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当代法国思想文化译丛”的其中一册,是莫里斯·梅洛-庞蒂的作品。内容包括:可见的与自然:哲学探究;反思与探究;探究与辩证法;探究与直觉;交错与交织等。本书内容丰富,观点新颖,分析透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本书为“当代法国思想文化译丛”的其中一册,是莫里斯·梅洛-庞蒂的作品。内容包括:可见的与自然:哲学探究;反思与探究;探究与辩证法;探究与直觉;交错与交织等。本书内容丰富,观点新颖,分析透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反思与探究
知觉信念及其模糊性
我们看到事物本身,世界就是我们看到的那个东西:这种说法表达了自然人和睁着眼的哲学家所共有的一种信念,它们反照出我们生命中沉默“看法”的深层根据。但这种信念的怪异之处在于,如果人们以论题或陈述的方式说出它,如果我们思忖我们是什么,看是什么以及事物或世界是什么,人们就陷入了难题和矛盾的迷宫。
圣。奥古斯丁对时间所说的——时间是每个人都非常熟悉的,可是我们中的任何人都无法向他人解释清楚它——完全可以应用到世界上面。[不断地,哲学家发现]“自己必须重新看待和重新定义那些基础*坚实的概念;创造新的概念,以及表达它们的新词;进行一场真正的理智革新,根据这种革新,
……
莫里斯?梅洛-庞蒂莫里斯?梅洛-庞蒂,莫里斯?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 1908年3月14日~1961年5月3日)目录〔隐藏〕生平与著作哲学思想知觉为先身体性语言学与艺术艺术艺术与主体间性心理学理论社会学理论肉体与互文 生平与著作哲学思想 知觉为先身体性语言学与艺术 艺术艺术与主体间性心理学理论社会学理论肉体与互文编辑本段〕生平与著作庞蒂系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早年毕业于巴黎的路易大帝中学(lycée Louis-le-Grand),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与萨特为同学,1930年获得哲学教师的学衔。先在沙特尔教书,再返回巴黎高师任导师。1945年,凭《行为的结构》(La structure du comportement)、《知觉现象学》(Phénoménologie de la Perception)两部重要著作获得博士学位。1945至48年,在里昂大学讲授哲学。1949至52年,在索尔本大学索尔本大学的入口讲授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学。从1952年直至逝世,在法兰西学院任哲学教授,为历来最年轻担任该职者。1945年10月萨特等人创立《现代》(Les Temps modernes)杂志,庞蒂从创刊至1952年12月,担任该杂志的政治版编辑。死于心脏停搏,享年53岁。〔编辑本段〕哲学思想知觉为先John Locke自约翰?洛克(John Locke)以机械论主导了有关知觉的理论,其中以行为主义为代表。打从写作《行为的结构》、《知觉现象学》的时期起,庞蒂已力图阐明这种机械论的谬误。他认为知觉是主动的,是向真实世界──胡塞尔(Edmund Husserl)所谓“生活世界”(Lebenswelt)──原初开启。知觉为先的理论,正建基于这种原初开启。根据胡塞尔的现象学,“所有意识都是对某物的意识”,暗示了思(actes de pensée,胡塞尔所谓“Noesis”)与所思(objets intentionnels de la pensée,胡塞尔所谓“Noema”)的区别,将思与所思的对应关系作为意识分析的基础。终其一生,胡塞尔的遗稿始终对庞蒂的思想影响甚大,研究过胡塞尔的遗稿后,庞蒂看到胡塞尔的后期思想与前期思想有矛盾之处,有许多现象都不能以纳入“思与所思”的框架,尤其是身体(既是主体,也是客体)、主观时间(对时间的意识既非“思”、也非“所思”)、他者(在胡塞尔的早期思想中“他者”的概念会导致唯我论)等现象。因此,“思”与“所思”的区别并非不可动摇的基础,只能说是较高层次的分析。据此,庞蒂并不主张“所有意识都是对某物的意识”,却提出“所有意识都是知觉意识”。现象学的发展由此转捩,一切都以“知觉为先”来重新考量。身体性笛卡儿笛卡儿以对感知的研究作为出发点,梅洛-庞帝逐渐认识到身体不只是一件物事、一个科学研究的对象,它同时也是经验的永恒前提,由向世界知觉性的开放和倾注(investissement)形成。他指出,对知觉的分析中必须将意识同身体的内在关系纳入考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知觉为先即是经验为先,因为处在知觉覆盖下的是一个动态和建设性的空间。因而,他的工作建筑了一个分析,同时对知觉的身体性以及身体的意向性进行了揭示,这同笛卡尔灵肉两分的二元本体论截然相反。然而虽然一些重要的分歧将他们二者相分离,庞蒂还是审慎地继续着后者的哲学。如此,他开创了一项对于个体在世界中的化身的研究,试图提出在一个纯然的自由主义和纯然的决定论之间的中间选择,作为一个“为我之身”和“为人之身”间的解理面。