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遵照周恩来总理遗愿完成的作品,连题目也是他老人家生前预拟的。李默庵特为作品题写书名。我们有理由热忱向读者推荐。
它是严农先生积十年心血之结晶。作者是廖耀湘的同乡,至今仍与长期侨居美国的廖夫人黄伯溶保持密切联系,其父抗日著名记者严怪愚是廖耀湘好友,由于这些得天独厚的关系,才有可能在读者面前展开已被历史湮灭的传奇故事。本文配发的数十幅照片,也是初次面世,弥足珍贵。
蒋介石与廖耀湘,曾经在中国显赫一时。他们这一对师生共同走过了二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彼此恩怨纠结,爱恨交织,在东北战场血与火的洗礼中,终于分道扬镳。
书中以珍贵的史料翔实生动地描写了“中国虎”廖耀湘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一个从“辣椒王国”湖南邵阳冲出来的“犟骡子”,以黄埔六期全校严考前三名的佳绩,被校长蒋介石亲派法国深造学习六年军事。首战昆仑山,大败日军,崭露头角。由于杜聿明的指挥失误,被困缅甸绝域野人山经受非人磨难的生死考验。面对日本“钢军”的强大攻势,英军抱头鼠窜,美军不堪一击。情势万般危难,中国远征军在廖耀湘的指挥下,劲旅如霆,成为日军精锐师团闻风丧胆的“森林之狐”,廖耀湘遂成震惊中外的一代名将。昔日名将*终成为蒋介石发动内战的工具。不义之师即使拥有美式装备,武装到牙齿的廖耀湘机械化兵团,在小米加步枪的我军东野布下的天罗地网里也只能全军覆没。
第三部 新生
**章 俘虏“团聚会”
廖耀湘被押往东野司令部。
部下问林彪,要不要亲自审问一下廖耀湘。
林彪摇了摇头,说:“抓着就行了。审问是你们的事。”顿了顿,他接着说,“不过要严加看管,不要让他跑了。”
10月31日,廖耀湘被押出东野司令部,关押在一间民房里。
民房门窗已破,房里挂满了蜘蛛网,地很潮湿,散发出一股难闻的霉味。看样子已经很久没有住人了,房屋各处都十分不严实,根本不是一个关押重要战俘的场所。
战斗正在激烈地进行,枪炮声震得破旧的门窗格格作响,灰尘不断从房顶上“扑扑”震落下来。
为了防止廖耀湘逃跑,他被严严实实地上了脚镣手铐。
廖耀湘望着手上锃亮的手铐,默不作声。此时,他把世界上一切都忘了,白发苍苍的老母,望眼欲穿的妻子,圆睁大眼的儿子,心目中只有四个字:杀身成仁。
为了校长、为了党国,我一定要杀身成仁!
此时,他忽然模模糊糊地记起,10月的这几天,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日子,便向门外看押他的年轻解放军战士问道:“请问,今天是几号?”
“10月31日。”年轻的战士疑惑地看了他一眼,不知自己看押的这个重要战俘此时问这干什么。
“啊!10月31日,”廖耀湘差点轻声喊了出来,“今天是校长61岁的生日呀!”
去年的今日,他正在沈阳为校长做60大寿。校长一纸命令,他当了第九兵团司令。
他端端正正向校长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满面春风地朗声说道:“谢校长提拔栽培,建楚愿为校长、为党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廖耀湘将头向墙上猛撞过去。气息奄奄,血流如注。
看押廖耀湘的年轻的战士破门而入,牢牢抓住了他的双肩。廖耀湘想尽力挣脱年轻战士的双手,再次向墙上撞去……另一个年轻的战士赶紧挡在他的身前。两位年轻的战士严严地架住了廖耀湘。医务人员将他的伤口严严包扎起来。双方都没有说话,也说不上话。在战场上,这样的情况,对部队的医务人员说来,可以说是司空见惯。因而,他们包扎好廖耀湘的伤口以后,便默默地走了出去。
廖耀湘头上缠着白色纱布,躺在铺着苇席的炕上,两眼呆呆地望着熏黑的屋顶。
以往的一幕一幕,像放电影,在他眼前闪过:
蒋介石亲自批准他到法国学军事,指名让他当中国**个机械化师少将参谋长,委任他当第九兵团司令……
全力栽培,恩重如山。我廖耀湘却全军覆灭,被俘成囚。
“奇耻大辱!奇耻大辱!愧对校长!愧对校长呀!”
