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系统整理了江南贡院的历史发展,以“说话”的形式介绍了江南贡院的演变过程,以帮助读者了解科举,了解贡院,为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建立科学的公务员制度、教育体制改革提供借鉴。
科举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在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中国封建社会*重要、影响*为深远的考试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坐落在南京秦淮河畔的江南贡院,作为我国古代规模*大的科举考场,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历史见证,亦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文化遗迹。
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说的是,荐举的秀才,连书都没有看过;察举的“孝廉”,连父母同居都不能做到;录用的高官,看似清白实际上是腐化堕落一塌糊涂;位居要职的大将,胆怯得像鸡一样。这样的“察举”、“征辟”,实在是误国殃民。
上品无寒门的“九品中正制”
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大动荡的分裂时代。在群雄纷争,社会动乱的情况下,各派政治军事势力为争霸天下,出于其长远的战略考虑,非常注重网络人才,以壮大自己的力量。
东汉末期,以豪族地主逐步垄断了政权,他们大量兼并土地,扩大自己的特权。而庶族地主则希望在封建政权中占有一席之地。地主阶级的这一要求,与“察举”和“征辟”的选官制度产生了较大的矛盾。
汉末,军阀混战中脱颖而出的曹操,虽出身低贱,却以卓尔不群的政治军事才能,顺应王朝更迭的规律和政治契机,逐个消灭了黄河流域的大小割据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为图霸全国,曹操一反汉末僵化、教条的腐败虚伪之风,实行了开明政治。
在选用官员上,曹操大胆使用出身低贱的人物,实行“唯才是举。以备录用”的方针。据《三国志?魏书?武帝》所载,曹操在建安二十二年(218)发布的“察举”命令中说:商代的伊尹早先是有莘氏女嫁给汤时陪嫁男奴,因精通治国之道。而被汤授予国政大权:春秋时齐桓公不避讳管仲曾有过小偷小摸行为,而成就了霸业;汉代的丞相萧何曾为沛县小吏、大夫曹参曾为沛县狱吏,韩信也曾为强者的“胯下之夫”,“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他又说:在选人任官时不要求全责备,要用人所长,对于能够治围安邦的人才,即便品行不周也不要遗弃他们。有的人虽缺礼少德,但“果勇不顾,临敌力战”,“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有的人虽“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仍要“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在这一用人之道的指导下,曹操招揽了大量的英雄豪杰,为建立自己的集权统治创造了条件,“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原则逐步形成。
曹丕称帝后,命吏部尚书陈群制定了一套完整的九品中正法。所谓“九品中正制”就是在“察举”、“征辟”的基础上通过评定品级,将“察举”、“征辟”的对象按一定标准,划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下等九等。《资治通鉴?魏记》记载,文帝黄初元年(220)“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即由各州府设立“中正”官员,按九品法推荐出上等士人,再由朝廷任命的“中正”(相当于今天的组织部部长)到各州府“评品”推荐可以到朝廷做官的人选。
如何将被推荐的人物分为九品,这需要有一套标准。据《通典,选举三》记载:魏明帝时,为区别人品,排除七嘴八舌的议论,以便在混杂难辨的争论中明辨是非,明帝诏令散骑常侍刘劭“作都官考课之法七十二条,考核百官”。并要求各州郡依照七十二条标准,对备选人士进行贤、孝、德、才的考核,“然后察举。或辟公府,为亲人长吏”。但是,能够参加评品的人,并不是贫民百姓,而起码是中小地主和文化人。所谓九品的高下,只是封建地主阶层中能够担任官职的那部分人之间的区别。一般说来,凡是被列入品第的人,也就有了做官的资格。
西晋之后,几品中正制逐渐被实力雄厚的门阀世族所把持,从而形成“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势族”的局面。正如《晋书,段灼传》所说:当今的评品、选举,纯属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能居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权势者)之昆弟也。”
几品中正制,重家世,轻才德,把血缘、门第、举鉴等作为评选准则,使真正的贤才被排斥在外,贵胄纨绔子弟则高居显位。同时,此类选任官员之法,因无统一的标准可循,以致显要官职尽被门阀世族垄断。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的诗人左思就曾经针对“上品无寒门(贫贱家庭)、下品无世族(王公贵族)”的现象发出喟叹,以“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为喻,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开启寒门庶族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魏晋以后,豪门势衰,寒门庶族政治势力逐渐兴起。
隋炀帝建隋之初,仍实行“九品中正制”,因避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的名字,遂称为“九品中正”为“州都”。开皇十八年(598),隋文帝为适应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中央集权,下令废除九品中正制,并布告全国:“诏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斡济二科举人。”即通过公开的考试,选拔“志行修谨”的有德之士和“清平斡济”的有才之士担任官阶五品的朝廷“总管”、“刺史”。从此,便开始了分科举人之先河。
隋炀帝杨广为补充各类官员的需要,又扩大了分科范围。大业三年(607)四月,炀帝诏令:“文武有职事,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骁壮十科举人”,即通过十个不同科目的考试,录用素来孝道忠诚、品德高尚、廉洁奉公、有治国理财之能以及身怀绝技、善于用兵的人才。
分科举人,开启了寒门儒士登上政治舞台的途径,摒弃了依靠少数人选官的流弊,克服了王公贵族的血统论,使朝政焕然一新。炀帝大受鼓舞,连续几年又开科取士。据《隋书?炀帝上》记载,大业五年(609)六月,炀帝诏:“诸郡学业该通,才艺优治,膂力挠壮、超绝等伦、在官勤奋、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四科举人。”这里的“十科举人”、“四科举人”,虽然只是偶一行之,还没有成为一种制度,但是,科举这一名称则从分科举人而产生了。
……
肖振才,男,曾用名正才,江苏南京人,1952年生,中央党校本科毕业,南京周恩来研究会理事、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理事,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刊物处正处级调研员。先后在南京湖山煤矿、南京建材设备厂、南京工商银行等单位从事党务和管理工作。1987年参加《中共中央南京局》的史料征集和编写。近年来,曾参加《南京金融志》、《南京抗美援朝运动》等多部史志书籍的编写,主要编著有《当代股市探秘》、《智慧?技巧·财富》等,先后在省市以上报刊上发表理论和专题文章30余篇。
文化研究-第18辑(2014年.春) 本书特色 本辑组织了“文本解读与历史反思”“福柯研究”两个专题。前一个专题聚焦于以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为书写对象的作品,图...
