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如果有禅心,或者有清净空明的意愿,他就可以活得自在一些,自由一些,快活一些,幸福一些。对于为生活奔驰的现代人,生命需要“暂停”,每天只要三五分钟的“暂停”、“歇”、“空明”。就会使心胸旷达,正如一株草每天有三五滴露水就可以开出青翠的颜色,在风雨中挺立了。《好雪片片》正是为了渴望“暂停”的人而写的。
恬淡自然,蕴涵佛理,这是林清玄作品的特色,他的文字如清澈的山泉,和煦的清风,散发着淡淡的自然气息。字里行间那富有禅意的世界,让人感觉到感恩与善良,也让人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他别样的文字,犹如混沌世间的一片净土,一缕莲花的清香。
美丽的辞藻问题短暂的,只有真正的思想才可以恒久。一切佛法的写作都是在帮人找钥匙。
——林清玄
1心眼同时,会心一笑
禅的起源有一个美丽的说法,经典上说:“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短短六十余个字,给我们美丽非凡的联想,禅的开始就是这么多了,除了这些,世尊没有再交什么给迦叶了。
我每次想到禅的开始,就好像自己要拈花、又要微笑的样子,心里有着细致的欢喜。直到有一天,我正喝茶的时候品味这段话,突然生起两个想法:
一是,当释迦牟尼佛拈花的时候,幸好有迦叶尊者适时微笑,万一佛陀拈花的时候,灵山会上那么多的菩萨竞没有一个人微笑,这世界就没有禅了。
二是,万一佛陀拈花时,迦叶还来不及微笑,在场的菩萨同时哄堂大笑,那么,这世界也就没有禅了。
因此,“拈花微笑”四个字是多么美。一个是拈花,那样优雅;一个是微笑,那么沉静。两者都有着多么温柔的态度和多么庄严的表情呀!
“拈花微笑”使我想到.佛陀早就想要拈花,而迦叶也早就准备好微笑了,然后,在适当的场地,适当的时间,佛陀的拈花与迦叶的微笑,才使得禅有一种美好的开端。
现在,佛早就离开这个世界,留存在世界的是山河大地还有无数的众生,如果依佛所说,山河大地与六道众生都与如来无异。我们可以这样说,山河大地与我们所遇到的一切众生,无时不刻都在对我们拈花,只可惜我们不知道在适当的时间里微笑罢了。
我觉得,一个人想要进入禅的世界,一定有对世界微笑的准备,这种微笑,是生活的会心。因为,禅不应该有勉力而为的态度,一个人要得到禅,是要进入自然之道,有一种美好安定的心,等待心性开启的一刹那,就好像一朵花等待春天。
禅是一种直观的开悟,而不是推论的知识。禅的智慧与一般知识*大的不同,是知识里使用眼睛与意识过多,常使宇宙的本体流于零碎的片段;禅的智慧是非常主观的,是心与眼睛处在统一状态的整体。
以一朵花为例,没有会心的人看花,会立即想到这花是玫瑰花,颜色是红色,要剪下插在那里才好看,或者要把它送给别人,我是主,花是客,很难真正知道或疼惜一朵花,对待一朵花,我们多的是理性客观的态度。现在,我们把这种态度翻转,使它进入一种感性主观的风格,我就是花,花就是我,我的存在就像一朵花开在世界,我的离去,就好像花朵的凋落一般,我们只是生命的表相,那么,生命的真实何在?这就是智慧者的看花之道。与人相处,与因缘会面,如果我们也有像看花一样的主观与感性,我们的“会心”就使我们容易有悟。
在禅里有这样的故事:
有一个人走在路上,突然听见一阵凄哀的哭声,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一只朝生暮死的小虫在那里哀号。
他就问:“你为什么哭?”
小虫说:“我的太太死了,我下半辈子不知道要怎么过?”
那个人不禁哑然失笑,因为那时已过了中午,小虫再过半天就要死了,不过,他立即悟到,小虫的半天与我们的半生,在感受上,一样漫长;在实相上,一样短暂!
民国初年的高僧来果禅师,有一次在禅定中突然听到一阵哭喊,他步下禅床,寻声而往,看到一只跳蚤从床上跌下来,摔断了脚,正在那里哀嚎。那时他知道了:跳蚤的喜怒与人无异,而人如果只有生命的表相,又和跳蚤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在生活中,一切都是现成的,就在我们的眼前,可是常常被我们变成名相,如果能转回原来的面目,禅心就显露了。
曾经有一位僧人问法眼文益禅师:“要如何披露自己,才能与道相合?”
法眼回答说:“你何时披露了自己,而与道不相合呢?”
