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思想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后五四时代学者群的崛起,以及他们给思想文化生态所带来的新因素。这些学者的出现,一方面奠定了中国现代学术的根基,另一方面,他们中的一些人广泛参与中国现代社会政治变革与思想文化建设,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思想文化的革故鼎新起到了重要作用。本书聚焦于活跃在1920年代中期至1940年代末期的学者型社会思想家潘光旦,将他放在清末至民国时期思想文化演变的背景下予以考察,着重评述他对优生学、社会学、性心理学等新兴学科的接受与认识,以及他在民族观、婚姻家庭、性文化与中西文化观等方面的见解。学术界长期以来对社会思想在思想史研究中的地位不够重视,本书以知识史/学科史与思想史的关系为线索,尝试着将潘光旦的社会思想放在一般思想史的视野下加以评析,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本书卖点:
1.主人公传奇:为什么当年公派留美学生时,有美籍教师说:潘光旦不能去谁还有资格去!一条腿的社会学家潘光旦,以坚韧的毅力和乐观的精神,完成田野调查并著书立说。
2.论题重要:潘光旦的优生学、性心理学、民族学、教育学、社会学理论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有何重要地位。
3.作者专业:作者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硕士和博士论文都以研究潘光旦为题,并长期研究潘光旦的学术思想,具有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双重训练,史料翔实、立论有据、分析严密。
4.专家推荐:著名学者何兆武、刘志琴、黄兴涛 联合推荐。
**章家世与国内求学时代
潘光旦出生于1899年。他出生于一个末代士绅之家。父亲潘鸿鼎属于致力于地方教育与社会事业的清末立宪派。和千千万万立宪派成员一样,潘鸿鼎一方面具有儒家思想的情怀,另一方面也吸取了一些新知识,谋求在体制内进行社会政治改良。潘光旦生活于这样一个既尊重传统,又力求以新知识来改造旧有的政治社会环境的士绅社会。耳目所及,他受到这个阶层的思想、行为以及品味的熏陶,同时承载着这个阶层的传统思想意识和新的人生理想追求,开始了他学习新知识以改造中国社会的人生旅程。在某种意义上说,从作为清末立宪派的士绅父亲,到致力于融会中西学问的儿子潘光旦,有助于我们理解这样一个历史过程——如何在尊重儒家思想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增加西方新知,把更新、改造中国思想传统与社会政治制度从清末士绅的阶段推进到民国新型知识分子的阶段。
潘光旦在清末民初接受初等、中等教育。他固然深受传统价值观之影响,但所受教育仍以新式为主,其思想中现代的成分当然也远远超过他的父辈。清末十年,废科举、兴学堂,群趋游学异邦。随着“留学热”的出现,许多进步知识分子通过学堂、报刊、译书等途径,把欧美、日本等先进国家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思潮输入国内,形成了近代史上西学传播的一个高峰。那时,甲午以后兴起的留学日本的热潮仍在持续,但在清末的*后几年,吸引力更大的留学欧美已处于上升趋势。1911年,在以美国退还的庚款设立的游美学务处基础上,设立了一所专门培训留美预备学生的学校——清华学堂(民国后改称清华学校),它为那些略有资产,但家境不甚富裕的中产阶级子弟追求远大前程,打开了一扇重要的窗户。1913年,潘光旦遵父亲遗命进入清华学校,开始了长达9年的学习生涯。清华岁月为潘光旦打下了很好的英文和中西学的底子,也奠定了他一生成就的根基。
一 诗书之家觅新知
