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座大殿都是金銮宝殿,是皇权的象征。除大朝外,这里还是举行殿试的地方。原来殿试都在太和殿的廊庑举行,清代则主要在保和殿进行。所谓殿试,就是封建社会*高级的科举考试,属于国家大典,因而要在*高殿堂进行。
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大致分为三级。县级考取秀才称为进学,省级考取举人称为乡试,中央一级考取进士。中央级的考试分两次举行(两榜):秋季考试称为会试,考中则称贡士,在来年春天再参加殿试。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是统治阶级选拔、任用知识分子和培养官僚集团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则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因此在殿试中由皇帝亲自出题,提出有关当时政策和策略性的问题。应考者针对考题提出对策,叫做策论。
殿试实际是会试的复试,一般说来不会再有淘汰,只不过是经过皇帝亲自甄试后,重新安排一下名次而已。殿试结果通常在两三天后发榜。与考者分为三个等级:一甲为进士及第,照例只有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发榜前礼部官员会在保和殿唱名(宣布名次),然后捧黄榜率进士出东长安门。这些考中者从此跨入龙门,身价百倍,成为统治集团的成员。
科举考试是三年一科(例如乡试为子卯午酉,会试则错开一年为丑辰未戍)。一个读书人由童生、秀才、举人、贡士到成为进士,要经过层层筛选,只有极少数人能取得殿试资格。这一类由正途爬上来的士大夫,凭借这种资格,即可进入统治集团之中。
三殿还有一项重要用途——宴会。皇室每年要举行若干次宴会,按规模有所谓大宴、中宴、常宴、小宴之分。仅大宴一年就有三次固定的,即元旦、冬至和皇帝的生日。派将出征、宫殿落成、大封功臣等时候也常举行宴会。至于会武宴、恩荣宴、中秋、重阳、立春、端午以及接待使臣等宴会,更是名目繁多。在三殿举行的多是大宴,凡赐宴,文武官员以上及诸学士、武臣都督以上都坐在大殿里;经筵官、翰林讲读、尚宝司卿、六科给事中及文臣五品堂上官、武臣都督指挥以上官则坐在中左、中右门出;而翰林院、中书舍人,左右春坊、御史、钦天监、太医院、鸿胪寺官及五品以上官员就坐在丹墀(殿前的台阶)上。
明代政府有一个庞大的官僚集团,三殿及所属宫门容纳不下这么多人。赐宴之日,官阶较低俸禄微薄的官员无法全部列席,就发放节钱代替。这样大的宴会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但从明代光禄寺(专门供办皇宫膳食和宴会的机构)的编制可以推测,据载,光禄寺的寺额(即每年用度)是白银24万两,在正德年间甚至达到了36万两,还不够用。嘉靖时期皇宫厨役有4100名,英宗统治初期,曾经削减光禄寺膳夫4700余人,由此看来,皇宫的厨师通常是保持在4000人左右,那么,大宴的规模不会少于万人。
……
★今天,我国正处在飞速发展的新时期,了解过去的优秀文化,正是为了创造未来的新文化。这对于提高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百年大计,千秋功业。
——任继愈
★我们太需要了解我们的祖国——中华民族这个文明古国的历史了,只有继承才能发展,历史与现实社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现实就是历史的继续和发展。这套书,每本虽然都不厚,可都是老知识分子的心得,应该是用精华哺育后生了。
——啊兹全
★中国悠久的历史、辉煌灿烂的文化,需要年青一代很好地学习继承。“文化中国丛书”是一套深入浅出的大家之作,包含着老一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每本书侧重不同的方面解读中华文明的进程。真诚希望这套书有益于中华文明的传承,成为青少年读者回望历史、开创未来的良师益友。
——宁欣
单士元(1907—1998),中国明清史专家、档案学家和古建筑学家。北京人。青少年时期在北京大学学生会主办的中学读书,并在北京大学史学系听课。1924年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宫,单士元随文学院教授沈兼士等进清室善后委员会参与点查文物。1925年10月故宫博物院成立,赓续在院任职。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研究生,治中国历史及金石学,主攻目录学和明清史。因有外国人说“中国人无本领研究自己本国的建筑文化”,顿生义愤之情,从此又同时投身古代建筑史的研究。
1930年受聘于中国营造学社,任编纂。同年始,在中国大学、中法大学、师范大学、女子文理学院等公私院校讲授《中国通史》《明清历史》。建国后,历任故宫博物院建筑研究室主任、副院长、研究员。为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先后撰写发表《整理清代实录记》《论中国建筑史研究领域》《档案名称渊源》等有关明清历史、档案史和古代建筑史的数十篇重要论文,均为所涉学科的导航之作。参与编辑发行的故宫博物院《史料旬刊》《文献丛编》《掌故丛编》以及中国营造学社《营造汇刊》等,已成为学术界的重要遗产。
国统区的文化与文化人 内容简介 “文化人”一词,在今天用的不是特别频繁,即使使用,与抗战时期的含义也有了较大的区别,因此有必要对“文化人”这一概念稍加说明。抗战...
