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能解语:美丽寓意的天机神会》:民俗是玩出来的,民俗是世界的色彩,是装饰世界的红花和绿叶。古人暇伴诗书通世晓,闲看花鸟会天机,古人逍遥山水,天人合一,植物寄情,动物寓意;古人节庆狂欢,讲吉祥的话儿:古人拜神祈祷,烧纸马贴年画,皆为无益之事:古人『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花能解语:美丽寓意的天机神会》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的花品寓意进行解读,如牡丹花,不仅对其植物学的生长特点进行介绍,还对其在民间传说和经典文学中的相关情节进行描述,对其在民间绘画中的表现进行描绘,对其从美学、民俗学、心理学、艺术学、社会学等诸多视角进行立体透视。
插图:古代赏花文化谈到中国花文化,不能不谈及中国古代的赏花理论。中国古代的赏花理论认为,花有韵味,有情感,有风骨,有精神。可赏之花或淡雅、清秀,或富丽、凝重,或端庄、典雅,或潇洒、飘逸,或含蓄、温婉,或豪放、雄奇,不同的花各有其独具的风韵。如荷花清丽秀雅,牡丹雍容华贵、富丽典雅。文竹体态轻盈,给人以文雅潇洒的感觉。含笑花花苞含而不放,予人以含蓄蕴藉的印象。梅花疏枝横斜者清雅,老干遒曲刚劲者古雅。菊花性耐霜寒,清芬宜人,可谓坚贞高雅。水仙,青葱挺秀,幽芳四溢,极为娟丽素雅。在赏花文化者的眼中,每一种花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活色生香、灵秀妩媚,有的娇姿丽色、风度翩翩。就是同一种花,不同时间也有不同的风韵,随环境、季节、天气的变化而变化。而花所处的环境不同,也有不同的风姿,根据烟云、雾霭、朝暮、阴晴、风雨、霜雪、虹霓等自然条件和环境的不同,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风采,给人新鲜奇妙的美感。中国古代赏花文化往往体现在古代诗词中,如宋代郑刚中《题异香花俗呼指甲花》中写道:“小比木犀无蕴藉,轻黄碎蕊乱交加。邦人不解听谁说,一地再为指甲花。”可以说,每一首咏花的古诗都是一个赏花的审美角度。在中国古代的赏花理论著作中,《梅品》代表了中国赏花理论的精髓。《梅品》将人们观赏的梅著大致分为村梅、园梅、盆梅、瓶梅四类。村梅是山村野外零星独生的梅树,它崖头俯探,水畔横倚,自然生发未经修剪,具有一种纯天然的美。古人踏雪寻梅,多数寻觅的是这种梅树。陆游《卜算子》词中有“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所写的正是这种意境。园梅是花园中之梅。人们辟地建园,逶迤数里,繁花千树,花开时如霞似雾,远近飘香,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香雪海”。《梅品》中所论的梅应为园梅。作者在序言中说:他先得荒圃一处,内有古梅数十株,后又辟地10亩,陆续移栽了江梅、缃梅、红梅共三百余株,并构堂、建轩、筑径、开涧,在堂轩之上缀以楹联、匾额,使小艇游巡于溪涧……这当然是一所经过精心策划而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梅园了。清朝康熙帝有“缤纷开万树,相对惬良辰”诗句咏邓尉之梅,近代文人林纾有一篇散文《记超山梅花》,写得情景交融,都是描述园梅的。植于盆景之中的梅花盆景,就是盆梅。这种盆梅,全按人的意愿,修剪捆扎成型,虽百年老桩亦可缩龙成寸,陈列于几案之上,供人朝夕赏玩。但往往有人为造作、尽失天真的弊病。清人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描写因匠人之过分造作而成病梅的情况,虽属托物喻人、借梅讽世,然而其见解用之于艺梅,也正合复归自然之道。围绕瓶梅,中国古人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花卉审美经验,如梅花插瓶宜古、宜拙、宜疏、宜斜,当选单一品种,如能与瓶及放置之环境调和尤妙。瓶梅为插花艺术的一类,瓶梅插花有其特定的审美要求。梅品有两个寓意,一是品梅,二是表示梅的品位。品字,是品味、品赏的意思。既是品赏,必有高下优劣的评判,也有品者的主观审美趣味和素养。《梅品》首先指出最适合参与赏梅活动的人有:林间吹笛者、膝上横琴者、石枰下棋者、扫雪煎茶者、美人淡妆簪戴者等,可以看出,上述这一人群,多属知识阶层,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在品者中,作者嘉许的人和事是:王公旦夕留盼,诗人搁笔评量,妙伎淡妆雅歌等,王公显贵是社会上层,诗人是名士文人,歌伎是有一定技艺的艺人。而憎嫉的人有:丑妇、俗子、庸僧、猥妓、奸鄙的主人、暴发户等,这是一群粗俗的下等人,或为附庸风雅的有钱人,他们往往在赏花时张挂上红色的帷幕,在花径里喝道行车,使乐人吹拉弹唱,这类人自然不能真正去欣赏梅花的高雅风韵。作者还描绘了花树之巅缀以铃索,微风徐来之际,铃声叮叮作响,有如闻天乐之妙趣。反之,生长在简陋巷陌和污浊水沟边的梅,树下有动物粪便,枝上晾晒衣物,这一类梅树便失去了品赏的意义了。《梅品》对审美环境尤为注重,从天到地一一列举。《梅品》认为,淡淡的阴、微微的雪、轻轻的烟、薄薄的寒、细细的雨和清晨的旭日、傍晚的落霞还有明朗的夜月,这些才是赏梅的最佳环境因素。反之,如狂风暴雨、烈日苦寒就绝非赏梅的适宜环境了。对梅林周边的环境事物也十分讲究,如清溪畔、小桥边、竹旁松下、明窗疏篱,这些都给赏梅配上了优美的环境烘托。作者厌恶赏花时在树头张挂起有色的屏幕,随便在树枝上晾晒衣物,树下堆有污秽之物等,认为这只能有损人们的审美情绪。《梅品》中要求梅树的品种丰富多样,花色红白相间,深浅有变化,栽植得疏密有致,成行者有序列之美,散植者有自然之趣。树龄上讲求有绿苔纷披的古树,也要有烟尘不染的新株,这样能使人在领略到苍老古拙的韵味的同时,又能感受到一种健壮清新、蓬勃向上的精神。
