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乔留给世界的》收录了其诗歌、漫画作品。内容主要包括:永远的怀念(代序),文字,绘画,钢笔线描:梦游手记,钢笔线描:哲理漫画,钢笔线描:少女与死神等等。
文字
我和我的画
一九六四年的冬天,我出生在哈尔滨。
六岁那年,全家迁往四川。在那里住了四年。我在北碚的一所小学念了四年书。那是一段好日子。我时常会回忆起,有时,也讲给别人听。可是,人们都不大相信我说的话。理由是,我那时不过六七岁,不会记住太多的事情。既然他们不相信,我也没有办法,只好一个人慢慢享用这份温暖的情致。我知道,那段时光,不会再来。虽说,那时也没少哭过。
十岁时,一家人又莫名其妙地返回了哈尔滨。我的好日子也就慢慢结束。从此,再见不到漫山的竹子和漂着红油的担担面。我在哈尔滨读完中学。十八岁,去佳木斯医学院念了五年书。毕业后,就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医院上班。不知不觉,六年过去了。二十八岁时,当上了主治医师。
知道哈工大的人不少,知道哈工大医院的人,怕是不多。人们多半称它为“卫生所”。每天,我就在这个卫生所上班,工作虽然够不上勤勉,但起码也是敬业的。校内有不少人知道哈工大医院有我这么一个大夫,可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个大夫还愿意偷偷摸摸地画上两笔。这样,也好。
我母亲是个医生。从小,我就不喜欢医院,就像我不喜欢她下班时,带回家的那股“来苏水”气味儿。后来,我却当真干上了这一行,这个玩笑,开得可有些过火。不过,既然干上了这一行,总应该干得像样些。能够在这个卫生所里老老实实当一辈子大夫,不出什么大差池,也算老天爷很给我面子了。我一直是这么想的。
我从小就喜欢随手在纸上面画点什么。慢慢地,被我糟蹋掉的纸张也就越来越多。后来,这些信笔涂鸦的玩意儿被一些画画的朋友看到,觉得挺好玩,还把它拿到一家美术刊物上发表。这使得那个平时胆子很小的医生,着实出了回风头。打那以后,我开始很可笑地把那些“废纸”保存起来,而不是像以往那样,画过后便随手扔掉。当时是怎样想的,也说不大清楚。直到有一天,好心的朋友打算把那些废纸上的画结集出版。我才知道,祸已惹大。
我没学过画。这一点,明眼人一看便知。我不知道进美术学院念书,该是怎么一番情形。我的哥哥是美院毕业的。在那高高的院墙里面苦熬了七年,很少听他说起墙里面的事情。不过,我想他心里一定是有数的。我不想进美院念书,也猜不出“学成”之后,会是怎么一副样子。我画画,只为了好玩,仅此而已。在此,我真该谢谢我的哥哥。当初。他看到我那一大堆画在处方和废纸上的东西,只说了一句:“行。就这样画。”“这样”画,在许多人看来,就是胡画、乱画。可是,除了“这样”画,我还会哪样画呢?他说的也是句实话。谢天谢地,他没有让我回过头来,再来画“鸡蛋”“茶杯”什么的——像他以前那样。我就“这样”一直画下去。可是,画画毕竟不是描图。日复一日地画,“这样”也就渐渐演变成“那样”。画面上的变化,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这真让我感到无所适从。因为发表议论的这些人,可不是等闲之辈,他们的名字,你很可能是听说过的。曾经有好一阵子,我搁下笔,不再画了。我几乎成了哲学家笔下的那头不知该吃哪一垛干草的驴子。耳朵里灌满了“这样”或“那样”的声音。*后,我把别人的忠告,礼貌地放在一边,卸下肩头沉重的包裹,脚步轻盈地上路。如今,我还是“这样”一直画下去。只是,这里的“这样”,已不再是某个人的声音。这似乎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可要想真正做到这点,该有多么不易。我也感谢那些曾经给予我忠告的朋友们,我不但从他们身上学到了有益的东西,同时我也认识到,在其为我设计的道路中,有哪条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我想说说这本书里的文字。
出版社的朋友,要我为画附上文字,使得那些画“容易接受些”。要求是:既要对画面做出“阐释”,又不要写成说明文。这确是一件不好办的事。一来,有些画不过是信手勾勒的,实在说不出有什么“意义”;而另有一些画。内容又过于晦涩,好像三言两语也道不明白。没有办法,我只好杜撰出一个叫“老孙”的读书人,试图通过老孙的故事,使文字与画面达到某种契合——意趣上,情境上,氛围上。我是本着这个想法,写这些文字的。这种做法是否合适?能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我并无把握。另一些段落,则摘自与友人的通信,也是基于同样想法。
再说一说书名。