童子礼 家诫要言-中华蒙学经典 本书特色 吴洋等编著的《童子礼家诫要言》由《童子礼》和《家诫要言》两部分组成。《童子礼》是明人屠义时编的一步蒙学教材,主要针对学...
蜀学-(第二辑) 内容简介 盼望已久的《蜀学》特刊**辑于2006年9月问世,实现了蜀学几代学者的心愿。现第二辑也与读者见面了,这预示着蜀学研究的振兴与繁荣。蜀...
民俗视野中的清代扬州俗文学 内容简介 本书以特定的历史时段和地域环境为视角,紧密结合都市文化消费情结的论题,对清代扬州俗文学的生成和延续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深入的...
四日後,我們所知的世界將徹底變革。我們如何在資訊爆炸的世代存活?資訊憂鬱症,是日本災難級的心理疾病,許多民眾因此走上自殺一途。科學家道終常一企圖改變這場浩劫,研...
笔记 本书特色 也许你读过胜衣君的《书房花木》,顺着作者的行文,行至作者的书房,再沿着花边小径,走到作者的庭院。一般的书话,我们都是从书本到书本,细心的读者也走...
沟通中西文化 内容简介 本书是西方学术与汉语思想前沿丛书之一种,主要是就沟通中西文化等问题进行探讨和阐述,特别是关注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将儒家经典《论语》和...
【泰】谛帕恭泰国当红鬼才漫画家、电台主持人、互联网创业新贵(泰国第一大社群网站EXTEEN.COM创办人暨执行长),他喜欢自嘲、擅长用讽刺又带点无厘头的插画抒发...
客栈今昔 本书特色 俗文化,古而不老,历久而弥新。它在人们的身边,在人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情趣。总结俗文化,剔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对发扬...
红楼梦的两个世界 本书特色 《红楼梦》本身具有两个世界,红学研究中也同样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曹雪芹所经历过的历史世界,一个则是他所虚构的艺术世界。前者一向是红...
殷墟子卜辞的整理及文字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对殷墟子卜辞(贵族卜辞)进行了释文整理和文字研究。殷墟子卜辞主要包括传统子卜辞和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两大类,传统子卜...
中国人的日常 本书特色 本书中,梁晓声以小说家的生动笔法,社会观察家的敏锐思考,记录了各色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百态,淋漓尽致地绘制了他们的五光十色的精神图谱。 这里...
平民理想:《墨子》与中国文化 内容简介 历史的辩证法反复昭示:发展不是简单的生长和增进,它往往不一定呈直线式进步,而是通过一系列螺旋式圈层实现的。这样“回复”便...
认知语言学: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本书是研究语言与认识关系的著作,分为理论篇和应用篇两个部分。理论篇首先对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流派和术语进行阐释和比较,其...
村上春樹的小說世界,不單只有雙眼可以見到的現實,深藏在眼裡所沒見到的現實也可以清晰地浮現上來。這是彷彿可以直接碰觸到我們的心、身體,或者是在我們的深處陰暗處投射...
徐在国卷-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研究丛书 本书特色 《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研究丛书(徐在国卷)》收录了徐在国教授在古文字方面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陶器铭文、兵器铭文、玺...
《癌症楼》的文本文化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运用文本文化分析方法,以细读小说和诗学阐释为基础,将20世纪伟大的俄国作家索尔仁尼琴的长篇小说《癌症楼》列为考察对象...
依天立义:清代前中期江南文人应对天主教文化研究 本书特色 晚明以降,以天主教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由传教士引入中国,至清代前中期已臻鼎盛,其范围主要涵盖了长江中游...
语病百讲 本书特色 《语病百讲》一书几乎将汉语实用写作中会遇到的所有语病种类一网打尽,按语法病句、语义病句、语用病句分为三大类,详细分析了100种常见典型病例。...
实用对联大全 本书特色 本书分为16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对联知识、春节对联、节日对联、婚嫁对联、生育对联、贺岁对联、宅第对联、行业对联、修养对联、名作对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