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试图从不同途径探讨中国当代小说的叙事模式与修辞方式,以呈现中国当代小说美学的不同形态。本书既有从理论源头上探讨西方文学理论对中国当代小说及其批评的深刻影响,也有对中国当代小说在文本形态上的深查细究,既有对区域文学与文化的互动关系的辨析,也有对性别话语及其表述方式的理解,同时还有对中国当代小说家与作品的精微独到的阐释。就方法而言,本书既有文化研究视野中的意识形态分析,也有形式主义立场上的叙事学批评,既有文学史学的宏观把握,也有文本细绎的美感体悟。作者的学术视野开阔、问题意识敏锐、思维途径独特、批评技巧娴熟。
本书试图从不同途径探讨中国当代小说的叙事模式与修辞方式,以呈现中国当代小说美学的不同形态。
王侃,1968年生,浙江东阳人,文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余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著有《诗与思的维度》(作家出版社,1999年)、《感受梦幻》(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浙江潮”与中国新文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历史·语言·欲望:1990年代中国女性小说主题与叙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等。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纲要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名符其实的关于中国文学理论批评这一学科方面的简史。全书共分先秦两汉、魏晋六朝、唐朝宋代、金元明清及近代五编。中国古...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内容简介 本书的研究范围是自由主义模式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结构和功能,即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发生与发展,因此,本书关注的是这一历史形态的主要特...
想象的衰变-欠发达国家精视现象解析 内容简介 本书为作者近年来的系列论文,论述主题集中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精神现象的衰变,以及欠发达国家言说和表达的困境。本...
林语堂(1895年10月3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
放翁词 内容简介 陆游以大手笔写小词,颇具特色。其抒情小品,轻倩流利,声情相称,毫无艰难拮据之感。而词中寄寓匡复中原大志向的名篇,更是举重若轻,称心而言,不作剑...
司马迁 本书特色 著名评论家张禹说:我认为此书堪称当代长篇历史小说一大奇迹。特别是*后写汉武帝刘彻的那些章节*为精彩绝伦。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部英雄悲剧史诗。...
无边的迁徒 本书特色 “e批评丛书”是一套关于几十年代的中国文学评论。由十位大多出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批评家所著,他们在九十年代取得了丰硕的批评业绩,他们的...
中华文化百科-学诗百法与学词百法 本书特色 一 本书定名《学诗百法》,专为学诗者指示门径。文字务求浅显,体例不厌详尽,初学得此,极易领悟。 二 本书共...
宋代文学 元代文学--中国文学 第三卷 目录 第五编宋代文学**单元北宋诗歌北宋诗歌概说王禹偁村行梅尧臣汝坟贫女欧阳修※戏答元珍苏舜钦初晴游沧浪亭王安石※明妃曲...
安妮.普鲁生态思想研究 本书特色 《安妮·普鲁生态思想研究》编著者杨丽。 本书有助于国内学界在生态文化和生态美学层面认识和理解普鲁作品,为当今生态批评实现文化批...
孔雀东南飞-(珍藏版连环画) 本书特色 《孔雀东南飞》全诗共353句,1756字,是我国古代*长的一篇叙事诗。现在人们常取此诗的首句,名为《孔雀东南飞》。《孔雀...
中国小说体式的现代转型与流变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研究中国现代小说体式从晚清到20世纪90年代的流变过程及其运行规律。它打破了一般小说史的写法,注重从形式研究和艺...
无冕之王 内容简介 作者以世纪之交中原之地惨烈的新闻竞争为背景,以几起重大的新闻事件为主线,生动刻画了总编辑刘白华、记者部主任陈也风、摄影记者张领强等一系列新闻...
《竹马像狗,吃完就走》由国内知名作家恩顾著作,以下为《竹马像狗,吃完就走》的内容简介:杜卯和华南虎这对青梅竹马,从小一起
天下晋商--明清山西商人五百年 本书特色 《天下晋商》以人物故事为主,它不仅向人们展示一个新晋商的全貌,同时,他们的许多成功经验或感人故事也给社会不同人群以启示...
品读《诗篇》二十三 本书特色 品读《诗篇》,学习默想的艺术。默想,是一种很少为现代人所了解的灵修艺术。它不同于冥想,脑袋空空,无所适从;它不同于思辨,着眼于逻辑...
国会与冷战后的美国安全政策 内容简介 本书对国会在美国安全政策中的影响和作用,国会的内部决策与安全政策,并通过对90年代的国会与美国的安全政策的案例分析,探索和...
博物志本辑新书5种(12初月上市):蕾切尔•卡森《万物皆奇迹》《海滨的生灵》《寂静的春天》约翰•缪尔《等鹿来》约翰•巴勒斯《飞
特别代理:民告官手记(7) 本书特色 《特别代理民告官手记(Ⅶ)》:办案手记不单是理论的分析、探索,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每一个案例中的深刻体验。特别代理:民告官手记...
鲁迅书信考释-(增订版) 本书特色 王景山的《鲁迅书信考释(增订本)》对鲁迅1904—1933年间书信中的疑难之点作了详尽的考释。在旁征博引各方面材料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