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教育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个关键课题,如不考虑出洋留学和西方教育对中国之影响,便不能了解近代中国。在过往的研究中,留美教育运动常被简化为“归国留美学生”的历史,至于留美中国知识分子于海外的集体经验,则仍未获得充分的关注。本书所关注的正是20世纪上半叶留美学生与“基督教美国”相遇的历史,当中尤其着眼于一群于海外亲身经历现代基督教信仰的“留美青年”,他们坚持以基督教的信仰原则,作为衡量中国和世界变局的*高标准。往寻索现代信仰的历程中,他们有意识地选择了以上帝国为关键概念的社会福音;社会福音为留美青年提供了一种在历史中抵抗专权和寻求公义的批判性和公其性,并一直驱使他们对中国和世界的社会政治状况保持着深刻的醒觉。在太平洋彼岸,透过批判社会、政治和国际的非基督化秩序,留美青年冀盼在中国和世界实现一个真正民主的国度。
本书主要介绍自庚子赔款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期间留美中国学生的信仰状况。这些留美中国学生身兼双重身份:他们既是一名中国人,又是一名接受美国价值观的基督徒。同时,他们也肩负着双重使命:作为中国人,他们要振兴中华,使自己的国家摆脱贫穷落后的地位;而作为一名基督徒,他们又要把主的福音传播到中国,在中国建立起一个上帝的国度。在这种双重身份、双重使命的促使下,这些留美中国学生面对中国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所经历的种种事件(如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和判断。作者以此为切入点,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留美中国青年是如何兼顾这双重身份、双重使命的。通过对“北美基督教中国学生会”的研究,本书展现了大时代背景下中国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如晏阳初等)的困惑、奋斗和挣扎。
《留美青年的信仰追寻:北美中国基督教学生运动研究(1909-1951)》内容简介:留美教育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个关键课题,如不考虑出洋留学和西方教育对中国之影响,便不能了解近代中国。在过往的研究中,留美教育运动常被简化为“归国留美学生”的历史,至于留美中国知识分子于海外的集体经验,则仍未获得充分的关注。《留美青年的信仰追寻:北美中国基督教学生运动研究(1909-1951)》所关注的正是20世纪上半叶留美学生与“基督教美国”相遇的历史,当中尤其着眼于一群于海外亲身经历现代基督教信仰的“留美青年”,他们坚持以基督教的信仰原则,作为衡量中国和世界变局的*高标准。往寻索现代信仰的历程中,他们有意识地选择了以上帝国为关键概念的社会福音;社会福音为留美青年提供了一种在历史中抵抗专权和寻求公义的批判性和公其性,并一直驱使他们对中国和世界的社会政治状况保持着深刻的醒觉。在太平洋彼岸,透过批判社会、政治和国际的非基督化秩序,留美青年冀盼在中国和世界实现一个真正民主的国度。
插图:在导言中,蒋廷黻辛辣地指出,“文明人”(civilized man)常简单地将宗教指为迷信。可是,从西方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可以看出,宗教并没有因为人类的启蒙而消失,这说明宗教是人类天性上的需求。不过,宗教的外在形式却会随时代而改变。因此,中国人民现在所面对的并不是宗教应否存在的问题,而是该怎样改革宗教的外在形式。在《宗教的正面价值》一文中,蒋氏以欧美历史发展的过程为例,说明基督宗教是西方人追寻崇高理想最重要的精神源泉。他认为留美中国研究生过分地将生命学术化,这容易令人忽视科学与人生之间存在的价值裂缝。这道裂缝需要由宗教来填补,而基督宗教可以充当这个角色。面对五四时期科学与宗教、理性与迷信的二元对立思想,蒋廷黻一方面引导中国学生重新思考宗教作为一种精神价值在历史中长期存在的原因;另一方面,他亦尝试指出科学的追求并不能满足人类整体上的需要。在《宗教与道德》与《宗教与美育》两篇文章中,蒋廷黻尝试处理宗教与其他价值之间的分别。首先,他强调宗教并不等同于道德。每一个宗教都有自身的道德规范,这些道德规范亦表达了创教者所订定的最高道德标准。但是,不同的宗教体系在历史中却有不同的适应力,美国基督教社会化(socialize Christianity)的意思就是基督教随着社会道德理想的更新而进行自我调适。因此,宗教领袖的其中一个任务就是需要留意道德的演进问题。相对于中国的儒、释、道三家,蒋氏认为基督教更能为中国产生道德更新力量。1895年,W.S.C.F.正式成立,普世基督教学生事业被视作世界归主的首要任务。穆德(John R.Mort)SX)白,W.S.C.F.是继耶稣会后又一次以知识分子为目标的宣教策略。1896年,中国基督教学生青年会协会(当时称为“中国学塾基督幼徒会”)正式加入同盟成为其会员,中国青年会的学生事业便成为普世基督教学生运动的重要工作之一。 由于清末民初兴起的留学潮,北美协会开始将部分精神投注于发展海外的中国青年会运动。1909年,C.S.C.A.正式成立,这不仅是青年会运动在留美教育运动中的一段历史插曲,更是考察留美中国基督徒群体如何寻索和实践基督教信仰价值的一条历史主线。本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将重点交代C.S.C.A.的创会背景和初期发展。对该组织历史考察的意义不仅在于填补一段历史空白,也旨在说明基督教信仰价值如何凝聚和模塑留学生群体,以及这一群体在怎样的历史处境中投
梁冠霆,2002年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甲级荣誉毕业,2004年及2008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分获文学硕士及哲学博士学位,现为该系名誉副研究员,并任职于香港基道出版社,近期主要研究兴趣为香港基督教出版史。
佛教逻辑学之研究 目录 译者序言著者序言缩略语表序论 逻辑学基础论与佛教逻辑学一 逻辑学之种种相与基础论之种种相基于量论之因明——古因明之三量说与新因明之二量说...
