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纳西学的崛起(代序)
两年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一位朋友在看到我的
小文《纳西学发凡》后,决定将它投稿于该所一本相关专业杂
志发表。谁知该杂志的一位“权成”竟说什么“纳西学何有
之?”听到这一信息反馈,我心怅然,既忿然于这位权威的傲
慢,同时也感慨纳西学学科建设的迟滞。
感愤之余,我并没有停止思考与行动。在从中国社会科学院
调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及分党组书记后,我利用工
作之余穿行于首都北京与全国各地,尤其是昆明、丽江、迪庆等
地纳西学学者及纳西族官员、实业家之间,决定组织一套纳西学
丛书。在我的设计中,这套丛书包括30部国内外较有影响的纳
西学学者的学术专集。
正如广大读者将从这套丛书中了解到的那样,纳西学的发展
历程艰难备至。它的起步一般可以锁定在19世纪60年代至20
世纪30年代初。那时的纳西学以西方学者、传教士、军事人员
游历纳西族地区,并收藏东巴经典,翻译有关文献片断,发表有
关介绍文章为主要特点;从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末,纳西
学粗具规模,刘半农、董卓宾、李霖灿、陶云逵、罗常培等内地
学者开始关注纳西族历史、语言、文字研究,纳西族学者杨仲
鸿、方国瑜、赵银棠亦接踵于后进行多领域的探索,无论是其田
野调查、文物收藏,还是专题性的研究都成果迭出。在国外学者
中,被誉为“西方纳西学之父”的洛克以独居纳西族地区28年
的传奇经历,以丰富的纳西文物收藏与传播,以深刻而全面的纳
西文化诠释在纳西学领域渐入佳境;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
年代中期,洛克在国际纳西学界独领风骚,并影响育成了欧、
美、日等国的一批纳西学新秀。这一时期,与之失去联系的我国
纳西学界仍在踽踽前行,和志武、周汝诚、和发源等先生成为传
递薪火的骨干力量;60年代至70年代末,尽管仍有雅纳特、杰
克逊等活跃于学界,但一代宗师洛克的去世使西方纳西学跌入低
谷,国内的纳西学更是遭受浩劫,纳西文化生态遭受全面破坏,
这是纳西学的全球性低迷时期;从80年代初至21世纪初年,纳
西学进入全面复兴时期, 《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的翻译出
版、国际纳西学学会的成立、国际东巴文化艺术学术研讨会的举
办等盛事都集中出现于这一时期。
对纳西学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学问这一问题,我已在《纳
西学发凡》一文中作过这样的表述:“纳西学,就是以纳西族为
研究对象的学科。在实践上,它贯穿古今;在空间上,它横跨东
西。它既包括对纳西族的本体性研究,也包含这种研究本身。就
前者而言,有关纳西族的生存环境、存在历史、生活方式、精神
信仰、组织制度、艺术创造、技术成就等都无不纳入其视野之
中;就后者而言,有关纳西族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学者与成果、
历史与活动、机构与组织都囊括于其内。”对于这一判断,我至
今认为比较科学、正确,它同时也被学术界所接受。因此,编纂
这套纳西学丛书的冲动之一,就是为了进一步为纳西学立名、正
名,并全面、系统展示纳西学的内涵。当然,这只是就至今为止
的情况而言,继续丰富、发展它的使命已经历史地落在后来学者
的肩上。
当这套丛书即将问世之际,纳西族社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
史时期。一方面,固守万古的民族保守性已经被击破,发达的交
通已突破铁甲山的阻绝、金沙江的割断,使“丽江口袋底”的
神话不再;快捷的通讯将古麽些人的后裔编织进全球现代信息网
络之中,靠古老的象形文字及口传心授维持独立的知识系统已难
以为继;农民转变为市民、乡村开发成城市的社会转型风驰电
掣;以追求超额利润为目的的一库八站建设将一改玉璧金川的原
生形态;每年400万的游客正在改变着丽江的一切;不断变化的
行政区划,使纳西族的生存空间从汉时的六江流域退居三江并流
区,继而兰州立县、拖支并维、迪怒建州、行署改市、丽江县裂
身为二。从自然到社会分错杂然,到处都在发生急剧变化;由社
会而主体光怪陆离,一切都在解构与重组。这便是纳西学今天所
面对的现实,这也是纳西学学科的生长点。或许过于苛刻,但纳
西学必须回答纳西文化生死存亡的问题,决不能陶醉于古乐、古
城、古文字带来的荣耀,更不能沉迷于现代社会的犬马声色、
“安乐死亡”。
纳西族社会的阵痛或许正是纳西学的荣幸。阵痛
‘纳西学,就是以纳西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在实
践上,它贯穿古今;在空间上,它横跨东西。既包括
对纳西族的本体性研究,也包含这种研究本身。它起
步于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初,源于西方学者、
传教士、军事人员对纳西族地区的游历…
本论集论文有: 《滇川藏纳西东巴文化及源流考
察》、 《纳西东巴骨卜和象形文骨卜书》、 《由纳西
象形文保存的河图洛书》、 《纳西象形文舞谱的现状
及其新生前景》…
戈阿干,原名和崇仁,纳西族,1936年生于云南省丽江市。1957~1962年就读于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自中学时代始就对东巴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搜集整理纳西族传统民歌,并有作品入选《
《托卡马克之谜》内容简介:本书讲述了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改革开放40年风雨兼程的科学历程。作者经过深入采访,掌握了大
中印文化交流-季羡林学术著作选集 本书特色 季羡林先生不仅重视中印两国文化的研究,还重视两国文化的交流,他再三强调:“我们研究文化交流,决不是为研...
