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如果有禅心,或者有清净空明的意愿,他就可以活得自在一些,自由一些,快活一些,幸福一些。对于为生活奔驰的现代人,生命需要“暂停”,每天只要三五分钟的“暂停”、“歇”、“空明”。就会使心胸旷达,正如一株草每天有三五滴露水就可以开出青翠的颜色,在风雨中挺立了。《好雪片片》正是为了渴望“暂停”的人而写的。
恬淡自然,蕴涵佛理,这是林清玄作品的特色,他的文字如清澈的山泉,和煦的清风,散发着淡淡的自然气息。字里行间那富有禅意的世界,让人感觉到感恩与善良,也让人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他别样的文字,犹如混沌世间的一片净土,一缕莲花的清香。
美丽的辞藻问题短暂的,只有真正的思想才可以恒久。一切佛法的写作都是在帮人找钥匙。
——林清玄
1心眼同时,会心一笑
禅的起源有一个美丽的说法,经典上说:“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短短六十余个字,给我们美丽非凡的联想,禅的开始就是这么多了,除了这些,世尊没有再交什么给迦叶了。
我每次想到禅的开始,就好像自己要拈花、又要微笑的样子,心里有着细致的欢喜。直到有一天,我正喝茶的时候品味这段话,突然生起两个想法:
一是,当释迦牟尼佛拈花的时候,幸好有迦叶尊者适时微笑,万一佛陀拈花的时候,灵山会上那么多的菩萨竞没有一个人微笑,这世界就没有禅了。
二是,万一佛陀拈花时,迦叶还来不及微笑,在场的菩萨同时哄堂大笑,那么,这世界也就没有禅了。
因此,“拈花微笑”四个字是多么美。一个是拈花,那样优雅;一个是微笑,那么沉静。两者都有着多么温柔的态度和多么庄严的表情呀!
“拈花微笑”使我想到.佛陀早就想要拈花,而迦叶也早就准备好微笑了,然后,在适当的场地,适当的时间,佛陀的拈花与迦叶的微笑,才使得禅有一种美好的开端。
现在,佛早就离开这个世界,留存在世界的是山河大地还有无数的众生,如果依佛所说,山河大地与六道众生都与如来无异。我们可以这样说,山河大地与我们所遇到的一切众生,无时不刻都在对我们拈花,只可惜我们不知道在适当的时间里微笑罢了。
我觉得,一个人想要进入禅的世界,一定有对世界微笑的准备,这种微笑,是生活的会心。因为,禅不应该有勉力而为的态度,一个人要得到禅,是要进入自然之道,有一种美好安定的心,等待心性开启的一刹那,就好像一朵花等待春天。
禅是一种直观的开悟,而不是推论的知识。禅的智慧与一般知识*大的不同,是知识里使用眼睛与意识过多,常使宇宙的本体流于零碎的片段;禅的智慧是非常主观的,是心与眼睛处在统一状态的整体。
以一朵花为例,没有会心的人看花,会立即想到这花是玫瑰花,颜色是红色,要剪下插在那里才好看,或者要把它送给别人,我是主,花是客,很难真正知道或疼惜一朵花,对待一朵花,我们多的是理性客观的态度。现在,我们把这种态度翻转,使它进入一种感性主观的风格,我就是花,花就是我,我的存在就像一朵花开在世界,我的离去,就好像花朵的凋落一般,我们只是生命的表相,那么,生命的真实何在?这就是智慧者的看花之道。与人相处,与因缘会面,如果我们也有像看花一样的主观与感性,我们的“会心”就使我们容易有悟。
在禅里有这样的故事:
有一个人走在路上,突然听见一阵凄哀的哭声,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一只朝生暮死的小虫在那里哀号。
他就问:“你为什么哭?”
小虫说:“我的太太死了,我下半辈子不知道要怎么过?”
那个人不禁哑然失笑,因为那时已过了中午,小虫再过半天就要死了,不过,他立即悟到,小虫的半天与我们的半生,在感受上,一样漫长;在实相上,一样短暂!
民国初年的高僧来果禅师,有一次在禅定中突然听到一阵哭喊,他步下禅床,寻声而往,看到一只跳蚤从床上跌下来,摔断了脚,正在那里哀嚎。那时他知道了:跳蚤的喜怒与人无异,而人如果只有生命的表相,又和跳蚤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在生活中,一切都是现成的,就在我们的眼前,可是常常被我们变成名相,如果能转回原来的面目,禅心就显露了。
曾经有一位僧人问法眼文益禅师:“要如何披露自己,才能与道相合?”
法眼回答说:“你何时披露了自己,而与道不相合呢?”
