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遇合(自序)
2006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为我出了本书——《隐痛与暗
疾:现代文人的另一种解读》。书出版后,我收到一位来自北京
的热心读者的来信,信中写道:
“读罢《隐痛与暗疾》,掩卷良久,喜!想不到今日
年轻学者有如此功力,竟然以如此犀锋,刺向现代文人
之空门。读来有如春风吹过,令死灰之心又生发出一丝
希望。呵!……君之勇气、锐气旷世难得,令人叹服。
敬!不知从何处能多看到些您的作品,请示博址、书 二
名、文篇……”
这样的夸奖当然让我耳热心跳,也令我愧不敢当。感谢这位
远方的热心读者,您字里行间显露出的那份鼓励令我感动,您字
里行间蕴涵着的那份期待让我奋进!您的信对我是*好的奖励、*强的激励和*大的鞭策。
作为作者,我始终认为,要想写出好作品,一要走路,二要
读书。在我看来,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不仅可以广见闻,长知
识,更可以锻炼意志,锤炼灵魂。
孟子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在我看来, “走路”和“读书”
正是“养吾浩然之气”的两条必由之路。不过,由于一己的习
惯,我更愿意通过“读书”的方式来养气。我想,只要用心去品
味,每次阅读,都能获得有益的启示和可贵的感悟。手头有一本
钱理群先生写的《我的精神自传》,我正读到如下这段文字:
“我读鲁迅的书从出发点上就不是把它当作古董,
或者作纯学术的考究,而是带着人生种种困惑、苦恼、
渴求,到他那里去寻求心灵的启示,学习如何做人,在
学习中慢慢知道其人其事,积累的多了,因为种种机
缘,就倾诉而为书。我研究他,不是在学院中把他当作
研究对象,而是把他当作引导者,首先学会怎样做人,
然后有体会,写成书。”
钱先生的这番话给我如下的启示:读任何严肃的书,都应该
“带着人生种种困惑、苦恼、渴求”,然后,在这些书中“去寻求
心灵的启示,学习如何做人”。至于捉笔成文,那是因为“在学
二习中慢慢知道其人其事,积累的多了,因为种种机缘,就倾诉而
为书”。事实上,这本《给阅读留一份纪念》,就是笔者阅读后的
“倾诉”。
坚持锻炼,可以拥有形体的美:坚持阅读,可以拥有灵魂的
美。书,不能成为摆设,也不应沦为工具。我认为,书,应该成
为喂养我们灵魂的粮食。读书,不是为了消遣,而是为了增加我
们生命的厚度,提升我们做人的品质。
书之于我们,不仅是精神上的契合,更是一种生命的遇合。
钱锺书是怎样住进“部长楼”的?
近日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才知道钱锺书夫妇自1974年
5月后一直栖身于“学部七号楼西尽头的办公室”:“我到学部向
文学所的小战士求得一间办公室,又请老侯为我保驾,回家取了
东西,把那间办公室布置停当。一九七四年的五月二十二日,我
们告别了师大的老年、中年、幼年的许多朋友,迁入学部七号楼
西尽头的办公室。”①
像钱锺书这样的人中之龙,竟然不得不以办公室为家,足见
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活是多么牺惶多么窘迫。好在粉碎“四人
帮”后不久,钱锺书就搬进了位于三里河的新寓所。
“一九七七年的一月间,忽有人找我到学部办公处
去。有个办事人员交给我一串钥匙,叫我去看房子,还
备有汽车,让我女儿陪我同去,并对我说:‘如有人问,
你就说因为你住办公室。’我和女儿同去看了房子。房
子就是我现在住的三里河南沙沟寓所。”②
钱锺书的新寓所共有四间房,和办公室相比,自然一个是天
一个是地了。当时,诗人何其芳是钱锺书的领导,他在参观了钱
锺书夫妇的新居之后,不禁发出一句由衷的感慨:“真想也有这
样一套房子。”连何其芳都可望不可即的房子,其规格、档次之
高就不言而喻了!
画家黄永玉也住在三里河南沙沟。“‘四人帮’覆亡之后,钱
先生和季康夫人从办公室搬到西郊三里河的住所,我有幸也搬到
那里,正所谓‘夫子宫墙’之内。……房子是好的,名字难听:
‘资本主义复辟楼’。后简称为‘复辟楼’,这是因为那时大家的
居住条件不好,而一圈高高的红围墙圈着可望而不可即的十八幢
漂亮的楼房,恰好冲着往来于西郊必经之路上,大家见了有气。
, 那时时兴这样一种情绪:‘够不着,骂得着。’后来缓和点了,改
称‘部长楼’,也颇令人难堪。”① .
