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例》·二卷(桂林府同知李文藻刊本)
国朝惠栋撰。栋所作《周易述》目录,列有《易微言》等七书,惟《易微言》二卷附刊卷末,其馀并阙。此《易例》二卷,即七书中之第三种,近始刊本於潮阳。皆考究汉儒之传以发明《易》之本例。凡九十类,其中有录无书者十三类。原《跋》称为未成之本。今考其书,非惟采摭未完,即门目亦尚未分。盖栋欲镕铸旧说,作为《易例》,先创草本,采摭汉儒《易》说,随手题识,笔之於册,以储作论之材。其标目有当为例而立一类者,亦有不当为例而立一类者;有一类为一例者,亦有一类为数例者。如既有扶阳抑阴一类,又有阳道不绝、阴道绝义一类,又有阳无死义一类。此必欲作扶阳抑阴一例,而杂录於三处者也。曰中和,曰《诗》尚中和,曰《礼》、《乐》尚中和,曰君道尚中和,曰建国尚中和,曰《春秋》尚中和,分为六类,已极繁复,而其后又出中和一类,君道中和一类,卷末更出中和之本一类,此亦必欲作《易》尚中和一例而散见於九处者也。古者有圣人之德然后居天子之位一类,徵引繁芜,与《易》理无关,而题下注曰:“即二升《坤》五义。”此必摭为《乾》升《坤》降之佐证,而偶置在前者也。又如初为元士一类,即贵贱类中之一。《乾》为仁,《震》为车,《艮》为言三类,即诸例中之三。天地之始一类,即卦无先天一类之复出。皆由未及排贯,遂似散钱满屋。至於《史记》读《易》之文,《汉书》传《易》之派,更与《易》例无与,亦必存为佐证之文,而传写者误为本书也。此类不一而足,均不可据为定本。然栋於诸经深窥古义,其所据摭,大抵老师宿儒专门授受之微旨,一字一句,具有渊源。苟汰其芜杂,存其菁英,因所录而排比参稽之,犹可以见圣人作《易》之大纲,汉代传经之崖略,正未可以残阙少绪竟弃其稿矣。
《周易辨画》·四十卷(安徽巡抚采进本)国朝连斗山撰。斗山字叔度,颍州人。是书大旨,谓一卦之义在於爻,爻画有刚有柔,因刚柔
《周易义海撮要》·十二卷(两淮马裕家藏本)宋李衡撰。衡字彦平,江都人。乾道中官秘阁修撰,寻除御史改起居郎。事迹具《宋史》
《读易镜》·六卷(两江总督采进本)明沈尔嘉撰。尔嘉字公亨,常熟人。是书悉依今本次序,每一卦一节,列《经》文於前,列讲义於
《图卦亿言》·四卷(江西巡抚采进本)明贺沚撰。沚字汝定,庐州人。隆庆庚午举人。官至苏州府同知。是书以图书为《易》原本。首
《易酌》·十四卷(直隶总督采进本)国朝刁包撰。包字蒙吉,祁州人。前明天启辛卯举人。是书用注疏本,以程《传》、《本义》为主
《周易本义述蕴》·四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国朝姜兆锡撰。兆锡字上均,丹阳人。康熙庚午举人,乾隆初荐充三礼馆纂修官。是书取名
《周易起元》·十八卷(江西巡抚采进本)国朝陈图撰。图字寄严,永丰人。是书以《太极》、《先天》、《河》、《洛》诸图合而演之
《卦义一得》(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明来集之撰。是编於每卦约举大义,所发明不过数语,故名“一得”。其中颇有精澈之语,然
《易经观玩篇》(无卷数,山西巡抚采进本)国朝朱宗洛撰。宗洛字绍川,无锡人。乾隆庚辰进士,官天镇县知县。是编《凡例》谓用费
《易经通论》·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曹学佺撰。学佺字能始,侯官人。万历乙未进士。官至四川按察使。以著《野史纪略》削籍
《先天易贯》·五卷(直隶总督采进本)国朝刘元龙撰。元龙字凝焉,饶阳人。是编前有康熙壬辰《自序》,又有雍正癸卯《补序》。盖
《六爻原意》·一卷(编修郑际唐家藏本)明金瑶撰。瑶字德温,号栗斋,休宁人。嘉靖辛卯选贡生。授会稽县丞,再补庐陵县丞。迁桂
《易象会旨》·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旧本题曰“延伯生述”,不著名氏。前有万历己酉熊惟学《序》,称为同年临川文台吴君,亦不
《南轩易说》·三卷(内府藏本)宋张栻撰。案曹学佺《蜀中广记》载是书十一卷,以为张浚所作。考浚《紫岩易传》,其本犹存,与此
《周易辨录》·四卷(山东巡抚采进本)明杨爵撰。爵字伯修,富平人。嘉靖己丑进士。官至山东道监察御史。以上疏极论符瑞,下诏狱
《易脩墨守》·一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明唐枢撰。枢字惟镇,归安人。嘉靖丙戌进士。官刑部主事。以疏争李福达事,斥为民。隆庆
《周易本义集成》·十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元熊良辅撰。良辅字任重,号梅边,南昌人。延祐四年尝领乡荐,其仕履未详,是书前有
《东谷易翼传》·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宋郑汝谐撰。汝谐字舜举,号东谷,处州人。陈振孙《书录解题》云:“仕至吏部侍郎。”《
《周易麈谈》(无卷数,两淮马裕家藏本)不著撰人名氏。朱彝尊《经义考》载孙应龙有《周易麈谈》十二卷,疑此本是也。应龙字海门
《易小传》·六卷(直隶总督采进本)宋沈该撰。该字守约,一作元约,未详孰是。吴兴人。登嘉王榜进士。绍兴中官至左仆射,兼修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