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近代较早睁眼看世界的爱国知识分子,梁启超痉而清醒地看到了正在蒙受异族欺侮的中华民族,国远衰微的内在症结——民族精神的孱弱。如何振奋国民精神,奋起御侮,拯救我华夏于水火之中,梁氏苦苦寻觅,终于找到了以为可行的道:尚武之道。梁启超是怀着极大的激情来写这部书的,并亲自写了近五千字的序,为了这部书能在青年学子中被广泛阅读,他还教师们写了供讲解参考的“凡例”,他希望这部书能够唤起国人尚武精神,不再苟且偷安混沌度日。以此书为中国之武士道招魂,其情悲壮,其心执忱。
江苏著名作家、文学博士、江苏教育学院编审冯保善先生在其畅销图书《话说唐僧》出版后的又一部力作。
作为近代较早“睁眼看世界”的爱国知识分子,梁启超痛苦而清醒地看到了正在蒙受异族欺侮的中华民族,国运衰微的内在症结——民族精神的孱弱。如何振奋国民精神,奋起御侮,拯救我华夏于水火之中。梁氏苦苦寻觅,终于找到了他以为可行的道:尚武之道。
梁启超是怀着极大的激情来写这部书的,并亲自写了近五千字的序,为了这部书能在青年学子中被广泛阅读。他还为教师们写了供讲解参考的“凡例”。他希望这部书能够唤起国人尚武之精神,不再苟且偷安混沌度日。以此书为中国之武士道“招魂”。其情悲壮,其心热忱。
以武士道之精神,兴四千年前之人物,后先相接。而发大光明于世界。使已死之中国。变而为更生之中国,与日本之武士道同彪炳于地球之上,称为黄种中**等国之国民者乎?
清末著名政治活动家、学者杨度
梁任公先生的言论披靡了一世。《中国之武士道》的长序一类文字是我的*爱好的读物。
中国著名国学大师顾颉刚
魂兮归来
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10月,流亡在日本的梁启超,写成了他的又一部新著——《中国之武士道》;同年11月,该书由上海广智书局正式出版发行。
要对《中国之武士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与评价,必须先了解它的写作背景,搞清楚它是在怎样一个背景下,作者是出自如何的动机从事他的写作的。“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梁启超出生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正月十六日。在他出生的30多年前,公元1840年,爆发了英国的对华侵略战争——鸦片战争。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宣告结束。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署了中国历史上的**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之后,再签署了《虎门条约》。英国在战争中所获取的巨大利益,让列强眼红心动,于是接而至,强迫要挟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如美国签订了《望厦条约》,法国签订了《黄浦条约》。比利时、瑞典、挪威等,也要求“援例”订约。葡萄牙乘机篡夺了中国对澳门的管辖权。沙俄则加紧对我国东北与西北边疆的侵略扩张活动。1856年,由俄、美支持,英、法又联合发动了新一轮的侵华战争,是为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战争结束,清政府又先后与美、英、法签订了《天津条约》,与英、法、俄签订了《北京条约》。
在清朝统治集团中,并不乏头脑清醒的人,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恭亲王奕诉等。他们亲眼目睹了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切实认识到了中国武器装备与科学技术方面和西方的巨大差距,于是发起了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编练新式的海陆军、制造枪炮船舰、建立外交机构、兴办近代工矿交通企业、设立学堂、派遣留学生等,旨在寻求走向富强的道路。
