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纳西学的崛起(代序)
两年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一位朋友在看到我的
小文《纳西学发凡》后,决定将它投稿于该所一本相关专业杂
志发表。谁知该杂志的一位“权成”竟说什么“纳西学何有
之?”听到这一信息反馈,我心怅然,既忿然于这位权威的傲
慢,同时也感慨纳西学学科建设的迟滞。
感愤之余,我并没有停止思考与行动。在从中国社会科学院
调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及分党组书记后,我利用工
作之余穿行于首都北京与全国各地,尤其是昆明、丽江、迪庆等
地纳西学学者及纳西族官员、实业家之间,决定组织一套纳西学
丛书。在我的设计中,这套丛书包括30部国内外较有影响的纳
西学学者的学术专集。
正如广大读者将从这套丛书中了解到的那样,纳西学的发展
历程艰难备至。它的起步一般可以锁定在19世纪60年代至20
世纪30年代初。那时的纳西学以西方学者、传教士、军事人员
游历纳西族地区,并收藏东巴经典,翻译有关文献片断,发表有
关介绍文章为主要特点;从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末,纳西
学粗具规模,刘半农、董卓宾、李霖灿、陶云逵、罗常培等内地
学者开始关注纳西族历史、语言、文字研究,纳西族学者杨仲
鸿、方国瑜、赵银棠亦接踵于后进行多领域的探索,无论是其田
野调查、文物收藏,还是专题性的研究都成果迭出。在国外学者
中,被誉为“西方纳西学之父”的洛克以独居纳西族地区28年
的传奇经历,以丰富的纳西文物收藏与传播,以深刻而全面的纳
西文化诠释在纳西学领域渐入佳境;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
年代中期,洛克在国际纳西学界独领风骚,并影响育成了欧、
美、日等国的一批纳西学新秀。这一时期,与之失去联系的我国
纳西学界仍在踽踽前行,和志武、周汝诚、和发源等先生成为传
递薪火的骨干力量;60年代至70年代末,尽管仍有雅纳特、杰
克逊等活跃于学界,但一代宗师洛克的去世使西方纳西学跌入低
谷,国内的纳西学更是遭受浩劫,纳西文化生态遭受全面破坏,
这是纳西学的全球性低迷时期;从80年代初至21世纪初年,纳
西学进入全面复兴时期, 《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的翻译出
版、国际纳西学学会的成立、国际东巴文化艺术学术研讨会的举
办等盛事都集中出现于这一时期。
对纳西学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学问这一问题,我已在《纳
西学发凡》一文中作过这样的表述:“纳西学,就是以纳西族为
研究对象的学科。在实践上,它贯穿古今;在空间上,它横跨东
西。它既包括对纳西族的本体性研究,也包含这种研究本身。就
前者而言,有关纳西族的生存环境、存在历史、生活方式、精神
信仰、组织制度、艺术创造、技术成就等都无不纳入其视野之
中;就后者而言,有关纳西族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学者与成果、
历史与活动、机构与组织都囊括于其内。”对于这一判断,我至
今认为比较科学、正确,它同时也被学术界所接受。因此,编纂
这套纳西学丛书的冲动之一,就是为了进一步为纳西学立名、正
名,并全面、系统展示纳西学的内涵。当然,这只是就至今为止
的情况而言,继续丰富、发展它的使命已经历史地落在后来学者
的肩上。
当这套丛书即将问世之际,纳西族社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
史时期。一方面,固守万古的民族保守性已经被击破,发达的交
通已突破铁甲山的阻绝、金沙江的割断,使“丽江口袋底”的
神话不再;快捷的通讯将古麽些人的后裔编织进全球现代信息网
络之中,靠古老的象形文字及口传心授维持独立的知识系统已难
以为继;农民转变为市民、乡村开发成城市的社会转型风驰电
掣;以追求超额利润为目的的一库八站建设将一改玉璧金川的原
生形态;每年400万的游客正在改变着丽江的一切;不断变化的
行政区划,使纳西族的生存空间从汉时的六江流域退居三江并流
区,继而兰州立县、拖支并维、迪怒建州、行署改市、丽江县裂
身为二。从自然到社会分错杂然,到处都在发生急剧变化;由社
会而主体光怪陆离,一切都在解构与重组。这便是纳西学今天所
面对的现实,这也是纳西学学科的生长点。或许过于苛刻,但纳
西学必须回答纳西文化生死存亡的问题,决不能陶醉于古乐、古
城、古文字带来的荣耀,更不能沉迷于现代社会的犬马声色、
“安乐死亡”。
纳西族社会的阵痛或许正是纳西学的荣幸。阵痛
‘纳西学,就是以纳西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在实
践上,它贯穿古今;在空间上,它横跨东西。既包括
对纳西族的本体性研究,也包含这种研究本身。它起
步于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初,源于西方学者、
传教士、军事人员对纳西族地区的游历…
本论集论文有: 《滇川藏纳西东巴文化及源流考
察》、 《纳西东巴骨卜和象形文骨卜书》、 《由纳西
象形文保存的河图洛书》、 《纳西象形文舞谱的现状
及其新生前景》…
戈阿干,原名和崇仁,纳西族,1936年生于云南省丽江市。1957~1962年就读于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自中学时代始就对东巴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搜集整理纳西族传统民歌,并有作品入选《
藏族古日历和祭祀图谱研究 本书特色 徐丽华、牛颂编*的《藏族古日历和祭祀图谱研究》与已出版的《藏文古籍概览》同属《北京地区少数民族古籍研究丛书》系列。书稿根据《...
