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公元前257~前193
朝代:西汉
籍贯:沛(今属江江苏丰县)
成就:政治家、汉兴三杰之一
生平
萧何(前257年-前193年),秦朝沛县丰邑(今中国江苏省丰县)人。是汉朝初年丞相、西汉初年政治家。谥号“文终侯”,汉初三杰之一。辅助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政权。萧何曾任沛县主吏掾、泗水郡卒吏等职,持法不枉害人。秦末随刘邦起兵反秦,刘邦进入咸阳,萧何把相府及御史府的法律、户籍、地理图册等收集起来,使刘邦知晓天下山川险要、人口、财力、物力的分布情况。项羽称王后,萧何劝说刘邦接受分封,立足汉中,养百姓,纳贤才,收用巴蜀二郡的赋税,积蓄力量,然后与项羽争天下。为此深得刘邦信任,被任为丞相。他极力向刘邦举荐韩信,认为刘邦要取得天下非用韩信不可。后来韩信在楚汉战争中的才干证明萧何慧眼识人。楚汉战争中,萧何留守关中,安定百姓,征收赋税,供给军粮,支援了前方的战斗,为刘邦最后战胜项羽提供了物质保证。
西汉建立后,刘邦认为萧何功劳第一,封他为侯。后被拜为相国。刘邦去世后,继续辅佐惠帝。萧何病危时,举荐曹参接替自己,保证了汉初政策的连续性。司马迁在《史记》中盛赞其为“功冠群臣,声施后世”。
公元前202年,刘邦定萧何为首功,封侯;
公元前197年,计诛韩信;
公元前196年,刘邦拜萧何为相国。
萧何月下追韩信
萧何极力推荐韩信为大将军,还定三秦。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每每支援刘邦,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
京剧为人所熟知的戏码“萧何月下追韩信”中:刘邦在汉中称王后,韩信因怀才不遇,自汉军潜逃,而萧何为了留住贤才,而自军中出奔以求得韩信复归,在巴、蜀的栈道上与韩信相遇,并一同回军向汉王荐举。然而,《史记》、《前汉书》两部正史中只记载了追韩信,并无所谓“月下”情节,因此似可以推论此剧码为剧作家创作成份居多,但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画面却出现在民间各种作品,如年画、陶瓷、雕刻、塑像上。
《史记·淮阴侯列传》: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
汉初三杰,开国首功
汉代建立后,以萧何功最高,封为侯,位次第一,食邑八千户。许多功臣对此甚为不悦,向刘邦抱怨道:“我们像狗像马一样地作战,在战事中出生入死,冒着性命危险,徒然增加的是自己身上的伤痕。为什么萧何一个文弱书生,拿着一支笔,动动嘴巴大放厥词,居然论功是第一?这又是什么道理!”刘邦说:“你们懂得狩猎的道理吗?知道猎犬的作用吗?今天诸将你们就好像负责追踪的猎狗,但是发现猎物踪迹,并指挥猎狗追杀的人,是萧何!而且你们只以个人身份追随我,但萧何是全家亲族都为我卖命,我不能忘记他的功劳。”群臣听到后都没有怨言。
群臣又认为猛将曹参军功无数,应列第一,但刘邦仍较属意萧何。关内侯鄂君于是进谏:“群臣当然也没有错。曹参的确有野战略地之功,但楚汉相争五年,却失军亡众,丧失不少兵将。但是萧何却从关中遣军补足士兵的不足,不是萧何,汉军早就折损所有兵卒了。楚汉相争在荥阳时,汉军面临缺粮危机,萧何利用关中的漕运,使得我们都有兵粮可吃。虽然萧何没有随军,却守军关中支援,形同随时陪伴陛下一般,这应该是万世之功。我认为论功应该是萧何第一,曹参次之。”高祖曰:“你说的没错。”于是乃令萧何第一,赐给锦带,允许萧何可以配剑,穿鞋子上殿,入朝拜见汉王不用行趋礼。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高帝十一年,陈豨谋反,刘邦回军遇平定,不过多时,淮阴侯韩信即谋反关中,吕后于是用萧何的计谋,诛杀韩信,刘邦听说韩信已死,于是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后世有名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是韩信的成、败都是萧何一手造成的,并由此认为“英雄造时势之说法是假的”。
萧何见疑,自污保身
高帝十一年(前196年)萧何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被高祖拜为相国,同时派了五百名士兵以保护之名就近监视。诸位官员都来祝贺,惟独召平表示忧虑说:“祸害从此开始了。皇上奔波于外,而您守于京城之内,没有被弓箭射杀的危险,却加封晋级,设置卫队,这不是维护您。现在淮阴侯韩信起来造反,皇上对您也产生了怀疑,希望您把皇帝的赏封让出,不要接受,把全部家财用以资助军队。”为了避免高祖对他的猜忌,萧何听从了召平的意见,刘邦见萧何这样做,非常高兴。
高帝十二年秋天时,黥布谋反,刘邦屡屡遣使问相国打算,萧何表示愿谨守本份以奉公。有人向相国劝说:“我看萧氏距离灭族不久啦!你以相国居功第一,还有比你势力更大的吗?你在关中声名很好,百姓都称你为贤相,想要依附你,你不如自己强买人民田产,自毁名声,传出贪污之名,主上就会安心了。”萧何听从劝谏,贱价强买民田民宅。刘邦讨伐黥布归来时,听说此事,笑着告诉萧何:“相国应该爱民才对啊!”