1899年8月13日,短暂的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将近一年的一个普通日子,在江苏省宝山县罗店镇(今上海市宝山区罗店镇)一户世代乡绅之家,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他是这个家庭里的第二个男孩。罗店在历史上长时期经济繁荣,富商云集。同时,它也是一个人文荟萃,名人辈出的古镇,明清两代出过进士8人,举人22人。这个小男孩的父亲,1897年参加江南乡试时中了举,次年进京赶考又中了进士,为二甲十三名,散馆后被授为翰林院编修。男孩的降生,为这个崇尚科举功名与多子多福的乡绅家庭又添一桩喜事。父亲是翰林的事实,或许让这个孩子深为自豪,并成为他此后特立独行不断前进的一个动力源泉。多年以后即使成为学有所长、即将出国的青年时,他还用父亲的身份“打击”了另一位日后声名甚隆的人物对自己的不服气。不过,当时谁也没有料想到,这个小男孩,日后会超越父亲的成就,成为中国学术文化界的一个关键性人物。
父亲给这个男孩起名潘光直,他后来上学时嫌“亶”字笔划繁多,简化为“旦”字,以后人们熟知的就是“潘光旦”了。在他之前,有一个哥哥潘光矞,在他之后,又有一个弟弟潘光迥。
日后常利用家谱开展学术研究的潘光旦,对自己家族的文献,既熟悉又有感情。他的曾祖父潘世珍所写家谱手稿、祖父的诗集,以及父亲在京师大学堂学习时期的读书笔记,都曾长期在他的手里保存。在一篇文章中,他记述道:“自己翻看上代的遗文,也泰半是缕述难中颠连困苦的作品。”
据早期的家谱记载,宝山潘氏他们这一支,始迁祖是明代成化至嘉靖年间的潘乾(即潘用中)。1931年,潘光旦在《读(唐錞父子墓志铭)后论三事》一文中提及,他曾读过明代作家归有光的文集《震川先生集》,从其中收录的《潘用中墓志铭》与《潘府君室沈孺人墓志铭》得知,他的家族明代中期先从徽州迁到南京,后又从南京迁至罗店,又知罗店潘氏的始迁祖应是潘煦,第二代潘廉,族谱上原列始迁祖潘乾已是第三代。潘乾的儿子“事震川先生在师友之间”,所以归有光的叙述应是有确凿根据的,潘光旦由此“深怪上世为族谱者但知墨守旧稿,并此种现存之材料而不知利用,坐使以讹传讹,三百年来莫之能改”。自从发现家族源出于徽州后,他便开始了对徽州的根祖认同。1934年潘光旦与友人一道到徽州旅行时说,“我们先去拜访本邑的耆宿叶则柔先生;我们问起*近县修志的进行状况,和近来徽属以内各大氏族散布的形势,承他一一见告。我自己的一族,据说在歙县范围以内,只南乡一带较多,邑城的北门一带也还很有几家,可惜我不能多耽搁,否则大可加以访问,也许可以发现一些当初‘始迁’的原委和情况”。1957年他看到皖南大阜谱,得知“我家亦从闽来”。
因此,罗店潘氏的来源,据潘光旦在几十年间不断深化的认识,可以具体追溯到的线索是:福建一徽州一南京一罗店。据归有光文,迁罗第三代潘乾(用中)卒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享年56岁,推算其生年大约在1485年(成化二十一年)。潘氏迁入罗店的时间也许就在明成化年间。
潘光旦早年的家族生活,材料不多,我们只知道他幼时曾参加过范围较大的祠祭,由一位比他高两辈的族叔祖主祭,到场的约有百数十人。程序是先宣读祭文,其后参加的人按长幼之序下跪叩头,然后是午膳便筵,饭后分赴各处祖坟祭扫。据潘氏族人潘乃鹏回忆:“解放前每年清明节都在祠堂里举行祭祖活动……其费用是由祖上传下的土地的地租收益开支。地租和其他收益由族中推举专人保管,供祠堂和宅邸的修葺和看守祠堂人的费用(修门窗抹桐油)之用,祠堂厅正中后方有一大型橱柜,呈阶梯形,内依次排列着先祖的灵位,高者在中在上,旁为妻室,依次向二侧和下端排列。平时关闭,祭扫时开放。看守祠堂者为一对老年夫妇,当然也有后代。”他还说:“记得有一次是由潘光旦主祭,人矮胖,残一腿。”
作为世代乡绅之家,潘光旦的家族在宝山县较有影响。民国年间编修的县志对潘光旦的曾祖父、祖父及父亲的生平与业绩均有或详或略的记载。
曾祖父潘世珍的记载仅寥寥数语,附在祖父的小传里,“能书善画,作小幅山水,苍秀有致”。祖父潘启图是循规蹈矩的一介书生,以担任私塾老师来谋生,“启图性狷介,不妄交一人,授徒里门。终日督课,不少懈。晨出暮返,必循故道,目不旁瞬,为文务深奥,不求合有司之准绳。中更丧乱播迁,书籍毁于兵火,郁抑侘傺,发而为诗,以诸生终年,仅中寿。嗣以子鸿鼎贵,赠如其官,著见艺文”。类似潘启图一样的读书人,在文风昌盛的宝山县,应多如过江之鲫,他之所以被县志记载,恐怕是因为其子潘鸿鼎的科举功名。
罗店潘氏一族是书香门第,直到潘鸿鼎时才取得了较为显赫的功名。潘鸿鼎就是潘光旦的父亲,县志中的“人物志”、“艺文志”、“选举志”与“教育志”里都有他的相关记载。其生平业绩大致如下:
