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十年(政治篇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1911-1921)》内容
1911—1921年的民初十年,帝制终结,共和初始,革命党、保皇党、北洋军阀、西方列强,争相粉墨登场,将共和与专制、国家独立与列强干涉间的激烈角逐、反复争夺,展现得叫人惊心动魄,堪称一部中华民族的心灵史。
《纽约时报》将目光紧紧追随着这个老旧帝国,客观记录了它告别帝制走向共和的艰难转身,为其做了一份很有价值的第三方记录。其中有对历史的还原,也有对百年后中国的预言。
《共和十年(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1911-1921)》(作者郑曦原)分为政治篇与社会篇两册。
《共和十年(政治篇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1911-1921)》为其中“政治篇”。
《共和十年(政治篇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1911-1921)》收录**篇民国初创-第三篇维护国权内容。
《共和十年(社会篇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1911-1921)》内容:
1911—1921年的民初十年,帝制终结,共和初始,革命党、保皇党、北洋军阀、西方列强,争相粉墨登场,将共和与专制、国家独立与列强干涉间的激烈角逐、反复争夺,展现得叫人惊心动魄,堪称一部中华民族的心灵史。
《纽约时报》将目光紧紧追随着这个老旧帝国,客观记录了它告别帝制走向共和的艰难转身,为其做了一份很有价值的第三方记录。其中有对历史的还原,也有对百年后中国的预言。
《共和十年(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1911-1921)》(作者郑曦原)分为政治篇与社会篇两册。
《共和十年(社会篇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1911-1921)》为其中“社会篇”。
《共和十年(社会篇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1911-1921)》收录第四篇西风东渐-第七篇民生世相内容。
《共和十年(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1911-1921)》(作者郑曦原)为《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的姊妹篇,时间上与其相承续,系《纽约时报》1911年10月至1921年12月间对华报道的选编。 1911年,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帝制终结。之后十年,共和制在动荡中初具形式,列强环伺的局面依旧,社会生活中西风东渐,中国被日渐引入世界政治和经济体系中,构成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危机与希望的时代。 入选本书的《纽约时报》200多篇报道,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生等角度,对中国这十年进行了全面的报道,其内容之丰富、涉及面之广、系列报道之深入。令人惊叹。以西方人的眼光,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进行了分析,对其未来做了预测,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视角,从这里读者可看到历史的另一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近百年后回眸历史,给人很多启示。 《共和十年(政治篇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1911-1921)》为其中“政治篇”。
《共和十年(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1911-1921)》(作者郑曦原)为《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的姊妹篇,时间上与其相承续,系《纽约时报》1911年10月至1921年12月间对华报道的选编。 1911年,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帝制终结。之后十年,共和制在动荡中初具形式,列强环伺的局面依旧,社会生活中西风东渐,中国被日渐引入世界政治和经济体系中,构成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危机与希望的时代。 入选本书的《纽约时报》200多篇报道,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生等角度,对中国这十年进行了全面的报道,其内容之丰富、涉及面之广、系列报道之深入。令人惊叹。以西方人的眼光,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进行了分析,对其未来做了预测,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视角,从这里读者可看到历史的另一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近百年后回眸历史,给人很多启示。 《共和十年(社会篇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1911-1921)》为其中“社会篇”。
《共和十年(政治篇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1911-1921)》