当代寓言集 本书特色 作为美国风情的诠释者,詹姆斯·瑟伯在文学史 上的地位早有定论。他被认为是继马克·吐温之后美 国*伟大的幽默大师...
反切 本书特色 汉语知识丛书是商务印书馆推出的雅俗共赏的知识性读物。它由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撰写,既有一般的汉语知识介绍,又有语言学方面的科研成果;既体现出学术性,...
新道鸿烈:《淮南子》与中国文化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刘安·新道家《淮南子》、《淮南子》的主要思想、《淮南子》与中国古代政治观、《淮南子》与传统教育观、《淮南子...
中国古代家谱与年谱 本书特色 《中国古代家谱与年谱/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年谱的起源与发展、谱主与编者、年谱...
翻译与性别---女性主义时代的翻译 内容简介 20世纪*后的30年中,性别研究渗透到了学术研究与文艺创作的各个方面。人们对于性别的关注深刻影响了翻译实践、翻译理...
老照片第四十八辑 本书特色 以展示和解读历史照片为己任的《老照片》丛书于1996年底一经问世,即风靡全国,引起媒体和文化界的广泛关注。 刊出珍贵的历史照片四千多...
敦煌文献名物研究 本书特色 杜朝晖编著的《敦煌文献名物研究》对542条敦煌文献名物进行考释,是迄今为止敦煌文献名物研究*为全面的成果。作者把所考释的名物分为服饰...
老照片.第二十五辑 内容简介 这一期《老照片》比较有意味的一篇文章是陈布雷之外孙陈必大回忆自己的家世,从父系袁家的兴衰讲起,袁永熙和陈琏的婚姻,外公的弃世,解放...
永恒的标志 本书特色 埃里希·冯·丹尼肯当今世界超级畅销书作家,有32部作品问世,被翻译成35种语言,累计在全球售63000000册,作品常年位列美国、德国、英...
中国民间绝景.北方卷 内容简介 中国民间绝景共两册,分为南方卷和北方卷。主要内容有:南方部分,南丰傩舞、蒲城“拔五更”、温州档龙、苍南木偶戏、六枝“长角苗”、天...
岁时佳节记趣 本书特色 民俗学是了解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敲?砖,可是一般人却常忽略了这门学问,也无缘对中国风俗史作概括地认识。 为此,笔者...
《皆为戏言:新媒体时代的说话指南》内容简介:从亚里士多德到特朗普,从公民大会到推特、微博,文明在已肉眼可见的方式更迭着。如
东北建筑文化 内容简介 东北建筑文化由东北地域内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文化构成,是中国建筑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上来说,东北建筑文化是指在东北地域范围内产...
田边刚,1975年生于东京。2001年凭借《砂吉》获得Afternoon四季奖评委特别奖,2002年改编自马克西姆·高尔基作品的《二十六个男人与一个少女》获得E...
原道-第24辑 本书特色 本辑的主题是“国家建构与国族建构”,这也是《原道》持续多年关注的主题。*近有两件事进一步促使我对这一主题的深入思考。理论的清理、功能的...
泉中春秋-中华钱币文化大观 本书特色 刘伟编著的这本《泉币春秋--中华钱币文化大观》以历史的沿革为顺序,上启先秦下至民国,兼顾不同时期及各少数民族政权铸币史实,...
中国姓氏 本书特色 人生活于文化之中,正像人离不开空气一样。《周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无论汉语“文化”一词是否由些而来,这段话至...
張愛玲本名張煐,一九二○年出生於上海。張愛玲在二十歲時便以一系列小說撼動文壇,是四○年代上海最炙手可熱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主要以上海、南京和香港為背景,在蒼涼的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