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骥博士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研究》一书,正是这样一个重大领域的研究成果。该书在科学界定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古今中外人性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脉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指导,多维度地论证了“现实的个人”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基础研究的逻辑起点,从本源性上全面论述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人性依据,进而深入具体地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具体规律的人性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原则和方法的人性基础,论证较充分,说服力较强,有利于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具价值与目的价值的统一,推进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该书的出版可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研究,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和提高实效性的根本,不仅为我们今天自觉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而且,为我们加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提供了一个重要路向。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研究》一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操作指导价值,值得一读。
**章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基础的哲学蕴涵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做人的思想工作,与人性和人的本质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靠人来实施,以人为对象,目的是改变人的思想,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培养新人。它的出发点是人,落脚点也是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和人的本质理论为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培养和造就一代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人的方法和途径。
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德育和公民教育的关系以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都很密切.研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必须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
长期以来,我国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通常将思想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视为等同的概念,或者说是相互包容、相互交叉的概念,这与我国历史发展的延续性和现实状况的需要有着特殊的、密切的联系。然而,实质上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教育形式。这两种教育的内容、目标和目的都不相同。两种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教育的性质不同。思想道德教育是人的素质教育,对一个国家而言,属于国民的素质教育,它侧重于人的道德素质的培养,即把人由“自然人”变成“道德人”,要解决的是如何做一个有良好品质、道德高尚的人以及如何对待国家、集体和个人关系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政治信念教育,属于意识形态的教育,侧重于人的政治信仰的培育,是把人由“自然人”变成“政治人”。就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教育,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政党对它的本质规定。从根本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改造、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坚定人们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信念。二者都是必不可少的教育,但却不是两种同一的教育。正像一个好人并不一定有很鲜明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立场一样,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不等于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如果将二者等同,就无法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因此,在进行教育时,既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又要注重思想道德教育。
二者的关系也是很密切的。表现在:一是二者相互并存,不能截然分开。当对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无法忽视对其政治观的关注;当对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又无法忽视对其道德观的培养。二是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当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一致时,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正确的政治观念为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奠定基础。如果二者不一致,也有两种情况:一是如果只强调思想道德教育,却没有正确的政治信念和远大的政治追求,只做个好人和善人,就会使人缺乏正确的政治观念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二是如果只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不强调思想道德教育,只有政治信念和政治抱负而做人的道德原则尚未具备,就等于把政治绝对化,忽视了道德方面的基本要求。而实际上,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目标是坚定正确的政治观念和优良的思想道德的有机统一。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表现在:一是从外延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德育,这是因为在我国,对全民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叫“思想政治教育”,而把对学校的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称“德育”。二是从内涵上讲,“德育”要比“思想政治教育”丰富得多,具体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四大部分,而社会性思想政治教育着眼点在于人们思想上的政治问题和政治上的思想问题。三是从教育对象上讲,有明显的差别,思想政治教育是接近全民性的教育,其对象很广泛;而德育是专指全国各类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对象主要指在校学生。
一般说来,有三种德育观:一是教育学德育观,俗称“德育”。它特指对(我国)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目前我国大陆现行的“德育”。二是伦理学德育观。它专指道德教育,这是中国古代及当代我国台湾地区“德育”的存在形式。三是社会学德育观。这是由钱学森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提出的观点。他在《求是》上撰文提出,在我国应当建设一门专门研究意识形态的学科,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学”,它的内容既包括马克思主义德育学,又包括马克思主义文化学。后来人们称之为“社会学德育观”。我们平常所说的“大德育”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四大部分。“小德育”则专指道德教育。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关系
从本质上讲,公民教育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优秀成果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学者开始将发端于西方的公民教育理论进行中国化改造,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公民教育理论,这就是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公民教育(下面简称公民教育)。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既不是绝对对立、互不相容、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也不是互不相干的关系,而应该是相互补充、共生相长、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具体表现在:
**,从内容上看,公民教育具有宽泛性,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狭窄。公民教育涉及的范围很广,凡是涉及公民的问题,都属于它的研究领域。它几乎囊括了公民的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政治、法律、经济、职业、生活、社会、能力、智慧、心理、身体等十几个方面的素质教育,解决的是个体公民的全面素质和全体国民的整体素质问题。我们通常所强调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指公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主要研究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问题,解决的是公民的思想领域的政治问题和政治领域的思想问题,核心是理想信念问题。显而易见,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把上述公民教育内容都包括进去,其作用也不可能替代公民教育。可以说,从“大教育”的角度讲,思想政治教育从属于公民思想素质教育范畴,而公民思想素质教育是从属于公民教育这个“大教育”的范畴。
第二,从教育对象上看,公民教育的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范围则相对小一些。一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对普通公民实施的教育活动,总会有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游离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之外。公民教育作为一种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其对象涉及整个国家的公民,从国家首脑、政党领袖到大小官员,从普通公民到莘莘学子,都应当是公民教育的对象,任何人都不应当游离于“公民教育”之外。