“事实上,所有对其他肤色人种抱有同情心的外国人都已被中国人的可靠品质所打动,成为他们的好朋友。” “我们将中国的落后与悲惨命运归咎于文明的缺陷与落后制度,但其实这仅仅是因为这片限定面积的土地上有太多的人为了生存在挣扎。” “大多数中国人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上都是唯物主义者。然而,如果我们与中国人近距离地接触,就会理解这种功利主义并非是这个民族的特性。中国人也可以是崇高的理想主义者。” “中国有西方无法比拟的庞大贫困人口。对于他们而言,人生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在夹缝中求生存。” “给中国带来*大影响的西方事物是圣经、煤油和香烟。” “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认为,由于心理、历史或是环境差异,中国人应隔绝于世界思想潮流之外。中国人的命运就是西方人的命运。” “在中国,妇女现在*需要的不是社会和商业地位,而是改善她们为人妻子和为人女儿的地位”;“值得重视的是,自从中国人将女性的脚和思想禁锢起来以后,中国就再也没有诞生过一位伟大的男性”;“随着时代进步,中国家庭中男权至上的风气也有所减弱”;“我问一位熟知东西方文化的中国女士,‘什么时候中国母亲才会允许自己的女儿傍晚与大学男生们一同驾车出游呢?’她的回答像一道闪电震惊了我,‘再过一百年’。” 罗斯教授详细描述了中国人在历史上取得的非凡成就。他举长城为例, “毫无疑问,这是人类历史上*宏伟壮观的手工建筑成就。在这巨大的建筑面前,我们引以为自豪的铁路和隧道简单得就像七个小矮人。除了埃及金字塔与巴拿马运河外,世界上再无其他事物能够与之相提并论。每 50英里长城所用的砖石,就能够砌起一座胡夫金字塔(Cheops,基奥普斯,即胡夫的希腊名。译注),而长城至少有1700英里长!……幸好佛教和喇嘛们消解了蒙古人的万丈豪气,长城才没用得上。” 然而,罗斯教授认为,尽管古代中国的辉煌成就逐渐消散,中国人也慢慢失去祖先的英勇气概,但他们仍比白人有更强大的生命力。他为这一判断给出了一个全新而有说服力的理由。“西方出生的每10个婴儿中,通常*弱的3个会夭折。而在中国出生的每10个婴儿中,除了*弱的3 个外,另外可能还会有5个夭折。这是因为中国婴儿面对的是更残酷的生存环境。如果说白人婴儿与黄种人婴儿在出生时的体质差不多,那么*后幸存下来的2个中国孩子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会强于那7个存活下来的白人孩子。因为那7个白人孩子中,有5个由于比另外两个生存能力要差,在中国恶劣的环境下根本无法存活下去。这2个幸存下来的中国孩子会将他们强壮的生命力遗传给下一代,而下一代人同样要经受这样苛刻的筛选,同样2/10的存活率将使下一代孩子的生命力更加顽强。生活在西方的白人,好几代以来都享有充足的生存空间、消费品、医药和卫生知识,新生婴儿的优胜劣汰远不如中国那样残酷和严峻。因此,我们有理由预见,未来中国人将会比西方人更有生命力。” “过去一两个世纪以来,西方人的生存技能提高,而为生存打拼的劲头也松懈了下来。这是否促使我们的体质明显改善呢?为查明这一点,我仔细询问了在中国不同地区的教会医院里工作的33位西方医生。” “其中,只有在青岛的一位德国医生认为,中国病人的体质并未胜于白人。他说,中国人不太容易受伤,没那么愿意接受治疗,对于疼痛的忍耐力并不强过他原来在图林根治疗过的那些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德国农民。另外3位在中国行医时间超过25年的医生发现,黄种人和白人的身体素质并无差异。我猜想,这些医生作为医学院学生在自己国家的短期行医经历已在他们的头脑中淡去,也无从对这两个人种进行比较了。另外有2名医生在我询问下承认,中国人耐高烧的能力很强,而且他们能在血液中毒后康复,而白人往往就此丧命。” “其余29名医生都肯定地表示,中国人的体格有这样或那样强于自己国家人民的方面。在接受外科手术方面,一位英国医生说出了大家普遍认同的观点,‘中国人术后恢复能力都非常好。’医生们都发现,中国病人在手术中很少出现休克。在医疗器械简陋、消毒条件差的小医院里,中国人的重伤治愈率与西方设备精良、全面消毒的大医院一样高。福州的金尼尔医生刚从德国家中休假回来后,他在治疗一名手上泼有冷凝剂的中国患者时,靠着中国助手的帮助和简陋的设备,竞能达到与柏林设备一流的范伯格曼医院治疗德国工匠时的同等效果。
医生们普遍认为,如果中国人与白人在同等医疗条件下进行大手术,那么中国人必然比白人恢复得快……” “医生们常将中国人非同寻常的抵抗力和复原能力归功于中国饮食习惯和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并否认黄种人有任何高于白人的生命力。另外一些在中国行医的外国医生则认为,恶劣的生存环境损害了中国人的体质。
但在同等条件下,黄种人比白人有更强的生存能力。” “我们完全可以从医生的言论中得出结论,中国人特殊的生命力至少可以部分地归结为长期严峻的优胜劣汰过程。而我们北欧祖先们在文明社会中从未曾经历过如此严峻的生存考验。这一物竞天择过程增强了中国人的康复能力、对传染病的抵抗力和适应恶劣环境的能力,而非体格、力量和能量方面。” 这种由于生存环境恶劣而衍生出的古怪能力,使得中国人在军队作战和劳动生产方面比白人更具优势。P7-9
郑曦原,1963年5月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先后就学于兰州大学、外交学院、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美国杜克大学公共政策管理学院。曾为新华社《经济世界》杂志特约撰稿人,参与策划CCTV多期电视节目,著有《中国远古文化》、《通向未来之路:与吉登斯对话》(与李方惠合著)。为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1984届选调生,曾志愿到地处秦岭深处的陇南乡村工作3年。热心社会公益和环境保护事业,是中国天然彩色棉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92年底,进入中国外交部,曾在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工作3年,现供职于外交部政策研究司。
解脱篇-苏子语典 本书特色 本书以中华书局《苏轼文集》(六册)、《苏轼诗集》(八册);语文出版社《三苏全书》(20册)为底本。以河北人民出版社《苏轼全集校注》(...
