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解童贞:决定孩子一生幸福的性教育》提供了全面、系统的性关怀和教育的方法,引领我们科学地解读孩子的性发展,使我们能很恰当地帮助孩子。
“爸爸妈妈,我从哪里来?”
几乎每位家长都会遇到孩子问这样的问题,
然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磁到这类问题时总是有些欲言又止,不得要领。
确实,儿童性教育是个敏感而又不可回避的话题,它关乎孩子的身心健康与发展,不可掉以轻心。
“我们必须从孩子0岁起,就给予他性方面的关怀与照料。”
这是“中国儿童性教育**人”胡萍在本书中提倡的儿童性教育原则。
告诉孩子真相吧,让孩子了解生命来源的真相,让身为父母的你洞悉孩子的心语,这样,孩子才会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才会懂得父母对自己的爱。
1.《善解童贞:决定孩子一生幸福的性教育》是“中国儿童性教育**人”胡萍的*新力作
2.性关怀是宝宝人生幸福的起点,并非可有可无!
3.在性教育的问题上,不该让孩子留下童年的遗憾!
**章嘻嘻,知道我在想什么吗——儿童的性探索及指导
宝宝问奶奶:“我的小鸡鸡呢?”
奶奶:“宝宝的小鸡鸡飞走了。”
宝宝:“飞到哪里了呀?”
奶奶:“飞到海边了。”
宝宝转而问妈妈:“妈妈,我的小鸡鸡呢?”
妈妈:“宝宝没有小鸡鸡。”
宝宝:“不对,宝宝有小鸡鸡。”
妈妈:“宝宝没有,哥哥和弟弟才有小鸡鸡。宝宝有小YY,
妹妹也有小YY。”
宝宝大哭:“到海边把我的小鸡鸡拿回来,呜——”
我们对孩子的性关怀,其实都是从日常生活中像上面这样的对话开始的;但奇怪的是,有关性问题的“事端”,总是由孩子*先挑起,而我们往往不知所措,或者不能自圆其说……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对性的探索远没有现在的孩子们那么大胆和主动,但是仅凭我们屈指可数的性知识就能这样糊弄过去吗?显然不能,因为宝宝们还会提出更让我们为难的话题,甚至做出令我们难堪的举动。
与其含糊其辞,还不如让我们加入孩子对性的探索之路,继而给出正确的指导。
**节女孩的鸡鸡掉了吗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身体是他们*早探索的世界。6岁前的孩子已经通过自己的观察,得知了男人与女人性器官的不同。其实,孩子从生活中探知的性知识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当孩子们发现男人和女人的
不同后,便开始了自己的研究,并慢慢有了自己的结论。
10多年前,我去幼儿园接儿子,儿子要去卫生间,我便和他一起进去了。幼儿园卫生间是男女共用的,在等待儿子小便的时候,我在卫生间里看到这样一幕情景:
一个4岁左右的女孩解完小便后,没有马上穿上裤子,而是走向一个年龄相近的男孩。男孩此时正背对女孩在小便,等待男孩小便完后,女孩拍拍他的背,男孩转过身来,女孩挺着肚子,想将自己的生殖器尽量暴露,对男孩说:“你看,你来看嘛,我的小鸡鸡在里面,还没有长出来呢,等我长大了就和你一样了。”她满怀期望地看着男孩,男孩却一边拉起裤子一边往卫生问的门口走去,看也没看女孩一眼,说道:“你们女的小时候得过病,小鸡鸡早就掉了,长不出来了,你不可能和我一样啦!”男孩扬长而去,满脸沮丧的女孩看着男孩远去的背影,大声力争:“会长出来的,再过两年我的小鸡鸡就会长出来,和你的一样啦!”
年幼的孩子在家庭生活和幼儿园生活中,很快就能够发现这样一个事实:爸爸和男孩有小鸡鸡,可以站着小便;妈妈和女孩没有小鸡鸡,她们蹲着小便。孩子们开始疑惑:女孩的小鸡鸡掉了吗?女孩的小鸡鸡还没有长出来吗?