1885年,也就是梁启超十三岁那年,清政府不败而败,在取得镇南关对法大捷之后,竟向法国求和,签订了《中法条约》。1894年,梁启超二十二岁,甲午战争爆发,清军平壤战败,北洋海军黄海重创、威海卫全军覆没,山海关湘军全线瓦解,次年李鸿章在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列强加快了争夺中国的步伐,争先恐后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面临着瓜分豆剖亡国灭种的严峻危机。
当此内忧外患加剧,中华民族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包括梁启超在内的一些有识之士,不仅看到洋务派与洋务运动的主要弊端,对于传统的封建制度,也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他们提出: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习外国。于是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希望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的制度。维新变法的主要领导人为康有为,梁启超是其左膀右臂。由于支持维新的帝党势力的薄弱,而顽固守旧的后党势力强大,从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的诏书,宣布变法,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维新变法惨遭镇压,前后仅有103天,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百日维新”。维新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在英国人的保护下,逃往香港,幸免于难;梁启超乘日本兵舰流亡日本,死里逃生。
国是日非,形势益坏。1900年4月,美、英、法、德四国公使,联合照会清朝政府,限两月之内,剿灭义和团,否则将出兵代为铲除。5月28日,各国驻华公使会议上做出决定,由俄、英、美、日、德、法、意、奥组成八国联军,联合出兵入侵。8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出逃。1901年9月7日,俄、英、美、日、德、法、意、奥、西、比、荷十一个国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
从梁启超记事起,他耳闻目睹的,是政府的孱弱,与外国签署一个接一个耻辱的卖国条约:国家主权一步步丧失;领土被蚕食鲸吞;洋人在中国耀武扬威。对于中华民族的屈辱与苦难,他感同身受,有着切肤之痛。他清醒地认识到,西方国家“所以强者不在兵”。洋务运动的“不师其所以强,而欲师其所强,是由欲前而却行也”(《变法通议》)。少年意气,挥斥方道,梁启超踌躇满志,激情满怀地参与了志在拯救国家民族的维新变法运动。这场上层运动,因为缺乏基础,也终于在付出血的代价后,不得不以失败而收场。
流亡海外的梁启超,赤诚的爱国之心依然若故,对祖国命运的关切,拯救民族危亡的思想,没有丝毫的消退。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也使他深感新一国之民,改造民族精神的重要。《中国之武士道》一书的写作,就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认识。“夫使境外无复他强以与我相与,则长此终古,保守秩序,宁不足以致小康!其奈全世界物竞之大势又不许尔尔,夫是以情见势绌,而二千年来,遂以屈辱之历史,播丑于天壤”(梁启超自序),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从世界大格局来看,今日中国之屈辱受列强蹂躏的运命,就因了我国封建社会“一强驭群弱”,封建专制,使国民武德丧失的缘故。
在列强的眼里,中国政府是软骨头,中华民族是可以任意欺凌羞辱的民族。如梁启超在自序里所说:“泰西日本人常言,中国之历史,不武之历史也,中国之民族,不武之民族也。”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梁启超接着说:“呜呼,吾耻其言,吾愤其言,吾未能卒服也。”事实胜于雄辩,他认为,中华民族从黄帝以来,就以武德相传,三千年间,莫武于我族,是以能够成为大陆之主人。三代以往不论,从有正史记载以来,四五百年间,禀有武德,卓荦其大,有价值之人,便可以举出如书中的这些例子来。