沈泓,曾是军人,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作协会员。在海内外200多家报刊发表作品1000多万字,5篇报告文学在全国性评奖中获一二等奖,出版过长篇小说《深圳闲人》、长篇报告文学《沈泓婚恋书系》5部、《寻找逝去的年画丛书》9部、《中国民俗文化丛书》6部、《收藏创富丛书》7部、《中国民间收藏智库丛书》4部、《宝石鉴赏与收藏丛书》5部、《新收藏品投资指导丛书》10部等系列丛书和个人专著50多部,著作入选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等国际书展。
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吴宓:理想的使者 内容简介 吴宓以诗人兼学人,留学美国,游学西欧,以外语讲授西洋文学却酷爱中国古诗,在五四新文化运动风行南北时创办、《学衡...
胡说老北京 本书特色 《“胡”说老北京》是老北京作者胡少奎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完成的自绘的插图和自书的40几篇文稿。书中的文字都是写的一些老北京民俗掌故,人们喜...
历史语言学和语言演变(西方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视野) 本书特色 语言在时间—空间的维度中变化。历史语言学是一门工艺,是语言学家在演变的结果上...
齐如山作品系列:谚语录 本书特色 谚语,“国民心理中的经典,国民心理中的信条,国民心理中的格言”,他留下了两种谚语录,总计一千八...
季羡林谈翻译:典藏本 本书特色 季羡林先生不仅是我国的著名学者,而且是大翻译家。他精通多种外语,译著丰富,在长期的翻译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很多独到而...
文化产业漫谈 本书特色 在我国,文化产业是一新兴产业,但其发展势头迅猛,截止2012年年底,我国文化产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8.5%。朱东亮所...
被阉割的文明-闲话中国古代缠足与宫刑 内容简介 因身为一国之君的李后主在宫中创行缠足,李后主的词更为人所稔知,所以考证缠足的人,都把这件事推到李后主头上,何况李...
创意中国 本书特色 与数字技术相关的动漫、网游等产业可能会成为中国创意产业的切入点,成为中国各大城市发展创意产业的突破口。而影视、广播、出版等在内的传媒产业也开...
现代汉语粘合式结构范畴化研究 本书特色 《现代汉语粘合式结构范畴化研究》是由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汉语粘合式结构范畴化研究 内容简介 在考察过程中,作者将粘...
国学常识全知道-白金升级插图本 本书特色 《国学常识全知道(白金升级插图版)》史上*强国学知识大百科全书!《国学常识全知道(白金升级插图版)》迄今*全面、系统、...
声律启蒙-国学经典启蒙读本 本书特色 《声律启蒙》成书于清代康熙年间,由曾担任过 岳麓书院山长的著名文人车万育(1632-1705年)编 纂而成。《声律启蒙》是...
中国古代杂技 本书特色 赵芳编著的这本《中国古代杂技》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艺术系列丛书之一。全书共分六章,首先追溯了杂技的起源,然后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先秦至近现代...
语言与文化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讲授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介绍中西文化的主要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英汉两种语言及其运用的影响,阐述中西文化、风俗习惯在英汉两种语...
比萨-吃的全球史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描述了过去两百年间比萨经历的种种演变。这种那不勒斯地区穷人吃的下等食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因为观光及移民潮而扩散至意大利其...
世界文明史 本书特色 文明时代作为社会发展到一个较高级阶段的产物,曹顺仙编著的《世界文明史》以城市、阶级和国家等要素的产生作为文明的起点。对文明进程的划分,主要...
语言与文化-大家小书 本书特色 大家写给大家看的书。阅读大家经典,感受大家风范,普及大家知识,传承大家文化。语言与文化-大家小书 内容简介 《语言与文化》是一位...
外国习俗丛书:老挝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风土篇、民俗篇两部分,涉及老挝习俗的方方面面,既有文献资料,又有实地考察,主要内容有:风土篇——山川、气候、通道、物产、地...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陈明远的文集-一 本书特色 自由独立的经济生活构成了自由思想与独立人格之坚强后盾和实际保障。于是,文化人方能成为启蒙运动中传播和创新现代化知识...
文言常用虚词通解:虚词图解 用法溯源 用法表解 用法辨析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部实用性、学术性兼备的文言虚词专著。选收了文言常用虚词122个,每个虚词独立成篇,每...
相扑 本书特色 《相扑》:如同日本社会的其他现象,明治维新之后,相扑也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一场大变革。当时的相扑活动受“西风”影响曾一度不景气,这种现象直到中日甲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