我在幼儿园和小学里进行研究期间,让孩子们随意地画出男人和女人,一部分儿童将女孩画上了和男孩一样的阴茎。这些孩子有的已经6岁,有的已经10岁,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本应该了解男女外阴的不同,但为什么在他们的画中女孩会有阴茎呢?原来,儿童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他们所画的东西不是当时所看到的,而是当时所知道的。他们会认定所有的人,包括女人,都有一个像男人身上那样的阳具。
孩子们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得出答案,他们曾经告诉过我女孩失去小鸡鸡的原因:
“女孩小时候太爱哭,被妈妈抱着坐在腿上,小鸡鸡就被压回到肚子里去了。”
“女孩小时候得了很严重的疾病,小鸡鸡就掉了。”
“女孩小的时候不听话,被大人割掉了鸡鸡!”
“女孩小时候不穿好裤子,小鸡鸡就会像鸟一样飞了。”
孩子们认为每个人生下来都是有小鸡鸡的,失去小鸡鸡就变成了女孩,这个认识给他们带来的意识是——女性的身体是“残缺”的,她们的身体比男性“少”了一种结构,而这个结构曾经是她们所拥有的!
当女孩子们发现自己没有小鸡鸡的时候,她们首先会从父母那里去寻找答案,她们会问爸爸妈妈“为什么男孩有小鸡鸡,我没有?”“妈妈;我的小鸡鸡呢?”当孩子这样问父母的时候,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女孩也有鸡鸡呀,只是男孩和女孩的小鸡鸡不一样,女孩是扁扁的,男孩是长长的。
父母在回答孩子这类问题的时候,无论父母给予孩子怎样的答案,要传递给孩子的观念是“男孩和女孩都有鸡鸡,只是他们的鸡鸡不一样”,父母不要给孩子传递“男孩有鸡鸡,女孩没有”的概念,这样的概念让女孩感觉到自卑与自贬。我们的稍不留心,可能就会给孩子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
第二节孩子们奇奇怪怪的问题
孩子们会用各种方式来探索自己的生殖器。对于男孩来说,要看清楚自己的生殖器是很容易的事情,而对于女孩来说就不那么容易了。于是,女孩们想出了各种办法来了解自己的生殖器。
尿尿的地方怎么有个洞洞
前几天,6岁的女儿洗完澡自己在卧室穿衣服,突然非常恐慌地跑出来,带着哭腔对我说: “妈妈,妈妈,我下面有个洞洞!”我尽量平静温和地抚慰她,告诉她每个人下面都有,不然怎么尿尿拉臭臭。原来女儿不知从哪儿找了面小镜子,正好洗完 澡照到自己的下面,被吓了一跳。之后几天,女儿洗完澡后都要用镜子照自己下面,她还告诉我:“妈妈,我的屁股好漂亮啊!”
还要求看我的下面,我答应了她的要求。她还说我的和她的不一样。女儿自己说要仔细照照,好画幅图——我简直无话可说,可还是尽量表现得自然。
在孩子的眼里,生殖器和眼睛鼻子耳朵一样是他们身体的一部分,他们了解这个器官并由衷地赞美它,就像赞美自己身体其他任何一个部位。
孩子的行为同时也在告诉妈妈:我很想了解这个器官,你能够告诉我关于它的任何信息吗?我们作为父母要及时体察到孩子这个行为的意图。对于6岁的孩子,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相关的问题,利用图文并茂的读物,直接告诉他们有关生殖器的简单结构、名称和功能。
妈妈,臭不臭
这两天我发现3岁的女儿有一个奇怪的动作。晚上,洗完澡的时候,她会光着屁股坐在那儿,双手把自己阴部扒开,自己还低头看着扒开,用一根手指抠阴道口,然后把手指放在鼻子前面嗅一下,好像味道很好闻的样子。会连续好几次做这个动作。还把手伸到我的鼻子下面问:“妈妈,臭不臭”爷爷奶奶看见后会阻止她,说好臭,不卫生。白天没有这种情况,因为她都穿着外面的裤子或者裙子里面有小短裤。晕!真不知道她哪儿学来的!这是孩子了解生殖器的一种方式。生殖器的气味是身体其他器官所不具有的,当然会吸引孩子了。由于生殖器与排泄器官紧密相连,我们成人对排泄物早已形成了“脏和臭”的概念,但孩子却想从妈妈那里得到对于生殖器的气味的界定,而且想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被妈妈允许,因此做出了上述的举动。如果我们此时恼怒地对孩子叫道:“不要这样,好脏!好臭!”这样的做法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生殖器官是脏的和臭的,这种负面的信息不利于孩子对生殖器官建立健康的印象。