也许是由于我性格上的某种原因,我的朋友不多。或者说,愿意和我交朋友的人很少。平日里总是显得落落寡合的样子。常常一个人,想些不着边际的事情,在脑子里营造出另一个世界——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小天地,每日便优游于这心造的封闭的世界中,浑然无察。这般情景,颇有类于梦游。而收录在本书中的画,也就是一个叫韦尔乔的医生“梦游”时的所遇、所思、所感。于是,书名就起做《梦游手记》。
记得有这样一则寓言:蝙蝠在鸟类面前,说自己是鸟;在兽类面前,又称自己是兽。结果,双方谁也不买蝙蝠的账。
你们大概猜得出,我引用这个寓言是什么意思。
我不想做蝙蝠,也不想做个梦游者。今后的日子会怎样?现在也还猜不出。走走看吧。
一九九二年七月
关于《西方哲理漫画》
1995年的春天。一个画画的朋友,从北京捎给我一封信,说南京有一个搞哲学的朋友,花了十年的时间。从大量古代典籍里面,翻译、整理出千余则哲学家的轶闻及格言,其中很多都是鲜为人知的。他想找人为文字配上插图,问我是否“有这个兴趣”。看过随信带来的几页文字稿,我马上就应了下来,一则不忍拂朋友的美意,二则那些文字也确是很好,况且,我感觉我的画配那文字也蛮合适。
我这里很快答应了,利用一个夜班的时间,画了30多幅。记得那是关于昔勒尼学派阿里斯提卜(ARISTIPPUS)的一些非常有趣的轶闻。我们的合作就这样开始了。
后来,由于我的原因,这项工作给耽搁了一年多。从1996年4月份到10月的半年时间里,我共画了十本千余幅画。每画完一本,我把画寄到南京,交给他“过目”。我的这个合作者在评点这些配画时,绝对是把自己放在**流的美术批评家的位置上,他丝毫不会顾忌自己的意见是否会给对方造成什么伤害。那会儿,我们尚无一面之雅。天晓得一向颇为自负的我,何以会那样接受一个陌生人的“轻慢”。说心里话,当时我对这个“王博士”并无好感,好在这个苛刻的合作者倒是个心地厚道的人。当然,这是我后来去了南京才知道的。
我的朋友告诉我。王玉北所做的是一项“大的工程”。他的这一套“画说”系列,上溯到古希腊,下至近、现代,共计30余本书,从泰勒斯、巴门尼德到康德、尼采,大大小小百余名哲学家都在书中露了面。这是一本很别致的书,它并没有像前人编撰哲学史时,按照严格的编年顺序,使书中充斥着数不清的时间、地点、事件。那样做的人太多了,那样的书也太多了。王玉北有足够的聪明。他选择了另外一条路,他让哲学家自己讲话,并试图通过哲学家的言论及轶闻、折射出其哲学及演进的过程。翻开书,那些蓄着长髯,穿着长袍的古代哲学家便笑盈盈地走到你眼前,随手拉过一把椅子,坐下来,跟你聊天。这样的书,就是看上一整天。也不会觉得累。这就是王玉北的聪明。看起来,同是一块肉,交给不同的厨子做,味道可是大不一样。其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这一则则轶闻、格言,看起来轻松,可王玉北为整理这些轶闻所做的披沙拣金的工作,可绝不轻松。这十年中,他无数次去北京,在首都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的外文资料,包括许多希腊文。至于如何使那些“蟹行文字”一一变成我们都能读得懂的方块字。看起来还要蕴藉、雅驯,一如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散文,这些,还是让他自己说好了。我想他也一定乐意跟你道来的。
古人曾说过,文之余赋诗、诗之余填词,对于王玉北这个搞纯哲学的博士而言,这套“画说”系列,比起他那些发表在国内外重要哲学刊物上的有关“元哲学”(metaphIosophy)及论述维特根斯坦、罗蒂、卡尔纳普尔等学术思想的纯学术文章来,不过是一首首“小令”罢了,不过,写得煌煌大文章的,未必填得小令。
不管怎么讲,这也算得上是“十年磨一剑”吧!如今,那柄剑已经磨成(虽说锋利与否尚不可知),需要我做的事情,只是在那剑体上镂刻些许花纹罢了,这是一件费力气的活儿,弄不好倒成了狗尾续貂。糟蹋了剑。我倒后悔当初轻易就应允了这件事。
给那些文字配画,我基本上遵循这样的原则:既不拘泥于文字,又不太游离于文字。二者的关系并不像毛与皮那样,附丽得那么紧凑。它们应该像飘浮在山峰上的烟岚,氤氤氲氲,若即若离。
对于书中的画。我想作几点说明。
……
韦尔乔,1964年生于哈尔滨,在这里上小学和中学,后去外地念了5年大学,学医,毕业后,分配在哈工大医院,2007年去世。已出版各类绘本图书及为书籍插图共计70余种,插图约8500余幅,另有独立作品千余幅。
日出东方 内容简介 这是一幅20世纪早期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色彩斑斓的历史长卷。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科学的态度,磅礴的气势和翔实的史料,全面展示了从1919...
