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是中国语言学现代化、语法学现代化的开端和研究中国语法学史的逻辑起点。《文通》贯通古今中外,是综合多种分析策略的复杂而深刻的近代型语法范式和语法研究范式,包含了相当广泛的现代语言学观念、要素以及其他我们尚未认识的语法思想和实践。《文通》既是它过去历史的产物,又是其未来发展的源泉,对于中国语言学的研究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文通》拥有众多的研究者和丰硕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专门的学问“《文通》学”,反映了中国语言学尤其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史。目前《文通》研究的不足是:缺乏系统性、史料挖掘和释读不全面、研究方法单一。这导致了语言学史失去客观基础,还使《文通》的一些远见卓识长期被埋没,只能由西方语言学理论验证其科学性和合法性。
本文以归纳法穷尽性分析《文通》全文并辅以中、西方传统语言学的素材及相关史料,以系统论的视域和历史还原的客观主义立场,力图再现长时段的历史语境中《文通》文本的概念框架及其在传统和现代之间、中西方语法学史两个维度上的发展和演变沿流。我们不仅关注《文通》对语法事实的描写,更重视对隐匿于其文本背后的语言理论的勾划。
文章以《文通》的语法观和语料观切人,先句法而后词类,*后构拟出《文通》的传信范畴。
**章《(文通)的语法观和语料观》主要考察作者的语法观和语料观,这是知人论世、了解作者语法哲学的重要资源。
第二章《句读视野中的语法分析系统》考察句读论。《文通》以结构、语气、功能、标志给句归类,建立了句类和传信范畴的联系。有的句子是在深层意义讨论的,类似于乔姆斯基的处理,还有一种相当于逻辑学中的二难推理的两商句。《文通》的“读”的内涵与某些法语语法体系中的从句相当,边界与中国传统语言学中的“读”相当。
第三章《词次视野中的语法分析系统》考察词次论。起、语、表是句子的主干;止、转和象静司词是谓语中心语的连带成分,起“足意”的作用;动字司词是介词的宾语;加词是句子的附加成分,体现了句子成分的主干意义和附加意义的区别。主次和宾次是*主要的次,句子主要动词前的名代诸字,作状语的除外,正常语序下是主次,主要动词之后则是宾次。前次位于同次之前,与同次同指一事物,两者意义并列。偏次和正次一般是修饰语和中心语的关系。“词”侧重于功能,“次”侧重于位置。两者的重叠集中体现在主次与起词、宾次与止词上,只有在这两对范畴上,词与次才有可比性。
第四章《实字视野中的语法分析系统》考察实字说。《文通》以意义为主要标准划分词类;其次,实字会考虑其功能和位置,虚字会考虑所联系对象的性质及位置。实字与句法的关系是固定的,非对应关系以“假借”表示。字类假借包括今之文字假借、词的多功能性、词的活用、虚化、兼类等。字类虚实是一个虚实的渐变序列。《文通》含有今之构词法之滥觞,包括四声别类。《文通》的实字有名字、代字、动字、静字、状字五种。
第五章《虚字视野中的语法分析系统》考察虚字说。字分九类是《文通》把汉语语法研究引上了分析型道路的重要手段和标志。实字说主要借鉴了西方传统语法,虚字说则主要得益于中国传统语法。《文通》以后的各种语法书对词的分类在形式上与《文通》大同小异,但各书由于范式不同而带来的概念差异也不可忽视。《文通》的虚字有介字、连字、助字、叹字四种。
第六章《(文通)所反映的古代汉语传信系统》认为中国本土的传信研究是世界上*早的语言传信功能研究,《文通》继承了这一成果,使之系统化和明晰化,建立了一个相当完备的古代汉语的传信系统,并扩充了传信的类别和实例。同时,还把传信和时、语气相结合,表现出若干科学性、前瞻性、创新性和现代性。《文通》的传信概念与今之西方传信范畴并不全同。总之,我们认为,语法学史的研究有两个目标,一是发明、二是发展。发明在于鉴往、发展在于知来,两者是温故知新的关系。我们以读懂《文通》为目标,以《文通》的概念框架及其在语言学史上的沿流为研究对象,做的是发明的工作,似可为汉语研究提供新的事实和根据、视角和方法、思路和方向。
本书是关于研究“马氏文通”的专著,文中以归纳法穷尽性分析《文通》全文并辅以中、西方传统语言学的素材及相关史料,以系统论的视域和历史还原的客观主义立场,力图再现长时段的历史语境中《文通》文本的概念框架及其在传统和现代之间、中西方语法学史两个维度上的发展和演变沿流。我们不仅关注《文通》对语法事实的描写,更重视对隐匿于其文本背后的语言理论的勾划。
第1章《文通》的语法观和语料观
语法观是作者对语法的基本观点和看法,是作者观察和描写的基点和支点。语料是体现语法观和通往语言事实研究的素材。语法观支配着语法学家对语言事实的观察角度和方法的选择,语料则体现了语法学家的语法观和对语言事实的处理方式。作者的生平是知人论世、了解作者语法哲学的重要资源,我们作了一个综述放在附录里。
1.1《文通》的语法观
学界一般侧重于讨论《文通》的普遍语法观、动词中心观等语法观,而《文通》的语法哲学思想是非常丰富深厚的。例如,“言者,心之声也。”表达了语言工具论思想。“物生而动”、“形者,附事物而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从哲学角度说明名字、动字、静字、数字由先到后的发生顺序。“凡兹诸字,皆所以记心中之声,发于口而为言者也;而所以记心中之感,矢诸口而为声者,则惟叹字。”则表明了非叹字与叹字的语言发生学问题。非叹字与叹字分别起源于“感之猛者”和“感之轻者”,表达了感叹说的语言起源论立场。表示工具的“以”一般位于动词之前,原因是“所赖用而后其行乃发”,表现了以自然事件顺序解释语序的认知观。“使”字的施动,如果是人,“使”是动词;如果是“事势”,“使”是连词。“人”和“事势”的区别是施事性不同。“夫”为叹词,在句末兼表传疑,体现了感叹和传疑相通。“反决”这一术语则体现了否定与反问相通。“心欲其然而恐其不然者,则加弗辞以状之;冀其不然而虞其或然者,则不加弗辞。”反映了心理动词肯定与否定表达的不对称。“故句意正者,状字弗之;而句意反者,弗辞反不加焉。此所谓反比例也。”反映了反问句肯定与否定表达的不对称。
……
实用公文写作手册 本书特色 本书以2012年7月1日起施行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和《党政机关公文格式》(gb/t9704—2012)为依据,密切...
