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文学研究*高机构60年来**部人事追忆与历史回顾著作;
**作者一直担任文学所主要领导,30年参与并见证文学所建设和发展,30年回顾与整理文学所历史;3.**手文献资料,**手图片资料,40万字,233幅老照片,弥足珍贵。
《文学所往事》的内容共分三辑,共三辑40篇40万字篇幅,**辑“人非”,情真意切追忆文学所老人往事,郑振铎、何其芳、俞平伯、钱钟书、冯至、陈翔鹤、钟敬文、蔡仪、卞之琳、袁可嘉、朱寨、毛星、陈冰夷、范宁等名家音容笑貌历历在目;第二辑“物是”,认真老实追溯文学所的建制与历史,在人与事的记录里,总结新中国文学研究及机构的事实和经验;第三辑“纪年”,精心结撰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民族文学研究所大事记及有关资料。作者以**手文献,老老实实记录新中国文学研究*高机构60年往事,图文并茂,栩栩如生,情深意长。
**辑 人非
卞之琳:消失在苍茫的天涯
毛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附:忆毛星同志
钟敬文:吾侪肩负千秋业不愧前人庇后人——百岁老人钟敬文探望记
冯至:以狭窄之心,纳无尽宇宙
附:冯至同志的为人与治学精神
蔡仪:逝去的春色何处寻
附:乔象钟阿姨讲蔡仪
袁可嘉:“暮霭里盏盏灯火唤归家”
周文:走出延安的**桩文人案
陈冰夷:寻找过去的脚印
俞平伯与何其芳:“旧时月色”“不怕鬼”
附:知音,良师和益友——何其芳是如何正确地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
范宁: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附:怀念范宁先生
朱寨:那些故人旧事
宗璞:静静地流于笔端之下
陈翔鹤:写不下去的回忆
附:总有一天人们会提起他们(作者:冯立三)
第二辑 物是
“学部”大院:儿时记忆中的断片
陈涌、王平凡访谈录:回忆“文学研究所”及其他
郑振铎:老所长也成了批判对象
何其芳:“我们要有远见”——忆何其芳同志如何领导科研工作
何其芳、钱锺书与俞平伯:多少风雨事
唐瞍:未完成的《鲁迅传》
贾芝:“君怀凌云志,百岁还嫌少”
马学良:染遍红霞再看绿
王平凡:刻在记忆中的岁月
——寻访延安陕北公学、联防司令部
第三辑 纪年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早期大事记(1953~1966年)
——郑振铎、何其芳领导时期的文学所
附一:沙汀、荒煤对文学研究所的贡献(1977一1984)
附二:《文学所早期大事记》附识
我亲历外国文学研究所之曲折路(1964一1975年)
附三:从学部临时领导小组到院政治部(1975一1980年)
民族文学研究所创建和发展纪事(1978年6月~2001年春)
附四:如何建设民族文学研究所——给李铁映院长的信
附五:贺敬之同志关于加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工作的一次谈话记录
附六:民族文学研究创建和发展纪事片段
附七:雄伟壮丽的史诗——祝贺电视连续剧《格萨尔王》播出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远去的身影
文学研究所于 1953 年 2 月 22 日创建,至今 60 周年了。当时文学所附归北大,直到1955 年转归中科院社科部。文学所集结了国内许多顶级的学者, 为开展新中国文学研究的新局面, 在那个一切都“政治挂帅”的年代,他们忍辱负重,他们坚韧不拔,用毕生的心血为今天留下了无数的经典。回首往事,那些老同志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借建所60周年之际,仅以此书作为对那些老同志的纪念!