妈妈面对孩子这样的行为时,应该保持“不支持,不阻止”的态度,平静地回应孩子。当孩子把手伸到妈妈的鼻子下面问“妈妈,臭不臭”的时候,妈妈可以夸张地闻一下孩子的手指:“啊!原来是这样的气味,妈妈闻着不臭啊,女孩子这里的气味就是这样的啊。”这样的做法会使孩子安心地探究生殖器的气味,经过一段时间后,这种行为便会结束。
我把发卡放在屁股里了
今天女儿告诉我:“妈妈,中午睡觉时,我把头绳和小发卡
放在屁股里了。”我问:“屁股前面,还是屁股后面?”“屁股前
面。”她说。“感觉怎么样呢?”我又问。“不舒服。”“那还放吗?”
“我还喜欢放……”我想起我小时候也喜欢和小伙伴这样做,后
来就不做了,是因为过了这个阶段了吧?
孩子探查阴部的行为不是从什么地方学习来的,而是孩子天生的探究本能。女孩发现阴部这个“洞”会使她们更加好奇。她们会用手指、小木棍或者细细的发夹去探查阴道,一些女孩将这些探测物放人阴道后,才知道要取出来却不是那么容易了,只好被父母带到医院请求医生的帮助。 当孩子出现这样的行为时,妈妈要严肃地告诉女儿:不可以将任何东西放进屁股里,这样会弄伤身体。要让女孩知道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避免再次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处理的过程中我们不要责备和训斥孩子,因为孩子并不知道这样做对自己的身体可能造成伤害。
这是孩子对自己的生殖器感兴趣的一个信号。
……
儿童的性教育和宣传,一直是我们研究的薄弱环节。胡萍老师在本书中以大量的案例和方法提示了儿童性发展的规律,让父母和教师懂得如何善对儿童的性心理和性活动,让孩子得到关怀和幸福。——国际著名性学专家 邓明昱园长热评性是美好的。也许我们并不在乎它,但无论年龄大小,无论性别,它是客观存在的。在早期教育中,性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胡萍老师在幼儿性的教育方面让我们受益匪浅。儿童性教育是个敏感而又不可回避的话题,它关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过去受传统观念影响,我们碰到儿童性教育问题时总是有些欲言又止,不得要领。胡萍老师在本书中解决了家长与老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困惑,也扫除了孩子成长中的羁绊,是很有意义的举措。许多人都能放松地面对孩子在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但是孩子的“性成长”对我们许多人来说都还是个比较禁忌的话题。胡萍老师却能够把这个话题阐释得浅显易懂,引领我们科学地解读孩子的性发展。在巴学园的工作中,当我们面对孩子许多疑惑的行为时,胡萍老师给与了我们很大的帮助,使我们很恰当地帮助了很多孩子。
胡萍,中国性学会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美国东西方性学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国际华人医学家心理学家联合会第三届国际中华性健康研究会理事。2001年至今先后在小学和幼儿园研究儿童性健康教育,在儿童性健康教育领域取得了许多突破,在深圳成立“成长与性”工作室。2004年开始在全国30多个城市开展儿童性健康教育家长课堂,至今在全国各地已进行了一百多场讲座。多次与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湖南卫视、四川电视台、深圳广播电台、新浪网、摇篮网等合作录制儿童性健康教育的节目,其有关儿童性健康教育的文章在《学前教育》、《幼儿教育》、《父母》、《中国中小学教育》、《华人性研究》等杂志发表。主要著作有:《成长与性》《儿童性健康教育教师用书》等。
转念-从命令式吼叫到亲密陪伴 本书特色真正带过孩子的父母都知道,面对各种教养情景,我们有时也会束手无策,忍不住大吼大叫!那么,如何才能从传统严父变成孩子心中喜欢...