廖耀湘泪流满面,喃喃自语。
他再一次举起手铐,向头上死命地砸去……双手被看守人员牢牢地钳住。
消息传到林彪那里,有人轻声向林彪提议:“是不是去看看廖耀湘,向他做做工作,你是黄埔军校四期学生,他是六期学生,做起工作来可能方便些。”
林彪没有点头。提议者不知道,正是林彪亲自授意:对于廖耀湘这样重要的战俘,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戴脚镣;二、战俘不准相互交谈;三、要严加看守,任何人不得与其有所交往。
这仅仅是林彪对重要战俘的做法。
**、二、三野就完全不同了。
二野的陈赓,不但亲自去看望黄埔军校的老同学宋希濂,而且还邀请宋希濂到监狱外面吃饭。
三野的陈毅,对战俘中的旧友,多次登门拜访,与其叙旧,热情鼓励他们丢掉包袱,早日回到人民队伍中来。
廖耀湘当然不知道这些,他看到的是林彪亲自授意要部下给他双手铐上的这副锃亮的手铐……
在解放军的严密监视下,廖耀湘终于没有能够为他的校长“成仁”。
冰天雪地。被称为“东方莫斯科”的哈尔滨,被裹在风雪之中。载着廖耀湘一行的车辆,行驶在哈尔滨的中央大街。廖耀湘坐在车上,用棉大衣将全身紧紧裹住,仍然感到很冷。
他的心更冷。他不愿抬头看同车的一伙。
这是怎样的一伙呀!佝偻着腰,耷拉着脑袋,流着鼻涕,活像一群被收容的乞丐。校长看到他这一群学生,这一群部下,他将作何感想啊!廖耀湘沉重异常地思索着。
车“嘎”地一声,在一座灰色的大楼前停下。廖耀湘抬头一望,只见“马迭尔大饭店”几个大字映入他疲惫的双眼。中文店名下面配有醒目的俄文。长期在国外居住过的廖耀湘知道:这是白俄在中国开设的饭店。
廖耀湘迈着沉重的步伐,一步一步缓缓走进了饭店。他和几个战俘被送进了一间较大的房间,房间里已经住了几个人,由于时近黄昏,加上人人都低垂着头,一时看不清对方的面目。
开晚餐了。餐厅里灯光较亮,他抬头望了望各个餐桌旁的人群,不禁略微感到吃惊:这偌大的餐厅,竟像在开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团聚会”:这里面有1948年10月在长春战役中放下武器的国民党东北“剿总”中将副总司令兼**司令官郑洞国;1947年2月在山东莱芜战役中被俘的国民党第二绥靖中将副司令官李仙洲;1948年9月在锦州战役中被俘的国民党东北“剿总”中将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第六兵团中将司令官卢浚泉;第四十九军中将军长郑庭芨……这时,廖耀湘突然冒出一个念头:这里只差校长了!
吃完晚餐,集合训话。一个十分年轻的解放军干部说:“这儿是哈尔滨解放军军官教导团。你们这些从各个战场被解救过来的军官,在这儿的任务就是学习,通过学习改造自己。”
第二天,这个年轻的解放军干部便给各个房间里送来了一些书,这些书名对满腹经纶的廖耀湘说来,有些陌生,什么《共产党宣言》啦,《联共(布)党史》啦,《新民主主义论》啦,他接过这些书,没有去翻它,便放在了床头。
他在思考着未来。管理干部发现廖耀湘很喜欢看报纸,便每天给他送来各种报纸。廖耀湘默默阅读着。外面的各种消息,从报纸上迎面向他扑来。沈阳、营口相继易手,国民党军队像海水退潮般向南退去。
沈阳一个个工厂陆续恢复生产,一座座炸毁的房子重新建起,一批批失业工人重新找到工作,一袋袋粮食送到饥寒交迫的居民的手中……
所有这一切,都是真的吗?廖耀湘定定地望着手中的报纸。
老上级郑洞国仍时时来看望他。他是投诚将领,行动比较自由。交谈中,郑洞国发现,廖耀湘那薄薄眼镜后的双眼里,挂上了越来越深的问号。而廖耀湘却发现:自己的这位老上级、老战友的眼中,却展现出越来越多的惊叹号。
“建楚,”郑洞国带着对什么事情都固有的那种认真,轻声说道,“解放战争如此迅猛地发展,我一点都不感到吃惊,因为我就是当事人之一,这些都在我的意料之中,你呢?”