总结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武德,梁启超在其自序里具体论列如次:一、常以国家名誉为重,有损于国家名誉者,刻不能忍;二、国际交涉,有损于国家权利者,以死生争之,不畏强御;三、苟杀身而有益于国家者,必趋死无吝无畏;四、己身之名誉,或为他人所侵损轻蔑,则刻不能忍,然不肯为短见之自裁,不肯为怀忿之报复,务死于国事,以恢复武士之誉;五、对于所尊长,常忠实服从,虽然,苟其举动有损于国家大计或名誉者,虽出自所尊长,亦常抗责之不肯假借,事定之后,亦不肯自宽其犯上之罪,而常以身殉之;六、有罪不逃刑;七、居是职也,必忠其职,常牺牲其身乃至牺牲其一切所爱以殉职;八、受人之恩者,以死报之;九、朋友有急难以相托者,常牺牲其生命及一切利益以救之;十、他人之急难,虽或无与于我,无求于我,然认为大义所在,大局所关者,则亦锐身自任之,而事成不居其功;十一、与人共事,而一死可以保秘密,助其事之创立者,必趋死无吝无畏;十二、死不累他人;十三、死以成人之名;十四、战败,宁死不为俘;十五、其所尊亲者死,则与俱死;十六、其所遇之地位,若进退维谷。不能两全者,则择其尤合于义者为之,然事过之后必以身殉,以明其不得已;十七、其初志在必死以图一事者,至事过境迁以后,无论其事或成或不成,而必殉之,以无负其忐:十八、一举一动,务使可以为万世法则,毋令后人误学我以滋流弊。
他关于武士精神或日中华武德的这些概括,首先便是根据书中所列“春秋以迄汉初”,那些他自认为是“我先民之武德,足为子孙模范”的人物事迹,所做出的归纳。在这些人物的介绍中,他强调突出了他们以国家名誉为重,舍身为国,重道德集体而轻个人小我的内涵。正如他在自序里所说:“要而论之,则国家重于生命.朋友重于生命,职守重于生命,然诺重于生命,恩仇重于生命,名誉重于生命,道义重于生命,是即我先民脑识中*高尚纯粹之理想,而当时社会上普通之习性也。”这是由他所处的时代环境,与他主张的用武德改造民族精神以挽救民族国家命运的思路决定的。
《中国之武士道》专选汉初以前人物,一方面,这反映了作者对于封建专制体制的认识。他认为:“我民族武德之斫丧,则自统一专制政体之行始矣。统一专制政体,务在使天下皆弱,惟一人独强,然后志乃得逞,故日,一人为刚,万夫为柔,此必至之符也,作俑者为秦始皇……次摧之者则汉高祖……次则景武之间……至是,而尚武精神,澌灭以尽矣。”封建专制,君主独裁,一人独断,实行愚民政策,遂使原本“强武之民,反归于劣败淘汰之数,而惟余弱种以传子孙”,如此民族精神,倘若闭关锁国,小国寡民,不与外族相较亦可,而在“合五大洲为一大战国”,与境外他强遭遇较量的时候,结果只能是弱肉强食。另方面,也是作者从中国当时的国情民情出发,针对世人尚古信古的积习,所采取的一种苦心经营的叙事策略。如其所云:“今者爱国之士,莫不知奖厉尚武精神之为急务,虽然,孔子不云乎:我欲见诸空言,不如征之行事之博深切明。又日:无征弗信,弗信民弗从。又日:吾舍鲁奚适矣。”以古人精神之魂为号召,以孔子冠于全篇之首,宣扬“天下之大勇,孰有过我孔子者乎”,这也颇得乃师康有为“托古改制”的嫡传。无疑加强了其书的权威性、号召力。
《中国之武士道》书中所选人物,既有儒家鼻祖、千古圣人孔子,有君主太子、将相谋士、地方官员,也有陪臣士兵、仆人、民妇、渔夫、屠户,因而在内容上就具有了相当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其对于全体社会,各个阶层,各行各业,也就有了一种普适性;用来服务其新一国之民、改造整个民族精神的宏旨。也有了更强的仿效学习价值。
书名日“中国之武士道”,用作者的话说:“武士道者,日本名词,日人所自称大和魂,即此物也,以其名雅驯,且含义甚渊浩,故用之。”(凡例)而冠以“中国”,除了讲武士之精神在我国古已有之,源远流长,也有区别于日本武士道极端思想的用意。这从他在论列中国武士精神中,常常加以限定,如“不肯为短见之自裁,不肯为怀忿之报复”、“大义所在,大局所关者,则亦锐身自任之”、“不能两全者,则择其尤合于义为之”等有针对性的话语里,可以分明看出。
