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教育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个关键课题,如不考虑出洋留学和西方教育对中国之影响,便不能了解近代中国。在过往的研究中,留美教育运动常被简化为“归国留美学生”的历史,至于留美中国知识分子于海外的集体经验,则仍未获得充分的关注。本书所关注的正是20世纪上半叶留美学生与“基督教美国”相遇的历史,当中尤其着眼于一群于海外亲身经历现代基督教信仰的“留美青年”,他们坚持以基督教的信仰原则,作为衡量中国和世界变局的*高标准。往寻索现代信仰的历程中,他们有意识地选择了以上帝国为关键概念的社会福音;社会福音为留美青年提供了一种在历史中抵抗专权和寻求公义的批判性和公其性,并一直驱使他们对中国和世界的社会政治状况保持着深刻的醒觉。在太平洋彼岸,透过批判社会、政治和国际的非基督化秩序,留美青年冀盼在中国和世界实现一个真正民主的国度。
本书主要介绍自庚子赔款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期间留美中国学生的信仰状况。这些留美中国学生身兼双重身份:他们既是一名中国人,又是一名接受美国价值观的基督徒。同时,他们也肩负着双重使命:作为中国人,他们要振兴中华,使自己的国家摆脱贫穷落后的地位;而作为一名基督徒,他们又要把主的福音传播到中国,在中国建立起一个上帝的国度。在这种双重身份、双重使命的促使下,这些留美中国学生面对中国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所经历的种种事件(如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和判断。作者以此为切入点,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留美中国青年是如何兼顾这双重身份、双重使命的。通过对“北美基督教中国学生会”的研究,本书展现了大时代背景下中国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如晏阳初等)的困惑、奋斗和挣扎。
《留美青年的信仰追寻:北美中国基督教学生运动研究(1909-1951)》内容简介:留美教育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个关键课题,如不考虑出洋留学和西方教育对中国之影响,便不能了解近代中国。在过往的研究中,留美教育运动常被简化为“归国留美学生”的历史,至于留美中国知识分子于海外的集体经验,则仍未获得充分的关注。《留美青年的信仰追寻:北美中国基督教学生运动研究(1909-1951)》所关注的正是20世纪上半叶留美学生与“基督教美国”相遇的历史,当中尤其着眼于一群于海外亲身经历现代基督教信仰的“留美青年”,他们坚持以基督教的信仰原则,作为衡量中国和世界变局的*高标准。往寻索现代信仰的历程中,他们有意识地选择了以上帝国为关键概念的社会福音;社会福音为留美青年提供了一种在历史中抵抗专权和寻求公义的批判性和公其性,并一直驱使他们对中国和世界的社会政治状况保持着深刻的醒觉。在太平洋彼岸,透过批判社会、政治和国际的非基督化秩序,留美青年冀盼在中国和世界实现一个真正民主的国度。
插图:在导言中,蒋廷黻辛辣地指出,“文明人”(civilized man)常简单地将宗教指为迷信。可是,从西方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可以看出,宗教并没有因为人类的启蒙而消失,这说明宗教是人类天性上的需求。不过,宗教的外在形式却会随时代而改变。因此,中国人民现在所面对的并不是宗教应否存在的问题,而是该怎样改革宗教的外在形式。在《宗教的正面价值》一文中,蒋氏以欧美历史发展的过程为例,说明基督宗教是西方人追寻崇高理想最重要的精神源泉。他认为留美中国研究生过分地将生命学术化,这容易令人忽视科学与人生之间存在的价值裂缝。这道裂缝需要由宗教来填补,而基督宗教可以充当这个角色。面对五四时期科学与宗教、理性与迷信的二元对立思想,蒋廷黻一方面引导中国学生重新思考宗教作为一种精神价值在历史中长期存在的原因;另一方面,他亦尝试指出科学的追求并不能满足人类整体上的需要。在《宗教与道德》与《宗教与美育》两篇文章中,蒋廷黻尝试处理宗教与其他价值之间的分别。首先,他强调宗教并不等同于道德。每一个宗教都有自身的道德规范,这些道德规范亦表达了创教者所订定的最高道德标准。但是,不同的宗教体系在历史中却有不同的适应力,美国基督教社会化(socialize Christianity)的意思就是基督教随着社会道德理想的更新而进行自我调适。因此,宗教领袖的其中一个任务就是需要留意道德的演进问题。相对于中国的儒、释、道三家,蒋氏认为基督教更能为中国产生道德更新力量。1895年,W.S.C.F.正式成立,普世基督教学生事业被视作世界归主的首要任务。穆德(John R.Mort)SX)白,W.S.C.F.是继耶稣会后又一次以知识分子为目标的宣教策略。1896年,中国基督教学生青年会协会(当时称为“中国学塾基督幼徒会”)正式加入同盟成为其会员,中国青年会的学生事业便成为普世基督教学生运动的重要工作之一。 由于清末民初兴起的留学潮,北美协会开始将部分精神投注于发展海外的中国青年会运动。1909年,C.S.C.A.正式成立,这不仅是青年会运动在留美教育运动中的一段历史插曲,更是考察留美中国基督徒群体如何寻索和实践基督教信仰价值的一条历史主线。本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将重点交代C.S.C.A.的创会背景和初期发展。对该组织历史考察的意义不仅在于填补一段历史空白,也旨在说明基督教信仰价值如何凝聚和模塑留学生群体,以及这一群体在怎样的历史处境中投
梁冠霆,2002年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甲级荣誉毕业,2004年及2008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分获文学硕士及哲学博士学位,现为该系名誉副研究员,并任职于香港基道出版社,近期主要研究兴趣为香港基督教出版史。
孟子与万章 南怀瑾 讲述 本书特色 南怀瑾先生曾于1976年应台湾《青年战士报》之邀公开讲解《孟子》。因缘境遇波折,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南先生关于《孟子》的全部讲...
