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窝是青春的坟墓》是畅销书作家七堇年的首部随笔集,本次作者逐章逐节全新修订,特新收入曾发表在《最小说》上大受好评的中篇小说《少年残像》,更加完整呈现那些年我们曾有的共同的青春记忆。
书中包含《远镇》《被窝是青春的坟墓》等众多书写或残酷或纠结或温情或惆怅的青葱岁月的经典篇目,里面有青春期的叛逆与成长,有年少岁月的荒诞与无羁,有美好年华的友情与温暖,优美文笔,唤醒我们正经历或曾有过的心灵悸动。
新版序言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老师向我提出再版一些过去的作品的时候,我非常犹豫。此事就此搁置了很长一段时间,以至于差点就此再无下文。
只是后来突然有一天--在我已经参加工作,像一切普通的毕业生那样告别学生时代,以清澈而稚嫩的身心,步入烟火人间,初阅生活种种、社会百态的时候--那一天,我收起赔了一整天的笑脸,收起电脑,挎包,还有桌上的文件资料,关灯离开办公室。在堵得水泄不通的路口,在浓浊的汽车尾气和狰狞的钢混建筑之间,我突然不想回家,不想回到又一个疲倦而空洞的夜晚,却又不知何处可去……最终不经意的,走进了便利店旁边的一家书店。
那是一家新开的书店。店员姑娘殷勤地向我问好,而我阴着脸直走进去--估计太阴沉了,以至于我余光感觉得到她愣愣地看着我。躲开,往深处走,路过一排书架。就有这么巧,抬头撞见旧版的《被窝是青春的坟墓》赫然在目齐之处。
我更加慌乱,草草看了一圈,就逃也似地离开了书店。留下自动迎送客铃声在背后清脆作响--它响得那么天真而磊落,让我更有一种强烈的自嘲感。
有多久没有走进一家书店并且徘徊不已了?
天已经黑了,正直十月初秋,空气清冽,我错过了黄昏。
距离《被窝是青春的坟墓》中那些文稿写就的年纪,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它受到很多孩子们的喜欢,却让已然长大成人的我自己一直羞赧。这也是为什么,我起初一直不愿再版它的原因。毕竟,写作相对于成长是绝对滞后的。人们常常从你十年前的作品中管窥蠡测,以此衡量现在的你,甚至妄加定论--而这是当我还在乎别人的看法的时候。
到了今天,到了内心已经逐渐平淡和强大到几乎可以无畏人言的时候,我回过头去看那些青涩笔记。汗颜之余,我惊讶于我也有了一种长辈的心态:那些多愁善感的年纪--多么可笑,但,多么可爱。
是的,我曾经因为整个八零后青春文学所遭受的诟病和指摘而感到困闷,在很长一段时间,极度刻意避免任何伤春悲秋。可是,粗糙而暴躁的现实生活背后,我们的内心是否还有一丝敏感和稚嫩遗存?
所以,我忽然可以非常释怀地面对青春年少:我知道那时的我多么不开心,我知道为什么有很多那个年纪的孩子们多么不开心,如歌词里所唱:
知道吗我总是惦记
十五岁 不快乐的你
我多想 把哭泣的你
搂进我怀里
不确定自己的形状
动不动就和世界碰撞
那些伤 我终于为你
都一一抚平
……
就像我后来说的,如果可以,我想穿越回去告诉15岁的自己:十年后的你很幸福,再坚持一下。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这是我亲爱的高中母校同学之间流传的一句鼓励彼此刻苦攻书,要早起晚睡的话。那时的我们,为了一根莫须有的高考指挥棒,除却战胜叛逆时期的家庭隔阂,各种情感矛盾,还需要忍受莫大的课业压力,迎头对付应试教育的残酷--换做一个四十岁的自己,这一切或许只是笑谈云烟,可对于十几岁的肩膀,它真的很重。
高中三年的苦熬,也仅仅是换来了一个让我痛哭一场的结果,若不是命运待我宽厚,暗中打开了另一扇窗,我也不知今天的我会在哪里,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幸运的是,而今高考已经不算是唯一出路,留学,创业……那些如今已经四散天涯的旧日同窗,全球都遍布他们的足迹。“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终究是你们的。”
我已经不知道90后00后的青春期是什么样子,什么心情……是否会为我们当年的苦恼而苦恼,是否会为我们当年的快乐而快乐。然而我冥冥中相信,所有的“我们”, 都会在经过很多失落和庆幸,经过很多选择和后悔--或不后悔之后--成为了现在的自己:平凡,痛并快乐着,勇敢生活。
总有一些事情,是共有的记忆,或者说,将成为共有的记忆。
要谢谢时光,谢谢命运,谢谢所有让我快乐或痛苦的人与事--
黄昏无霞,何以为黄昏。
青春无你,何以为青春。
七堇年
2012年12月11日
七堇年,80后畅销书作家,主要作品有:《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大地之灯》《澜本嫁衣》《尘曲》等,在青春文学领域以其独特的文风广受读者欢迎,并逐渐尝试新的创作领域,告别青春书写,致力更加现实的严肃文学写作。
·少年时的心性浮躁激烈。今日思之尤觉得羞愧,才逐渐知晓,生活,或者毋宁说命运,这种我们向来投以抱怨或者不屑的东西,在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里给予了我们如此庞大的福祉与原谅。只是我们紧紧抓住一些痛,忘记告诫自己要感到幸福。你知道,在过去我们因为对生活有苛求和怨恨而拿自己的亲人刻薄相待的日子,是多么可悲。我曾欲向你说起这些年的孤立生活。但是它们太过平淡无奇,似静水深一般缓缓推进,没有波澜。目睹自己在光阴中沦陷却束手无策,的确是件残酷的事。夜深之时,时常怀念起过去肆意的少年时代。彼时临考前,已经习惯坐在书房认真看书,每至九时,手边的电话便会响起来。你总是关切我一番,督我进步。可惜,这样的好事,一去不复返。此夜此时,我执笔书写,细细思忆,发现那些已涣散的旧事,仍静静晾在那里,甚好。......看看看,我真不该再提。这都是过去的旧话了。朝花夕拾,捡的是枯萎。因我不愿做个留恋的人,所以一直未与你联系。你多半不会相信,我甚为想念你。这五年的时光如此迅疾。我已渐渐活得有所担当,甚为平静欣慰。你的存在,是夜风遁走的回声。反复荡漾几次,终归永久的寂灭。可曾知道因了这遥远,我的成长才有所附丽。若有日能与你执手听风吟,我反而不能确认这幸福。但我依然暗自期望,何日,何地,我才能与昔日重聚,并致你一束开得浓盛的山茶。因了在我有限的记忆里,你总是这般美好,并且充满了朴素的希望。在你的衣襟上,浸染着我整个少年时代的芬芳。·那些不懂事的年生,彼此都没有错,只是有些事她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既然无知,就应该被原谅。曾有彼时,当我与你愉快地在暮春的郊外散步,或是在楸树下的长椅上彻夜倾谈的时候,我同时感到了恐惧与幸福。你必定知道,我恐惧什么。我知道我不能一直这样下去,因为这样桎梏彼此...