社会语言学导论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微观社会语言学、交际社会语言学、宏观社会语言学三部分,内容包括:引言;语言变异;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引言;言语交际;交际社会...
璇璣與司鳳兩人回到鹿臺鎮,卻誤打誤撞碰到高傲的神獸騰蛇,璇璣更莫名奇妙收了騰蛇做靈獸。不過騰蛇原是天上神獸,我行我素又愛打架,被璇璣收做神獸後沮喪不已,好在人間...
童庆炳谈文体创造 内容简介 文体并非一个简单的体裁问题,而是关系到文章写作的全局。文体是一定话语秩序所形成的文本体式。它折射出作家、批评家独特的精神结构、体验方...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研究生教学用书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专著。魏晋时期战乱不断动荡不安,这也是个思想异常活跃、精神空间开阔、文化环境宽松...
诚义文化-燕赵传奇-全2册 内容简介 《燕赵传奇》是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倾力打造的大型本土文化系列节目,由根脉文化、皇家文化、民俗文化、诚义文化、长城文化五个系列主...
每天每天,我都在心裡殺死別人。說穿了,我們都是殺人魔,難道不是嗎?報社的長壽專欄「萬事好商量」全年無休,接受來自四面八方的人生諮詢。無論是想傾訴煩惱,發洩情緒,...
软文化·真实力(为什么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内容简介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根据中央关于“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善于用事实...
望长安 本书特色 《望长安》以唯美的艺术形式梳理陕西历史的重要信息,如同传统的中国卷轴画,采用散点透视的叙事方式,着力表现了陕西文化的交融性、开放性、传承性和影...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中国服饰与习俗图鉴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吉林出版集团出版★ 《中国服饰》首版于1800年,一经出版,即震撼西方,引起来华热潮,其所绘版...
從勞工到網路新貴,跨越150年華人史詩★本書榮獲《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評選為2004年年度好書「內容豐富而鉅細靡遺。...
知识分子与人民币时代《文化人的经济生活》续篇 内容简介 知识分子的经济生活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21世纪开始以来,我国知识分子的待遇明显提高。反思整个20...
不只是翻轉,還是讓「心」摔一跤的大翻轉!(嘴角失守、心臟痛痛,分不清是笑是哭 ( ̄▽ ̄)~*)虐童、冤罪、尊嚴死、長照、政治正確、色情漫畫……與我們相鄰的社會難...
當強風吹進少年的人生,殺人只是最微小的罪行。凶手最初就揭開,謎團是,他「為何」及「如何」犯罪?一封罪與罰的判書,一段唯有死亡才能擺脫的初戀物語。繼《屍人莊殺人事...
新疆美:服饰之美 本书特色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新疆是谜一样的地方,梦幻般的所在,美如诗画,奇似仙境,荒漠与绿洲并存,险恶和幸运同在。新疆美系列是一套通俗读物,以...
中华生活经典-装潢志 本书特色 《装潢志》一卷,明人周嘉胄撰,该书详细记录了我国古代书画装裱工艺数十道工序的精细实施流程,并结合作者本人的实际装裱经验提出建议,...
中西之交 本书特色 《中西之交》,辑录了陈乐民先生关于中国和西方对比的一些经典文章,分为两部分。辑一,主要谈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些思想史问题。辑二,主要是西方哲学家...
印光大师(1861—1940),戒德高尚,智慧圆通,为四众弟子尊为净土宗第十三祖,其《文钞》论述律、教、禅、密、净事理明彻。婆心苦口为一切人开示净土法门,普被三...
中国古代文房四宝 本书特色 文房四宝,从广义上讲,泛指一切笔、墨、纸、砚;从狭义上说,因时而定,因物而论,因地而名,其内容随时代变迁等原因时有变化。例如从宋朝之...
关公文化 本书特色 关公文化是多元的,具有深刻内涵和广泛外延。关公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以关公的所有行为形成的忠、义、仁、信、勇,还有智、廉、耻。这些蕴涵着中国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