弱冠补诸生,中光绪戊子副榜,肄业龙门书院,丁酉举于乡,戊戌成进士,改庶吉士,辛丑散馆授编修,充国史馆协修。时值新政浡兴,注重科学,乃入进士馆习法政,毕业后派赴日本考察,殚心政学,论撰多所发明。壬寅与举人袁希涛辈创立县学堂,规划宏远,开郡属风气先。甲辰复于江湾筹设蚕桑学堂,提倡实业;又以本邑田赋混淆,民困滋甚,于戊申年筹设绘丈学堂,养成学生大举清丈,手订章程百余条均切实适用。宣统己酉被举为本省咨议局议员,递举为资政院议员。民国改元,国务院总理陆征祥招赴京师,荐任为佥事。当阁制甫定乏际,法治未备,事无巨细,独任其烦,恒日不暇给,从未乞假休沐,积劳逾年,以风疾卒,年仅四十有九。鸿鼎天性孝友,家故儒素,俸入悉以奉母,瞻举家服用,伯仲妯娌无间言,称义门焉。生平札记著录积稿甚富,多未卒业,惟所辑《续东华录》行于世。
县志里的记载,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潘鸿鼎肄业于清末著名的龙门书院。这个书院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实为海滨文化之导师”,“其治学以理学为宗,经世之学为辅,旁及诗古文词”。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时兴改造旧书院,建立新式书院,一些新知识,如史地、算学、格致等科,开始在书院设置,新建的龙门书院也不例外。清末在江苏省教育界有影响的人物如袁希涛、沈恩孚等都出自这里,他们与潘鸿鼎年岁相仿,求学的时间应相差不远,他们互有交往,乃至于合作。如袁希涛与潘鸿鼎在20世纪初合作办理县学堂、绘丈学堂,养成新式人才,而沈恩孚的十妹沈恩佩后嫁给潘鸿鼎,两人结为姻亲。潘鸿鼎等人热心于清末地方的新式教育与社会事业,当与在龙门书院受到新知识的教育有关。
其次,潘鸿鼎的科举功名(1897年参加江南乡试中举,1898年中进士,为二甲十三名,散馆后授翰林院编修)使他得以跻身士绅行列。作为晚清宝山县*著名的士绅,一方面他的社会声望使他承担了传统士绅通常从事的地方教育与社会事业,另一方面他被民选推举为省咨议局议员,递举为资政院议员,参与了立宪派的大量活动。据研究者称,“立宪派是一群笃信君主宪政救国论的结合,他们大多是受过传统教育的绅士,以儒家的思想为正宗。……
潘光旦先生是清华学人的杰出代表,在他身上比较能够表现出那一代清华学人共同的情趣和风貌,即他们都具有会通古今、会通中西和会通文理的倾向。本书把评述潘先生的学术思想和他对当时社会问题的论述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既增加了对20世纪前期中国社会思想史的认识,又使我们得以领略这位学者型思想家的风范。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何兆武
本书的作者,具备社会学与历史学的双重素养,多年来研究潘光旦与中国社会学史,今又将潘光旦的社会学研究与社会思想放在中国现代思想史的脉络里予以考察,应该说是拓宽了研究领域,提高了论题的学术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刘志琴
关于潘光旦的思想,认知的视角自然很多,其丰富的内涵,也绝非浅学者所能尽揭。本书对潘氏思想的重要内容、特点与意义等问题,都有出色的阐述和深入的论析。作者劬学覃思、不喜“花枪”、重视资料、讲究表述,这种风格也是我所喜欢的。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黄兴涛
吕文浩,1971年生。199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获法学(社会学)博士学位。自1996年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在潘光旦学术思想研究、社会学史、社会思想史以及清华校史、西南联大史等方面发表论文、书评十余篇,著有《潘光旦图传》(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另有四五十篇历史文化方面的文章发表。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17辑生命是什么? 本书特色 诺贝尔奖获得者埃尔温•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是20世纪的伟大科学经典之一。作者在书中致力于将生物学...
