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青学术梯队的框架已搭建起来,中青年学者已开始成为中国人类学发展的中坚力量。经过十年的恢复性发展,各类研究机构已经完善,研究人员已经到位,主要的任务就是人才的培养问题。70年代末80年代初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进入高等院校学习人类学民族学知识的学子,到这时已发展成熟成为学科的骨干力量。这些学者大多集中在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人类学教学研究机构,其中许多人在国外求学数载,直接沟通了中国和世界的研究。
学科整合的研究取向显示出人类学无论在理论建设还是在具体的应用中所表现出来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一方面人类学工作者自我超越原有的兴趣,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另一方面人类学又与其他的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相结合,以期取得研究上的新突破。如有的高等学校利用自己长期以来形成的学科群的优势,重视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将自然科学研究的技术和方法运用到探索族群形成的生物遗传特征及其与文化的关系;与生态学、经济学等学科结合,探讨民族文化、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与生物学、物理学和古地理学等自然科学技术相结合,对早期人类的环境和生态进行研究。学科整合的方法有利于打破学科界线,达到各学科之间理论和方法的互渗和借用。这种学科整合的研究方法有可能催生新的边缘学科,并产生原创性的理论方法。
本书对人类学跨文化比较研究与方法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本书作者研究刀耕火种,*初三年的时间专注于西双版纳景洪基诺山的基诺族,后来又花了十余年时间去做云南十几个山地民族的田野比较和跟踪调查研究。通过这样由点到面,由个案到群案,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在田野所获资料的基础上充分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研究,这个课题才算基本上完成了。
《人类学跨文化比较研究与方法》内容简介:老中青学术梯队的框架已搭建起来,中青年学者已开始成为中国人类学发展的中坚力量。经过十年的恢复性发展,各类研究机构已经完善,研究人员已经到位,主要的任务就是人才的培养问题。70年代末80年代初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进入高等院校学习人类学民族学知识的学子,到这时已发展成熟成为学科的骨干力量。这些学者大多集中在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人类学教学研究机构,其中许多人在国外求学数载,直接沟通了中国和世界的研究。
当代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主张通过跨文化的理解冲破长期使现代社会科学家自我封闭的框套,“用别人的眼光看我们自己可启悟出很多瞠目的事实。承认他人也具有和我们一样的本性则是一种最起码的态度。但是在别的文化中间发现我们自己,作为一种人类生活中生活形式地方化的地方性例子,作为众多个案中的一个个案,作为众多世界中的一个世界来看待,这将会是一个十分难能可贵的成就。只有这样,宏阔的胸怀,不带自吹自擂的假冒的宽容的那种客观化的胸襟才会出现。”他的最著名的观念“浓厚的描述”,即以浓厚的描述去“理解他人的理解”,站在一个“异文化”的位置体察人类学家自身的“本文化”。吉尔兹的很多著作都有文化比较的色彩,但他在研究异文化的时候往往是把西方作为一种有限的文化类型加以比照的,如他1980年出版的《尼加拉:19世纪巴厘剧场国家》一书,通过民族志个案从巴厘人的剧场国家揭示出长期被西方政治学意识形态所压抑的政治符号学的重要性,以此对西方的知识状况展开了反思。吉尔兹被称为反思人类学的先驱,他是第一个敢于承认自己和被描述的对象一样,是一个符号体系、一种文化的解释的人。他从本地人的观点出发解释本地人的文化,钻进土著人的脑子里去解释他们的文化,这就是一种跨文化的理解。另外为了实现对人的真正理解,他认为还应该把包括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和生物学的发现都结合起来,为此他提出在具体调查和特别分析的层面上首先探索文化的普世性因素和经验一致性因素,“尽管全世界和各时代的习俗有多样性,但可以到处找到几乎同形的这样的普世性因素和一致性因素
社会史:理论与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收集了于尔根科卡(Jurgen Kocka)十二篇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一篇学术报告与两篇访谈,全面展现了科卡的学术生涯及其在...