我们在对境时常发生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境界的漠然,以至于无感;一种是处处着相,以致为境所迁累。我们应该时时保有会心的一笑,心眼同时的直观,然后在感性的风格里超越。
法眼文益有一首美丽的诗:
幽鸟语如簧,柳摇金线长。
云归山谷静,风送杏花香。
永日萧然坐,澄心万虑忘。
欲言言不及,林下好商量。
在生活的会心里,我们时常做好一笑的准备,会使我们身心自在,处在一种开朗的景况,也使我们的心为之清澄,那么,不可思议的一悟就准备好了,只等待那闪电的一击。
手中的弓箭,离弦射出的时候。早已在眼中看到天空飞行的雕随箭而落。这是神射手的境界。
闭着眼睛在阴雨的黑夜,知道月亮或圆或缺并不失去,在好天气时,果然看到月的所在和月的光芒,这是明眼人的境界。
当法眼说:“看万法不用肉眼,而是透过真如之眼,即法眼道眼。道眼不通。是被肉眼阻碍了。”使我们知道禅师是心眼合一的神射手!是处处都有会心的明眼人!
因此,拈花的时候,微笑吧!不拈花的时候,准备好微笑吧!
2不曾一颗真
这是明朝澹归和尚的一首词,一共只有十六个字,它可能是词里面*短的,也可能是词里境界*高的。题名为《咏泪》的这首词,译成白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的泪珠落下的时候,就好像铅熔化落下的珠粒,每一颗都是圆的,但是过一下子检验起来,没有一颗是真实的。
这样的境界就有点像《金刚经》里说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或者“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甚至使我们想到《金刚经》里*动人的一首偈: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由小处看来,一滴泪虽是悲喜的呈现,但它是不真切的,只是一个情结的幻影。从大处着眼,人生的悲喜也是空幻的,乃至我们所能眼见与感受的世界,都是虚妄的表现,经过时间一检验,都会变灭、消失。
一颗眼泪的形成,是悲喜因缘的“缘起”。
一颗眼泪的消失,是时空实相的“性空”。
一切的“缘起”,都通向了毕竟的“空义”。
“缘起性空”不只是用以形容宇宙的变化法则,也是禅的中心思想。在禅心里,凡是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意念所能触及的事物,都是缘聚则生,缘散则灭,禅是要透过这种因缘,开发出那能涵容一切的“空性”,也就是自性、佛性、法性。
禅里讲这种“缘起性空”的公案很多,仰山禅师初参性空禅师时,听见一位僧人问性空:“什么是祖师西来意?”
性空说:“如果有人跌落了千尺的深井,你不用绳子就可以救他上来的时候,我才告诉你。”
仰山听了,大惑不解,后来,仰山去参耽源禅师,谈到性空禅师的回答,就问耽源说:
“那井里的人,既然不用绳子,要怎样才能救上来呢?”
耽源笑了起来说:“你这个糊涂虫!到底有谁在井里呢?”
仰山为之一愣,洞然明白。
因为,本来就没有人在井里,用什么绳子呢?
我们拿这个公案,再来对照青原行思问石头希迁的问题就更明白了。
青原问道:“你是从曹溪六祖慧能那儿来的吗?那么,你去曹溪,得到了什么?”
石头说:“我去曹溪之前,就没有缺少什么呀!”
青原又问:“既然如此,那你去曹溪做什么呢?”
石头坦然地说:“如果我不去曹溪,怎么能知道我本来就没有缺少什么呢?”
你看,石头说得多好,一切的缘起是在追求性空,但性空并不由外求得,性空是人原来就具有的。因而缘起性空正是一体的两面,性空是本质,缘起是现象,“性空”是禅之所以不可说的理由,“缘起”则是禅师留下那么多语录与公案的理由,悟到自性本空的禅师,可以坦然自在地看待缘起,未悟的人则可以因观照种种缘起,走入空性的道路。
我们再回来看仰山禅师,仰山悟后去追随沩山禅师,有一天,师徒两人在田埂上行走,沩山对仰山说:
“你看,这一块田,这边高,那边低。”
仰山说:“不对,是这边低,那边高。”
沩山说:“如果你不相信这边高的话,那我们一起站在田埂中间,往两边看看,到底是哪一边高。”
仰山说:“不要站在中间,也不要只看两边。”
沩山说:“那么,我们不要用眼睛看,我们用水平来量好了,因为再也没有一样东西比水平更平了。”
仰山说:“水也没有一定的体性,水在高处是平的,水在低处也是平的。”
听到徒弟仰山如此说,沩山师父高兴地笑了,他赞叹仰山说:“从今以后,再也没有人能奈何得了你了!”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因为相信因缘的起灭是真实的,总会预设一个标准来衡量人间世事,不幸的是,这个标准正是执著的根源,往往正好障碍了真相,连水平都不能测量田地的高度,人又用什么标准来测量呢?心里有了标准,心里有了测量,心里有了比较,心里有了执著,都不能让我们走向圆融的道路。
圆融的道路,就是性空的道路,性空是一种光明,一种清净,是对因缘起灭的翻转,是对人生之镜的粉碎,是对善恶因缘的无染——因为再好的因缘也像用笔在镜子上写字,笔再好,字再美,词采再富丽,也会弄脏了镜子。
这不是说在人生里不能悲喜流泪,只是说,要看清每一滴泪,终是虚幻,不要执著呀!
