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是中国语言学现代化、语法学现代化的开端和研究中国语法学史的逻辑起点。《文通》贯通古今中外,是综合多种分析策略的复杂而深刻的近代型语法范式和语法研究范式,包含了相当广泛的现代语言学观念、要素以及其他我们尚未认识的语法思想和实践。《文通》既是它过去历史的产物,又是其未来发展的源泉,对于中国语言学的研究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文通》拥有众多的研究者和丰硕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专门的学问“《文通》学”,反映了中国语言学尤其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史。目前《文通》研究的不足是:缺乏系统性、史料挖掘和释读不全面、研究方法单一。这导致了语言学史失去客观基础,还使《文通》的一些远见卓识长期被埋没,只能由西方语言学理论验证其科学性和合法性。
本文以归纳法穷尽性分析《文通》全文并辅以中、西方传统语言学的素材及相关史料,以系统论的视域和历史还原的客观主义立场,力图再现长时段的历史语境中《文通》文本的概念框架及其在传统和现代之间、中西方语法学史两个维度上的发展和演变沿流。我们不仅关注《文通》对语法事实的描写,更重视对隐匿于其文本背后的语言理论的勾划。
文章以《文通》的语法观和语料观切人,先句法而后词类,*后构拟出《文通》的传信范畴。
**章《(文通)的语法观和语料观》主要考察作者的语法观和语料观,这是知人论世、了解作者语法哲学的重要资源。
第二章《句读视野中的语法分析系统》考察句读论。《文通》以结构、语气、功能、标志给句归类,建立了句类和传信范畴的联系。有的句子是在深层意义讨论的,类似于乔姆斯基的处理,还有一种相当于逻辑学中的二难推理的两商句。《文通》的“读”的内涵与某些法语语法体系中的从句相当,边界与中国传统语言学中的“读”相当。
第三章《词次视野中的语法分析系统》考察词次论。起、语、表是句子的主干;止、转和象静司词是谓语中心语的连带成分,起“足意”的作用;动字司词是介词的宾语;加词是句子的附加成分,体现了句子成分的主干意义和附加意义的区别。主次和宾次是*主要的次,句子主要动词前的名代诸字,作状语的除外,正常语序下是主次,主要动词之后则是宾次。前次位于同次之前,与同次同指一事物,两者意义并列。偏次和正次一般是修饰语和中心语的关系。“词”侧重于功能,“次”侧重于位置。两者的重叠集中体现在主次与起词、宾次与止词上,只有在这两对范畴上,词与次才有可比性。
第四章《实字视野中的语法分析系统》考察实字说。《文通》以意义为主要标准划分词类;其次,实字会考虑其功能和位置,虚字会考虑所联系对象的性质及位置。实字与句法的关系是固定的,非对应关系以“假借”表示。字类假借包括今之文字假借、词的多功能性、词的活用、虚化、兼类等。字类虚实是一个虚实的渐变序列。《文通》含有今之构词法之滥觞,包括四声别类。《文通》的实字有名字、代字、动字、静字、状字五种。
第五章《虚字视野中的语法分析系统》考察虚字说。字分九类是《文通》把汉语语法研究引上了分析型道路的重要手段和标志。实字说主要借鉴了西方传统语法,虚字说则主要得益于中国传统语法。《文通》以后的各种语法书对词的分类在形式上与《文通》大同小异,但各书由于范式不同而带来的概念差异也不可忽视。《文通》的虚字有介字、连字、助字、叹字四种。
第六章《(文通)所反映的古代汉语传信系统》认为中国本土的传信研究是世界上*早的语言传信功能研究,《文通》继承了这一成果,使之系统化和明晰化,建立了一个相当完备的古代汉语的传信系统,并扩充了传信的类别和实例。同时,还把传信和时、语气相结合,表现出若干科学性、前瞻性、创新性和现代性。《文通》的传信概念与今之西方传信范畴并不全同。总之,我们认为,语法学史的研究有两个目标,一是发明、二是发展。发明在于鉴往、发展在于知来,两者是温故知新的关系。我们以读懂《文通》为目标,以《文通》的概念框架及其在语言学史上的沿流为研究对象,做的是发明的工作,似可为汉语研究提供新的事实和根据、视角和方法、思路和方向。
本书是关于研究“马氏文通”的专著,文中以归纳法穷尽性分析《文通》全文并辅以中、西方传统语言学的素材及相关史料,以系统论的视域和历史还原的客观主义立场,力图再现长时段的历史语境中《文通》文本的概念框架及其在传统和现代之间、中西方语法学史两个维度上的发展和演变沿流。我们不仅关注《文通》对语法事实的描写,更重视对隐匿于其文本背后的语言理论的勾划。
第1章《文通》的语法观和语料观
语法观是作者对语法的基本观点和看法,是作者观察和描写的基点和支点。语料是体现语法观和通往语言事实研究的素材。语法观支配着语法学家对语言事实的观察角度和方法的选择,语料则体现了语法学家的语法观和对语言事实的处理方式。作者的生平是知人论世、了解作者语法哲学的重要资源,我们作了一个综述放在附录里。
1.1《文通》的语法观
学界一般侧重于讨论《文通》的普遍语法观、动词中心观等语法观,而《文通》的语法哲学思想是非常丰富深厚的。例如,“言者,心之声也。”表达了语言工具论思想。“物生而动”、“形者,附事物而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从哲学角度说明名字、动字、静字、数字由先到后的发生顺序。“凡兹诸字,皆所以记心中之声,发于口而为言者也;而所以记心中之感,矢诸口而为声者,则惟叹字。”则表明了非叹字与叹字的语言发生学问题。非叹字与叹字分别起源于“感之猛者”和“感之轻者”,表达了感叹说的语言起源论立场。表示工具的“以”一般位于动词之前,原因是“所赖用而后其行乃发”,表现了以自然事件顺序解释语序的认知观。“使”字的施动,如果是人,“使”是动词;如果是“事势”,“使”是连词。“人”和“事势”的区别是施事性不同。“夫”为叹词,在句末兼表传疑,体现了感叹和传疑相通。“反决”这一术语则体现了否定与反问相通。“心欲其然而恐其不然者,则加弗辞以状之;冀其不然而虞其或然者,则不加弗辞。”反映了心理动词肯定与否定表达的不对称。“故句意正者,状字弗之;而句意反者,弗辞反不加焉。此所谓反比例也。”反映了反问句肯定与否定表达的不对称。
……
文化人的人情脉络 内容简介 民国人物处身风气甫开、新旧交替之际,思想学识愈见丰富,交游酬酢益为广阔,肆意性情,常引后人神往。本书选取民国文化人的社交生活片段,按...