第三,从层次上看,公民教育具有明显的丰富的层次性,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相对简单一些。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较而言,公民教育是一个多层次的范畴,既包含造就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民众的一般要求,又包含培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较高层次的教育,其教育内容主要是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的东西,教育的对象主要指向共产党员、先进分子和青年学生,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显然没有公民教育的层次性明显,并且自身也被包含在公民教育之中;从一定意义上讲,公民教育是“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小教育”,前者与后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第四,从方法和形式上看,公民教育具有很强的隐蔽性,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显性教育。公民教育强调隐性教育,主张“模糊战略”,将鲜明的阶级性隐藏起来,悄悄地渗透到各种人文社会科学当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教育对象接受统治阶级所主张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思想政治教育则突出显性教育,主张旗帜鲜明。这种旗帜鲜明的特点,在战乱和动荡时期对社会和国家有着十分重要的“号召群众”和“凝聚人心”的作用,有利于促使人民走向革命,参加运动。然而,当国家和社会处于长期稳定、和平发展时期,我们更需要的是“模糊性”和“隐蔽性”的公民教育,以激励人民建设自己国家,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五,从效果上看,公民教育具有较强的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则具有较强的灌输性。正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显性教育,主张旗帜鲜明,才使它不可能具有太强的渗透性。相反,在当前思想政治工作中,不少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施教,不讲究方法和艺术,过分依赖传统的、强制性的、正面的“灌输法”,致使不少人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精神厌食”心理,从而导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失效或部分失效。公民教育则利用世人对它的认同感,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寓于其中,以隐蔽的方式慢慢渗透到人们的头脑之中,化为人们的行动。
第六,从地位和作用上来看,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比,有一个十分明显的优点,这就是:公民教育不仅可以受到中国公民的欢迎,而且也容易得到西方国家人们的认可。公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常规化与稳定性的内在要求。众所周知,建国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确有很大成效,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但是也有惨痛的教训。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使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成了群众性运动,尤其是“文革”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声誉受到严重破坏。其实,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共产党人的专利,任何一个国家和政党都有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特别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他们一般都把这种显性教育化为隐性教育,渗透到所谓的“公民教育”中去。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让他们的人民接受了其政治思想。社会主义国家大力倡导公民教育,不仅能达到自己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且也容易得到西方国家人们的认可。
(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革命战争年代和初步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所形成的,以正面“灌输”为基本方式,以主张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集体利益和片面强调革命性、阶级性、理想性为基本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它主要从政治观的角度“观照”、审视和对待人的思想问题,运用政治的眼光和阶级的观点来“观照”思想政治教育。广义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泛指我国改革开放以前所有思想政治教育形态,包括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近代思想政治教育、新中国建立以后的计划经济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三个部分;狭义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则是特指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经济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凡是提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狭义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即计划经济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个别特殊地方是指广义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则是指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的界定完整把握二者的关系。
一方面,从产生的时间和适应的时期角度讲,二者在时间上是前后相继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发展基础,后者是前者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众所周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度集中的战争时期和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主要适应于革命战争年代和初步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而且它的确在动员广大中国民众参加革命战争和初步建设社会主义方面发挥了巨大威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愈来愈显得力不从心、不合时宜了。随着人们视野的日渐开阔,主体性也日益增强,时代呼唤发挥人的主体性、张扬现实的个人个性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而产生的,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尤其是必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过程中产生重大作用。
另一方面,从本质角度讲,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特指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以“灌输”为主要手段,以为执政党和国家的利益以及社会发展服务的工具性目的为重要目的,以培养无个性的“服从型”的“听话人”为主要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人们往往过分强调为政党、国家和人民服务的工具性价值,而忽视为现实的个人的生存、发展和自身完美服务的目的性价值;在其理论探索中,单纯从政治角度和“社会需要论”模式进行理论探讨,往往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历史本质或者说社会物质基础(利益关系)、社会功能和社会普遍价值导向来阐述人类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的起源、发展、类型以及社会历史作用,而忽视从“现实的个人”角度来对其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人性基础作哲学上的深究,也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深入的研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所谓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形成的现代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它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以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和归宿,重视现实的个人的个体价值,主张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尊重人、理解人和满足人,尊重人性,尊重人的权利,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相统一。
……
富骥,1968年2月生,河南洛宁人,法学博士,洛阳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人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出版独著《象牙塔中的柔情与理性——当代大学生恋爱问题调研报告》1部,合著《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学说与中国现实》等3部;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课题2项,地厅级课题4项;先后在《思想教育研究》、《郑州大学学报》、《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8篇。
大学.中庸-崇文国学经典文库 本书特色 品种全:本丛书将经史子集及其他学科中读者*热衷的品种全部收齐,让读者以*少的时间读*多的好书。☆设计新:本丛书的特点是编...
