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参同契集解》·三卷(内府藏本)
明蒋一彪撰。一彪自号复阳子,馀姚人。魏伯阳作《参同契》,原本三篇。自彭晓分章作解,后来注家虽递有并析,而上、中、下篇之次序俱仍旧目。至明杨慎,始别出一本,称南方掘地得石函中有古文《参同契》上、中、下三篇,叙一篇。徐景休《笺注》亦三篇,后序一篇。淳于叔通《补遗三相类》上、下二篇,后序一篇,合为十一篇。自谓得见朱子所未见。一彪此注即据慎本而作,故谓之古文。其彭晓、陈显微、陈致虚、俞琬四家之注,悉割裂其文,缀於各段之下,故谓之集解。今考其书,於旧文多所颠倒。以原本所有赞一篇,则指为景休后序。原本补塞遗脱一章,亦析出为叔通后序。案《参同契》一书,自虞翻注《易》引其日月为易一语外,(见李鼎祚《周易集解》。)他家罕所称引。其授受源流,诸书亦不具载,所可据者,惟彭晓之序为古。晓序但称魏君示青州徐从事,徐隐名而注之。郑樵《通志·艺文略》有徐从事注《阴阳统略参同契》三卷,亦不言为徐景休。何以越二千年至慎,而其名忽显?其赞序一首,朱子尝谓其文意是注之后序,恐是徐君注而注不复存。今此本乃适与相合,岂非因朱子之语而附会其说欤?若淳于叔通不过传授此书,旧时道家有徐从事、淳于叔通各序一篇之语,彭晓已据唐时刘知古《日月玄枢论》极辨其误,慎乃复以《三相类篇》为出叔通,是又借晓所驳之说,证成其为唐以前本也。不知《参同契》本末,汉、魏遗书虽无文可证,若晋以来书,则葛洪《神仙传》固云伯阳作《参同契》五行相类,凡三卷。唐以来书,则《旧唐书·经籍志》(案:《旧唐书》著录之书,并据开元内外经录)固云《周易参同契》二卷,魏伯阳撰,《周易五相类》一卷,魏伯阳撰矣。慎所谓古本,何代之古本乎?一彪此本,於诸注原称魏君者,辄改作徐君,以就其说,尤非阙疑之义。然自慎以后,世遂别有此本,诸家所注,往往沿之,亦遂不可磨灭。今姑依其篇第,各分子卷,与彭晓诸本并著於录。以著作伪变乱之由,俾来者无惑焉。
《老子注》·二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魏王弼撰。案《隋书·经籍志》载老子《道德经》二卷,王弼注。《旧唐书·经籍志》作《玄
《集仙传》·十五卷(江苏巡抚采进本)不著撰人名氏。《书录解题》载《集仙传》十二卷,曾慥撰。称其书记岑道愿而下一百六十二人
《韩仙传》·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旧本题唐瑶华帝君韩若云撰。篇中自序,祖为韩仲卿,父为韩会,叔父为韩愈。即世俗所传韩湘事
《庄子口义》·十卷(安徽巡抚采进本)宋林希逸撰。希逸有《考工记解》,已著录。是编为其《三子口义》之一。前有自序,大意谓读
《玄品录》·五卷(两淮监政采进本)元张雨撰。雨字伯雨,一字天雨,别号贞居子,钱塘人,宋崇国公九成后也。年二十馀,弃家为道
《列子辨》·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不著撰人名氏。前有康熙后壬寅自序,署其号曰复堂,不知何许人也。其注用林希逸口义本稍为删
《南华真经新传》·二十卷(两淮盐政采进本)宋王雱撰。字元泽,临川人,王安石子也。未冠登进士,累官龙图阁直学士。事迹附见《
《道藏目录详注》·四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明道士白云霁撰。云霁字明之,号在虚子,上元人。是书成於天启丙寅。以道藏之文,
《神仙感遇传》·五卷(两淮盐政采进本)蜀杜光庭撰。记古来遇仙之事。《云笈七签》所载凡四十四条,此本凡七十五条。然第五卷末
《周易参同契考异》·一卷(江西巡抚采进本)宋朱子撰。考陈振孙《书录解题》,称朱子以《参同契》词韵皆古,奥雅难通,读者浅闻
《道书类抄》·(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不著编辑者名氏。前后无序跋,亦无卷数。盖偶於道藏摘取以备观览,非欲勒为成书者也。
《黄白镜》·一卷、《续黄白镜》·一卷(两淮盐政采进本)明李文烛撰。文烛字晦卿,自号梦觉道人,丹徒人。其第一卷专言丹汞之术
《老子注》·二卷(江西巡抚采进本)旧本题河上公撰。晁公武《读书志》曰:太史公谓河上丈人通《老子》,再传而至盖公。盖公即齐
《文子》·十二卷(两淮盐政采进本)案《汉志·道家·文子》九篇。注曰: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案
《阴符经注》·一卷(安徽巡抚采进本)国朝李光地撰。光地有《周易观彖》,已著录。《阴符经》文意刻酷,五贼三盗之名,尤为奇险
《案节坐功法》·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旧本题宋陈抟撰。所论坐功治病之法,分案节气行之。《宋史·艺文志》不著录,盖后人托
《道德经说奥》·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旧本题朱孟尝撰。附刻朱翊钅氏《广宴堂集》后。明宗室命名,每府以二十字为次,其下一字
《亢仓子》·一卷(衍圣公孔昭焕家藏本)旧本题庚桑楚撰,唐柳宗元尝辨其伪。晁公武《读书志》曰:案唐天宝元年诏号亢桑子为《洞
《含玄子》·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赵枢生撰。枢生字彦材,太仓人。是书仿《庄子》体例,自一卷至八卷为内篇,九卷、十卷为
《华山志》·一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金王处一撰。处一始末未详。前有大定癸卯泥阳刘大用序。其书皆载华山神仙故事。盖道藏之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