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纂言外翼》·八卷(永乐大典本)
元吴澄撰。澄所著《易纂言》义例,散见各卦中,不相统贯。卷首所陈卦画,亦粗具梗概,未及详言。因复作此书以畅明之。《纂言》有通志堂刻本,久行於世。此书则传本渐罕,近遂散佚无存。朱彝尊《经义考》云:“见明昆山叶氏书目,载有四册,而亦未睹其书。”今惟《永乐大典》尚分载各韵之下。考澄所作《小序》,原书盖共十二篇:一曰《卦统》,以八经卦之纯体合体者为经,六十四卦之杂体者为纬,乃《上、下经》篇之所由分。二曰《卦对》,以奇偶反易成二卦,成上下篇相对。三曰《卦变》,言奇偶复生奇偶,其用无穷。四曰《卦主》,因《无妄》传而推之,以明一经之义。五曰《变卦》,言刚柔交相变,而一卦可为六十四卦。六曰《互卦》,言中四爻复具二卦,以为一卦。七曰《象例》,凡经之取象皆类聚之,以观其通。八曰《占例》,言元、亨、利、贞、吉凶、无咎,其义皆本於天道。九曰《辞例》,乃《象例》、《占例》所未备,而可以互见者。十曰《变例》,言揲蓍四营十八变之法。十一曰《易原》,明《河图》、《洛书》、《先后天图》。十二曰《易流》,备举扬雄以下拟《易》之书。今缺《卦变》、《变卦》、《互卦》三篇,《易流》缺半篇,《易原》疑亦不完。然其馀尚首尾整齐,无所遗失。自唐定《正义》,《易》遂以王弼为宗,象数之学,久置不讲。澄为《纂言》,一决於象。史谓其能尽破传注之穿凿,故言《易》者多宗之。是编类聚区分,以求其理之会通。如《卦统》、《卦对》二篇,言《经》之所以厘为上下,乃程、朱所未及。《象例》诸篇,阐明古义,尤非元、明诸儒空谈妙悟者可比。虽稍有残缺,而宏纲巨目,尚可推寻。谨依原目编次,析为八卷,俾与《纂言》相辅而行焉。
《田间易学》·十二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国朝钱澄之撰。澄之原名秉镫,字饮光,自号田间老人,桐城人。家世学《易》,又尝
《古易考原》·三卷(两淮盐政采进本)明梅鷟撰。鷟,旌德人。正德癸酉举人。官南京国子监助教,终盐课司提举。是书谓伏羲之《易
《周易揆》·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钱士升撰。士升字抑之,嘉善人。万历丙辰进士第一。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事迹附见《明史·
《易通》·一卷(江苏周厚堉家藏本)明方时化撰,其《易》学之第六称也。多取《通书》、《正蒙》之言发明《易》理。案《通书》一
《学易记》·九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元李简撰。简里贯未详。《自序》称“己未岁承乏倅泰安”,己未为延祐六年,盖仁宗时也。其书
《十愿斋易说》·一卷、《霞舟易笺》·一卷(浙江郑大节家藏本)明吴锺峦撰。锺峦字峦稚,武进人。崇祯甲戌进士。官桂林府推官。
《周易孔义集说》·二十卷(编修周永年家藏本)国朝沈起元撰。起元字子大,太仓人。康熙辛丑进士。官至光禄寺卿。是书大旨以《十
《周易函书约存》·十八卷、《约注》·十八卷、《别集》·十六卷(刑部尚书胡季堂家藏本)国朝胡煦撰。煦字晓沧,光山人。康熙壬
《周易古文钞》·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刘宗周撰。宗周字起东,号念台,山阴人。万历辛丑进士。官至左都御史。南都破后,绝粒
《易象正》·十六卷(福建巡抚采进本)明黄道周撰。道周字幼元,一字螭若,漳浦人。天启壬戌进士。崇祯中官至少詹事。明亡后,为
《易通》·六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宋赵以夫撰。以夫字用父,宗室子。居於长乐。嘉定十年进士。历官资政殿学士。是书前有以夫《自
《续韦斋易义虚裁》·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涂宗濬撰。宗濬字镜原,南昌人。万历癸未进士。官至兵部尚书。谥恭襄。是编用注疏
《易疑》·三卷(江苏周厚堉家藏本)明陈言撰。言字献可,号东涯,海盐人。嘉靖丁酉举人。其书用《周易》注疏本,题《上经》曰“
《易传》·四卷(直隶总督采进本)宋伊川程子撰。卷首有元符二年《自序》。考程子以绍圣四年编管涪州,元符三年迁峡州,则当成於
《周易对卦数变合参》·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喻国人撰。谓朱子不知《易》中“十年”“三年”、“七日”“八日”之旨及《讼》
《易贯》·十四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国朝张叙撰。叙字凤冈,太仓人。雍正壬子举人。是书用注疏本,而以《小象》总列六爻之后,如
《洗心斋读易述》·十七卷(两江总督采进本)明潘士藻撰。士藻字去华,号雪松,婺源人。万历癸未进士。官至尚宝司少卿。事迹附见
《易传阐庸》·一百卷(江苏巡抚采进本)明姜震阳撰。震阳字复亨,自称曰东楚,盖淮、泗间人也。其书以朱子《本义》为主,附缀诸
《周易通论》·四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国朝李光地撰。光地字厚菴,安溪人。康熙庚戌进士。官至大学士。谥文贞。是书综论《易》理
《读易大旨》·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孙奇逢撰。奇逢字启泰,号钟元,又号夏峰,容城人。前明万历庚子举人。是书乃其入国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