郑振铎、何其芳是第一任正副所长,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家百废待兴,文化事业也同样面临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原则下的全面整理和重新认识的问题。毋庸讳言,我们经历了许多“运动”
,经历了“十年浩劫” ,走了许多弯路。到
“文化大革命”后,沙汀、荒煤、许觉民同志来到文学所,率领全所同志拨乱反正,恢复所的各项工作,取得了辉煌成绩。
1955年国庆节后,我调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文学所 (后改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 。这年 4月,党中央政治局讨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时,刘少奇同志指出:党派去科学机关服务的同志则不能以学者资格出现,要老老实实为科研服务(《杨尚昆日记》上册, 1955年4月27日)。这就成为我长期以来对待工作的指导思想。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先后经历了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民族文学研究所等科研组织机构初期筹建的风风雨雨。
“文革”前,我在文学所从事党的组织工作和科研管理工作,为了做好服务工作,虚心向专家学习,积极参加学术活动。我特别敬重郑振铎、何其芳同志为人为文的高尚思想和品德。他们的学术思想和领导艺术都是我学习的榜样。在十年“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我在外文所亲眼目睹了“四人帮”迫害广大干部、知识分子和摧残文化的罪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及时纠正冤假错案,平反、落实政策、恢复名誉,我深深感受到党对广大干部、知识分子的爱护和关怀。
1979年,我走上少数民族文学科研战线。在这里体会最深的是,党对少数民族文化高度重视。回忆往事,是希望总结经验教训,改善和加强党对文学研究工作的领导。
1985 年,我正式离休。2000年,我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理事长的工作也交了班。我想利用时间,把我在文学所为科研服务的对象——人和事整理出来,供后人参考。可惜,我年迈体衰,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幸运,得到女儿王素蓉支持。最关键是我和女儿共同完成了《文学所早期大事记》
,我相信,这是对历史负责的一件大事。后来在素蓉鼓励、帮助、照顾下,又在这基础上陆陆续续把外文所、民族文学所早期大事记片断完成。她利用节假日,协助我录音,搜集资料,征求意见,反复修改,终于完成文稿。在这过程中,所接触的故人旧事又引起素蓉浓厚的兴趣,她先后写下了多篇访谈、 散文随笔……
王平凡,1921年生,1955年至1985年历任中国科学院哲社部文学研究所(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党总支书记、所长等职。王素蓉,1953年生,《长篇小说选刊》编审。
《好剧本如何讲故事》内容简介:《好剧本如何讲故事》不仅关乎如何创作精彩的剧本,也解释了电影制作人寻找的是什么样的结构,以及
一场强弱悬殊的决战,在凤鸣这个神奇主帅的领导下,从一开战就呈现出完美的胜利前奏!谁能想到就这样赶鸭子上架的赶制出来的炸弹
中国散文史长编(上下册) 节选 章概 论 I 魏晋南北朝是个社会变动甚大、文章变迁亦繁的时代。汉魏之际、魏晋之际、晋宋之际以及南北朝各朝易代,对于...
这是一场执著与妥协混合的感情战争,在大都市的背景上演。幽深的心灵、复杂的性格点亮城市的灯火,闪动如幽灵。秦思飞以她独特的
歌德谈话录-杨武能译文集 本书特色 《歌德谈话录》是由歌德的朋友艾克曼辑录整理而成的,对歌德作了细致而深刻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歌德晚年*成熟的思想和实践经验,涉...
胡云翼说诗 内容简介 本书分“唐诗研究”、“宋诗研究”和“明清诗选”三部分内容,作者认为唐诗初盛中晚并不是由盛趋衰,而是各有佳处;宋诗研究拈出宋诗“整练”、“细...
诗的时光书 本书特色 《纳兰容若词传》《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作者苏缨、毛晓雯*新作品西方经典诗歌之美 深情品鉴有时仅是一首诗,我们就找回对世界的初恋。诗的时光书 ...
中华古曲观止 本书特色 奉献于读者诸君面前的这部《中华古曲观止》,是我国古代剧曲的精萃。它是从数以万计的剧曲中,经过反复筛选,爬罗剔抉,而将极少数令人汉为观止的...
糊涂村的糊涂猪 本书特色 想要提升你的文学水平?想要提高你的语言能力?想要开发你的想像空间?想要给自己寻找一个轻松的世界?那就赶快来看《糊涂村的糊涂猪》吧。本书...
家 内容简介 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定书目为了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加强语言文学主干课教学,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中文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经过反...
中国文学精神(先秦卷) 本书特色 探讨中国文学的内在精神,这是文学史研究中一个新的角度。对于先秦文学来说,由于文学的不自觉状态,文学精神的体现就是一个非常广泛的...
追求卓越:教师专业发展案例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对第二语言(英语)教学中的专家知能所作的开创性研究成果,书中通过对四位第二语言教师进行的案例研究,看到了教学...
皇帝親封為「活神仙」的黃半仙竟只剩三年壽命?一向體貼乖巧的小黃半仙決定離開鄉里,遠離紅塵默默死去,以免惹人傷心,可是不管
小男孩球球不喜欢黑漆漆的床底下,总觉得那里藏着什么怪兽。这一回,那里真的有个小小的怪兽哦!这只怪兽老是觉得身体里有个大洞
中国古文献研究丛书-屈原辞研究 内容简介 《古文献研究丛书》是国家教委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的重点科研项目之一。这个项目旨在反映我国当代部分学者研究我国重要...
中国词史大纲 本书特色 本书分为唐五代词和被宋词两编,分别从词的起源、发展进行概述,进而对温庭筠、、李煜、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黄庭坚、周邦彦和李清照等各时...
《酒徒》被评论界誉为“中国首部意识流长篇小说”。《酒徒》并不是通篇都以主人公的意识作为基本题材的,作者刘以鬯还让他在一个
格律诗词写作常识 本书特色 这一本小书的撰作目的,就是试图简单扼要地叙述诗词格律,结合笔者自己的学习、创作经验,让有意于此的读者能较快地运用这些传统形式来言志抒...
苗族古歌叙事传统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以母语文体的苗族古歌作为主要线索,采用多学科互融的方法,对苗族古歌的叙事传统进行系统研究,提出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在中国...
扑面而来活生生的生活气息,街头巷尾,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彷徨挣扎;职场商场,精英分子“众里寻他千百度独拔头筹寂寞无归处(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