如何修证佛法 本书特色 本书是南怀瑾教授*重要著述之一,对实际学佛修证的步骤,有精辟的讲解及具体的指引,是绝对的过来人语。.本书所收作品涉及面广,较全面地反映了...
黄侃曾对弟子陆宗达说:“记日记是很好的方法,既可留下心得,又能锻炼手笔。”黄侃作为一位经学大师、现代语言学大师,他的日记
南华真经释义-(上.下册) 本书特色《南华真经释义(上下)》也即《庄子》一书。《南华真经》是以“齐物论”为理论基础,以超脱五浊对大道真心的障蔽为修证次第,全面阐...
西方科学主义思潮的历史轨迹-以科学统一为研究视角 内容简介 科学主义既是一种理智现象,又是一种社会和历史现象。作为哲学信条的科学主义和作为社会思潮的科学主义,在...
知识·信念与自然主义 内容简介 《知识信念与自然主义》共收录了20篇论文,是直接针对普兰丁格的,其中论题较为集中的,是对于普兰丁格的反自然主义的科学观的表述与讨...
三教九流——心解论经 内容简介 《论语》一书,共二十篇,均以前首句前二或者三字命名,约二万余字。反映了孔子的克己复礼、修养仁德从而成就圣贤君子的思想,反映了为政...
蜜蜂的寓言-(全两卷) 本书特色 本书开创了自由市场经济的先河,是斯密《国富论》的理论先导,对于整个西方伦理学及人性论假设也有极大冲击。蜜蜂的寓言-(全两卷) ...
美学是什么-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 本书特色 所谓审美活动的真谛——审美活动和作为其理论形态的美学,蕴含了一种平等的对话理念。美学不是颐使气指的专断知识,也不是专家...
《周易》与养生 本书特色本书分析了《周易》阴阳、气论、感通等思想对中国养生学的重要影响,并以气功等实际功法为例,具体展现了两者之间的深刻联系。更为重要的是,作者...
南怀瑾的16堂智慧课 本书特色 南怀瑾先生曾说:“人生有三个基本错误不能犯,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无论是做人...
这本书对《周易》的版本流传、理解《周易》的方法以及《周易》中卜筮的具体过程、卦象的来历、各卦的地位都作了深入浅出的介绍。
庄子的快活-[最新修订本] 本书特色 以庄子的思想解读当今社会,庄子的快活,王蒙的道理。《庄子》外篇个性化解读,社会俗事都染上庄子的逍遥、王蒙的思辨,富有超越时...
禅典今品 内容简介 禅作为独特的东方文化蕴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禅,以其玄奥而质朴的人生智能,出神入化,魅力无穷……数千年来,面对这座奇光异彩的精神殿堂,追随...
中国哲学简史 本书特色 《中国哲学简史》是一本享誉中外、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哲学名著,也是一部中国学术的超级畅销书。它是根据一代哲人冯友兰在美国的讲稿整理而成的,...
圣雄箴言录 本书特色 甘地是一个广受争议的人物,是一个被神化了的备受尊敬的圣人。在工业文明充斥,血腥、暴力横行的世纪里,甘地仍然是为数不多的伟人之一。他的思想、...
玩儿去 本书特色 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有时候,“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这是一本赏心悦...
钱大昕小学研究 本书特色 李爱国所著的《钱大昕小学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章阐述钱大昕的生平及其著述,这是明其学术渊源,搜集材料的基础。第二章研究钱大昕的文字学...
《儒家主体精神探索:丁为祥学术论集》 本书特色 这里所选的十五篇文章,主要通过主体生存实践的视角,对儒学之发展历史进行了“点”式的解剖。...
康德的这本小书,中译本在世已有十多年了,今天之所以还要再版,我相民主要还不是因为康德是世界级的名人,而是由于书里面所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