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以为,所谓敦煌道教文学,当指藏经洞所出的与道教思想、行仪有关的全部作品。具体包括道教经典、道教行仪(实用文书)以及相关的宣教作品、道士女冠与普通信士的文学作品。它们既与敦煌的地方文化有关,同时也深受中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影响,并且大多数的作品是从敦煌以外的地区传人敦煌并得以保存的。职是之故,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敦煌所出的全部道教文献(包括经典文献与世俗文献),同时参以传世文献,然后进行比较、归类与分析,力求还原出汉一(赵)宋之间的道教史,特别是道教文学史的某些实相。
在研究方法上,除了注重文学特点外,笔者还想结合道教史、社会史、艺术史、文化史等多学科的知识,以文献考辨为中心,对敦煌道教文献涉及的具体文学问题作全面的清理。当然,学术界谈得比较透彻的论题,本人将不再涉及;而没有涉及或谈得不够深入的地方,则是笔者重点研讨的对象。有鉴于此,本书的主体内容包括七章:**章是《从敦煌本宋文明<通门论>论道经文体》。以往的道教文学研究,多是以现代文体学的范畴,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进行检讨。其实,道教经典有自己的文体分类,弄清其来源和特色,有助于我们了解道教活动的本质及其对文学形式的利用;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别是《敦煌道教讲经仪式考论》、《敦煌道教“唱导,,考》、《敦煌道教斋文愿文考》,这三章着重探讨道教行仪与文学的关系。以前的敦煌文学研究,基于变文作品多与佛教相联系的事实,对佛教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过全面的分析。实际上,道教也十分重视行仪的运用,所以这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强;第五章是《敦煌道教之音乐文学》,这同样也是目前敦煌学界有所忽视的课题。但是,由于相关的材料极其有限,笔者只好先进行概要性的描述;第六章为《敦煌道教之譬喻文学》。这是考虑到敦煌道典及道教在具体的弘法宣教中,对譬喻的运用较为普遍,且与佛典关系密切之缘故。对此进行检讨,可以看出当时佛、道两教之间的互动关系;第七章是《敦煌道经小说举隅》。先前的研究,多关注于《叶净能诗》,本人则将视角转向敦煌所出的道典,从中可以发现一些重要而有趣的故事。
《敦煌道教文学研究》将从从敦煌本宋文明《通门论》论道经文体、敦煌道教讲经仪式考论、敦煌道教“唱导”考等方面进行系统的介绍。何谓道教文学?何谓敦煌道教文学?本文是以问题为中心,通过个案研究来审视敦煌道教文献的文学价值,而不是有关敦煌道教文学的通史。笔者以为,所谓敦煌道教文学,当指藏经洞所出的与道教思想、行仪有关的全部作品。具体包括道教经典、道教行仪(实用文书)以及相关的宣教作品、道士女冠与普通信士的文学作品。它们既与敦煌的地方文化有关,同时也深受中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影响,并且大多数的作品是从敦煌以外的地区传人敦煌并得以保存的。职是之故,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敦煌所出的全部道教文献(包括经典文献与世俗文献),同时参以传世文献,然后进行比较、归类与分析,力求还原出汉一(赵)宋之间的道教史,特别是道教文学史的某些实相。
在研究方法上,除了注重文学特点外,笔者还想结合道教史、社会史、艺术史、文化史等多学科的知识,以文献考辨为中心,对敦煌道教文献涉及的具体文学问题作全面的清理。当然,学术界谈得比较透彻的论题,本人将不再涉及;而没有涉及或谈得不够深入的地方,则是笔者重点研讨的对象。有鉴于此,《敦煌道教文学研究》的主体内容包括七章:**章是《从敦煌本宋文明<通门论>论道经文体》。以往的道教文学研究,多是以现代文体学的范畴,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进行检讨。其实,道教经典有自己的文体分类,弄清其来源和特色,有助于我们了解道教活动的本质及其对文学形式的利用;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别是《敦煌道教讲经仪式考论》、《敦煌道教“唱导,,考》、《敦煌道教斋文愿文考》,这三章着重探讨道教行仪与文学的关系。以前的敦煌文学研究,基于变文作品多与佛教相联系的事实,对佛教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过全面的分析。实际上,道教也十分重视行仪的运用,所以这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强;第五章是《敦煌道教之音乐文学》,这同样也是目前敦煌学界有所忽视的课题。但是,由于相关的材料极其有限,笔者只好先进行概要性的描述;第六章为《敦煌道教之譬喻文学》。这是考虑到敦煌道典及道教在具体的弘法宣教中,对譬喻的运用较为普遍,且与佛典关系密切之缘故。对此进行检讨,可以看出当时佛、道两教之间的互动关系;第七章是《敦煌道经小说举隅》。先前的研究,多关注于《叶净能诗》,本人则将视角转向敦煌所出的道典,从中可以发现一些重要而有趣的故事。
李小荣,男,1969年12月生,江西宁都人。1986年7月参加工作。先后获得文学硕士、博士学位(南开大学1996年、复旦大学1999年),并完成两站博士后研究(浙江大学2001年、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现任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兼任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研究领域为古典文献学、敦煌学、古代文学和宗教文学,尤长于敦煌佛教文献与佛教文学之研究,已在《文学遗产》、《文史》、《敦煌研究》、《普门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七十余篇,出版有《变文讲唱与华梵宗教艺术》(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敦煌密教文献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弘明集)(广弘明集)述论稿》(巴蜀书社2005年)、《敦煌佛教音乐文学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等专著。
中庸-品读 本书特色 《品读中庸》主要选取了《论语》中*具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章节,以权威的译解和贴近现实生活的感悟,再加上与之相应的历史和现实事例,品读中庸中的...