名人名师武汉大学演讲录 本书特色 本书站在历史的视点上,在浩瀚的历史档案史料中,选编而成,将各个时期关于办学思想、治学育人的演讲史料汇集成册,其用意旨在使广大师...
现代汉语语用学 本书特色 本书从符号出发,把语用学分为小语用、中语用、大语用。在小语用层面上分析了与句法有关的话题、说明、表达重心、焦点、语气和口气、评议、句式...
原道-第25辑 本书特色 本专号收入的20篇论文,分为三大板块:“儒学与公共领域”专题、思想与学术、读书与评论。原道-第25辑 内容简介 《原道》是当代儒学重镇...
中国民俗概论 本书特色 《中国民俗概论》的主旨是以比较详实的资料系统地分析“中国民俗”这个概念的基本构成因素及其大概的发展来历,采用了“志”和“史”相结合的写作...
質樸有型 專屬於自己的皮革手作包皮革包因為其天然溫潤的質感,以及獨特的香味,使其始終為包包中的人氣王!而且不同於布面包容易因為時間流逝而變的骯髒破損,皮革包只要...
《R的极客理想:量化投资篇》内容简介:本书是《R的极客理想》系列丛书的第三本,是将R语言与金融量化投资相结合的一本书。本书主要
读库0804 本书特色 《读库》是一本综合性人文社科读物,取“大型阅读仓库”之意,一般每两月推出一期。丛书侧重对当今社会影响很大的文化事件、人物做深入报道,回忆...
印度文化论 内容简介 该书为“外国文化论丛”中的一本。它主要从印度人的世界观、生命观、种姓观、人生观、宗教观、修炼观、意志观、教学观、文艺观、矛盾观10个方面探...
燕京岁时记外六种 本书特色 再现明清北京岁时文化的*基础文献,上至皇家贵戚的节日礼仪,下到市井民众的饮食游乐风气等,皆可从本书中找到丰富的材料。带你穿越回明清时...
胡适先生到底怎样-胡适思想录-(十) 本书特色 胡适,汉族,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学术期刊论文写作必修课-(含光盘) 本书特色 《学术期刊论文写作必修课》(英文书名:writing your journalarticle in 12 we...
繼《屍人莊殺人事件》後,再次刷新讀者的閱讀味蕾時空旅行 ╳ 本格推理 = 命運給予愛情&人性的終極試煉2019年鮎川哲也獎獲獎作!為了挽救瀕死的摯愛,他踏上穿越...
香港客家 本书特色 香港客家人多半是在1700提至1750年间从粵东移民到香港的,但也有少数在1800年以后才迁入。他们的祖籍地一般是五华、兴宁、梅县,也有少部...
口语与应用语言学:西方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视野 内容简介 作者对日常口语语言篇体裁进行了粗略划分,将其应用于语料库的设计与语料的收集,并基于体裁理论对语篇中词汇、...
阅读的盛宴 本书特色 ★16开平装,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石涛,资深出版人、图书电商领军人之一,2006年开始先后在亚马逊和京东担任副总裁,负责图书音像、电子书、数...
解密失落的符号 本书特色 一部关于秘密团体、隐蔽符号和神秘主义的巨作!以百科全书式的风格助你了解欧美神秘主义中的特色元素秘密团体?神秘传统?神秘实践?深奥的符号...
大前门-聊聊过往那些事儿 本书特色★本书为文史作者张勇创作三年作品。详细的介绍北京前门前后八百年的人文历史。以前门为圆点,详细描写了与前门有关的品牌、老字号、梨...
中国人最易误解的文化常识 内容简介 如果你是个普通人,喜欢在说话或写文章的时候引经据典,但又误解误用。没多大事。除了引起朋友们一阵爆笑,遭几个白眼,或许...
高贵的象征:纹章制度 本书特色 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各种类型的身份识别标志就不断涌现。纹章就是其中的一种。本书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纹章制度,一是纹章的起源与演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