谋生之道 内容简介 我们一天之中,至少要花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读书、在劳动、在伤脑筋。这是为了什么?只为了一件事一为现在和以后的生计而努力。所以,谋生之道这个问题,...
论道崇真集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道教指要、道学宏旨、仙真风范、编余拾零等编。具体有“老子、《道德经》与道教”、“道教养生法则与古天文”等章节。论道崇真集 目录 总...
极乐莲邦-中国净土宗纪实 本书特色 在佛门各宗种,净土宗以一句“阿弥陀佛”的方便法门,影响大、流传广。洪丕谟著的《极乐莲邦--中国净土宗纪实/洪丕谟学术文化精品...
经典与解释-犹太哲人与启蒙:施特劳斯讲演与论文集:卷一 本书特色 《犹太哲人与启蒙:施特劳斯讲演与论文集(卷1)》: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施特劳斯集经典与解释-...
时间性:a study to the key words of aesthetics 本书特色 刘彦顺编著的《时间性--美学关键词研究》对中西方美学史中典型个案...
易学普及读本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是介绍关于《易经》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历代易学家研究《易经》的突出成果。对六十四卦的哲学内涵、卦辞、卦象、爻象作出概括和分析...
童子问易 本书特色 本书稿分《易问》、《易宗》、《易用》三篇。作者根据多年研究所得,回答了在易学界的两个经典难题。一是欧阳修关于“易有多出”的千古疑问;一是作为...
六祖坛经笺注 内容简介 《六祖坛经》,是中国佛教禅宗的重要经典。禅宗六祖惠能述,弟子法海集录。内容主要为惠能生平及语录。《坛经》在流传过程中经过历代的修订与补充...
逍遥之乐-傅佩荣谈庄子 本书特色 《庄子》一书,为战国时庄子所作。今日我们所读版本为晋代郭象删定,原文近七万字,共三十三篇。庄子是道家老子的后学,对于&ldqu...
非此即彼 (精装) 本书特色 克尔凯郭尔是一位多产作家,除了大量的正式出版物之外,还留下了大量的文稿和日记。他从21岁开始写日记,直到去世的那年,始终没有间断。...
庄子諵哗.上/南怀瑾讲述 本书特色 南怀瑾先生百万畅销书《论语别裁》后的又一力作,国学潮、经典热,大师解读更精彩!南怀瑾先生一九一八年诞生于浙江温州乐清一个世代...
禅学与佛教文化研究 本书特色 《禅学与佛教文化研究(第二届河北禅宗文化论坛论文集)》由黄夏年主编,禅是佛教的法门,生活禅是根据当代社会发展的情况而建立的契理契机...
道教的历史 本书特色 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中,表现好、值得佩服的,除了二周(鲁迅、周作人)之外,许地山是第三名。——胡适集这么多学问家于一身,在现代作家中也是罕见的...
经学的蜕变与史学的转轨 内容简介 本书结集了作者近年来已发表和尚未发表的有关经学和史学,以及经、史相互关系的几篇论文。分为上、中、下三编,其中“上编”的五篇论文...
《十三经清人注疏:礼书通故(繁体竖排版)(套装共6册)》包括:《十三经清人注疏:礼书通故(1册)》、《十三经清人注疏:礼书通故(2册)
果戈理与鬼 本书特色 《果戈理与鬼》揭示果戈理作品的神秘本质,揭示其作品中的魔鬼形象,亦即揭示*神秘的俄罗斯作家果戈理。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发现,在梅列日科...
知识与语境(当代西方知识论对怀疑主义难题的解答) 内容简介 对怀疑主义进行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康德把怀疑主义问题的未决看作“哲学的耻辱”,奎因则指出:“休谟的困...
《楞严经》是我国禅宗、净土宗依奉的一部重要经典。自唐以来,光是它的注疏就有一百多种,至于寺院内外的诵持讲习则更为普遍,有
自然之道-老子生存哲学研究 本书特色 为了从根本上解救春秋末期人的生存危机,重整社会秩序和人生价值,老子以哲学的方式探究了人的生存问题,从人之生存的社会环境和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