潜能 本书特色 本书是意大利当代著名哲学家乔吉奥 阿甘本的代表作之一,以语言、历史和潜能为专题,收录了作者三十年来的重要论文共22篇,集中体现了阿甘本的哲学论题...
我说参同契(上)—(太湖大学堂系列图书) 本书特色 一部众说纷纭的“天书”,一个世纪学者的全心解读,成功破译。国学大师二十年前的倾情讲述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版!我说...
(精)我们的经典(全八册) 本书特色 ★32开函套精装,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著名学者余世存、知名出版人李克主编★饶宗颐、周有光、汤一介、傅璇琮、李学勤、袁行霈、...
哲学的精神-(第三版) 本书特色 哲学的基本问题都可在本书之中寻找本书寓理论于平实、亲切的话语之中,是一本很有意义的哲学概论性著作,既有学术的价值,也有市场的价...
拯救与逍遥 本书特色 《拯救与逍遥》系刘小枫的代表作,曾引起中国学界很大的震动。本书讨论人类精神的**关怀。并以比较的方式展开讨论。比较的双方是东西方的文化形态...
苏格拉底的问题 本书特色 由于前苏格拉底哲学关注数字和运动,探究事物来自何处、去向何方,苏格拉底是**个将哲学从天国唤到尘世之人,他甚至把哲学引入寻常人家,迫使...
《纯粹理性批判》是哲学史中转折点上的一部经典著作,在百年之后的今日加以注释,还是不能希望它可以极臻完备、无以复加的。时至
楞严学与人类生命健康之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是《国学新知文库》系列之一的《楞严学与人类生命健康之研究》分册,书中具体包括了:楞严学中的五蕴观与现代医学的心身观、楞...
制度伦理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本书首先对制度伦理相关概念做了细致的辨析和明确的界定,如制度、伦理、制度伦理、德性伦理、体制伦理、社会伦...
魏晋南北朝卷-中国古代思想史(插图本)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设想独特、面貌新颖的插图本中国古代思想史。既描述历史思想家的生涯学术,又说明当世社会的思想潮流,尽可能...
谈美书简 本书特色 在《谈美书简》中,朱老以亲身的经验,回顾了自己的美学生涯和自己独特的思想,也是给所有来信没有得到回复的朋友的一次集体回复,而且谈到了许多治学...
哲学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是维特根斯坦的后期作品,代表了他的“日常语言分析”,是对早期“科学语言分析”的反思和否定。全书讨论的问题涵盖了语义学、逻辑学、数学哲学、...
西方创新思维方式论 内容简介 本书以哲学史、逻辑史、科学史、社会发展史为基础,研究了西方原始形象思维、探索发散思维、神学信仰思维、游移怀疑思维、经验归纳思维、理...
理性与启示:英国自然神论研究 本书特色 王爱菊编著的《理性与启示——英国自然神论研究》主要将英国自然神论置于17、18世纪英国理性主义宗教思想的大背景之下来考察...
四书道贯-陈立夫解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本书特色 《四书道贯》名为《四书道贯》,是取孔孟之道“一以贯之”之意,《四书道贯:陈立夫解读〈大学〉〈中庸...
普列汉诺夫读本 本书特色 普列汉诺夫,俄国和国际工人运动著名活动家,俄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早期参加民粹主义运动,19世纪80年代转入马克思主义阵营,写作了...
蔡元培:中国人道德修养读本(典藏版) 本书特色 《中国人道德修养读本》从修己、家族、社会、国家、职业、良心、理想、道德等方面全面阐述了如何处理个人与家庭、社会、...
审美价值的本性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专业性美学著作。作者从价值论的角度对美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了探讨,并试图作出回答。审美价值的本性 目录 导言**章 审美价值的根据...
中国佛教 内容简介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极为广泛。印度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迄今已逾两千年。在这样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本土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