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的生命历程中,没有比家庭、家族更重要的东西了,生儿育
女以延续家族在历史长河中绵绵不断的存在,就成为家庭和家族成员关心
的焦点。育儿习俗包括孩童成长过程中一系列的灵物崇拜和镇鬼祛病的辟
邪行为、护儿的宗教仪式、护理婴幼儿的科学做法、教育儿童的内容和措
施、儿童游戏等等。
《育儿民俗》由万建中编著,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
《育儿民俗》向您介绍了有关民间育儿民俗的内容。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
万建中编著的《育儿民俗》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护儿神崇拜、呵护婴孩的方式、庆贺礼仪、祛病消灾巫术、护儿宗教仪式、起居料理、儿童教育、儿童游戏、儿童节日等内容。
二、呵护婴孩的方式 为祛病除灾,民间流传着一些呵护婴孩的手段。今天,当我们用科学的观点来看待这些行为时,当然会觉得可笑。但这些行为在我国历史上确实存在过,乃至现在仍流传在某些落后的边远地区和迷信的人群当中。对此,我们必须进行科学的分析,探讨其所具有的文化意义。 1.认干爹干妈 认干爹干妈是小儿护生纳吉的手段之一。所谓认干爹干妈,是由于某种原因,拜人为干父母,以利于小孩的成长。为婴孩拜认干亲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怕孩子娇贵难以养活,或是以前生子夭折,怕自己命中无子,借拜干亲来保住孩子;二是孩子命相强硬,克父克母,借拜认干亲来转移命相,以求上下和睦、家道昌盛。由拜认干亲而结成的亲属关系有的是永久性的,双方终身保有结亲关系;有的是临时性的,多则三五年,少则匆匆一晤,然后各走一方互不相干。拜认的对象或为成年人,或为孩子,或为实物,甚至非人非物的鬼。 认干爹干妈的风俗遍及全国,但称谓不一。北方叫认干爹干妈,江南则称之为 “认寄父寄母”,又称为“拜过房爷”、“过房娘”。儿女多的人,或是贫寒的人,往往是小孩拜义父义母的对象。人们普遍认为儿女成群的人家,孩子就像成群的动物一样容易长大;家境贫寒的儿童不娇贵、抵抗力强反而容易成长。此外,有些地方会拜乞妇、鬼神,甚至于拜畜禽和没有生命的树木、石头为干父母,以此乞求孩子平安长大成人。 认干爹干妈的礼节习俗各地不尽相同。有上门拜认,即婴儿的父母备好认亲礼品,携带小儿前往要拜认的人家认亲。认亲后干亲要回礼,并给孩子按自己家的排行取名。有的不仅要更名,还要换姓。以后,每逢节日,孩子的生身父母,要替孩子送礼给干亲,干亲也要送孩子衣帽饮食等。旧时杭州的此种关系以三年为满。有的地方拜认干亲还要举行一套巫术意味甚浓的仪式。如山东临朐认干娘必须找一个属相对、子女多的妇女。要给干娘做一条肥单裤,用红布写一张文书,在院里焚上香,递上文书,将小孩从干娘的裤裆里漏下来,表示是自己亲生的。而胶东地区是给干娘做一条肥大的开裆裤,让小孩从裤裆穿过,说明是干娘所生。这样认的干亲要比不从裤裆穿过者亲得多。(山曼等著:《山东民俗》)所以认干亲一般选命相好、子女多、品行端正的人。不过有的地方却专门找有残疾子女的人去拜认,俗信以为上天已惩罚这家人了,小孩认他们为干亲,以后定会平安无事了。 旧时汉族有用闯保爷为婴儿治病的习俗。某家小孩爱哭、不吃奶,三天两头生病,且又渐渐消瘦等,经“送鬼”办法不见效后,其父母则做酒菜,拿到三岔路口放着,等候路上行人闯席,谓之“闯保爷”。闯席的人,不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或者是贫是富,只要闯了席,都有权当保爷或保娘,闯席者非但不会拒绝,反而乐意应邀入席,举杯畅饮。饮毕,便从荷包中掏出一元半块的银元送给“干儿”,同时给干儿取名。如闯席者身无半文,女性则赠首饰,男子可赠头帕或布扣等。临别时,由闯席者搛一块肉喂小孩。据说,闯了保爷,孩子再也不生病了。这种习俗源于对婴儿保护神的原始崇拜,后世将对神的崇拜传到现在的人事上,视有缘闯席的人为婴儿保护人。 认干爹干妈的风俗在杭州也颇为盛行。一般是由孩子亲生父母准备十碗素菜,带着孩子前往受寄的人家斋供王母寿星,并给孩子的干父母送些糕、面、鞋袜等物,另外还要预备一桌丰盛的宴席和香椿等,带孩子祭扫干父母的祖先。干子女认干父母后,要改换干父的姓氏。