“开始,我感到有些意外。”廖耀湘坦诚地说,“后来,我认识到这是历史的必然。”
“为什么?”郑洞国问。
“对于一个如此腐朽没落的政权,这只能是它唯一的结局。”廖耀湘回答得十分简洁和干脆。这是他一个多月来思索的结果。
“在这一点上,我们的看法是一致的。”郑洞国微微点了点头,他深信,他自己的老部下是不会随便说出这句话的。
第二章风卷残云
哈尔滨到处冰天雪地。
廖耀湘的心也结着一层厚厚的冰。在这座冰雪覆盖的白俄大楼里,廖耀湘处处能碰到自己昔日的老上级、老战友、老部下。这些人大部分眼里都流露着烦躁不安、绝望和恐惧。
这里生活是好的。管理他们的解放军吃得很差,却让他们这些战俘吃大米、白面。他们知道廖耀湘是湖南人,爱吃辣椒,管理员不知从哪儿弄来了一些南方辣椒,使廖耀湘每顿都能吃上辣椒。
管理干部对他们态度也十分好,实实在在地把他们当成朋友,没有一点“胜者为王”的骄横。
所有这些,都使廖耀湘和他的朋友十分感动。但这一切,始终抹不去廖耀湘心中的一个大大的问号:我们的校长到底为什么会一败涂地?我们到底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这一天,廖耀湘正在洗脸,院里响起了广播,广播的题目是: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
啊!廖耀湘终于听到了老上级杜聿明的消息。他马上停止洗脸,仔细聆听起来。
一连广播了三遍,廖耀湘仔细听了三遍。但意犹未尽,不能解渴。
大概是解放军军官教导团的领导知道廖耀湘和杜聿明的特殊关系吧,廖耀湘正在十分遗憾没有听清全文的情况下,一位年轻的解放军士兵给他送来一张报纸,说:“这是刚才的广播稿《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领导上特地要我送一份给你,要你看后好好想一想。”
廖耀湘迫不及待地将它接过来,一口气将它读完,下面,便是《敦促书》全文:
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七日)
杜聿明、邱清泉、李弥和邱李两兵团诸位军长师长团长:
你们现在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黄维兵团已在十五日晚全军覆灭,李延年兵团已掉头南逃,你们想和他们靠拢是没有希望了。你们想突围吗?四面八方都是解放军,怎么突得出去呢?你们这几天试着突围,有什么结果呢?你们的飞机坦克也没有用。我们的飞机坦克比你们多,就是大炮和炸药,人们叫这些做土飞机、土坦克,难道不是比较你们的洋飞机、洋坦克要厉害十倍吗?你们的孙元良兵团已经完了,剩下你们两个兵团,也已伤俘过半。你们虽然把徐州带来的许多机关闲杂人员和青年学生强迫编入部队,这些人怎么能打仗呢?十几天来,在我们的层层包围和重重打击之下,你们的阵地大大地缩小了。你们只有那么一点地方,横直不过十几华里,这样多人挤在一起,我们一颗炮弹,就能打死你们一堆人。你们的士兵和很多干部都不想打了。你们当副总司令的,当军长师长团长的,应当体惜你们的部下和家属的心情,爱惜他们的生命,早一点替他们找一条生路,别再叫他们作无谓的牺牲了。
现在黄维兵团已被全部歼灭,李延年兵团向蚌埠逃跑,我们可以集中几倍于你们的兵力来打你们。我们这次作战才四十天,你们已经丧失了黄百韬十个师,黄维十一个师,孙元良四个师,冯治安四个师,孙良诚两个师,刘汝明一个师,宿县一个师,灵璧一个师,你们总共丧失了三十四个整师。其中除何基沣、张克侠率三个半师起义,廖运周率一个师起义,孙良诚率一个师投诚,赵壁光、黄子华各率半个师授诚以外,其余二十七个半师,都被本军全部歼灭了。黄百韬兵团、黄维兵团和孙元良兵团的下场,你们已经亲眼看到了。你们应当学习长春郑洞国将军的榜样,学习这次孙良诚军长、赵壁光师长、黄子华师长的榜样,立即下令全军放下武器,停止抵抗,本军可以保证你们高级将领和全体官兵的生命安全。只有这样,才是你们的唯一生路。你们想一想吧!如果你们觉得这样好,就这样办。如果你们还想打一下,那就再打一下,总归你们是要被解决的。
……
陶行知画传(2011/11) 本书特色 《陶行知画传》是迄今为止*权威、*为全面地反映陶行知一生的传记。作者将陶行知先生置于风云激荡的半个世纪的历史舞台去描写...