梁启超编写的这本《中国之武士道》,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他为特定的时代开出的药方。时过境迁,他所倡导的武德,自然会有它时代的局限性。然而,其中如爱国家、重道义、重名誉、重友情、讲诚信,这些思想,就是放置今天,也仍然为不贰的真理。至于梁启超所张扬的刚健勇武人格,在我们呼唤重铸民族精神的当下,其现实意义更自不待言。
“呜呼,我同胞,兴!兴!!兴!!!汝祖宗之神力,将式凭焉,以起汝于死人而肉汝白骨。而不然者,汝祖宗所造名誉之历史逮汝躬而斩也。其将何面目以相见于九原也?”梁启超这饱含感情如同演讲的文字,曾经感染了他那个时代无量数的读者,点燃起正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华儿女的爱国激情,就是我们今天读来,也仍然感到为之怦然心动,激动莫名。
冯保善
2008.3.30
蒋叙
今人常有言日:文明其精神,不可不野蛮其体魄。余谓野蛮时代者,所以造成文明时代之作用也。地球当太古之时,仅有荒荒植物之世界者,不知几何年。此植物世界时代。孕育全地球之养气,使之浓厚,又埋藏其植物之本质于地中,而为石炭。假令地球无此若干年植物世界之时代,恐养气不足于用,而石炭亦且无有。其能造吾人今日文明之时代耶?然则吾人当未进人类而尚为动物之时。角逐于山野,以力自卫,而此体力之养成,至今日尚获收其效用。
自世益文明,用力之事募,体力遂日益柔薄,此可为文明时代一大忧患之事,甚则或可至以体力渐销,而人类竟至绝灭,此毫非过虑之言也。故近时学者,百计千方,时思所以维持此体力之道,若种种体操之事,与学科并重。甚哉养力之道,固若是其要也。
惟我中国,自秦汉以来,日流文弱,簪缨之族,占毕之士,或至终身袖手雍容,无一出力之时。以此遗传,成为天性,非特其体骨柔也,其志气亦脆薄而不武,委靡而不刚,今日为异族所凭陵,遂至无抵抗之力,不能自振起,而处于劣败之列。考其*大之原因,未始不由于此。此尚武之声,所由日不绝于忧时者之口也。
彼日本崛起于数十年之间,今且战胜世界一强国之俄罗斯,为全球人所注目,而欧洲人考其所以强盛之原因,咸日由于其向所固有之武士道。而日本亦自解释其性质刚强之元素,日武士道,武士道,于是其国之人,咸以武士道为国粹,今后益当保守而发达之。而数千年埋没于海山数岛间之武士道,遂至今日其荣光乃照耀于地球间。
虽然,此武士道者,宁于东洋为日本所专有之一物哉?吾中国者。特有之而不知尊重以至于销灭而已。吾闻之也,凡有绝大之战争,往往赖有雄伟之文字,淋漓之诗歌,而后其印象日留于国民心目之间,否则不数年而黯晦消沉以尽。故战争必伴文学。为今时人所屡唱,盖非文学,则无以永战争之生命也。又岂特战争而已,凡社会中有超奇之事故,杰特之人物,又必赖有所以纪念留传者,而后融化其超奇杰特之气风于全社会中,渐渍积久,而成为一民族所有之特性。不然,有奇行焉而不彰,有特操焉而不光,则无以激动社会之观念,而人民将日返于昏庸陋劣之状态。婆来士日:阿峨蔑农之前,虽有几多之勇士,然传彼等者,以无史家,无诗人,无新闻记者,无歌者,无泣者,无赞者,而遂至埋没于土中者也。
噫,吾闻之而悲!夫吾中国之陷于不武,其受病不亦犹是哉。沉沉数千年历史之中,其可以发扬吾国人之武士道者何限.今日而慕人之有武士道也,亦犹之仰给五金石炭之材料于外国.而不知吾国固所至皆矿藏也,特不知开凿而取用之耳。
……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茶坑村人。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维新派领导人之一。17岁中举,18岁就学于康有为,1895年随康有为赴京会试并参与组织《公车上书》。1896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次年主讲长沙时务学堂,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1898年组织发动了著名的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流亡日本。他在文学方面倡导文体改良。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学识渊博,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等多方面,编为《饮冰室合集》。
打开爱情之门的12把金钥匙-古希腊罗马神话之旅II 本书特色 本书以十二把金钥匙打开爱情的大门,尝试着穿越神话的迷宫。韩国著名作家李润基创作的《希腊罗马神话之旅...