干父母要给他取名,将干子女视做亲生子女,并用金银锁片等物,放在所取名字的纸上,名为 “压帖”。干父母送给干儿女的见面礼,有衣、帽、鞋、袜等物,其中必有包袱、领巾、兜肚,谐音“包领大”。拜过寄父寄母后,三年内,干儿女逢年过节都要给干父母送礼。(郑晓江、万建中主编:《中国生育文化大观》) 在浙江有的妇女怀了孕就算命。肚子里的孩子生肖八字如何,是否有与父母等家里亲人冲克等不吉利之事,如有,生下来时母亲**眼不准看小孩,小孩也不准**眼见娘,立即把小孩抱走,抱到生肖时辰相合的夫妇家去寄养三天,拜他们为爹娘。有的只认爹,或只认娘,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认爹娘要举行认拜仪式和手续:双方选好日期,小孩家要把鸡、肉、鱼、酒送到义父母家去,当天午时三刻,摆起香火,在义父母祖辈灵牌前举行义祭义拜仪式,由义父母抱着小孩向祖宗跪下三拜,表示在他们门下又添了一“丁”。然后再让义父母坐在上面,其亲生母亲抱着自己的小孩对他们拜三拜。从此,小孩叫他们为爹妈,而叫亲生母亲为“婶婶”、“姐姐”,叫父亲为 “叔叔”、“哥哥”,不准叫爸妈。仪式完后,义父母要给小孩换上一套新衣服,把鸡蛋、方糕、蔗酥、粽子、馒头等送到小孩家去。这些礼品隔壁邻居、亲朋好友每家送一份。目的使别人知道小孩的真父母是谁,以扩大影响。富裕人家还要摆酒请客。这样做以后,孩子与父母就不会有冲犯,否则要么孩子死去,要么父母死去,会多灾多难。从此,两家逢年过节都要互送礼,特别是在小孩满月、周岁、结婚、生孩子等喜庆之日,义父母都要准备好礼品送去庆贺。小孩长大成人结婚时,新郎新娘要先拜过义父母,后拜亲父母。(陈允金:《浙江义乌山区生养习俗与禁忌》) 安徽寿县认干父的习俗与其他地方不一样。当地称认干父母为认干爷,且不能只认一个人为干父,而是必须认八个人为干爷。当认满八个人时,这八个干父凑钱为干儿子订制一个项锁圈,给小孩戴在脖子上,俗称锁关。到孩子满十二岁以后,八个干父再为孩子开锁,取下项锁圈,俗称开关。一锁一开,孩子便可以全身无病。 认寄娘,是粤北农村的一种传统习俗。当孩子出生以后,其父母为预卜孩子的命运如何或是将来能否长成,就要给孩子排八字,看是否与父母的八字相合。如果是相克,即要另寄父母荫护,也有的按照五行缺什么就投寄什么,如投寄石山、柏树、桐子树、牛栏、鸡笼、马圈等,寓意为像松柏、石山、牛马那样体魄健壮,长命富贵。 在认干父母的习俗中,还有拜鬼神为干父母的习俗。清朝末年,杭州流行寄子给鬼神的习俗,而且往往不寄给喜神,而是寄给武林门外马塍庙的无常鬼,孩子称之胡阿爹、胡干爹。具体寄法是,家长做一件新白布长衫,用烧饼、烧酒、香烛、银锭等物供奉鬼神后焚烧。该庙和尚则代鬼神为孩子取名,家长用一张红纸写寄名符宝等字样,带回家贴在大门外。每年七月,孩子的父母还要抱小孩前往庙中拜胡阿爹的生日,直至十六岁长大成人后才终止。福建也有拜鬼神为干爷的习俗。福建人崇拜长爷、矮爷即黑白无常鬼,所以福建人生孩子后,往往拜长爷为干爷。江苏黄渡镇妇女为求得送子观音的庇护,生了儿子后须拜观音为干娘。史载:“青浦黄渡镇妇女之无子者,必往镇东祖师堂之送子观音前。烧香告祷,并暗中将送子观音之绣花鞋偷去一只,云即能生子。惟生子以后,须寄与送子观音为干儿子也。”(《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三) 此外,民间还有拜樟树、石头为娘,拜牲畜为干亲的奇俗。云南镇雄县“儿女稀少的人家,多数都将小儿寄拜他人,抱给他人为子。有的则在溪边搭桥闯拜**过路者,若**来者是狗,也须把孩子寄拜给狗”。(新编《镇雄县志?社会志》)四川沪县还有使儿女拜公鸡做保爷保娘的奇异风俗。在浙江义乌南乡山区盛行小孩刚生下就认家畜为爹娘的习俗。如有的妇女生了**、二胎都不能养活,在下次临产时先祭拜猪栏土地菩萨或牛栏神爷,拜认它们为孩子的父母。在猪栏或牛栏甚至狗窝里准备好脚盆、小孩衣服等东西。孩子生下来后,接生员就把小孩用畚斗畚到猪栏里去洗,穿好衣服,抱着他拜过再出来,因此有的小孩名字就叫“小猪”、“猪弟”,畚到牛栏里生的就叫“牛栏”、“小牛”、“‘牛弟”等,也有拜狗为娘的就叫“小狗”之类。这象征着如同狗、牛、猪一样好生好养,无病无灾,像牛猪一样强壮。牛神爷和猪栏土地会保佑他快快成长。
《新华字典》错在哪里 目录 **章 关于《新华字典》中的标点符号第二章 关于《新华字典》中的义项第三章 关于《新华字典》中的例证第四章 关于《新华字典》中的字头...
