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开平装,福建人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
★ 本书是一部专门探讨、论述庄子学说发展历史的著作,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庄学史研究”的*终成果
★ 通过本书可以获得对庄学的重新认识,如庄学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作用,庄学对道教重玄学的意义,庄学与宋明理学的关系等等,这些过去模糊不清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探讨,从而较为清楚地显示出了庄学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
《中国庄学史》分为庄子其人其书及其思想、秦汉时期的庄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庄学、隋唐时期的庄学、宋元时期的庄学、明清时期的庄学等几个大的部分,用点面结合的立体式结构对中国庄学的发展加以叙述和分析。
1.庄子其人其书及其思想。作为庄学发展的基石,《中国庄学史》首先对庄子其人其书及其思想进行了系统的考论。关于庄子的故里,学术界存在较大的争论,《庄学史》认为将其确定在今安徽蒙城,理由更为充分。其书则经历了一个从古本到今本的演变过程,古本《庄子》五十二篇为刘向选定的可能性很大,此本曾流传到魏晋南北朝,后为郭象删定的三十三篇本所代替。隋唐及以后的庄学史,主要是以郭象本为基础而展开的。庄子阐述了一种完整的以人为本位、以社会为归宿的思想,其要点在于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所说的精神自由、万物齐平、顺乎自然,这是庄子思想的三个基本支点。掌握了这三点,就可进而讨论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和应帝王的问题。而这四者又可以说是庄子思想的目的:处世的修养,人性的德充,社会的宗师,帝王的责任。
2.秦汉时期的庄学。秦汉时期,思想学术得以重新整合,秦代"以法为教",汉初黄老新道家为主,西汉中叶以后儒学逐渐占据了支配地位。从庄学发展来看,这一时期是"庄子影响的潜行期"。《吕氏春秋》多引《庄子》,并对其思想加以强化;《淮南子》"考验乎老、庄之术",其中《齐俗》、《人间》、《俶真》、《道应》诸篇发挥庄子的思想颇为明显。《庄子》对儒学也有渗透,如其中的天人"相类"、"相通"思想、气的思想,都对汉代儒学的代表人物董仲舒有所影响,庄子与汉代经学的关系亦相当密切。因此,虽说秦汉时期是"潜行的庄子",但两汉特别是东汉时期,《庄子》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比较广泛地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庄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玄风激荡,名士风流,《庄子》成为"三玄"之一,读庄成风,注庄成学,庄学得以勃兴。当时无论是玄学重要人物的思想和学说,或者玄学的一些主要论题,往往通过注解《庄子》而得以阐发,可以说,此一时期人们对《庄子》的运用和发挥超过了《老子》。阮籍、向秀、郭象等人的庄学思想可为代表,特别是郭象《庄子注》,不仅裁定《庄子》为三十三篇,而且借注庄发挥他的玄学思想,既阐发了"独化于玄冥"的哲学本体论,亦论定"名教即自然",玄学在他那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一时期佛学亦与《庄子》发生了密切的关联,无论其"格义"之法,还是般若学,都有借助《庄子》之处。《庄子》思想丰富了般若学,般若学也对庄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4.隋唐时期的庄学。隋唐时期,在儒、道、释三教鼎立的背景下,庄学继续发展。由于李唐王朝推崇老子与道教,道教教义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重要的创发,其具体表现则是重玄学的阐扬。重玄学的兴起,不但依靠于老学,而且借助于庄学,成玄英的《南华真经疏》即是代表。成氏将庄子之道释为"重玄之域,众妙之门",将道教哲学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除了对道教的影响以外,唐代庄学对文学的影响亦很大,李白的诗歌、韩、柳的散文,都可以从《庄子》那里寻到踪迹。此外,陆德明的《庄子音义》,音训《庄子》,别具一格。
5.宋元时期的庄学。宋元时期,思想学术转换创新,理学繁衍,庄学研究出现了一个高峰。该时期庄学作品的形式多种多样,除常见的"注解"以外,尚有"音训"、"集注"、"考订"、"辑佚"、"抄录"、"杂论"、"专论"、"点评",十分灵活。学者们注重阐发《庄子》的义理,一方面注意庄子本身的主要思想,但更为重要的一方面是注者对庄子思想加以创造性的发挥。如王雱以儒家的道德性命之学解庄,陈景元将《庄子》与道教的炼养方法联系起来,林希逸援理入庄、庄禅并用,禇伯秀把"性命双修"思想与《庄子》会通,等等,充分显示出了宋元庄学多姿多彩的时代风貌。
6.明清时期的庄学。明清时期,学风丕变,学术逐渐实证化,庄学发展到一个总结性阶段。该时期庄学成果众多,其特点有四:一、注意采用文学语言的言道方式,二、注意辨析庄子思想的源流,三、注重篇章真伪的考辨,四、字义考证的兴起。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欲合老庄与释氏于一家;释性通《南华发覆》以道德二字概括庄子内外篇之大旨;方以智《药地炮庄》诠以佛理,借汪洋恣肆之谈,以自摅己意;王夫之作《庄子解》、《庄子通》,以为"庄生之说,皆可因以通君子之道",故就庄子思想"因而通之",大大丰富了自己的思想学术体系,等等,明清庄学在总结中又有发展。
中国庄学史(上下)》的主要内容是:《庄子》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众所共知,但庄学的地位却尚未得到学术界的足够重视。通过《中国庄学史》的研究,我们可以获得对庄学的重新认识,如庄学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作用,庄学对道教重玄学的意义,庄学与宋明理学的关系等等,这些过去模糊不清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探讨,从而较为清楚地显示出了庄学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中国庄学史》与《中国老学史》一样,也是一部开拓性的著作,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该著不仅为庄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式,对中国哲学史尤其是道家道教哲学的研究,亦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熊铁基,1933年4月生,湖南常德人,著名历史学家、道家道教文化研究专家。现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道家道教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56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1958年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班毕业。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攻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尤其致力于道家文化的研究。
刘固盛,汉族,1967年7月生,湖南涟源人,历史学博士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师从熊铁基先生和张岂之先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思想史,主要从事老庄学、道教教义与思想、宋明理学以及儒、道、释三教关系的研究。
道德情操论:一本三代人都要读的书 内容简介 《道德情操论》是斯密的伦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759年,斯密去世前共出版过六次。全书共有七卷构成,主要阐释的是道德情...
