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纳西学的崛起(代序)
两年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一位朋友在看到我的
小文《纳西学发凡》后,决定将它投稿于该所一本相关专业杂
志发表。谁知该杂志的一位“权成”竟说什么“纳西学何有
之?”听到这一信息反馈,我心怅然,既忿然于这位权威的傲
慢,同时也感慨纳西学学科建设的迟滞。
感愤之余,我并没有停止思考与行动。在从中国社会科学院
调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及分党组书记后,我利用工
作之余穿行于首都北京与全国各地,尤其是昆明、丽江、迪庆等
地纳西学学者及纳西族官员、实业家之间,决定组织一套纳西学
丛书。在我的设计中,这套丛书包括30部国内外较有影响的纳
西学学者的学术专集。
正如广大读者将从这套丛书中了解到的那样,纳西学的发展
历程艰难备至。它的起步一般可以锁定在19世纪60年代至20
世纪30年代初。那时的纳西学以西方学者、传教士、军事人员
游历纳西族地区,并收藏东巴经典,翻译有关文献片断,发表有
关介绍文章为主要特点;从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末,纳西
学粗具规模,刘半农、董卓宾、李霖灿、陶云逵、罗常培等内地
学者开始关注纳西族历史、语言、文字研究,纳西族学者杨仲
鸿、方国瑜、赵银棠亦接踵于后进行多领域的探索,无论是其田
野调查、文物收藏,还是专题性的研究都成果迭出。在国外学者
中,被誉为“西方纳西学之父”的洛克以独居纳西族地区28年
的传奇经历,以丰富的纳西文物收藏与传播,以深刻而全面的纳
西文化诠释在纳西学领域渐入佳境;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
年代中期,洛克在国际纳西学界独领风骚,并影响育成了欧、
美、日等国的一批纳西学新秀。这一时期,与之失去联系的我国
纳西学界仍在踽踽前行,和志武、周汝诚、和发源等先生成为传
递薪火的骨干力量;60年代至70年代末,尽管仍有雅纳特、杰
克逊等活跃于学界,但一代宗师洛克的去世使西方纳西学跌入低
谷,国内的纳西学更是遭受浩劫,纳西文化生态遭受全面破坏,
这是纳西学的全球性低迷时期;从80年代初至21世纪初年,纳
西学进入全面复兴时期, 《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的翻译出
版、国际纳西学学会的成立、国际东巴文化艺术学术研讨会的举
办等盛事都集中出现于这一时期。
对纳西学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学问这一问题,我已在《纳
西学发凡》一文中作过这样的表述:“纳西学,就是以纳西族为
研究对象的学科。在实践上,它贯穿古今;在空间上,它横跨东
西。它既包括对纳西族的本体性研究,也包含这种研究本身。就
前者而言,有关纳西族的生存环境、存在历史、生活方式、精神
信仰、组织制度、艺术创造、技术成就等都无不纳入其视野之
中;就后者而言,有关纳西族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学者与成果、
历史与活动、机构与组织都囊括于其内。”对于这一判断,我至
今认为比较科学、正确,它同时也被学术界所接受。因此,编纂
这套纳西学丛书的冲动之一,就是为了进一步为纳西学立名、正
名,并全面、系统展示纳西学的内涵。当然,这只是就至今为止
的情况而言,继续丰富、发展它的使命已经历史地落在后来学者
的肩上。
当这套丛书即将问世之际,纳西族社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
史时期。一方面,固守万古的民族保守性已经被击破,发达的交
通已突破铁甲山的阻绝、金沙江的割断,使“丽江口袋底”的
神话不再;快捷的通讯将古麽些人的后裔编织进全球现代信息网
络之中,靠古老的象形文字及口传心授维持独立的知识系统已难
以为继;农民转变为市民、乡村开发成城市的社会转型风驰电
掣;以追求超额利润为目的的一库八站建设将一改玉璧金川的原
生形态;每年400万的游客正在改变着丽江的一切;不断变化的
行政区划,使纳西族的生存空间从汉时的六江流域退居三江并流
区,继而兰州立县、拖支并维、迪怒建州、行署改市、丽江县裂
身为二。从自然到社会分错杂然,到处都在发生急剧变化;由社
会而主体光怪陆离,一切都在解构与重组。这便是纳西学今天所
面对的现实,这也是纳西学学科的生长点。或许过于苛刻,但纳
西学必须回答纳西文化生死存亡的问题,决不能陶醉于古乐、古
城、古文字带来的荣耀,更不能沉迷于现代社会的犬马声色、
“安乐死亡”。
纳西族社会的阵痛或许正是纳西学的荣幸。阵痛
‘纳西学,就是以纳西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在实
践上,它贯穿古今;在空间上,它横跨东西。既包括
对纳西族的本体性研究,也包含这种研究本身。它起
步于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初,源于西方学者、
传教士、军事人员对纳西族地区的游历…
本论集论文有: 《滇川藏纳西东巴文化及源流考
察》、 《纳西东巴骨卜和象形文骨卜书》、 《由纳西
象形文保存的河图洛书》、 《纳西象形文舞谱的现状
及其新生前景》…
戈阿干,原名和崇仁,纳西族,1936年生于云南省丽江市。1957~1962年就读于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自中学时代始就对东巴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搜集整理纳西族传统民歌,并有作品入选《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本书特色 究竟什么是中国人?为什么我们自称是中国人?作为一位研究中国边疆民族史的台湾学者,作者引用大量历史、考古和人类学资料,从...