〔编辑本段〕语言学与艺术身体性内在地具有一个表现性(expressivité)尺度,这在自我的建构中显得非常根本。而昭现这个事实是《行为的结构》一书中的一个重要成就,并且这一结论在他其后的工作中不断地经受着重新审视。而随着这个表现性的矿脉,他检视了一个化身的主体是如何能够实现超越生物层面的活动,例如智力活动或是文化生活。因此他认真地研究了作为文化核心的语言,特别是考察了思想和意义的表达,并以对语言的习得以及身体的表现性的分析,以及对于语言的病理学,甚至于对于绘画、电影、文学以及诗歌对于语言的使用的考量,来丰富这一视角。费丁南?德?索绪尔费丁南?德?索绪尔可以注意到,这个对语言的关注从一开始就包含了对于艺术表达方式的考察,如《行为的结构》中有一段关于le Greco的文字(219页起),预示了他在1945年《塞尚的怀疑》中发展出的观点,以及其后《知觉现象学》中的考察。在这个意义上说,他在索邦大学担任儿童及教育心理学教职阶段的工作并不是一个对其哲学和现象学关注的间断,而更多地是其反思的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如他在索邦大学的授课纲要所示,他在这个时期通过儿童语言习得的研究、通过在费丁南?德?索绪尔的语言学工作中寻求的支持,以及借由调解心理学、语言学和社会人类学的对话而对于“结构”这一概念的工作,维系了一个现象学和其他心理学工作之间的对话。艺术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梅洛-庞蒂对于各种艺术类型(视觉、造型、文学、诗歌等)的关注并不依靠于对美的探询,或是意旨于建立对于艺术的规范性标准。因此在他的著作中很难找到解析名著、艺术作品或者艺术家真谛的理论尝试。他的目标首要地是通过那些对艺术家、诗人以及作家的工作的关注而丰富起来的关于表达(langage)的思考,分析那些不变的作为表现性基础的结构。然而应该同时指出的是,虽然并没有直接建立对于艺术的规范性标准,他还是明确地保持了对原初表达(expression première)和重新表达(expression seconde)的区分。这种区分首先出现在《知觉的现象学》(207页脚注二)并且时常以“被言说的语言”(langage parlé)及“为言说的语言”(langage parlant)的说法被重提。被言说的语言(或次级表达)直接来源于我们的语言积累,来自我们获得的文化遗传,也来自大量符号和意义的关联。而为言说的语言(或初创表达)则是意义的定形,是思想迸发之时、意义到场之时的语言。而梅洛庞蒂更为感兴趣的是为言说的语言,即原初表达。它也在对于表达(expression)的产生和接受的工作中引起了他的持续关注,这是一个对于行为、意向、知觉以及自由和外因之间关系的综合分析。《玩牌的人》玩牌的人,保罗?塞尚对于绘画作品这一主题,庞蒂称画家在创作的时候能够首先酝酿出一个想法然后将其具体化,或者从对材料的处理中释放出某种思想或情感。然而在这二者中,画家的艺术行为都孕育了一种表达,在这种表达中某种意义被呈型。以这个发现为起点,他试图解释那些刻画表现性特征的不变结构,同时将他在《塞尚的怀疑》中所赋予价值的意义的词义限定(la surdétermination du sens)纳入考虑。在需要考量的结构中,对风格这一概念的研究在《间接语言及沉默之声》(Le langage indirect et les voix du silence)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虽然同安德烈?马尔罗有一些共识,但他对于后者在《沉默之声》(出版于普雷亚德(Bibliothèque de la Pléiade)丛书,汇集了出版于1947年至1950年间的四卷《艺术的心理学》)中对风格的三种概念的阐述表示异议。梅洛庞蒂认为马尔罗在这部作品对风格的探讨中,时而使用一个非常主观的视角同化成艺术家的个体性投射,时而却使用截然相反的一个非常形而上学、甚至对于他来说神秘主义的视角,在此风格被联系到一个表述绘画的精神的“超艺术”的概念,而它最后被简化为对绘画风格或艺术流派的指称。庞蒂认为,正是对这种风格概念的运用使得马尔罗割裂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的客观性和他所处时代的绘画的主观性,而这正是梅洛庞蒂反对的。根据他的看法,更重要的是考虑基本的问题,认识到风格的存在首先是知觉优先的一个要求,这也说明了将历史性和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é)维度纳入考虑的必要性。艺术与主体间性不论是他关于身体性还是关于语言的工作都为理解表现性而揭示了个体植根于所生存的世界的重要性,而这种植根交织着历史性和主体间性的维度,正是他尽力所要阐释的。作为对于历史和主体间性的探讨之基础,他指出个体在此既非主体,因为他是一个已然成型的社会文化和语言网络的一部分;同时个体也并非其产物,因为通过对其之使用,个体介入并影响着这些既有结构,包括有关语言的制度化。他在被任命法兰西学院教职时重新提出的材料中指出,这可以作为他对这些现象进行研究时所采用的模型。
英國&美國Amazon網路書店讀者五顆星推薦最安全、最盡性的性愛指南,值得所有男同志收藏的巨著!同志性愛不再是被社會刻意漠視、不可說的禁忌!本書打破禁忌,大膽描...