王仁湘,考古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先后被聘为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研究员。主编...
中山客·南国花影 本书特色 一本有关南方花木草本的写画集。作者用清新淡雅的笔调构筑了一个宁静诗意、温柔深远的花影国度,并依借植物之魂步入通灵草木的精神世界,于静...
图说礼仪(全彩典藏图本) 本书特色 礼仪,即礼节与礼的仪式。《周礼》《仪礼》《礼记》确立并完善了五礼及其礼制,是中华礼仪的奠基之作,更是中国传统礼制的教科书。祝...
老照片(第11辑) 内容简介 照片能更多地留住历史的真实,全赖于它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不容篡改的独立话语。令人遗憾的是,、在叙述历史的时候,照片的独立话语常常得不...
山水旧城谙-指尖上的中国 本书特色 民国文人笔下的城市记忆,北京、上海、南京、成都、西安……这些中国的历史名城在郁达夫、朱自清等名家的笔下生动地展现给了读者,民...
话说奇风异俗 本书特色 在《国家地理神秘中国》这套书里,我们即将看到:秀丽的山川,古老的城镇,尘封的遗迹,神秘的陵寝;我们将接触到:奇石美玉,奇异建筑,珍贵遗产...
10-13世纪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本书特色 本书是“人文社会科学新论”之一。10至13世纪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充满社会变动与变革的时期。其间既有政治上的分裂与对立...
中国的文明-西方人眼中的中华文明五千年 本书特色 法国汉学泰斗勒内·格鲁塞,毕生研究东方文化,从草原帝国的征服到古印度文明的荣光,从古希腊的民主风度到古中国的盛...
读库-1701 本书特色 本辑《读库》是2017年*期,包含六篇文章:《想你时你在闹海》、《无穷大平话》、《话说晏阳初》、《品图读园》、《田伯母》和《声音》。1...
梁宗岱:穿越象征主义/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 本书特色 21世纪,世界文化正面临一个新的转折。为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原教旨主义,必须大力推进多极制衡和文化的多...
读库1001 本书特色 本书侧重对当今社会影响很大的文化事件、人物做深入报道,回忆和挖掘文化热点,对文艺类图书、影视剧作品、流行音乐等进行趣味性分析和探究,为读...
活着的鲁迅-中国鲁迅研究名家精选集 本书特色 “中国鲁迅研究名家精选集”,作者包括孙玉石、钱理群、王富仁、杨义等10位鲁迅研究的著名学者,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新时期...
意大利往事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意大利的历史概况,书中所有珍贵资料和影像图片均来自澳大利亚LIC的独家授权和北京大陆桥文化传媒的品牌电视节目《传奇》。意大利往事...
白话的中国:20世纪人文读本:1 本书特色 引导中学生感情汉语之美,感受正确而自如地用汉语表达自己的快乐,建立与母语的血肉联系,将母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
钟书国学精粹 呻吟语 本书特色 洪镇涛主编的《呻吟语》共分六卷,即礼集、乐集、射集、御集、书集、数集,其下又分为性命、存心、伦理、谈道、修身、问学、应务、...
《比真实更真》内容简介:本书为意识流小说。全文以毕业于表演系的宫蕊为视角展开,宫蕊与刘跃即将结婚,在结婚之前,他们需要完成
说文解字的阐释体系及其说解得失研究 内容简介 方始告成。这期间,有的课题组成员离开了,也有新的成员加入进来,曲曲折折,断断续续,如今终于完成,既感到一丝欣慰,也...
欧洲脸谱 本书特色 欧洲正在走向联合。联合是否意味着同一,联合的代价是否将是欧盟各成员国民族特性的泯灭呢?本书作者长期在欧盟总部教授法语,近距离地观察来自不同成...
作品目录新版前言序自序附编(一) (大乘寺本)韶州曹溪山六祖师坛经1、曹溪大师传2、六祖大师缘起外纪3、光学寺坛发塔记附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