洪业论学集 内容简介 洪煨莲(1893.10.27-1980.12.23),原名业,字鹿岑,谱名正继,号煨莲,英文学名William。福建侯官(今闽侯)人。著名...
清史编年(全十二卷) 本书特色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历时二十年编撰的大型清史著作《清史编年》,共分十二卷,六百余万字。它采用编年体裁的形式,记述了自清军入关到清帝...
黄金时代的西班牙-(第2版) 本书特色 《黄金时代的西班牙(第2版)》论及的是西班牙15-18世纪“黄金时代”的史事。作者立足于丰富的史...
汉书 本书特色《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颜师古二度编撰,是中国**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
孟宪实读史漫记 内容简介 历史的天空是什么颜色?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历史的天空是自由的。在历史阳光的照射下,人人平等,没有人拥有特权。多少不可一世的帝王,只有...
本项研究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6年度重大研究项目帮助;受到香港AOE项目的经费支持;受到新鸿基地产郭氏基金、耶
文物史前史(彩色图文本) 内容简介 这部《文物中国史》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中国历史与考古的专家、学者们合作撰写的一部图文并茂的著作。设定的读者对象主要是正在学习...
台湾史-增订版 本书特色 《台湾史》较为完整、系统地介绍了1945年以前台湾地区历史的演变过程,对英国、美国、日本、沙俄、德国的侵台计划和事件,尤其是对日本当局...
权力无间道-九个帝国大佬的自白书 本书特色 图书卖点:1、 本书观察历史视觉独到,开创“**人称写史”的独特文体,令人耳目一新。2、 深入探询古代中国政治的潜规...
中国通史 本书特色《中国通史》是吕思勉先生*负盛名的史学代表作,分上、下两册。上册追本溯源地阐述了中国在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学术和民生民俗等方面的发展演变,...
过去的大学 本书特色 1.《过去的大学》是一本讲述民国教育的书,也是一本反思今日教育的书。只要中国的教育弊病还没解决,这本书就值得一读再读!2.《过去的大学》已...
正确认识新疆若干历史问题 本书特色 为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疆方略特别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
中国古史分期讨论的回顾与反思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四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社会史论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古史分期讨论、新中国建立至“文化大革命”爆发...
希特勒的兴亡 本书特色 写过希特勒传记的人有很多,但真正亲眼见过希特勒本人的却寥寥无几。193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时任哥伦比亚公司驻德记者、后来成为史学...
活着就为征服世界:蒙古帝国史 本书特色 《活着就为征服世界:蒙古帝国史》是关于欧亚大陆游牧民族三千年历史的经典作品。少年丧父的铁木真是怎么率领弱小的游牧民族,力...
《国家何以兴衰》内容简介: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国和西方在15世纪以后的经济发展历程上,呈现出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与现有研究中
拷问法国大革命 本书特色 长久以来,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一直被禁锢在意识形态的坚冰中:完全的赞美或彻底的憎恶成了看待它的两种思维定势,而关于它的神话则世代流传。半个...
《西南联大国史课》内容简介:本书主题为“国史课”。中国通史为西南联大通识教育的必修课。本书以时间为轴,由远及近,收录张荫麟
《变动时代的文化履迹》内容简介:中国近代以“变”著称,可以说是一个变动的时代。其最为显著的转变,自然是共和政体取代帝制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