读懂心理学的第一本书-乌合之众 本书特色 本书深刻的指出:群体中的个体表现与他们一人独处时的表现有明显差别的真正原因。读懂心理学的第一本书-乌合之众 内容简介 ...
太谷学派遗书选编 本书特色 太谷学派学术糅杂、传闻神异,众多著述堪为学术研磨之佳品。鲁迅、范文澜、马裕藻、沈兼士、柳诒征、马一浮、熊十力、戴逸、李文海等近现代知...
日常生活批判 内容简介 列斐伏尔是法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西方学界著名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之父”、“现代法国辩证法之父”、区域社会学特别是城市社会学理论的重...
谈美书简 本书特色 本书是朱光潜先生在82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晚年心血之作,全书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深入探讨了美学、艺术、文学中的美和美感、审美范畴、形象思维...
本书讲述西域古国龟兹是佛教东传的主要中转站,龟兹文化是整个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经由龟兹东传以及汉传佛教反转西域之
通识中国哲学 本书特色 《通识中国哲学》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小故事,阐述儒、道、墨、法、释五大中国传统哲学流派的主要观点,为我们提供多元的思考角度,睿智处理人生和社...
天府哲学面面观 本书特色 这是《巴蜀文化走进千家万户》丛书的一种。全书分六个部分,分别对自然哲学、治水哲学、军事哲学、易道哲学、进取哲学和适身哲学展开论述。语言...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版 本书特色 《资本论》是马克思理论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一直居于中心的位...
1935年出生于广州市。3岁时,日军轰炸广州,随母避难香港。6岁时,就读桂林市省立模范小学,跳级念4年级,半年后,日军猛攻桂林,
道教典籍选刊---老子指归 本书特色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历史悠久,可以溯源到战国时期的方术,甚至更古的巫术,而正式形成于东汉时期。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
雪域梵宫布拉宫和大昭寺 内容简介 布达拉宫位于拉萨市中心的红山之上,为的世界文化遗产。它初建于7世纪,是西藏现存大、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曾是西藏政教合一权利的...
《中国佛教典籍选刊:三论玄义校释(繁体竖排版)》内容简介:三论玄义的作者吉藏是三论宗的创始人。本姓安,祖籍西域安息,故有「胡
梅光羲著述集 本书特色 梅光羲是民国期间的一位佛学大家,但其著述一直未能整理出版。本书是目前能够搜集到的梅光羲著述的所有文献,首次整理出版,资料非常珍贵。梅光羲...
智慧的故事 内容简介 神秘的犹太传说机智且具讽刺意味,漫长的历史丰富了民间故事,长久的苦难却造就了犹太人的乐观,因他们用故事中的欢乐和幽默取代了眼泪和伤痛。犹太...
中庸-家庭书架升级版 本书特色 《中庸》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被朱熹列为 “四书”之一,集中体现了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 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
《罗摩衍那》是印度古代两大梵文叙事诗之一,叙述王子罗摩因受老王妃嫉妒被放逐,妻子悉多被掳,后得群猴帮助,夫妻团聚,恢复王
主教的书信空间:奥古斯丁的交往范式在《书信》中的体现 本书特色 奥古斯丁,著名的基督教思想家,以“教父”的身份名垂青史,其影响已经远远超越了宗教领域,成为整个西...
快乐的科学-尼采注疏集-西方传统 经典与解释 内容简介 尼采,一个具有多重身份的人:他是一个大学教授,一个诗人,一个哲学家,一个孤独的漂泊者。研究尼采当以尼采发...
整合与重铸-牟宗三哲学思想研究 本书特色 颜炳罡编著的《整合与重铸:牟宗三哲学思想研究》是**部全面、系统评述当代大儒、著名哲学家牟宗三先生的学术著作。全书共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