东西文化交流论丛 内容简介 该书文集分为 “东西文化交流”,“欧美书藏概况”和“中外人物怀念”三个部分。所录文章为作者过去所发表有关中美及东西文化交流的论文、报...
精彩摘录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颜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引自第12页这是个很枯寂的人,一天关在房里,就是那“一花一世界”里
钱穆学术文化九讲 本书特色 一本生动忠实的讲堂实录。一次对钱穆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的梳理。一个与国学宗师亲近的机会。钱穆一生讲学不辍,育人无数,对现代中国学术研究...
梦文化 本书特色 新旧同源,一脉相承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雅俗共赏,孜孜以求只为天下大众汲取知识的甘露。忆往昔,“雅俗文化书系”于1995年由中国经济出版...
日本与日本人 本书特色 一个拥有吉普赛血统和经历的欧洲人,*爱的是日本文化,没有之一;一个神经质的诗人,将敏感的触角探到日本民族的灵魂深处,让它的思想一览无余。...
老北京岁时风物:(北平岁时志)注释 本书特色 ★16开精装,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北平岁时志》,张次溪后人张叔文授权版本,是目前首部从年月日的角度,系统全面梳理...
荒野过客:鲁迅精神世界探论-中国鲁迅研究名家精选集 本书特色 《荒野过客--鲁迅精神世界探论》精选了孙玉石先生多年鲁迅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其中既有作者发...
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本书特色 随着语言的发展,总得有新的词典来反映语言的变化;随着国家有关规范标准的修订和增加,总得有词典来体现。我们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也应该...
给世界的答案-发现现代科学 本书特色 日升月落,电闪雷鸣,四季更迭,生老病死,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谜题,而我们对这个世界和我们自身的看法、感受,正源自我们如...
门外文谈-大家小书 本书特色 与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诸国学大师不同的是:鲁迅专门领域的著作不够多,而是兴之所至,创造了大量介于文学创作和思想随笔之间的长长短短...
常用东巴文字名言俗语欣赏 本书特色 本书作者收集了大量游客常用的祝福汉语字句用纳西象形文字一一对应,尽量表达汉语意思。力求每一个象形文字都有汉译、字义、字源等方...
《鲷与羊》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期一会”书系的一本。从饮食文化的角度切入,趣谈中日文化的差异。从“海洋文化”到“大陆文化”,
语文零拾 本书特色 本书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江苏扬州人。《语文零拾》收集的都是作者的书评和译稿,共14篇。书中关涉中国的...
外国珍宝风俗传说 内容简介 金银珠宝是永恒之美的体现,又是财富和尊荣的象征。世界各国有关它们的传说故事惊险离奇,风俗礼仪多姿多彩。古印度人相信钻石会生儿育女,科...
台灣首位揭開「靈界」神祕面紗的科學家 李嗣涔博士突破科學疆界,打開宇宙真相的潘朵拉之盒──「用科學證實靈界的存在!」原來在我們的世界之外,真有神、佛、靈界?真實...
说文通训定声 内容简介 本书是清代“说文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它取《说文》中的字,按韵部排列。每字先列字形,后列许慎对该字的解说,该字的转注义,该字的假借义,有关...
《论语》译注新旧对照100例 内容简介 《论语》是研究孔子文化的**手材料,一直被奉为“置之四海而皆准,行之万世而不悖”的儒家经典,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两千...
师门问学录 本书特色 《师门问学录》(作者周勋初等著)为南京大学周勋初教授讲述,马来西亚籍博士生余历雄记录整理的问学录,附有余历雄博士学位论文提要等。全书以唐宋...
中国文法学初探 本书特色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193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本书对中国语法学界自《马氏文通》以来因袭英语语法研究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