百将图记 内容简介 《百将图记》是一部名将传记作品,记述了从春秋到清末一百个杰出将帅的故事,以浓墨重彩叙写他们战斗生涯中一两件战例故事,来突出传主的超人智勇和光...
鲁迅三兄弟 本书特色 《周氏三兄弟》中的这三兄弟都是有单独的传记的。各人的事业、成就、著作、思想等等,都是每一本传记的当然的内容。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却不见得是...
FRANZ KAFKA-卡夫卡传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 在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史上,弗兰茨·卡夫卡堪称极具影响力的奠基者★ 一面照亮卡...
莫扎特向来是传记作家们偏爱的人物。过去二十年里有两本出色的莫扎特传记:一本出自MaynardSolomon,小心翼翼、精细地分析莫扎特
刘永济评传 内容简介 “国学”是颇有争议的复杂概念。在清末以前,古人不必使用这一概念。在国势日颓、民族危亡之时,流亡在日本的志士仁人开始利用日本人的这一名词,表...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内容简介:为深入贯彻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与文化建设的系列讲话精神,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
立场保守,却文笔犀利;争强好胜,但逻辑严密;性格狂放,可魅力十足,这些貌似矛盾的特质,却集中在安东宁•斯卡利亚大法官一人之
正德-皇帝大传(插图本) 内容简介 正说明朝十二帝系列丛书(插图版),汇集我国明史学界著名专家、学者所撰明朝皇帝大传十二种。本书为该丛书之一《正德皇帝大传》,本...
亚历克斯.弗格森自传-统驭人生 本书特色 本书是传奇教练亚历克斯•弗格森的*本自传,由英国著名体育记者休•麦吉尔温尼执笔。书中弗格森在回顾了...
刘邦与大汉基业(2011/8) 本书特色 《刘邦与大汉基业》的写作意图,就是试图通过对《史记》、《汉书》等史籍中所载有关刘邦及其相关人物的史料进行系统的考察分析...
我的曾祖左宗棠 本书特色 《我的曾祖左宗棠(插图珍藏版)》: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我的曾祖左宗棠 内容简介 本书沿袭清代史料中采用的农历(阴...
法朗士 本书特色 诺贝尔所发明的甘油炸药因带来了大规模杀伤性的战争,而常遭到诅咒,只有当人们需要开山劈岭时才想到它的益处。然而,诺贝尔终于以诺贝尔奖的设立而更著...
往事琐记 内容简介 《往事琐记》,又称《缘缘堂续笔》,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艺术家丰子恺晚年写成而死后多年才得以公开出版的一本随笔集。它不仅是研究丰子恺晚年艺术生涯...
曾国藩-[第一卷] 本书特色 要读懂近代中国,就不能不读晚清史;要读懂晚清史,就不能不读曾国藩。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曾国藩算是一个*显赫且*具争议的人物了,后人对...
余英时教授纪念乃师钱穆钱宾四先生的集子,其中有“犹记风吹水上鳞”、“一生为故国招魂”等篇,洋洋洒洒,真切动人;亦有“钱穆
淩鸿勋口述自传 内容简介 《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凌鸿勋口述自传》选择亲历中国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史的中国著名科学家作为主要访谈对象,本求真之原则,记录其亲历...
茨威格人物传记鹿特丹的伊拉斯谟:辉煌与悲情 本书特色 茨威格作为一位犹太裔作家,其作品在1933年纳粹上台即遭禁,其在萨尔茨堡的寓所被无端搜查,以致他不得不流亡...
民国人物小传-第七册 本书特色 《民国人物小传(第七册)》依据各种历史文献资料,从不同的视角,简要介绍了活跃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一些有影响的历史人物的一生。主要例...
评述邓小平 内容简介 《评述邓小平》立足于邓小平生平,对他在长期革命过程中所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出了评述,涉及其成长历程、思想内容、政治智慧、军事才能和领导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