我们在对境时常发生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境界的漠然,以至于无感;一种是处处着相,以致为境所迁累。我们应该时时保有会心的一笑,心眼同时的直观,然后在感性的风格里超越。
法眼文益有一首美丽的诗:
幽鸟语如簧,柳摇金线长。
云归山谷静,风送杏花香。
永日萧然坐,澄心万虑忘。
欲言言不及,林下好商量。
在生活的会心里,我们时常做好一笑的准备,会使我们身心自在,处在一种开朗的景况,也使我们的心为之清澄,那么,不可思议的一悟就准备好了,只等待那闪电的一击。
手中的弓箭,离弦射出的时候。早已在眼中看到天空飞行的雕随箭而落。这是神射手的境界。
闭着眼睛在阴雨的黑夜,知道月亮或圆或缺并不失去,在好天气时,果然看到月的所在和月的光芒,这是明眼人的境界。
当法眼说:“看万法不用肉眼,而是透过真如之眼,即法眼道眼。道眼不通。是被肉眼阻碍了。”使我们知道禅师是心眼合一的神射手!是处处都有会心的明眼人!
因此,拈花的时候,微笑吧!不拈花的时候,准备好微笑吧!
2不曾一颗真
这是明朝澹归和尚的一首词,一共只有十六个字,它可能是词里面*短的,也可能是词里境界*高的。题名为《咏泪》的这首词,译成白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的泪珠落下的时候,就好像铅熔化落下的珠粒,每一颗都是圆的,但是过一下子检验起来,没有一颗是真实的。
这样的境界就有点像《金刚经》里说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或者“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甚至使我们想到《金刚经》里*动人的一首偈: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由小处看来,一滴泪虽是悲喜的呈现,但它是不真切的,只是一个情结的幻影。从大处着眼,人生的悲喜也是空幻的,乃至我们所能眼见与感受的世界,都是虚妄的表现,经过时间一检验,都会变灭、消失。
一颗眼泪的形成,是悲喜因缘的“缘起”。
一颗眼泪的消失,是时空实相的“性空”。
一切的“缘起”,都通向了毕竟的“空义”。
“缘起性空”不只是用以形容宇宙的变化法则,也是禅的中心思想。在禅心里,凡是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意念所能触及的事物,都是缘聚则生,缘散则灭,禅是要透过这种因缘,开发出那能涵容一切的“空性”,也就是自性、佛性、法性。
禅里讲这种“缘起性空”的公案很多,仰山禅师初参性空禅师时,听见一位僧人问性空:“什么是祖师西来意?”
性空说:“如果有人跌落了千尺的深井,你不用绳子就可以救他上来的时候,我才告诉你。”
仰山听了,大惑不解,后来,仰山去参耽源禅师,谈到性空禅师的回答,就问耽源说:
“那井里的人,既然不用绳子,要怎样才能救上来呢?”
耽源笑了起来说:“你这个糊涂虫!到底有谁在井里呢?”
仰山为之一愣,洞然明白。
因为,本来就没有人在井里,用什么绳子呢?
我们拿这个公案,再来对照青原行思问石头希迁的问题就更明白了。
青原问道:“你是从曹溪六祖慧能那儿来的吗?那么,你去曹溪,得到了什么?”
石头说:“我去曹溪之前,就没有缺少什么呀!”
青原又问:“既然如此,那你去曹溪做什么呢?”
石头坦然地说:“如果我不去曹溪,怎么能知道我本来就没有缺少什么呢?”
你看,石头说得多好,一切的缘起是在追求性空,但性空并不由外求得,性空是人原来就具有的。因而缘起性空正是一体的两面,性空是本质,缘起是现象,“性空”是禅之所以不可说的理由,“缘起”则是禅师留下那么多语录与公案的理由,悟到自性本空的禅师,可以坦然自在地看待缘起,未悟的人则可以因观照种种缘起,走入空性的道路。
我们再回来看仰山禅师,仰山悟后去追随沩山禅师,有一天,师徒两人在田埂上行走,沩山对仰山说:
“你看,这一块田,这边高,那边低。”
仰山说:“不对,是这边低,那边高。”
沩山说:“如果你不相信这边高的话,那我们一起站在田埂中间,往两边看看,到底是哪一边高。”
仰山说:“不要站在中间,也不要只看两边。”
沩山说:“那么,我们不要用眼睛看,我们用水平来量好了,因为再也没有一样东西比水平更平了。”
仰山说:“水也没有一定的体性,水在高处是平的,水在低处也是平的。”
听到徒弟仰山如此说,沩山师父高兴地笑了,他赞叹仰山说:“从今以后,再也没有人能奈何得了你了!”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因为相信因缘的起灭是真实的,总会预设一个标准来衡量人间世事,不幸的是,这个标准正是执著的根源,往往正好障碍了真相,连水平都不能测量田地的高度,人又用什么标准来测量呢?心里有了标准,心里有了测量,心里有了比较,心里有了执著,都不能让我们走向圆融的道路。
圆融的道路,就是性空的道路,性空是一种光明,一种清净,是对因缘起灭的翻转,是对人生之镜的粉碎,是对善恶因缘的无染——因为再好的因缘也像用笔在镜子上写字,笔再好,字再美,词采再富丽,也会弄脏了镜子。
这不是说在人生里不能悲喜流泪,只是说,要看清每一滴泪,终是虚幻,不要执著呀!
