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公元前257~前193
朝代:西汉
籍贯:沛(今属江江苏丰县)
成就:政治家、汉兴三杰之一
生平
萧何(前257年-前193年),秦朝沛县丰邑(今中国江苏省丰县)人。是汉朝初年丞相、西汉初年政治家。谥号“文终侯”,汉初三杰之一。辅助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政权。萧何曾任沛县主吏掾、泗水郡卒吏等职,持法不枉害人。秦末随刘邦起兵反秦,刘邦进入咸阳,萧何把相府及御史府的法律、户籍、地理图册等收集起来,使刘邦知晓天下山川险要、人口、财力、物力的分布情况。项羽称王后,萧何劝说刘邦接受分封,立足汉中,养百姓,纳贤才,收用巴蜀二郡的赋税,积蓄力量,然后与项羽争天下。为此深得刘邦信任,被任为丞相。他极力向刘邦举荐韩信,认为刘邦要取得天下非用韩信不可。后来韩信在楚汉战争中的才干证明萧何慧眼识人。楚汉战争中,萧何留守关中,安定百姓,征收赋税,供给军粮,支援了前方的战斗,为刘邦最后战胜项羽提供了物质保证。
西汉建立后,刘邦认为萧何功劳第一,封他为侯。后被拜为相国。刘邦去世后,继续辅佐惠帝。萧何病危时,举荐曹参接替自己,保证了汉初政策的连续性。司马迁在《史记》中盛赞其为“功冠群臣,声施后世”。
公元前202年,刘邦定萧何为首功,封侯;
公元前197年,计诛韩信;
公元前196年,刘邦拜萧何为相国。
萧何月下追韩信
萧何极力推荐韩信为大将军,还定三秦。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每每支援刘邦,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
京剧为人所熟知的戏码“萧何月下追韩信”中:刘邦在汉中称王后,韩信因怀才不遇,自汉军潜逃,而萧何为了留住贤才,而自军中出奔以求得韩信复归,在巴、蜀的栈道上与韩信相遇,并一同回军向汉王荐举。然而,《史记》、《前汉书》两部正史中只记载了追韩信,并无所谓“月下”情节,因此似可以推论此剧码为剧作家创作成份居多,但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画面却出现在民间各种作品,如年画、陶瓷、雕刻、塑像上。
《史记·淮阴侯列传》: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
汉初三杰,开国首功
汉代建立后,以萧何功最高,封为侯,位次第一,食邑八千户。许多功臣对此甚为不悦,向刘邦抱怨道:“我们像狗像马一样地作战,在战事中出生入死,冒着性命危险,徒然增加的是自己身上的伤痕。为什么萧何一个文弱书生,拿着一支笔,动动嘴巴大放厥词,居然论功是第一?这又是什么道理!”刘邦说:“你们懂得狩猎的道理吗?知道猎犬的作用吗?今天诸将你们就好像负责追踪的猎狗,但是发现猎物踪迹,并指挥猎狗追杀的人,是萧何!而且你们只以个人身份追随我,但萧何是全家亲族都为我卖命,我不能忘记他的功劳。”群臣听到后都没有怨言。
群臣又认为猛将曹参军功无数,应列第一,但刘邦仍较属意萧何。关内侯鄂君于是进谏:“群臣当然也没有错。曹参的确有野战略地之功,但楚汉相争五年,却失军亡众,丧失不少兵将。但是萧何却从关中遣军补足士兵的不足,不是萧何,汉军早就折损所有兵卒了。楚汉相争在荥阳时,汉军面临缺粮危机,萧何利用关中的漕运,使得我们都有兵粮可吃。虽然萧何没有随军,却守军关中支援,形同随时陪伴陛下一般,这应该是万世之功。我认为论功应该是萧何第一,曹参次之。”高祖曰:“你说的没错。”于是乃令萧何第一,赐给锦带,允许萧何可以配剑,穿鞋子上殿,入朝拜见汉王不用行趋礼。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高帝十一年,陈豨谋反,刘邦回军遇平定,不过多时,淮阴侯韩信即谋反关中,吕后于是用萧何的计谋,诛杀韩信,刘邦听说韩信已死,于是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后世有名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是韩信的成、败都是萧何一手造成的,并由此认为“英雄造时势之说法是假的”。
萧何见疑,自污保身
高帝十一年(前196年)萧何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被高祖拜为相国,同时派了五百名士兵以保护之名就近监视。诸位官员都来祝贺,惟独召平表示忧虑说:“祸害从此开始了。皇上奔波于外,而您守于京城之内,没有被弓箭射杀的危险,却加封晋级,设置卫队,这不是维护您。现在淮阴侯韩信起来造反,皇上对您也产生了怀疑,希望您把皇帝的赏封让出,不要接受,把全部家财用以资助军队。”为了避免高祖对他的猜忌,萧何听从了召平的意见,刘邦见萧何这样做,非常高兴。
高帝十二年秋天时,黥布谋反,刘邦屡屡遣使问相国打算,萧何表示愿谨守本份以奉公。有人向相国劝说:“我看萧氏距离灭族不久啦!你以相国居功第一,还有比你势力更大的吗?你在关中声名很好,百姓都称你为贤相,想要依附你,你不如自己强买人民田产,自毁名声,传出贪污之名,主上就会安心了。”萧何听从劝谏,贱价强买民田民宅。刘邦讨伐黥布归来时,听说此事,笑着告诉萧何:“相国应该爱民才对啊!”