——引自第1页
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远马亡。
——引自第6页
顾城诗集 本书特色 本书为著名诗人顾城诗集。顾城是中国当代优秀的诗人之一,本书收录了他的诗歌作品一百多首。其经典诗作《一代人》《远和近》《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经史百家杂钞》是清曾文正公编纂的一部古文精华集,共二十六卷。该书是继姚鼐《古文辞类纂》之后的又一部著名的古文选读本,统
夏洛蒂和传记作者告诉我们,爱米丽生性独立、豁达、纯真、刚毅、热情而又内向。她颇有男儿气概,酷爱自己生长其间的荒原,平素在离群索居中,除去手足情谊,最喜与大自然为...
从大地走向大地-邓一光文集.艺术随笔 本书特色 非常明净的文字,非常明净的思想,这是作者艺术才华的真实体现。作为作家的邓一光写作《从大地走向大地》,摒弃...
历史真相-作家文摘20周年珍藏本 本书特色 中共党史上被秘密处决的几大叛徒父亲李克农与潘汉年、王实味事件高岗秘书谈高岗事件吴德回忆林彪事件“周恩来遗言”案始末林...
2015华文青年诗人奖获奖作品 本书特色华文青年诗人奖是国内具有权威性、公正性和代表性的重要诗歌奖项之一,一年一评,至今已评出十三届。2015年度奖项授予山东青...
马可·波罗游记 本书特色 人类史上西方人感知东方的**部著作,它向整个欧洲打开了神秘的东方之门;皇帝、国王、公爵、骑士、议员和其他一切人民,想要知道世界上各民族...
论中国人的国民性 本书特色 在人们的心目中,鲁迅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是以其小说、杂文、散文为主要创作标志的。本书是鲁迅的随笔选。所选作品,不包括《野草...
毛泽东颂: 歌颂毛泽东诗词精选 内容简介 《毛泽东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世纪伟人毛泽东丛书》编辑委员会领导下编写。本书的目的是:表达广大人民怀念和崇敬毛...
唐诗三百首评注 内容简介 传统文化经典很多,就存在一个轻重缓急和选择的问题。我们不赞成搞什么“百种必读”或“50种必读”,武断地制造一个封闭式系统。我们认为中国...
作品目录且介亭杂文序言一九三四年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答国际文学社问《草鞋脚》小引论“旧形式的采用”连环图画琐谈儒术《看图识
《碑》是谢阁兰生前正式出版的惟一一本诗集。此书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收录金石拓片的连缀册页形式,书中每首诗的右上角皆配汉语题词
姚雪垠诗集 本书特色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姚雪垠出生在国势孱弱、哀鸿遍野的旧中国。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又亲历了那段“极左”的时代。姚老作为一个全面...
且介亭杂文末编 本书特色 《且介亭杂文末编》是鲁迅的一部杂文集,收录了鲁迅在1936年所写的杂文三十五篇。包括《〈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序目》《我要骗人》《写于...
本诗集收录了索宁奖得主、“德语世界的鲁迅”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贝格尔于1950-2010年间写就的诗歌作品143首,深刻表达了诗人
岁月的花朵::: 本书特色 一场画笔与文学的美妙邂逅,一份从诙谐叙事中窥见处世哲学的心灵独白。荆歌著的《岁月的花朵》是“自说自画丛书”中的一本,是专业作家荆歌业...
#王小波全集9-爱你就像爱生命 本书特色无与伦比的文学,送给所有渴望真情的人们! 《王小波全集9:爱你就像爱生命》系王小波生前从未发表过的与李银河的“两地书”,...
肖复兴-天堂兄弟 本书特色 本书涵盖了肖复兴先生以往音乐随笔集的全部精华和他近几年对音乐更深层次的沉淀,可以说是其音乐评论中里程碑式的总结。为方便读者阅读,作者...
愿你与这世界温暖相拥-2014最新温暖疗愈精选集-II-全彩四色装帧 本书特色这本书记录的是毕淑敏对自身、青春、世界与生活的善意察觉,以细腻而不失力度的笔触描绘...
侧面-从临汾到延安 本书特色 《侧面:从临汾到延安》纪录了以作家萧军为代表的革命知识分子在奔赴延安途中所感受到的“圣地延安”所处的真实的中国社会环境。从“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