……
林清玄,高雄旗山人。8岁立志成为作家,17岁正式发表作品,才情敏慧,广受文坛瞩目。30岁囊括台湾地区最高文艺奖项数十种,其中有:中山文艺奖、金鼎奖、联合报散文首奖……32岁遇见佛法,入山修行,深入经藏。35岁出山,四处参学,写成“身心安顿系列”,成为90年代最畅销的作品。40岁完成“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书之一。同时创作“现代佛典系列”,带动佛教文学,掀起学佛热潮。获颁杰出孝子奖。45岁录制《打开心内的门窗》《走向光明的所在》有声书,被誉为有声书的典范。世新大学选为十大杰出校友。50岁完成“人生寓言系列”三百篇,被选为青少年最佳读本。52岁完成写作奥秘三部曲,《林泉》《清歌》和《玄想》,被选为中小学生优良读物。53岁出版《老先觉的话》,再度被选为中小学生优良读物。他从少年到壮年,出版过一百多本著作,随着阅历的广大,体验的深刻,作品不断提升境界。他从文学到佛学,悲智双运,情境相容,不断创造新局,自成一家之言,被誉为“台湾文化的良心”。他的文字魅力风靡华人世界,作品多次被编人中国内地、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以及新加坡的中文课本,获颁全球华人文化薪传奖。内地艺文界将其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
周易八卦案例通解 内容简介 本书以《周易》八卦理论知识为基础,剖析了人类的居住环境,住宅的形式和大小及住宅中的各个空间,对居住者的身体、生活、事业、婚姻等方面的...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了凡四训 本书特色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了凡四训》将了凡四训分为原文、注释、译文、点评四个部分,以文意完整、便于点评的原则划分段落,点评中或结...
列子臆说-(全三册) 本书特色 南怀瑾先生曾于1982年在台北十方书院讲授《列子》,至2009年在庙港太湖大学堂完成补讲,经弟子友人整理而成《列子臆说》三册。南...
中西美学之间 本书特色 本书收集的是作者二十多年来陆续写作的美学方面的单篇论文,其中绝大多数过去都在有关刊物上发表过。它们是作者每个时期对相关问题探索性的思考。...
爱与寂寞 本书特色 “有一个名字,它对抗所有神秘、怀疑、困惑、迂腐、奴役,那就是克里希那穆提。他是一位超越时代的人物,独立于天地之中,我们不妨称他为真正的明师”...
本书是思想家安萨里关于伊斯兰伦理思想的专著,也是该领域的代表作。安萨里采取引经据典与案例分析、博采众长与叙议结合相互动的
经典与解释-经学以自治 本书特色 作为晚清享有盛名的湘籍学人王闿运,其经学,尤其是春秋学思想是晚清学术思想变迁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王氏遍注群经,成经书十九...
二十世纪中国易学史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介绍了20世纪中国易学发展的历史。作者以1949年为限,将百来年的易学研究分为前后两大发展阶段。后一阶段,又分为大陆和台湾...
梅花易数白话解-珍藏善本校释 内容简介 《梅花易数》将《周易》八卦取象随历史环境与社会生活的变迁,作出了新的归整与推广,从而使《周易》卦象说更趋具体而完善。正因...
《冰鉴》一书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它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因其具有极强的实用性
星云大师-来去一如 本书特色 《来去一如》:一年迎过一年,随着时序更迭,万物因之丰采,生命因之圆触生存在其中,我们能否学习这份不轻易的宁宙自然大气,长养自身慧命...
“诺斯”与拯救:古代诺斯替主义的神话、哲学与精神修炼 内容简介 “诺斯替主义”不仅在西方思想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而且,作为一种精神类型,迄今仍然活跃。张著着...
无人性向善:傅佩荣谈孟子(精装版) 本书特色 历代对于《孟子》“性善”一词有很多注解,像宋朝朱熹就说是“性本善”...
“问题”的哲学研究 本书特色 在西方哲学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维特根斯坦在英国剑桥大学哲学系师从大哲学家穆尔。有一天,罗素问穆尔:“谁是你*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
儒道释疏观 本书特色 作者以古文写作的形式,梳理出一条中国传统文化的隐藏脉络。以大量的文献材料为支撑,让人读来过瘾。是一道营养丰富的国学大餐。儒道释疏观 内容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 本书特色 黄顺基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是“钱学森科学技术思想研究丛书”之一,主要内容包括:现代科学技术体系...
庄子-万卷楼国学经典-升级版 本书特色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体现道家学说的一部极其重要的作品,是中国古代精神自由史上的经典名著,在中国古典文学、哲学、艺术思...
释迦如来应化事迹 本书特色 ★ 32开平装,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 著名爱国宗教领袖、书法家赵朴初题名★ 明代彩绘《释迦如来应化事迹》全图,展示佛传及禅宗法脉★ ...
意识的神学:施莱尔马赫神学方法研究 本书特色 黄毅编著的《意识的神学--施莱尔马赫神学方法研究》主要是对施莱尔马赫神学方法的系统阐述。全书共六章节,内容包括18...
人间佛陀与原始佛教 内容简介 本书所叙述,是在于向读者介绍释迦牟尼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他创立的佛教,不是神化了的佛陀,而是大家所看到的佛教,因此书名《人间佛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