书店之美-(典藏版) 本书特色 书卷是内心的河山,书店是尘世的天堂。 书店之美,在于它承载了商业、心灵和人文的理想。书店在文化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得到全新的阐释。...
修辞学发凡(陈望道) 本书特色 《修辞学发凡》是把存在于汉语语文中的种种修辞方法、方式,以及运用这些方法、方式的原理原则,加以系统的阐释,并且指明它的发展趋向。...
故事的歌手 内容简介 本书是我国民间文学专家钟敬文先生主编的《外国民俗文化研究名著译丛》之一种,是“,帕里-洛德理论”的奠基之作,被学界誉为口头诗学理论的《圣经...
胡言词典 内容简介 本书以关键词形式,从比较文化和比较语言的角度,对现代都市生活中的外来语言及文化现象进行评析。胡言词典 目录 原宿、“哈日族”、“哈韩族”……...
中国印刷史研究 本书特色 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本书在前人的基础上,集中论述中国古代印刷发展史上三个关键的基础性问题,也是此研究领域中的重大疑...
本书是194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广播公司(BBC)评选最受读者喜爱的诗人T.S.艾略特为朋友的孩子和自己的教子创作的一本童话诗集,包含15首以猫为主题的...
潮汕话同音字汇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按潮汕话韵母、声母、声调查字的语文工具书,采用潮汕话声韵代表字直拼、潮汕话拼音和普通话拼音对照的形式。可方便地供讲潮汕话的人...
现代汉语-第二版 本书特色 彭兰玉、张登岐主编的《现代汉语(第2版)》作为“现代汉语”学科教学的教育思想、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载体和工具,承袭传统,不...
欧洲外交史:1494-1925 本书特色 欧洲文化源自“两希”文化,“两希”文化是指希腊罗马文化和源于希伯来人的基督教文化,这两种文化构成了现代欧洲文化的精神家...
《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内容简介:作者在书中分别介绍了17种常见的树木,包括樱树、油橄榄、柏树、橡树、白蜡、杨树、冬青、桦树
汉语变声构词研究 本书特色 《汉语变声构词研究》写到,汉语音义学是我国传统训诂学的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由来已久。变声构词是利用语言中声母的转换构造意义有联系的新...
李军,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人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紫禁城学会理事,文艺复兴艺术史研究学者和跨文化艺术史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
边际族群:远离帝国庇佑的客人 内容简介 为台海历史文化研究丛书之一,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成果。 全书共分十章,内容包括:帝国边陲、边陲社会的要理、草根力量...
国际翻译学新探-人文新视野.第四辑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和西安外国语学院合办的“人文新视野”丛书之一种,本丛书主要收录外国文学、文艺理...
现代汉语新闻语篇的结构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是关于研究“现代汉语新闻语篇结构”的专著,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书中具体包括了:新闻语篇结构概述、新闻语...
《发烧耳机》内容简介:本书主要介绍了从有线到无线,蓝牙技术的发展历史,蓝牙产品分类及热点功能解析,以及热门品牌和产品如AFTE
民间祈福择吉通书 内容简介 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民间祈福文化是中国文化之沧海一粟,近年来人们虽然每每提及,还举行各...
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 本书特色 1、本书是由著名史家许倬云先生在台湾清华大学的系列演讲结集而成,包含两部分:上编5篇是对于中国文化与历史的观察;下编4篇则是讨论近...
社会语言学导论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微观社会语言学、交际社会语言学、宏观社会语言学三部分,内容包括:引言;语言变异;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引言;言语交际;交际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