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是中国语言学现代化、语法学现代化的开端和研究中国语法学史的逻辑起点。《文通》贯通古今中外,是综合多种分析策略的复杂而深刻的近代型语法范式和语法研究范式,包含了相当广泛的现代语言学观念、要素以及其他我们尚未认识的语法思想和实践。《文通》既是它过去历史的产物,又是其未来发展的源泉,对于中国语言学的研究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文通》拥有众多的研究者和丰硕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专门的学问“《文通》学”,反映了中国语言学尤其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史。目前《文通》研究的不足是:缺乏系统性、史料挖掘和释读不全面、研究方法单一。这导致了语言学史失去客观基础,还使《文通》的一些远见卓识长期被埋没,只能由西方语言学理论验证其科学性和合法性。
本文以归纳法穷尽性分析《文通》全文并辅以中、西方传统语言学的素材及相关史料,以系统论的视域和历史还原的客观主义立场,力图再现长时段的历史语境中《文通》文本的概念框架及其在传统和现代之间、中西方语法学史两个维度上的发展和演变沿流。我们不仅关注《文通》对语法事实的描写,更重视对隐匿于其文本背后的语言理论的勾划。
文章以《文通》的语法观和语料观切人,先句法而后词类,*后构拟出《文通》的传信范畴。
**章《(文通)的语法观和语料观》主要考察作者的语法观和语料观,这是知人论世、了解作者语法哲学的重要资源。
第二章《句读视野中的语法分析系统》考察句读论。《文通》以结构、语气、功能、标志给句归类,建立了句类和传信范畴的联系。有的句子是在深层意义讨论的,类似于乔姆斯基的处理,还有一种相当于逻辑学中的二难推理的两商句。《文通》的“读”的内涵与某些法语语法体系中的从句相当,边界与中国传统语言学中的“读”相当。
第三章《词次视野中的语法分析系统》考察词次论。起、语、表是句子的主干;止、转和象静司词是谓语中心语的连带成分,起“足意”的作用;动字司词是介词的宾语;加词是句子的附加成分,体现了句子成分的主干意义和附加意义的区别。主次和宾次是*主要的次,句子主要动词前的名代诸字,作状语的除外,正常语序下是主次,主要动词之后则是宾次。前次位于同次之前,与同次同指一事物,两者意义并列。偏次和正次一般是修饰语和中心语的关系。“词”侧重于功能,“次”侧重于位置。两者的重叠集中体现在主次与起词、宾次与止词上,只有在这两对范畴上,词与次才有可比性。
第四章《实字视野中的语法分析系统》考察实字说。《文通》以意义为主要标准划分词类;其次,实字会考虑其功能和位置,虚字会考虑所联系对象的性质及位置。实字与句法的关系是固定的,非对应关系以“假借”表示。字类假借包括今之文字假借、词的多功能性、词的活用、虚化、兼类等。字类虚实是一个虚实的渐变序列。《文通》含有今之构词法之滥觞,包括四声别类。《文通》的实字有名字、代字、动字、静字、状字五种。
第五章《虚字视野中的语法分析系统》考察虚字说。字分九类是《文通》把汉语语法研究引上了分析型道路的重要手段和标志。实字说主要借鉴了西方传统语法,虚字说则主要得益于中国传统语法。《文通》以后的各种语法书对词的分类在形式上与《文通》大同小异,但各书由于范式不同而带来的概念差异也不可忽视。《文通》的虚字有介字、连字、助字、叹字四种。
第六章《(文通)所反映的古代汉语传信系统》认为中国本土的传信研究是世界上*早的语言传信功能研究,《文通》继承了这一成果,使之系统化和明晰化,建立了一个相当完备的古代汉语的传信系统,并扩充了传信的类别和实例。同时,还把传信和时、语气相结合,表现出若干科学性、前瞻性、创新性和现代性。《文通》的传信概念与今之西方传信范畴并不全同。总之,我们认为,语法学史的研究有两个目标,一是发明、二是发展。发明在于鉴往、发展在于知来,两者是温故知新的关系。我们以读懂《文通》为目标,以《文通》的概念框架及其在语言学史上的沿流为研究对象,做的是发明的工作,似可为汉语研究提供新的事实和根据、视角和方法、思路和方向。
本书是关于研究“马氏文通”的专著,文中以归纳法穷尽性分析《文通》全文并辅以中、西方传统语言学的素材及相关史料,以系统论的视域和历史还原的客观主义立场,力图再现长时段的历史语境中《文通》文本的概念框架及其在传统和现代之间、中西方语法学史两个维度上的发展和演变沿流。我们不仅关注《文通》对语法事实的描写,更重视对隐匿于其文本背后的语言理论的勾划。
第1章《文通》的语法观和语料观
语法观是作者对语法的基本观点和看法,是作者观察和描写的基点和支点。语料是体现语法观和通往语言事实研究的素材。语法观支配着语法学家对语言事实的观察角度和方法的选择,语料则体现了语法学家的语法观和对语言事实的处理方式。作者的生平是知人论世、了解作者语法哲学的重要资源,我们作了一个综述放在附录里。
1.1《文通》的语法观
学界一般侧重于讨论《文通》的普遍语法观、动词中心观等语法观,而《文通》的语法哲学思想是非常丰富深厚的。例如,“言者,心之声也。”表达了语言工具论思想。“物生而动”、“形者,附事物而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从哲学角度说明名字、动字、静字、数字由先到后的发生顺序。“凡兹诸字,皆所以记心中之声,发于口而为言者也;而所以记心中之感,矢诸口而为声者,则惟叹字。”则表明了非叹字与叹字的语言发生学问题。非叹字与叹字分别起源于“感之猛者”和“感之轻者”,表达了感叹说的语言起源论立场。表示工具的“以”一般位于动词之前,原因是“所赖用而后其行乃发”,表现了以自然事件顺序解释语序的认知观。“使”字的施动,如果是人,“使”是动词;如果是“事势”,“使”是连词。“人”和“事势”的区别是施事性不同。“夫”为叹词,在句末兼表传疑,体现了感叹和传疑相通。“反决”这一术语则体现了否定与反问相通。“心欲其然而恐其不然者,则加弗辞以状之;冀其不然而虞其或然者,则不加弗辞。”反映了心理动词肯定与否定表达的不对称。“故句意正者,状字弗之;而句意反者,弗辞反不加焉。此所谓反比例也。”反映了反问句肯定与否定表达的不对称。
……
批判与传承:20世纪后半期的中国孔子研究 本书特色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富争议的人物。爱他的人,对他顶礼膜拜,崇敬有加,认为他是至圣先师,“生民未有”;恨他的人,...