那么,是谁暗中相助让钱氏夫妇搬进这处高级住所的呢?杨
绛先生在书中给我们透露了一点蛛丝马迹:“我们住办公室期间,
乔木同志曾寄过两次治哮喘的药方。锺书承他关会,但无从道
谢。这回,他忽然造访,我们猜想房子该是他配给的吧?但是他
一句也没说到房子。……乔木同志偶来夜谈,大门口却堵着一只
床。乔木同志后来问我们:房子是否够住。我说: ‘始愿不及
此。’这就是我们谢他的话了。”②
对胡乔木的暗中相助,钱氏夫妇当然心存感激,作为局外人
的我们也会因此对胡乔木生出一份敬意,毕竟,让钱锺书这样国
宝级人物住上好房子乃众望所归之事。胡乔木如此礼贤下士,相
信很多知识分子会从中感受到一丝温暖,不过如果把这事往深想
一点,我们的心里却会渐渐变凉。因为钱锺书不是因为名至实归
凭自己的本事住进“部长楼”的,而是靠做官的同学暗中出力才
如愿以偿搬进新居的。可见,钱锺书搬入新居不是对知识分子落
实政策,而是一个有同情心的官员动用了一点权力帮助一个理应
得到帮助的老同学罢了。胡乔木此举极富人情味,合情但不一定
合理。若按正常渠道,钱氏夫妇能住上这样的房子,何其芳也有
资格住这样的房子。后者职称并不低于前者,且在行政上是前者
的领导,但何其芳却是想住而不得。所以,钱锺书搬入新居这件
事,并不能说明中国知识分子的住房问题有望得到解决。某种程
度来说,钱锺书能住上“部长楼”完全是因为运气好:恰好他有
一个做大官的同学,恰好这个同学和他私交不错,恰好这个同学
还极富同情心,几环中少了一环,钱锺书就难以搬进新居。胡乔
木帮助钱钟书解决住房问题当然无可厚非甚至令人称道,但他的
方法似有不妥之处,因钱锺书不是根据某项政策某份红头文件住
进“部长楼”的,而是因为某人打了招呼住进去,这就说明钱锺
书是凭借私交从“后门”住进部长楼的。那些没本事走后门的
人,当然会心里不平衡,发几句牢骚也就在所难免了。难怪在杨
绛先生的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有一位乔木同志的相识对我们说:
‘胡乔木只把他*好的一面给你们看。”’①
星光 本书特色 《星光》为陈思和先生首部人物专题散文集,写作前后跨度二十多年。作者以温润从容的文字记述自己接触过的文坛学界前辈和交往较多的同代作家学者,他们生活...
《帕金森病家庭康复》内容简介:本书应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以问答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解帕金森病,以视频讲解的方式阐述规范的家
生命之树-心灵甘泉 本书特色威廉巴特勒叶芝是爱尔兰著名诗人、剧作家和散文家,也是英语世界中*伟大的现代诗人之一,歌德堡诗歌奖、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叶芝一生创作丰...
名家学术经典--唐诗杂论 本书特色 《唐诗杂论》为名家学术经典之一。名家学术经典--唐诗杂论 内容简介 《唐诗杂论》是闻一多先生站在一个崭新的高度,以历史的眼光...
于坚集卷:0档案 本书特色 于坚的写作大体起始于上个世纪的80年代,他是一开始写作就受到关注的写作者,现在他是中国文坛上的一个名人,是中国先锋派诗歌的代表之一,...
哪怕掀翻整个宇宙,哪怕抹去九十年代,我们也要带你回来。退去的历史大潮中淹埋着宇宙的秘密失落的山中小镇里激荡着科幻传奇银河奖、星云奖得主七月回首往事之作用《群星》...
《黄河》三十周年精品文库:三:中篇小说 本书特色 张发主编的《中篇小说(3)》精选了《黄河》杂志发表过的中篇小说八篇。作品中描写了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
文学散步 本书特色 本书着意探讨有关文学的一些基本理论,他是用“散步”的方式来谈论,举重若轻,突破了一般“概论”的樊篱,富于才情的新鲜见解处处呈现,成就了一本很...
老舍文集(全6册 ) 本书特色 ★ 32开平装,北京燕山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 老舍,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代表作《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倾城春色,终只是繁华过往 本书特色 郁达夫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也是一个跟随时代一道前进的作家。他的文学作品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民国时期的部分精神面貌。 郁达...
国学大书院-闲情偶寄 随圆诗话(经典珍藏版) 本书特色 《闲情偶寄·随园诗话》(经典珍藏版)经典珍藏,不容错过!国学大书院-闲情偶寄 随圆诗话(经典珍藏版) 内...
《坟》收作者1907年至1925年所作论文二十三篇。1927年3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1929年3月第二次印刷时曾经作者校订。1930年4月第三次印刷改由上海北新...
百花散文书系 新现代部分 鲁彦散文选集 内容简介 古往今来,有多少精美的散文象珍珠般在熠熠生辉!《百花散文书系》不敢说已将它们串成珠联,但它们在这里总已不再是散...
王安石文 本书特色《民国国学文库》丛书原名《学生国学文库》,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商务印书馆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之子系,为突显其时代印记现易名为《民国国学文库》...
《在轮下》内容简介:主人公汉斯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被大家视为神童。他被送入一个神学院学习,受大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他功名
品读人生 本书特色 人生是一个过程,生命是一种体验,人类一代接一代地感叹人生的苦短,生命的易逝。“人为什么活着”、“应该如何活着”等这些人生的问题是人类永远思索...
大诗歌:2013卷 本书特色 周庆荣主编的《大诗歌》已经连续出版了4年,每年一卷,2013年卷的《大诗歌》收录了共计323位作者的诗歌,包括分行诗和散文诗作者。...
沈从文与《大公报》 内容简介 《大公报》是解放前我国著名的民办报纸,其文学副刊先由国学大师吴宓主持;后改为著名作家沈从文主编,定名为《大公报·文艺副刊》。《大公...
外面的世界 本书特色 本书辑录了玛格丽特·杜拉斯1962年1993年间撰写的报刊文章、序言、书信、随笔。是不是地,每当外面的世界将我吞没,每当发生了一些让我疯狂...
高峰展望:唐诗名作欣赏 本书特色 世俗与抱负的缠绵,凄美的旷世之恋,不食烟火的淡泊,让其骨子里透着的风韵俘虏了一代又一代爱诗之人我与你相遇,在*美的诗海里。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