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遇合(自序)
2006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为我出了本书——《隐痛与暗
疾:现代文人的另一种解读》。书出版后,我收到一位来自北京
的热心读者的来信,信中写道:
“读罢《隐痛与暗疾》,掩卷良久,喜!想不到今日
年轻学者有如此功力,竟然以如此犀锋,刺向现代文人
之空门。读来有如春风吹过,令死灰之心又生发出一丝
希望。呵!……君之勇气、锐气旷世难得,令人叹服。
敬!不知从何处能多看到些您的作品,请示博址、书 二
名、文篇……”
这样的夸奖当然让我耳热心跳,也令我愧不敢当。感谢这位
远方的热心读者,您字里行间显露出的那份鼓励令我感动,您字
里行间蕴涵着的那份期待让我奋进!您的信对我是*好的奖励、*强的激励和*大的鞭策。
作为作者,我始终认为,要想写出好作品,一要走路,二要
读书。在我看来,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不仅可以广见闻,长知
识,更可以锻炼意志,锤炼灵魂。
孟子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在我看来, “走路”和“读书”
正是“养吾浩然之气”的两条必由之路。不过,由于一己的习
惯,我更愿意通过“读书”的方式来养气。我想,只要用心去品
味,每次阅读,都能获得有益的启示和可贵的感悟。手头有一本
钱理群先生写的《我的精神自传》,我正读到如下这段文字:
“我读鲁迅的书从出发点上就不是把它当作古董,
或者作纯学术的考究,而是带着人生种种困惑、苦恼、
渴求,到他那里去寻求心灵的启示,学习如何做人,在
学习中慢慢知道其人其事,积累的多了,因为种种机
缘,就倾诉而为书。我研究他,不是在学院中把他当作
研究对象,而是把他当作引导者,首先学会怎样做人,
然后有体会,写成书。”
钱先生的这番话给我如下的启示:读任何严肃的书,都应该
“带着人生种种困惑、苦恼、渴求”,然后,在这些书中“去寻求
心灵的启示,学习如何做人”。至于捉笔成文,那是因为“在学
二习中慢慢知道其人其事,积累的多了,因为种种机缘,就倾诉而
为书”。事实上,这本《给阅读留一份纪念》,就是笔者阅读后的
“倾诉”。
坚持锻炼,可以拥有形体的美:坚持阅读,可以拥有灵魂的
美。书,不能成为摆设,也不应沦为工具。我认为,书,应该成
为喂养我们灵魂的粮食。读书,不是为了消遣,而是为了增加我
们生命的厚度,提升我们做人的品质。
书之于我们,不仅是精神上的契合,更是一种生命的遇合。
钱锺书是怎样住进“部长楼”的?
近日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才知道钱锺书夫妇自1974年
5月后一直栖身于“学部七号楼西尽头的办公室”:“我到学部向
文学所的小战士求得一间办公室,又请老侯为我保驾,回家取了
东西,把那间办公室布置停当。一九七四年的五月二十二日,我
们告别了师大的老年、中年、幼年的许多朋友,迁入学部七号楼
西尽头的办公室。”①
像钱锺书这样的人中之龙,竟然不得不以办公室为家,足见
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活是多么牺惶多么窘迫。好在粉碎“四人
帮”后不久,钱锺书就搬进了位于三里河的新寓所。
“一九七七年的一月间,忽有人找我到学部办公处
去。有个办事人员交给我一串钥匙,叫我去看房子,还
备有汽车,让我女儿陪我同去,并对我说:‘如有人问,
你就说因为你住办公室。’我和女儿同去看了房子。房
子就是我现在住的三里河南沙沟寓所。”②
钱锺书的新寓所共有四间房,和办公室相比,自然一个是天
一个是地了。当时,诗人何其芳是钱锺书的领导,他在参观了钱
锺书夫妇的新居之后,不禁发出一句由衷的感慨:“真想也有这
样一套房子。”连何其芳都可望不可即的房子,其规格、档次之
高就不言而喻了!
画家黄永玉也住在三里河南沙沟。“‘四人帮’覆亡之后,钱
先生和季康夫人从办公室搬到西郊三里河的住所,我有幸也搬到
那里,正所谓‘夫子宫墙’之内。……房子是好的,名字难听:
‘资本主义复辟楼’。后简称为‘复辟楼’,这是因为那时大家的
居住条件不好,而一圈高高的红围墙圈着可望而不可即的十八幢
漂亮的楼房,恰好冲着往来于西郊必经之路上,大家见了有气。
, 那时时兴这样一种情绪:‘够不着,骂得着。’后来缓和点了,改
称‘部长楼’,也颇令人难堪。”① .