内藤寿七郎心灵育儿法 本书特色 芝宝贝图书重点推荐: 心灵育儿的时代到来了 《内藤寿七郎心灵育儿法》★世界“育儿之神”60余年经验精粹。★全球**部关注孩子心灵...
《别输在不敢表达上》内容简介:本书介绍人际互动的技巧,涉及人的行为与心理交互作用对人际互动的影响。本书在心理学层面涵盖了传
小儿王的育儿经 本书特色 ★国家级名老中医的百年育儿真经★一本真正适合中国孩子的育儿书★中医儿科世家第四代传人——王应麟教授告诉你,顺应自然,顺应孩子的情况来育...
蒙氏教育在诞生百年后,得到了国际幼儿教育界的普遍推崇和认同,但出于种种原因,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并未接触过真正的蒙氏家庭教育。在本书中,作为蒙氏家庭教育专家、蒙氏父...
《不监督不发火,让孩子主动学习》内容简介:对于人脑来说,学习是极其不自然的行为之一!所以,如果父母想要孩子主动、自发、自觉
《养育男孩(母亲版)》内容简介:请妈妈们停下来想一想:“为什么男孩们会听足球教练的话?为什么男孩们会加入海军陆战队并服从教
《兰亭序(绘本版)》内容简介:《兰亭序》是东晋书法名家王羲之的名篇。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等人,在
她是妈妈,也是女儿,可是她被指控杀死了自己的女儿一起轰动日本的女童忽视案,直击东亚女性普遍性的育儿困境没有“恶母”,只有一个个孤立无援、陷入绝望的母亲在这本书中...
《书法答问》内容简介:本书是朱天曙先生多年书法创作、研究、教学经验的结晶,以一对一答初学者问的形式,层层深入地普及书法艺术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本书特色目前预售的是即将出版的尹建莉的第二部家庭教育著作,在内容方面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并列。本书仍采用案例写作的手法,案例主角扩展为更多的...
给孩子的唐诗 本书特色泱泱中华,盛世大唐,曾几度梦回,也曾几度遥望。在这里,有唐太宗奠定的基石,有武则天的飞扬,也有唐玄宗的开元盛景。因此,唐诗的气象是宏大的,...
父母只做3件事 本书特色 *简单可行的家庭教育法则,知名教育机构——北京树人天地教育研究所10年家教精华,全国教育名家巡回报告会核心讲义,手抄本在民间流传数年,...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最新版 本书特色 畅销美国500多万册的教子经典,以31种语言畅销全世界,彻底改变父母与孩子沟通方式的巨著。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最新版 内容...
《安葬时刻》内容简介:光天化日之下,一位商人在纽约上东区的街道上被掳走,现场遗留一枚上吊用的微型绞索。一个九岁的小女孩是这
《画树读心》内容简介:本书以所画树木为出发点类比人类的生命发展,运用这一心理学工具,心理学工作者和心理学爱好者可以通过作画
伟大的母亲 本书特色 数十位伟大母亲的经典教育。一个好的母亲抵得上一百个学校的老师。因为,母爱是我们人类可以看得见的神灵。它的影响是永恒和普遍的。伟大的母亲 内...
《北大汉简老子译注》内容简介:本书属于语言文字学和文献学两个学科的交叉研究,从文字、音韵、训诂等传统语文学角度,对北大藏汉
教有法润无声-跟着梁旅珠教出好孩子 本书特色 《教有法,润无声:跟着梁旅珠教出好孩子》从3岁到18岁,父母对教养的焦虑与苦恼,化成一篇篇心急的提问。这些...
0-6岁宝宝喂养养扩启智百科大全-附光盘1张 内容简介 科学的喂养方法,精心的生活养护,权威的智力开发模式,影响百万家庭的育儿读本。院长级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