中国古代武术 本书特色 在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明史中,无数闪烁着中国各族人民智慧光辉的文化形式,如同浩瀚的银河中交相辉映的星斗,组成了绚丽多彩的中国古文化。中国...
作品目录第百六一折 行述俱空,使兩虎鬥第百六二折 坐見悔吝,蟬鳴夜柳第百六三折 源始穹秘,燕子無樓第百六四折 故人長別,
上海俗语图说大全:洋泾浜图说 内容简介 所谓上海浴语,指的是在于20世纪20至40年代产生于上海的城市市民语言,它出自市民之口并被运用于文学作品,是海派文化的重...
作品目录总序致谢凡例王朝年表引言第一章 铜鼓的出土一、“两河地域”及其地理概况二、“俚獠”相关研究回顾三、能动性与汉化四
性别符号学-政治身体/身体政治 本书特色 《性别符号学》一书从女性主义小说、流行文化及古老的历史文本中的信仰与实践体系出发,进一步探讨了性别意识形态在各...
让思想晒晒太阳 本书特色 《让思想晒晒太阳》内容涵盖湖南广电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战略措施、媒体融合经验分享、内容创新产业拓展案例分析等,综合了多位湖南广电内部资深...
千年凿击而成的顶尖神话:莫高窟 本书特色佛教有许多神灵,制作佛像是宣传佛教思想的重要途径,所以佛教有“像教”之称。敦煌莫高窟从公元366年开始建造石窟,代代兴建...
十四十四金陵人,自小喜愛讀書,曾被父母戲稱「只要紙上面有字都能看進去」。因看的故事衆多而萌發寫書欲望,到如今一發不可收拾。喜歡「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北京名人故居 本书特色 ★ 32开精装,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全书中英文对照,内容详实。著名学者罗哲文教授欣然为该书作序★ 编著者是热爱北京传统文化的一群人,缘...
文化的解说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如何解说文化、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科学·哲学·艺术、宗教信仰、世界思潮、我们的文化难题、试破文化之谜等。文化的解说 目录 如...
人与树:一部社会文化史:a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本书特色 《人与树:一本社会文化史》通过一系列曾发生在森林里的“...
◎股神巴菲特一再指出,ETF最適合散戶,買一檔就能隨著股價指數成長賺遍全世界。◎為什麼銀行理專從不建議你買?因為這手續費太低,銀行幾乎收不到佣金。◎月收入3萬也...
茶21席:精装典藏本 本书特色 坐拥千把名茶壶万片茶砖的“贝勒爷”,花六万块机票钱从澳大利亚飞过来的“名狗安格斯”,患有“习茶强迫症”的外国“茶博士”,午夜两点...
余英时,原籍安徽潜山,1930年生,香港新亚书院文史系第一届毕业生,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哈佛大学中国史教授,耶鲁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香港新亚书院校长兼中...
傣族民间故事 本书特色 《傣族民间故事》是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傣族民间故事集成》的精选本,内容上基本忠实于原版图书,从中选取了具有民族特点和代表性的内容...
闲雅小品丛书:犹闻侠骨香-江湖小品赏读 本书特色 我们由历代的史传、笔记、小品文里,挑选出来七八十位侠客的事迹,他们亦实亦虚,或来自人间的绿野街闾,或来自文人的...
老北京传说-超值全彩白金版 本书特色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在浩瀚的历史长卷中,这座城里发生了太多的故事。城门牌楼、王府民居、胡同会馆、宗教寺院...
菊与刀(插图典藏本) 内容简介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
日本的底力 本书特色 独树一帜的日本文化是很多人渴望了解的,徐静波的作品无疑充当了打开认知之门的引路人角色,充分诠释了“胸怀万里世界,放眼无限未来”的格局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