但他再三为民请命,希望朝廷将闲置的土地开放给贫苦百姓耕种,高祖怀疑是收买民心愤而回绝,并以勾结富商、谋盗国土的罪名将萧何予以囚禁,所幸获得其他官员直谏才得以释放。
举贤任能,惟贤惟德
古人在形容一个人举荐人才时的大公无私常用一句话叫“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至少后一句萧何是当之无愧的。萧何与曹参关系并不和睦,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萧何一向很避讳与曹参相比能力,但萧何在去世前仍将他列为继任丞相的最佳人选。事实证明萧何的选择无比英明,曹参延续萧何休养生息、清静无为的施政方针,使建立伊始的汉朝国力很快得到了恢复。
其实萧何与曹参虽曾同为沛吏,有过良好的交情,后来在创建汉业中,又都是功业卓著的辅弼之臣,但在建汉后封赏之时,两人却相处得不太融洽。可是萧何素知曹参贤能,因此才举荐这位与己“有隙”的同僚为相,甚至为此而向惠帝顿首,称之为“死无遗恨”,从中可以看出萧何的胸怀是何等的宽广。
萧氏世系图
注:王莽篡汉后,酂侯被废,建初七年,汉章帝采纳韦彪的建议,复封萧何后裔萧熊为酂侯。
国学网老秦编辑
季梁是春秋早期的随国贤大夫,生活在“中国哲学结胎的时代”,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伟大的哲学家。从文献上看,有关季梁的记载并不多,《左传》仅二处,《...
卫协,西晋画家,生卒不详。师法三国吴曹不兴,擅绘神仙、佛像及人物故事画,冠绝当时。他对六朝重气韵画风的形成最具影响。和曹不兴比较,卫协人物画有显著提高。曹不兴的...
京房字君明,东郡顿丘人也。治《易》,事梁人焦延寿。延寿字赣。赣贫贱,以好学得幸梁王。梁王共其资用,令极意学。既成,为郡史,察举补小黄令。以候司先知奸邪,盗贼不得...
乱世奇僧佛图澄是晋代的一位高僧。竺佛图澄,本姓帛,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人。他很小就出家了,勤奋好学,诵习佛经数百万字,擅长讲解文义。他未读过中国的儒家经典...
韦诞(179—253),字仲将,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三国魏书法家。原官武都太守,以能书留补待中,与卫觊、邯郸淳等皆因善书而有名。又善制墨,与张芝笔、左伯纸并称...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中曹魏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本为东汉丞相,后为魏王...
少年出家 释道安,俗姓卫,西晋永嘉六年(公元312年)出生于常山扶柳一户官宦人家。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通儒、生活富有、令人羡慕的家庭。但不幸的是,道安出生的时代,...
《韩诗外传·卷四》载: 桀为酒池,可以运舟。糟丘,足以望十里。而牛饮者三千人。关龙逢进谏曰:“古人之君,身行礼义,爱民节财,故国安而身寿。今君用财若无穷,杀人若...
许慎(约58—约147),字叔重,汝南召陵万岁里(今河南省郾城县东),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有“字圣”之称。师事贾逵,曾任太尉...
生平简介 荀悦(公元148~209年),字仲豫,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史学家、政论家。荀淑之孙,荀俭之子。父亲早卒。幼时聪慧好学,因家贫无书,每到人家,...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汉族,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周朝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弑也。”...
生平简介 张载(1020—1077),字子厚,其名字出自于“厚德载物”一句,人称横渠先生,生于北宋真宗天禧四年,卒于神宗熙宁十年,是北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关学创...
戴逵(326-396),字安道,谯郡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人,居会稽剡县(今浙江嵊州)。东晋著名画家、音乐家。少负才名,初就学于名儒范宣,画《南都赋》,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