《黄裳致李辉信札》内容简介:《黄裳致李辉信札》,影印黄裳致李辉信札一百余通,这批信札写于1988年至2011年,生动具体地反映黄裳
江村经济 本书特色 《江村经济》于1981年被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该学科*高荣誉-赫胥黎奖章。江村经济 内容简介 《江村经济》是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根据1936年...
(新)图说天下-目击中国100年 本书特色 历史的脚步迈入20世纪,新世纪的钟声敲响了,整个中国却被如墨的黑暗包围,那时的中华大地,风雨如晦!无数中国人想要冲破...
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 内容简介 桑巴特在本书中探讨了那些使得资本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能在美国得到纯粹和完全发展的因素。其中包括了美国的地理和资源背景,美国的国民...
◎ 麻省理工学院华盛顿办公室前任主任邦维利安重磅力作◎ 全景描绘美国制造业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揭开制造业转型升级、迈向制造强国的密码;◎ “21世纪年度好书...
新闻教育未来之路 内容简介 “首届全球新闻教育改革研讨会”上的众家观点、李希光教授对中国新闻学教育的深入思索、新闻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青年学生的对话,以及联合国...
雅歌素有「旧约启示录」之称,其深奥的内容常让读者望之却步;然而她谈论的主题──爱,却又有着莫大的吸引力。谈到爱,真有点不落言诠,莫可名状。一方面是千言万语说不尽...
社会关系与空间结构 本书特色 德雷克·格利高里、约翰·厄里编著的《社会关系与空间结构》主要探讨四个领域:实在论的科学哲学对这些新分析策略的意义;把空间纳入马克思...
作品目录中译版序鸣谢导言第一章 社会学与宗教第二章 时间和地点第三章 通过社会习得宗教第四章 宗教还是邪教?第五章 社会生活
古典文献学术论丛:第一辑 本书特色 《古典文献学术论丛(第1辑)》: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科主办。古典文献学术论丛:第一辑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试...
广播电视语言传播风格多样化研究 本书特色 广播电视语言传播风格多样化是当前播音主持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本书就广播电视语言传播风格的内涵、特点,风格多样...
民国时期宁波文献总目提要 本书特色 万湘容、干亦铃编著的这本《民国时期宁波文献总目提要》分为两章:**章为民国时期宁波图书文献提要。民国时期宁波图书包含“著宁波...
滨下武志,日本著名的历史学家、汉学家,曾任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和龙谷大学等大学教授,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院长,现任中山大学教授、华中师范大学亚洲研究院院长。主要...
天南地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本书特色 《读者丛书》推出十周年纪念典藏版,纪念了近十年,80后人群成长道路上的《读者》精选,在这些选出的文字里,蕴含了这个时代人的...
田野工作的艺术 本书特色 书名《田野工作的艺术》(作者哈里·f.沃尔科特)旨在传达两个中心思想:首先,这本书写的是田野工作:其次,书的重点不在于科学的技...
思想的享受 本书特色 《光明讲坛书系:思想的享受》依据光明日报光明讲坛的内容资源,精选其中内容翔实,语言出彩,文字优美的篇目,汇编成册。《光明讲坛书系:思想的享...
教师专业伦理精神与道德修养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教师专业化、伦理精神、道德修养等做了条缕清晰的剖析, 提出迫切需要伦理精神的激励, 需要引进完善的现代教育伦理。教...
后女性主义社会理论下的女性美容手术研究 本书特色 身体已经在社会研究领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尤其对于现代社会而言,身体的呈现不纯粹是在心灵指引下的具现。在现代...
编辑力:从创意、策划到人际关系(经典版) 本书特色 本书为讲谈社“现代新书”总编辑鹫尾贤也35年编辑实战经验集萃,是一本亲炙现场的编辑教科书,从书籍创意构想、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