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有两层含义,一层是生物学的,它关心的是人类体质上的差异,因而是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另一层是社会学的,它关心的是社会赋予男人和女人的行为模式,在我国把它概括为“男女有别”,我想知道的是中国古代的男女有别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又是如何形成的,进而探询男尊女卑的社会根源。西方性别理论用“社会性别”表示两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因此性别分析实际是一种文化解构,分析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结构性因素构成的社会机制如何架构、统摄了中国古代两性的生存方式以及人们的性别观念。这种研究需要一种能够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学科手段与方法,这正是文化史学的长项。文化史学是以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弄清现象由哪些因素综合而成,以及这些因素在综合体中分别发挥什么作用,在分析现象形成的相互依存条件时发现它们的结构形式。现象分解的*终目的是发现历史文化的通则、原理或规律,从而服务于社会。我国古代两性关系的表现形式——男女有别,正是文化史学可以把握的具有稳定性、齐一性的文化现象,如《国语·鲁语上》所云:“男女之别,国之大节也,不可无也。”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使是今天,我们仍可感受到传统性别结构以改头换面的形式对两性关系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对历史上的两性关系作整体考察,政治、经济、宗教、哲学、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文学艺术、思想观念在两性关系上无不有所体现和反映,这些因素是相互关联的,关联的方式就是性别结构运作的一般原理。因此,本书采取的是一种结构分析的方法,它是一种可以进行实际操作的方法,而不是一种意义广泛的哲学方法论。
在分析中我利用了大量文化人类学的材料,之所以这样做是基于如下考虑。我们知道,在社会科学中,与历史学亲缘*近的就是人类学和社会学,因此近些年来将文化人类学引入中国古代史研究渐成风气,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方便进行文化比较,正像台湾学者韦政通所言:“人类学像一面巨大的镜子,使各个不同的文化在镜子面前照出自己的原形,不再执迷在各自传统的神话和狭隘的观念中。”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古代史特别是上古史的学科限制。上古史研究的一个局限是史料不足,也正因为如此才有所谓二重证据法,可是考古资料常常也是不完全的,要靠人去解释,这是上古史研究歧义颇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利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是很有必要的。由于缺乏详细的文字记载,我国上古时期两性生活是什么样子已经很难考证。要把问题搞清楚,很显然仅凭二重证据法是有困难的。为此我读了许多文化人类学的记述和理论著作,特别使我兴奋的是原始部族(姑且这样称呼)的两性关系常常是这些著作的一个重要内容。由此我也认识到,性别问题是个世界性的普遍话题,任何一个人类社会都存在规范两性关系的性别制度,跨越时空、种族、民族、阶级,并和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每个社会的性别制度尽管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性别不平等却是大多数文化的共同特征,这就需要将中国性别问题的研究置于这个背景之下。近现代的土著部族虽然不能说是原始社会的遗留,但其社会规模较小,社会分工不发达,社会组织简单,两性的社会性差异简单易见。恰当地利用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启发对中国古代两性关系的认识,如两性的劳动分化、宗教分化、政治分化等问题都有赖于对简单社会性别分化的分析,此其一;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和思考既有的许多理论,如摩尔根的母系社会就是母权社会的理论,以及知母不知父、感生神话、女神崇拜、女巫的社会地位等问题,此其二;可以帮助我们依靠旧史料研究出新成果,进一步发现并解释很多现象,如妇女三从、杀女婴、妇女的商品化趋势、女祸现象、母子情结等等,此其三。虽然我在书中采用了大量异族材料,但我并不认为中国上古时期的文化与这些民族是一样的,利用这些材料只是为了便于分析。
关于书名的问题也需要作个说明。目前的这个书名是我再三考虑后定下的,题目比较大。我之所以把书名定为中国古代而不是先秦时期,是因为我论证的内容虽然以先秦为主,但也涉及先秦以后,而这部分内容又是先秦所范围不了的,所以我把书名范围在中国古代而不是先秦时期。
本书是用文化学研究妇女史以及历史上的性别结构,进而探讨妇女社会地位的一次尝试。这项研究不仅是为了总结过去,也是为了发现作用于性别关系的社会机制。我力求把性别研究从学者的书斋中解放出来,使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成为可操作的应用性理论。历史上曾经影响过两性行为的因素,有些已经消失了,有些以改头换面的形式遗留下来,有些则原封不动地延续到今天,我在绪论中以“妇女发展的现状”开篇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我希望本书的分析有助于在协调两性关系的工作中使人们更加自觉、更加理性。
**章摩尔根母系社会理论及其对我国妇女史研究的影响以及反思
**节群婚制的理论依据——类分式亲属称谓
在这一节中我要详细讨论摩尔根对原始民族亲属称谓的解释,这看来与性别没有关系,但这是他构建群婚、母系理论的基础,因此不得不拿出较大篇幅进行分析。他认为亲属称谓制是婚姻和家庭形式的直接反映,有什么样的婚姻家庭形式就有什么样的亲属称谓与之相适应。现实中之所以没有发现他所说的血缘婚和伙婚,是因为亲属称谓的滞后性,而婚姻形式却早发生了变化。所以见到一个社会现在的亲属称谓,就可以推断前一阶段的婚姻家庭形式。因此要真正了解他的婚姻家庭制度演变的理论,必须从摩尔根的有关亲属称谓的意义说起。亲属称谓是指对一定范围内的亲属所采取的称呼方式,在原始部民中,这些称呼方式往往是根据亲属所属的范畴或类别来确定的,这种称谓制度被摩尔根称为“类分式称谓”。促使摩尔根对原始民族的亲属关系发生兴趣的就是他们的亲属称谓。他相信,这些称谓反映了它们*初使用时所指代的婚姻制度,并通过对易洛魁人和夏威夷人的亲属称谓的研究得出了群婚制曾经存在的结论。
