子遭到围捕,押往城外,在那里他们或被机关枪集体屠杀,或被日本新兵用来练习刺杀,或是被浇上汽油,活活烧死。一连数月,南京街道尸横遍地,腐臭熏天。多年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IMTFE)的专家估计,从1937年末到1938年初,在南京约有26万非战斗人员死于日本兵之手,不过一些专家认为这一数字超过了35万。(方括号注码为原注注文,在每章之后。圆圈注码为译者注,注文在每页下端——译者)本书仅仅是对日本人在南京所犯下的残忍和野蛮罪行的一个简单的摘要,因为本书目的并非是要收集大量的史料以证明该事件是人类历史上*野蛮的行径之一,而是要了解该事件的真相,以便汲取教训,警示后人。
张纯如(IrisChang),1968年3月28日出生于新泽西州普林斯顿。1989年获得伊利诺伊大学新闻学士学位,曾任美联社和《芝加哥论坛报》记者,后于约翰·霍普金大学获得写作硕士学位。著有《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ThreadoftheSilkworm)《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TheRapeofNanking:theForgottenltolocaustofWorldWarII)《美国华人》(TheChineseinAmerica)等。
张纯如曾荣膺麦克阿瑟基金会“和平与国际合作计划”奖、美国华美妇女协会“年度女性”奖、俄亥俄州伍斯特学院名誉博士、加州大学东湾分校名誉博士。并且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太平洋文化基金会及哈利-杜鲁门图书馆项目基金。她的作品也刊登在多家出版物,包括《纽约时报》、《新闻周刊》和《洛杉矶时报》。
2004年11月9日,张纯如在美国加州自己的轿车内自杀身亡。
《现代世界的诞生1780-1914年》是近年颇受好评的一部历史学著作。2004年由布莱克威尔出版社首次发行。它研究的时段是从中古向现代
《咕咕云谷》内容简介:牧羊人的坟墓里藏着24片木板,上面记录着古老神秘的故事:为了找到传说中建立在神与人之间的理想国“咕咕云
最冷和最热的俄罗斯-世界历史有一套之 本书特色 《世界历史有一套》被读者称为“世界史*强作”,《参考消息》称该书填补了“好看的世界史”在汉语写作领域的空白。杨白...
趣味历史(插图本) 目录 一、闲话皇帝感生:神话与胡话布衣天子中兴之君忧患始亡国之君在新朝皇帝的爱好长生不老帝王梦不爱江山爱美人风流才子亡国君皇帝的“节俭”二、...
《财阀与帝国主义:三井物产与中国》内容简介:19世纪末20世纪初,早在军事入侵之前,日本就开始了向中国的经济渗透和掠夺。但如《
地下墓穴:巴黎的地下史/新视野人文丛书 本书特色 巴黎,1782年,各家商店开始售卖一本宣称“我们要在巴黎建造‘地下采石场’”的匿名小册子。“地下采石场”一词很...
近代中国的成立-姚著中国史-5 本书特色 《近代中国的成立》展示了宋以后中华民族诸成员全部登上舞台的场景,及中国的重新整合。十世纪中国,是个历史的大转捩时代。因...
李鸿章发迹史(上) 本书特色 ★《李鸿章发迹史》:讲述李鸿章“一直被弹劾,谁也扳不倒”的谋略与细节★本书为您全面揭开大清**权臣李鸿章,40年稳如泰山的为官之道...
藩屏-明代中国的皇家艺术与权力 本书特色 黄晓鹃编译的《藩屏(明代中国的皇家艺术与权力)》是柯律格所写的一本关于明代中国的艺术史的著作。全书分为“藩屏”、王之景...
《我的血糖我做主》内容简介:你知道吗?2021年,全球约有5.37亿成人患糖尿病;预计到2045年,糖尿病患者可能达到7.84亿。中国是糖
唐五代 618年-959年-吴姐姐讲历史故事-第6册 本书特色 畅销台湾三十余年,获奖*多得历史读物:台湾金鼎奖推荐奖;台湾金鼎奖优良出版品;台湾中国文艺奖章;...
四大家族恩怨秘史 本书特色 走入支撑蒋家王朝的“四大家族”的幕后 探秘民国*高统治核心的公私情仇“四大家族”因何而生为何崛起?民族与家族孰轻孰重?他们...
三国史话 本书特色 本书是历史学家吕思勉著作中**一部文史普及读物,这本小书完全面向大众读者,每篇文章仅几千字,行文亲切朴实,颇为口语化,却又不失严谨。作者以丰...
舞文詅痴 本书特色 本书讲述了众多人和书的野史掌故,有料有趣。有鲁迅、张爱玲、俞平伯等名人的故事,也有《古文观止》、《许宝蘅日记》、《郑孝胥日记》等书的故事。所...
中国近百年史话 本书特色 作为一本近代史扫盲性质的历史读物,《中国近百年史话》的文字风格平易晓畅、简洁而生动,没有教科书式的枯燥和刻板。史料之外,又征引了不少感...
歃血兄弟-意大利黑手党的兴起 本书特色 一本书读懂意大利黑手党组织的前世今生!百年跨度,于众说纷纭中勾勒意大利三大黑手党组织的跌宕命运。歃血兄弟-意大利黑手党的...
《为创业而生(干货版)》内容简介:本书通过大量的案例并配以漫画插图,深入浅出、直观形象地讲解了创业各个阶段如何获得成功亦或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本书特色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是向达的代表作,讲述了唐朝代武功全盛之时与西北地区游牧民族的关系与互动。都城长安也因这种交流互动呈现一种多文...
《英语口语“定心丸”》内容简介:本书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练习口语的训练材料,共80个口语话题,按天规划,每个话题各自独立,可从任
《第一声礼炮》内容简介:1776年11月16日,荷属圣尤斯特歇斯岛一个不起眼的要塞上传来了隆隆炮声,这是对美国战船“安德鲁·多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