◆备受宫崎骏推崇赞誉的日本动画大师、《攻壳机动队》导演押井守精准剖析导演工作,深度阐释导演的胜利之道【编辑推荐】1、日本动画大师《攻壳机动队》导演押井守根据多年...
民族民间艺术瑰宝:石板房 内容简介 简介石板房主要分布在贵州省贵阳市的小碧、花溪、湖潮至安顺等县市一带。因当地盛产石灰岩石板,开采极为方便,世居于这里的布依族、...
说文解字今注 本书特色 《说文解字》是我国**部汉语大字典,有九千三百五十三文,还有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五,每字下面都说明了字形和字义,有些字下面还指出了形声关系。...
波西米亚巴黎:文化、政治和资产阶级生活的边界:1830-1930 本书特色 波希米亚,作为19世纪以来增生的现代文化语词,是某种独特、怪诞的艺术家生活方式的代名...
日本意气 本书特色 《日本意气》从现代学者的研究和古代原典两个方面,展现了“意气”这个概念形成演变的来龙去脉及所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它独特的内涵外延与审美构造、...
皇宫祈福 内容简介 本书从宫廷祈福寿艺术、宫廷环卫整理措施、宫廷防火措置、宫廷驯养特点、宫廷吟诗赏析、宫廷演戏与等方面,介绍了古代宫廷(清代)生活的方方面面。皇...
法国文化史(1-4卷) 内容简介 这部文化史是试图对人类进化的过程进行追踪寻迹,亦即我们的祖先为了更好地顺应或扭转这一进程而锤炼出的反映人类进货的种种表现形式的...
骆仪旅行作家,曾背包旅行四十多国,在太平洋、红海、加勒比海潜水,参与撰写《孤独星球》旅行指南之《广西》《海南》,常年为《中国国家地理》等多家旅游媒体撰稿。现旅居...
客家历史与传统文化 本书特色 本书详述了客家发展历史与客家传统文化,立论公允,结构严谨,论述有序,介绍详尽。著者从中国移民历史的社会、经济、阶级诸关系中作历史的...
中古汉语同素逆序词演变研究 本书特色 《中古汉语同素逆序词演变研究》是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古汉语同素逆序词演变研究 内容简介 所谓同素逆序词,指的是双音节...
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第4版 本书特色 《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第4版)》:中国图书奖获奖图书,国家语委“八五”规划重点项目子项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
马俊点将:拿破仑 本书特色 1、拿破仑的永久“魅力”。他是每一个军事家学习的典范、“军迷”心中的战神、政治家眼中的“伟人”、普通大众心中永远的“迷”。2、揭秘拿...
世界科技文化史(人文素质教育教材系列)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全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教材系列之一。本书从全新的角度叙述世界科技的发展历程,探索科技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
古希腊生活-人类生活图卷 本书特色 古希腊人的生活方式是理解西方社会的一把关键性钥匙,西方生活的基本模式以及情态演进,大都可以从古代希腊人那里找到源头性的诠释。...
最強烈的復仇,源自於最深沈的愛!東野圭吾最耽美、最詭異的本格推理極致之作!推理作家.第一屆推理評論金鑰獎潛力獎得主林斯諺∕專文導讀靜謐的迴廊亭裡,以血澆灌的殺意...
第二语言习得的语言学视角 本书特色 本书由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戴曼纯教授编写导读,是一部从语言学角度阐述二语习得问题的经典合集,所选文章展示了不同的语言学理论,注重...
回家人居士。
西欧的中国形象 本书特色 《西欧的中国形象》**部分为“概念的界定”,是为了确定西欧中国形象的性质,设立解读西欧中国形象的立场。第二部分为“历史形态”,则是对西...
周易万年历 本书特色 《周易万年历》编辑推荐:论周易天象历法,解天人合一之道。周易万年历 内容简介 《周易万年历》源于“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易之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