但他再三为民请命,希望朝廷将闲置的土地开放给贫苦百姓耕种,高祖怀疑是收买民心愤而回绝,并以勾结富商、谋盗国土的罪名将萧何予以囚禁,所幸获得其他官员直谏才得以释放。
举贤任能,惟贤惟德
古人在形容一个人举荐人才时的大公无私常用一句话叫“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至少后一句萧何是当之无愧的。萧何与曹参关系并不和睦,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萧何一向很避讳与曹参相比能力,但萧何在去世前仍将他列为继任丞相的最佳人选。事实证明萧何的选择无比英明,曹参延续萧何休养生息、清静无为的施政方针,使建立伊始的汉朝国力很快得到了恢复。
其实萧何与曹参虽曾同为沛吏,有过良好的交情,后来在创建汉业中,又都是功业卓著的辅弼之臣,但在建汉后封赏之时,两人却相处得不太融洽。可是萧何素知曹参贤能,因此才举荐这位与己“有隙”的同僚为相,甚至为此而向惠帝顿首,称之为“死无遗恨”,从中可以看出萧何的胸怀是何等的宽广。
萧氏世系图
注:王莽篡汉后,酂侯被废,建初七年,汉章帝采纳韦彪的建议,复封萧何后裔萧熊为酂侯。
国学网老秦编辑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中曹魏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本为东汉丞相,后为魏王...
《史记·周本纪第四》载: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螈,原为帝喾元妃。姜螈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
公孙弘,菑川薛人也。少时为狱吏,有罪,免。家贫,牧豕海上。年四十馀,乃学《春秋》杂说。 武帝初即位,招贤良文学士,是时,弘年六十,以贤良征为博士。使匈奴,还报,...
崔瑗(77—142),字子玉,涿郡安平(今属河北安平县)人,东汉学者、书法家。他是东汉著名学者崔骃的中子,幼年丧父,锐志好学,师从贾逵。年十八赴京师洛阳,交游问...
《韩诗外传·卷四》载: 桀为酒池,可以运舟。糟丘,足以望十里。而牛饮者三千人。关龙逢进谏曰:“古人之君,身行礼义,爱民节财,故国安而身寿。今君用财若无穷,杀人若...
生平简介 班昭家学渊源,尤擅文采。她的父亲班彪是当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清代女作家赵傅“东观续史,赋颂并娴”...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弑也。”...
生平简介 裴松之士族官僚家庭出身,祖父裴昧官居光禄大夫,父裴圭曾任正员外郎。裴松之从小喜爱读书,8岁时已熟知《论语》、《诗经》诸书。后博览典籍,学识日进。晋孝武...
霍光(公元前130年代?—前68年)西汉大臣,政治家。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字子孟,霍去病异母弟。武帝时为奉车都尉,甚见亲信,昭帝年幼即位,他与桑弘羊等...
欧阳生字和伯,千乘人也。事伏生,授倪宽。宽又受业孔安国,至御史大夫,自有传。宽有俊材,初见武帝,语经学。上曰:“吾始生字和伯,千乘人也。事伏生,授倪宽。宽又受业...
生平 宋微子,子姓,名启,世称微子、微子启,后因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改称微子开。微子启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开国远祖,第一代国君,死后葬于宋国故地,今商丘市睢阳区,...
李元礼(110—169)东汉臣。字元礼,颍川襄(河南襄城)人。桓帝时为司隶校尉,与太学生首领郭太结交,反对宦官专权。宦官张让弟朔贪残无道,膺率将吏捕杀之。使诸黄...
韩婴,燕人也。孝文时为博士,景帝时至常山太傅。婴推诗人之意,而作内、外《传》数万言,其语颇与齐、鲁间殊,然归一也。淮南贲生受之。燕、赵间言《诗》者由韩生。韩生亦...
顾恺之(约346—407),字长康,小字虎头,江苏无锡人。东晋安帝义熙年间曾为散骑常侍,精通诗文、书法、音乐,而对绘画最为擅长,以“画绝、才绝、痴绝”而驰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