蒋子龙散文 本书特色 蒋子龙的作品以思辨、哲理、深度见长。该书是他从事文学创作以来所创作的*优秀、*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散文集萃。作品内容跨越不同的年代和时代...
季羡林序跋集 本书特色 本书全面收集了季羡林先生的序、跋二百六十余篇,记录了先生对文学、语言、宗教、历史文化、艺术、人生、中印文化交流、中外文化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2014-中国诗歌-3 本书特色 《中国诗歌:我踩在新泥上》主要介绍了头条诗人:李成恩的《我踩在新泥上》,实力诗人:芦苇岸、叶菊如、南书堂、茅草等,诗人档案:谭...
《企业微信私域运营从入门到精通》内容简介:本书共分为8章:第1章到第3章从企业微信的发展历程入手,带大家重新认识企业微信,了解
巷里林泉 本书特色 故园风雨前这匹文坛黑马,因文字温润谐趣成为近百万粉丝的宝藏作者,被大冰、王开岭等作家激赞,更有人直呼其为“女版汪曾祺”。·如果你觉得这世界不...
鲁迅出版文选 内容简介 鲁迅先生一生著述之丰为世人所共睹,他在中国现代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伟大贡献也为有识者所景仰。当前,我国的出版事业正进入一个全盛时期,各种出版...
在美国文学史中,很少有人能像艾米莉·狄金森(EmilyDickinson,1830-1886)那样富有深邃、真挚和传奇的色彩,这些特点不仅体现
《鲁迅自编文集:坟》内容简介:《坟》是鲁迅的一部杂文集,包括《论雷峰塔的倒掉》《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娜拉走后怎样》《
万物静默如谜-辛波斯卡诗选 本书特色 当代*迷人的诗人之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辛波斯卡她的诗吸引了著名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注目她的诗激发了幾米创作《向左走,向...
乔治·毕希纳(1813~1837)德国剧作家。1813年10月17日生于达姆施塔特附近的戈德劳一医生家庭,1837年2月19日卒于苏黎世。1831~1833年在...
索尔仁尼琴读本 本书特色 索尔仁尼琴(1918—2008),俄罗斯作家。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1924年,随寡母迁居到顿河畔罗斯托夫市。在这里,他读完了中...
女人爱虚荣。男人呢 从来不 内容简介 弗洛伊德用科学的手术刀,分割自我与超我,幽默的真容,从此真的可以大白于天下?哈谢克谱写"上帝颂","大方人"巧遇"一位到处...
作家笔会 本书特色 《海豚书馆:作家笔会》中被怀念的当时不在沦陷区的作家、学者计有(按文章顺序):丁玲、郁达夫、许杰、李青崖、方光焘、蹇先艾、沈从文、林徽因、陈...
于是假装不在乎 内容简介 在熙来攘往的人生里,因为害怕心事泄了底,总忍住假装不在乎,其实一旦背过脸去,感情便像潮水溃了堤……于是假装不在乎 目录 序于是假装不...
黑暗与光明-民国演讲典藏文库.蔡元培卷 本书特色 中国文史出版社推出的“民国演讲典藏文库”是首次以民国这一时间概念为主要维度策划、编辑的大型文化丛书,其涵盖之广...
《情绪自救》内容简介:良好的情绪是人生幸福的根基。你不能和自己的身心去斗争,这样只会把自己搞得更糟糕。你也不能对负面情绪视
深度-惊心动魄三十多年国运家事纪实 本书特色这本由新华社资深记者李锦撰著的40年职业生涯的纪实书,就是这样一本可以深层解读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的方针政策的由来与实...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影响遍布全世界,被尊为现代派文学大师。出生于奥匈帝国时期的布拉格,曾为保险公司职员,业余从事创作。...
水绘仙侣-1642-1651冒辟疆与董小宛 本书特色对于江南士人而言,明末是一个在剧变中交织了灾难与绚靡两大矛盾体的奇妙时期。明末四公子之一冒辟疆的爱情传奇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