汉唐道教修炼方式与道教女性观之变化研究 本书特色 国家“九八五”工程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项...
汉译经典:材料与记忆 本书特色 《材料与记忆》一书试图通过对记忆的研究,来确定精神与身体之间的关系。在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形成逻辑上,记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关系到...
本書作者為蘇格蘭哲學家,嚮往佛教深妙的哲學內涵,進入當年盛行於歐美的藏傳佛教密宗,擔任卡盧仁波切的翻譯工作多年以後,被邀
慢读孔子 本书特色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学的阐释非常独到且影响深远。在本书中,梁启超先生开宗明...
在你的社交范围内是否有在博物馆工作的友人,你是否见过他们眉飞色舞地谈论着种种感受,是否钦佩又神秘地向往过这份工作。你是否
东方戏剧美学 本书特色 东方戏剧美学是一块神奇的处女地。她以婀娜多姿的身影将东方戏剧艺术诱入美的神圣殿堂。读者或观众徜徉期间,豁然发现古代东方人失常生活的高超能...
当代名家学术思想文库:戴逸卷 本书特色 《当代名家学术思想文库·戴逸卷》:当代名家学术思想文库,集每位学者一生之精粹,彰显人文社科研究之卓越成就所选名家终身治学...
禅净合一溯源 本书特色 禅宗和净土宗,由合而分、由分而合,几乎可以涵盖二千年中国佛教史的主流。关于这个课题,以往的研究描述可谓两多两少——以信徒的身分实践、宣传...
六祖坛经:佛学的革命 本书特色 1.《坛经》是中国出家人写的被称为经的著作,了解中国文化必读书之一。 2.影响中国文化的千年智慧,胡适、钱穆等大师都推崇的书。 ...
形而上学导论 内容简介 海德格尔一生都是在讲形而上学。因而他讲形而上学常有深刻的分析,描述,甚至批评。也常有人主要因其批评竟认为需要蔑视形而上学。本书是海德格尔...
禅宗语言研究入门 内容简介 简介禅宗语言研究属于汉语史研究的一个分支,但同时也可以说是佛教研究的一个分支。从时段上说,它大致处于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的过渡时期,具...
偈颂是佛教文献中的一种重要文体,在佛典中广为采用。本书以中古汉译佛典偈颂为研究对象,溯源印度佛典,考察了其发展变化,进而
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闹。”本书中描述了很多不可思议的法力和奇妙的神通,读起来的确很热闹,但译者翻译这本书的
每个人都是哲学家,每个哲学家都很累: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解决不完的问题 本书特色 《 每个人都是哲学家,每个哲学家都很累》向读者传达了一种人生理念...
自然哲学 本书特色 在科学史上,莫里茨·石里克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是经典力学的**部经典著作,划时代的巨著,也是人类掌握的**个完整的科学的宇宙论和科学理论...
鉴往知来:《易经》读本 本书特色 《鉴往知来——易经读本》分为概论和经文解读两部分。**部分对《易经》的内容、作用、体例、研读方法等做了提纲挈领的介绍。第二部分...
唐先生为当代中国哲学界之巨匠,其代表作之一的《哲学概论》,为当代中国学者所撰写的规模最宏大的哲学介绍书。本书内容广泛,在
本书内容有社会剧变与佛教转型;佛教教会社团的组建;佛教教会社团的组建;佛教文教事业的开拓等。目录 前言绪论社会剧变与佛教
论语里住着的孔子 本书特色 该书为一位在一线从事30多年小学语文教学、教科研工作者的《论语》阅读笔记。作者从2006至今,用还原生活的思路,从理解一个活生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