精彩摘录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颜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引自第12页这是个很枯寂的人,一天关在房里,就是那“一花一世界”里
地球悬案之谜 内容简介 古往今来,这个美丽的、神秘的星球上有着无数令人费解、不可思议、林林总总的神秘现象,可谓层出不穷。有的科学家有所解释洧的科学家也难以说明。...
常州淹城文化 本书特色 本书论述了三城三河套状的常州古淹城遗址,举世无双,经过数千年凄风凌雨的洗礼,演化成以海纳百川、聪慧机敏、经世致用、敢为人先为时代特征的淹...
君主论-乌托邦-马丁.路德演讲集-哈佛百年经典-04卷 本书特色 ★囊括人类有史以来至19世纪*优秀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文献★向现代读者展示人类观察、记录、发明...
语言 第二卷 内容简介 《语言》是首都师范大学语言研究中心和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语言学专门刊物,主要发表语言学及其相关学科的专题研究论文、译文,强调理论的深...
作者以深刻的筆觸及澎湃的情感,透過三個不同題材的短篇故事,勾勒被社會忽略遺忘的一群,以及他們被人捨棄踐踏的內心世界。(1)Calling You我是唯一一個沒有...
上古汉语称谓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作为语言与文化结合的研究,其语言方面,还体现在第三章《上古汉语称谓词汇的理据研究》,分单音词与复音词两类,前者从本义、引申、假借...
北京评书 本书特色 梁彦编著的这本《北京评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之一。北京评书是北方评书的主体,形成于北京,盛行于京、津、冀和东三省等地。本书详细介绍北京...
周代礼乐文明实证 本书特色 《周代礼乐文明实证》: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丛书周代礼乐文明实证 目录 制服与作器——丧服与礼器饰群党、别亲疏相互对应...
幾米。一个身体里面藏著小孩的绘本作家,有时候很安静,有时候很内向,有时候很活泼,有时候又很神经兮兮。他做喜欢的事情是画画,所以把画画当工作,是他觉得内心深处被实...
最強烈的復仇,源自於最深沈的愛!東野圭吾最耽美、最詭異的本格推理極致之作!推理作家.第一屆推理評論金鑰獎潛力獎得主林斯諺∕專文導讀靜謐的迴廊亭裡,以血澆灌的殺意...
彩色图解老子 本书特色 《彩色图解老子》一书是“美丽国学”系列丛书中的一种,按照原文、注释、译文的顺序进行编排,每章前设有引语,后有评析,更有将人生哲理与现实生...
消夏集 本书特色 “前卫而不浮华,尖锐又不偏狭。如果说北方的评论家沉厚,注重于写什么,南方的评论家新颖,注重于怎么写,谢有顺却汇合了他们的长处,酝酿和发展着自己...
林序达汉语史论集 本书特色 《林序达汉语史论集(精装)》:西南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研究丛书.第2辑林序达汉语史论集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有的是同我经常讨论学术问题的忘...
金庸识小录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紫白金青、蟹汁化漆、红楼笔法、学《水浒》写《书剑》、明教·明朝、核爆之战与蜀亡之争、说出的书本等。金庸识小录 目录 序(...
文言尺牍入门 本书特色 本书为学习文言尺牍而写,取材以实用平浅为主,雅俗共赏。每篇尺牍后均附有注释和译文,可令读者无师自通。本书按性质分为四类:请求类、陈叙类、...
中国古代礼仪 本书特色 子曰:人无礼,无以立。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礼仪的国度,礼仪是一个人是否有道德的基本评价标准。虽然古代礼仪文化中的部分内容随着时代的发...
作品目录旧约篇1 人类的始祖2 希伯来之父3 以色列的领袖4 士师时代5 三位伟大的君王6 以色列的沉沦7 两个特殊的女性8 约伯的信心
纳西学论集 本书特色 ‘纳西学,就是以纳西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在实践上,它贯穿古今;在空间上,它横跨东西。既包括对纳西族的本体性研究,也包含这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