《论语集解》与《论语集》比较研究 内容简介 《论语集解》与《论语集注》是中国经学史上的两部重要典籍,《〈论语集解〉与〈论语集注〉的比较研究》则是孔庙和国子监博物...
道德力量的来源:基于生命哲学的阐释 本书特色 关于道德动力的来源问题,西方伦理学一直有争论:或归诸理性(如康德),或归诸情感(如卢梭、叔本华)。作者从康德的伦理...
高僧大德说观音 本书特色 观世音信仰是中国人在吸收外来宗教之后的创新之举,是佛教中国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观世音信仰以其大慈大悲的奉献精神、往生...
古希腊的民主和科学精神 本书特色古希腊哲学是激发西方思想文化活力的火种,是西方哲学的源头。要理解西方哲学甚至西方知识系统的演进,必须回溯到古希腊哲学。《古希腊的...
北宋篇-宋明理学 内容简介 简介蔡仁厚教授是蜚声海内外的国学大师,儒学大家,知名哲学家。《宋明理学》北宋篇是台湾儒学大师蔡仁厚教授对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研究的一个成...
汉代内学-纬书思想通论 本书特色 任蜜林编著的《汉代内学--纬书思想通论》在全面系统地收集纬书的相关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问题为线索,从哲学内涵以及理论特色...
列宁全集(第六十卷) 内容简介 1.笔记卷的文献编排,根据各卷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方式:有的卷系按时间顺序排列,有的卷分类后各按时间顺序排列,而另一些卷则保持列...
胡适谈人生 本书特色 “人生有何意义?”其实这个问题是容易解答的。人生的意义全是各人自己寻出来、造出来的:高尚、卑劣,清贵、污浊,有用、无用……全靠自己的作为。...
中国道教思想史-(第四卷) 本书特色 《中国道教思想史(第4卷)(精装)》: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中国道教思想史-(第四卷) 内容简介 根据诸多道经以及相关历史文...
《印度哲学史略》是我国第一部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印度哲学史的重要著作。作者在绪论中说:“摭拾中印所传之资料,汲取外人近日之
情感体验-人生哲思录-大字版 本书特色 爱的价值在于它自身,而不在于它的结果。结果可能不幸,可能幸福.但永远不会*不幸和*幸福。在爱的过程中间,才会有“*”的体...
孙正聿讲演录-哲学最有魅力 内容简介 作者曾在2007年出版的《孙正聿哲学文集》的“后记”中讲了这样两段话:其一,“选择一种职业,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不同的生...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论辩:哲学卷 内容简介 在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工作者随着时代变化和社会实践的发展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理论创新发展。被恩格斯称...
当美拯救我们-星期二的哲学课 本书特色 《当美拯救我们:星期二的哲学课》内容简介:是法国新锐哲学家夏尔佩潘围绕“美”这个主题所撰写的一本旨在激发读者追求...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中举凡从古希腊到西方近现代哲学都有论及且每有高见,并与中国哲学儒、佛、道诸家相比观,究明分际与会
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存在论视域 本书特色 本书把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主要定位为对晚近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批判,突破以往把“意识形态批判”仅...
李泽厚对话集:廿一世纪(一) 本书特色 1.著名思想家李泽厚2000—2006年对话录的*新全集。2.不仅谈哲学、美学和思想史,还有力图解决精神危机的社会关注、...
和颜爱语 本书特色 山田无文大师在日本佛教界拥有崇高的地位,弟子无数。曾4次访华,受国家领导人亲自接见,为中日恢复邦交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本书比星云大师的《厚...
中国美学史话 本书特色 一、《中国美学史话》的彩图部分与《中国美学史话》内容相匹配,包括神话传说——石器时代——彩陶——青铜器——金银玉器——建筑——雕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