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经解》·十二卷(永乐大典本)
宋崔子方撰。子方,涪陵人,字彦直,号西畴居士。《晁说之集》又称其字伯直,盖有二字也。朱彝尊《经义考》称其尝知滁州,曾子开为作《茶仙亭记》。《经解》诸书,皆罢官后所作,考子方《宋史》无传,惟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称其於绍圣间三上疏,乞置《春秋》博士,不报。乃隐居真州六合县,杜门著书者三十馀年。陈振孙《书录解题》所载大略相同。朱震《进书劄子》亦称为东川布衣。彝尊之说,不知何据。惟《永乐大典》引《仪真志》一条云:“子方与苏、黄游。尝为知滁州曾子开作《茶仙亭记》,刻石醉翁亭侧。黄庭坚称为六合佳士。”殆彝尊误记是事,故云然欤?考子方著是书时,王安石之说方盛行,故不能表见於世。至南渡以后,其书始显。王应麟《玉海》载,建炎二年六月,江端友请下湖州取崔子方所著《春秋传》藏秘书。绍兴六年八月,子方之孙若上之。是时朱震为翰林学士,亦有劄子上请。当时盖甚重其书矣。子方《自序》云:“圣人欲以绳当世之是非,著来世之惩劝,故辞之难明者,著例以见之。例不可尽,故有日月之例,有变例。慎思精考,若网在纲。”又《后序》一篇,具述其疏解之宗旨。大抵推本《经》义,於三《传》多所纠正。如以晋文围郑谓讨其不会翟泉,以郕伯来奔为见迫於齐,以齐侯灭莱不书名辨《礼记》诸侯灭同姓名之误,类皆诸家所未发。虽其中过泥日月之例,持论不无偏驳,而条其长义,实足自成一家。所撰凡《经解》、《本例》、《例要》、三书。《通志堂经解》刊本,仅有《本例》。今从《永乐大典》裒辑成编,各还其旧。自僖公十四年秋至三十二年,襄公十六年夏至三十一年,《永乐大典》并阙,则取黄震《日钞》所引及《本例》补之。其他《本例》所释有引伸此书所未发,或与此书小有异同者,并节取附录。而卷袠、书名则并遵《宋史》。至子方原书,《经》文已不可见。今以所解参证,知大略皆从《左氏》,而亦间有从《公》、《穀》者,故与胡安国《春秋传》或有异同焉。
《左传评》·三卷(山东巡抚采进本)国朝李文渊撰。文渊字静叔,益都人。《春秋左传》本以释《经》,自真德秀选入《文章正宗》,
《春秋左传评注测义》·七十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明凌稚隆撰。稚隆字以栋,乌程人。是书诠释《左传》,以杜预《注》为宗,而博
《春秋纂》(无卷数,山西巡抚采进本)明朱之俊撰。之俊有《周易纂》,已著录。是书大抵随文生义,罕所根据。如“成风请救须”句
《箴膏肓》·一卷、《起废疾》·一卷、《发墨守》·一卷(山西巡抚采进本)汉郑玄撰。《后汉书》玄本传称,任城何休好《公羊》学
《春秋权衡》·十七卷(内府藏本)宋刘敞撰。敞字原父,临江新喻人。庆历中举进士,官至集贤院学士。事迹具《宋史》本传。据其弟
《春秋传》·十五卷(内府藏本)宋刘敞撰。敞所作《春秋权衡》及《意林》,宋时即有刊本。此《传》则诸家藏弆,皆写本相传。近时
《春秋考》·十六卷(永乐大典本)宋叶梦得撰。是书於宁宗开禧中,与《春秋传》、《春秋谳》同刻於南剑州。元程端学作《春秋三传
《左氏释》·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明冯时可撰。时可字敏卿,号元成,华亭人。隆庆辛未进士,官至湖广布政司参政。事迹附见《明
《春秋通义》·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不著撰人名氏。考《宋史·艺文志》,蹇遵品、王晰、家安国、邱葵皆有《春秋通义》,其书均
《春秋平义》·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俞汝言撰。汝言字石吉,秀水人。前明诸生。是书多引旧文,自立论者无几。然自宋孙复
《春秋说》·十二卷(山西巡抚采进本)国朝田嘉穀撰。嘉穀有《易说》,已著录。是书以胡《传》为主,三《传》有为胡《传》所采者
《春秋疑问》·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姚舜牧撰。舜牧有《易经疑问》,已著录。是书不尽从胡《传》,亦颇能扫诸家穿凿之说,
《别本春秋大全》·三十卷(内府藏本)明冯梦龙撰。是书虽以《春秋大全》为名,而非永乐中官修之原本。其体例,惟胡安国《传》全
《春秋直解》·十五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明郝敬撰。敬有《周易正解》,已著录。是编前有《读春秋》五十馀条。其言曰:“今读《
《春秋大事表》·五十卷、《舆图》·一卷、《附录》·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国朝顾栋高撰。栋高有《尚书质疑》,已著录。是书以
《春秋意林》·二卷(内府藏本)宋刘敞撰。《宋史·艺文志》作二卷。王应麟《玉海》作五卷。马端临《经籍考》则并《春秋权衡》、
《春秋例要》·一卷(永乐大典本)宋崔子方撰。考《宋史·艺文志》,子方《春秋经解》十二卷、《本例》、《例要》二十卷,知子方
《麟旨定》(无卷数,浙江汪启淑家藏本)明陈于鼎撰。于鼎字尔新,宜兴人。是书成於崇祯庚午。以“麟”字代“春秋”字,命名已陋
《春秋麟宝》·六十三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明余敷中撰。敷中不知何许人。是书成於万历乙卯。全录《左》、《国》、《公》、《穀
《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内府藏本)周左丘明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自刘向、刘歆、桓谭、班固皆以《春秋传》出左丘明,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