那么,是谁暗中相助让钱氏夫妇搬进这处高级住所的呢?杨
绛先生在书中给我们透露了一点蛛丝马迹:“我们住办公室期间,
乔木同志曾寄过两次治哮喘的药方。锺书承他关会,但无从道
谢。这回,他忽然造访,我们猜想房子该是他配给的吧?但是他
一句也没说到房子。……乔木同志偶来夜谈,大门口却堵着一只
床。乔木同志后来问我们:房子是否够住。我说: ‘始愿不及
此。’这就是我们谢他的话了。”②
对胡乔木的暗中相助,钱氏夫妇当然心存感激,作为局外人
的我们也会因此对胡乔木生出一份敬意,毕竟,让钱锺书这样国
宝级人物住上好房子乃众望所归之事。胡乔木如此礼贤下士,相
信很多知识分子会从中感受到一丝温暖,不过如果把这事往深想
一点,我们的心里却会渐渐变凉。因为钱锺书不是因为名至实归
凭自己的本事住进“部长楼”的,而是靠做官的同学暗中出力才
如愿以偿搬进新居的。可见,钱锺书搬入新居不是对知识分子落
实政策,而是一个有同情心的官员动用了一点权力帮助一个理应
得到帮助的老同学罢了。胡乔木此举极富人情味,合情但不一定
合理。若按正常渠道,钱氏夫妇能住上这样的房子,何其芳也有
资格住这样的房子。后者职称并不低于前者,且在行政上是前者
的领导,但何其芳却是想住而不得。所以,钱锺书搬入新居这件
事,并不能说明中国知识分子的住房问题有望得到解决。某种程
度来说,钱锺书能住上“部长楼”完全是因为运气好:恰好他有
一个做大官的同学,恰好这个同学和他私交不错,恰好这个同学
还极富同情心,几环中少了一环,钱锺书就难以搬进新居。胡乔
木帮助钱钟书解决住房问题当然无可厚非甚至令人称道,但他的
方法似有不妥之处,因钱锺书不是根据某项政策某份红头文件住
进“部长楼”的,而是因为某人打了招呼住进去,这就说明钱锺
书是凭借私交从“后门”住进部长楼的。那些没本事走后门的
人,当然会心里不平衡,发几句牢骚也就在所难免了。难怪在杨
绛先生的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有一位乔木同志的相识对我们说:
‘胡乔木只把他*好的一面给你们看。”’①
明诗选 内容简介 中国诗歌发展到明代,文人诗已经做了千馀年,有光焰万丈的唐诗和颇不甘示弱的宋诗在前,明诗若想全面地后来居上,已不大可能;同时,元代诗歌本来已经朝...
宋词三百首 本书特色 咀嚼传统,解读我们身上所携带的文化基因,获得继续前行所需的智慧力量。贪图古人的处世智慧、做人品格,以及其中蕴含的人生意趣。精选传统文化之精...
趣谈中国近代题画诗 本书特色 《趣谈中国近代题画诗》是一本既有趣又有用的书。它很像一本诗人、画家的传奇故事集,又很像一部鲜活的近代题画诗演进史。《趣谈中国近代题...
诗词写作的“九阳神功”,诗词欣赏的“九阴真经”。这是一本讲解传统诗词写作的大众普及读物。徐晋如继《大学诗词写作教程》之后,特针对零基础的诗词爱好者,撰写此书。从...
当年游侠人:现代中国的文人与学者 本书特色 《当年游侠人——现代中国的文人与学者》是一部文传合辑,收录了自晚清至现代二十五位在文学、文化...
2014年-中国散文诗精选 本书特色 精选2014年中国优秀文学刊物上发表过的文笔优美、意境深远的散文诗,集结成集,其中包括耿林莽、王剑冰、汤松波、亚楠、宓月、...
状态—IV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作者诗作46首。作品意象新奇、个性鲜明,表现出作者对现当代诗歌独特的感悟。当代诗歌与生活、与其他艺术、与古典诗歌的关系,作者的敏感...
J. K. 罗琳(J. K. Rowling, 1965- ),英国女作家,自小喜欢写作,当过短时间的教师和秘书。二十四岁那年,她在前往伦敦的火车旅途中萌生了创...
《从0到估值1000万》内容简介:《从0到估值1000万:创业者的5项修炼》是一本创业者写给创业者的书。本书的作者不是高校教授,也不是
《随性而至》内容简介:《随性而至》是一部风格多样、精彩迭出的随笔集,也是毛姆备受推崇的一部文艺批评的代表作,笔下的人物和主
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余华在《读书》杂志专栏连载的十三篇阅读随笔,以小说家、读者的双重身份对大师经典作品进行独特解读,精心研究它们的叙事、技巧...
秘书生态:两千年中华秘书人物的人生棋局 本书特色 《秘书生态:两千年中华秘书人物的人生棋局》:著名秘书史研究专家眭达明,继畅销书《秘书政治》《秘书生活》之后,推...
纳兰词笺注-修订本 本书特色 提到纳兰词,人们首先会想到的是他的爱情词。的确,爱情词可以说是纳兰词*具特色,*能代表其个性的作品。这些作品不光占有纳兰词三分之一...
现代散文-陈衡哲散文选集 内容简介 古往今来,有多少精美的散文象珍珠般在熠熠生辉!《百花散文书系》不敢说已将它们串成珠联,但它们在这里总已不再是散珠而更便于阅读...
海外文摘:岁月流不走爱情(温情.浪漫) 本书特色 《岁月流不走爱情》我们身后是一望无垠的田野和蓝天白云,远处一列拉着汽笛长鸣的火车,拖着浓浓的白烟,渐隐在遥远的...
汉学书评 本书特色 汉学界**流学人杨联陞先生中英文书评首次结集翻译出版许多人认为书评不重要。我则以为一门学问之进展,常有赖于公平的评介。——杨联陞杨联陞的学识...
中国当代散文经典 本书特色 中华散文源远流长,名篇佳作灿若繁星。20世纪至今的一百多年来,社会生活激荡,各种思潮风起云涌,散文创作更是云蒸霞蔚、气象万千,阅读和...
鲁迅文集:且介亭杂文 本书特色 他的散文文辞优美,意趣盎然,余味悠长,有着温暖的底色和温情的流露。这一切,都是几代人的阅读回忆。 他的杂文,犀利、老辣、缜密、鞭...
《奥德修纪》内容简介:归乡、流亡、追寻自我,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西方故事; 舍格律形式,取情节故事,晓畅而精彩的中文讲述。《奥德
日子 内容简介 倪萍在《日子》里写道:“转眼间,许多记忆已成从前,昨天的生活也为我的过去划上了一个逗号。”在倪萍向本报提供封面照片的同时,她向记者一再强调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