近代思想文化论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专题文集 本书特色 《近代思想文化论集》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专题文集之一,收入作者耿云志关于近代思想与文化研究的论文...
中华文明史(全10册精)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由装帧设计家张志伟设计,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担纲顾问,百余名专家和学者,跨越数十个专...
《新中国城市化政策演化进程与评价研究(1949-2014)》内容简介:本书聚焦中国城市化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相关政
现代汉语粘合式结构范畴化研究 本书特色 《现代汉语粘合式结构范畴化研究》是由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汉语粘合式结构范畴化研究 内容简介 在考察过程中,作者将粘...
《月冈芳年:月百姿》内容简介:这本书是最后的浮世绘大师月冈芳年最后的杰作。他从中国、日本的神话及历史故事中寻找灵感,把辉夜
睿思录-中国传统文化解惑选粹 本书特色 该书汇集了现实社会政治、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常见的1200多个需要解答的问题,按照修、齐、治、平的编著思路,归门...
“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所载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之经典作为源头活水。“经典”不仅构成民族之传统,而且提供给全人类以无限...
蒙以养正泽后世:王阳明与王氏家风 本书特色 本书为“名人家风丛书”之一本,重点介绍了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的家族历史以及形成了的王氏家风,重点介绍心学大师王阳明在家...
那些医生救不了或放弃的人,其实还有机会活下来!葛森博士的女儿夏绿蒂.葛森和资深医疗记者莫顿.沃克所共同记录的《救命圣经.葛森疗法》,除了延续葛森博士的基 础方针...
50000词现代汉语词典-全新版 本书特色 《50000词现代汉语词典(全新版)》是一部适合学生、教师及学生家长使用的中型语文词典。以收录现代汉语词语为...
语法理论 内容简介 解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语言学家们对汉语语法的研究已经有了巨大的成就。我们不但编有许多汉语语法教材之类的书籍,同时也就某些汉语语法的理论...
国术名人录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大祥子、于五、尹德安、仇不同、孔瞎子、王教师、王瑞伯、王武师等108位武术界名人,并附录了国术从谈;国术中之精神学。国术名人录 ...
南方丝绸之路研究论集 内容简介 丝绸之路这个名称,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yon Richthofen)于1877年提出的,用以指称中国丝绸西运罗马的交通道...
《东坡集》内容简介:本书依《东坡集》南宋杭州刻本残卷为底本,以《东坡后集》补充篇目。参照元刻本《东坡乐府》以及《东坡乐府笺
《啤酒原来是这么回事儿》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本针对啤酒入门爱好者所作的书籍,讲述了啤酒酒厂成立的历史、酿制啤酒的各种技术和传
《地狱之行(1914-1949)》内容简介:20世纪初,欧洲歌舞升平。突然,拿破仑战争之后雄踞文明之巅近百年的欧洲落入野蛮的深渊。在文
失落的文明:远古文明发现之旅 本书特色 《失落的文明:远古文明发现之旅》一书以考古发掘为切入点,以大量的研究文献为基础,从广阔的人文视角出发,对两河文明、古埃及...
散杂居民族调查:现状与需求 目录 中国散杂居少数民族发展现状与需求研究综合报告**部分 城市流动人口调查西宁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现状与需求——城东区富强巷调查兰州...
云南云-邬雅公主-中国民俗探略 本书特色 《云南云(共2册)》包括《邬雅公主》和《中国民俗探略》两部。魏光邺所著的《中国民俗探略》为岁时节庆和婚俗、丧俗等理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