一易洛魁人的亲属称谓
简单说来,易洛魁人的男子把自己的子女和自己兄弟的子女都称呼为自己的儿女,而这些孩子也无差别地称他们为父亲。另一方面,他把自己姐妹的孩子称为外甥或外甥女,他(她)们称他为舅父。同样,易洛魁人的女子把自己的和自己姐妹的孩子都称呼为自己的子女,而他(她)们都称她们为母亲。她们把自己兄弟的子女称为内侄或内侄女,她们则被他(她)们称为姑母。应用这种称谓制的原始部族很多,这种称谓方式有两个特征,一个是把亲属分成父方的和母方的,父方亲属和母方亲属的称谓不同,这种区别往往是与单系继嗣相联系,如该社会为母系,则父方亲属较母方亲属疏远;如该社会为父系,情况则正相反。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区分平表和交表,交表较平表为疏。
……
王小健,1970年生,辽宁省大连市人,1991年辽宁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1994年吉林大学古籍所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毕业,2007年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大连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妇女史、中国文化史。在《吉林大学学报》、《西南大学学报》、《妇女研究论丛》、《历史教学》等社科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论文曾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 本书特色 作者全面展示了10-13世纪整个中国范围内各民族、各地区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风貌及其发其演变过程。深入分析了不同民族和群体各自的生...
女人篇-海蒂性学报告-修订版 本书特色 全球销售数量已超过3500万册20世纪*重要的社会科学著作之一女人篇-海蒂性学报告-修订版 目录 序一给中文读者的一封信...
(2018)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 本书特色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8)》在《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介绍我国科技期刊总体情况的基础上,以...
《从零开始学量价分析》内容简介:随着股指期货、融资融券、创业板、新三板、国际板等相继推出,证券市场多空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静思录-周有光106岁自选集 本书特色 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原名周耀平,生于中国江苏常州,中国语言学家、文字学家,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
《凡事说理:新时代电视科学理论节目的发展创新研究》内容简介:本书是专门研究电视科学理论节目的专著,以《凡事说理》栏目为研究
蔡元培中国人道德修养读本 本书特色 公民素质的进步,是一个民族富强与文明的**条件。当下的我国社会,物质文明已经相当发达,但人们的精神道德体系却几尽崩溃。民众个...
转型期中国社会福利研究(社会学文库) 内容简介 《转型期中国社会福利研究》从经济全球化、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中国市民社会的发育、第三条道路理论、社会质量理论...
《清代中国与世界》内容简介:本书收入《一六八九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导言卷》《北洋海军》。《一六八
与非凡的心灵共舞 内容简介 《书屋文丛》创刊十多年来,共发表三千多篇美文,记录了中国知识界在世纪之交开拓前行的足迹。从2005年起,《书屋》杂志编辑出版“书屋文...
俞伟超(1933—2003)江苏江阴人,出生于上海,1950 年 9 月至 1954 年 7 月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学习,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考古专业毕业生。19...
中华民族分裂时期统一策略研究 本书特色 《河南社会科学文献(2012年辑):中华民族分裂时期统一策略研究》拟选择中国历史上几个严重分裂时期的统一策略作为研究对象...
自由在高处 本书特色 本书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自由与自救,是本书的方向与重点。出版四年来,累计加印三十...
台湾社会工作 本书特色 詹火生编著的《台湾社会工作》全方位介绍台湾社会工作情况。共十五章,分别介绍台湾不同领域的社会工作开展情况。**章台湾社会工作的理论与伦理...
宗教民俗卷-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一编 本书特色 ★《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是国内外**部有关民国时期社会调查报告的综合性文献资料汇编。此书的面世,对于民国历史...
解放前珍贵红色报刊发刊词《新青年》到《人民日报》原貌再现 本书特色 ★16开平装,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郗卫东,中央编译局马列主义文献信息部主任、研究馆员★以年代...
中国人的性格 本书特色 历届美国总统的必读之书美国排行榜的畅销书被译为十几种文字畅销百年不衰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知道并了解自己作为中国人的性格,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也...
陈翰伯出版文集 内容简介 认真研究新中国40多年来丰富的出版实践经验,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提高,进一步揭示社会主义出版工作的规律,这是加快出版改革、发展出版事业的...
网络大未来说一切-博客-不可阴挡的个人媒体革命 内容简介 博客给了每个人一台印刷机,其释放的社会推动力可以与印刷机相媲美。《说一切》便讲述了那些推动社会进步的人...
且去填词 内容简介 本书是学人随笔丛书中的一册,书中收录了来新夏的社会科学随笔多篇。这些随笔作品内容丰富,涉及中国古文化传统的方方面面,且文笔生动流畅,可读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