……
林清玄,高雄旗山人。8岁立志成为作家,17岁正式发表作品,才情敏慧,广受文坛瞩目。30岁囊括台湾地区最高文艺奖项数十种,其中有:中山文艺奖、金鼎奖、联合报散文首奖……32岁遇见佛法,入山修行,深入经藏。35岁出山,四处参学,写成“身心安顿系列”,成为90年代最畅销的作品。40岁完成“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书之一。同时创作“现代佛典系列”,带动佛教文学,掀起学佛热潮。获颁杰出孝子奖。45岁录制《打开心内的门窗》《走向光明的所在》有声书,被誉为有声书的典范。世新大学选为十大杰出校友。50岁完成“人生寓言系列”三百篇,被选为青少年最佳读本。52岁完成写作奥秘三部曲,《林泉》《清歌》和《玄想》,被选为中小学生优良读物。53岁出版《老先觉的话》,再度被选为中小学生优良读物。他从少年到壮年,出版过一百多本著作,随着阅历的广大,体验的深刻,作品不断提升境界。他从文学到佛学,悲智双运,情境相容,不断创造新局,自成一家之言,被誉为“台湾文化的良心”。他的文字魅力风靡华人世界,作品多次被编人中国内地、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以及新加坡的中文课本,获颁全球华人文化薪传奖。内地艺文界将其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
中生代思想书系-阳明学士人社群:历史、思想与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以社会文化史的研究取径,研究明代*重要的学术运动——阳明学――之兴衰。除了循时序描述阳明学派的建...
培根论说文集 本书特色 《培根论说文集》全书文笔随意自然,言简意赅,智睿夺目,可以说是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作为一名学识渊博且通晓人情世故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培...
白话法华经 本书特色 《法华经》是流传*广的几都佛经之一,在中国以及整个东亚地区广为流传,盛行不衰。李利安注译的《白话法华经》在长期潜心研究的基础上,对《法华经...
天人合一100岁道家养生精要 本书特色 《天人合一100岁:道家养生精要》:秘传中国道家长生不老养生祛病的大法**本彻底改善体质恢复健康完美人生的千年道家养生秘...
周易精解 本书特色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古人把《易经》称为群经之首、三玄之冠、六艺之源,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和钥匙,是一部既简易又深奥的哲...
吕思勉讲国学:国学纲要 本书特色 本书汇集了吕思勉先生《中国文化思想史九种》、《史学与史籍》、《国学概论》、《吕思勉文史四讲》等著作中关于国学的全部内容,是民国...
儒学释蕴 本书特色 2005年在山东举行了“易学与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代表除大陆、台湾、香港之外,还有来自韩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的,囊括了海内外...
(全新)中国贝叶经全集(第一卷:佛祖巡游记)珍藏版 本书特色 ★ 32开平装,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 《玉娇梨》又名《双美奇缘》,是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中蕞早的一部,...
南怀瑾庄子諵译 本书特色 作为中华文化*伟大不朽的经典之一,《庄子》自魏晋玄学盛行以来就成为上层社会和读书人的必读书,其汪洋恣意的气势、博大精深的内容和奇诡瑰丽...
老庄的智慧 本书特色 “大学*热门教授”国学大师傅佩荣教授的又一力作追本溯源,探究老庄智慧带给我们的启发和思考老庄的智慧 内容简介 代表中国道家学说的老庄思想,...
凡人佛陀-从尘世到不朽的悟道之旅 本书特色 《凡人佛陀:从尘世到不朽的悟道之旅》不是一本传教的书,而是智者如何战胜自己内在精神的悟道之旅。迪帕克·乔普拉编著的《...
人生能动的伟大学问 本书特色 《人生能动的伟大学问》是《保富法》《心相篇》两部古代著作的合集。《保富法》是晚清名臣曾国藩的外孙聂云台所作。此书写于1942 至1...
本书包括经典相学名著19部。此书汇集了影响深远的江湖派代表作《柳庄神相》、《神相全编》、《麻衣神相》、《水镜神相》、《相理
孔子名言的智慧 内容简介 在《大智慧丛书》中我们开辟一方供您独自品味“自我”的私密空间,通过中国古代杰出的哲人、文学家、教育家、政治家的...
宗教与美国社会(当代传教运动.第6辑) 内容简介 从全球范围来看,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宗教复兴造成了包括基督宗教和伊斯兰教在内的各种宗教传教运动从全球处境、运动...
培根论人生 本书特色 《培根论人生》是作者对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独到而精辟的见解。培根论人生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篇幅不大的书,但又是一本博大精深...
荀子--全文注释本 内容简介 荀子,名况,号卿。约生于公元前313年,死于公元前238年。战国时赵国(在今安泽一带)人。他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是我国古代...
本书是星云大师为了破除以往对佛教理解的支离和空疏之弊而著。他根据佛法经论和古德懿行中有关人间佛教的各种实践,结合现代人的
国体与经体:对亚当·斯密原理的进一步思考 内容简介 亚当·斯密是现代经济学的鼻祖,引用他的著作来替经济政策辩护的论著很多。然而,探讨他所构思的社会经济理论背后的...
《博伽梵歌原意》主要内容:《博伽梵歌》是一本对现代生活充满生活启示的古老经典,其中告诉阿尔诸纳如何解决他所面临的危险,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