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去新文化运动的神圣光环
还原《新青年》同人的内部分化
用扎实的考据呈现胡适、陈独秀、钱玄同等人从志同道合到殊途异路的历史真相
朱学勤、贺卫方、郭于华、王瑛、聂圣哲诚挚推荐
在比照对撞中反思“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价值追求与路径选择
1918年1月,在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四大台柱”的推动下,《新青年》杂志从四卷一号起转型“复活”为六名北大同事轮值编辑的同人刊物,直接启动了新文化运动,进而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命运。而随着《新青年》同人的内部分化,陈独秀开始直接介入政治活动并且把《新青年》回迁上海,结束了这份同人刊物的短暂辉煌。本书大量运用档案、日记、回忆录等材料,试图还原《新青年》杂志内部的运作状况和人际关系,呈现《新青年》同人从志同道合到殊途异路的历史真相,并进一步在比照对撞中反思“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价值追求与路径选择。
王思睿序 新文化运动的路径反思
张耀杰的新书将要出版,这是一件值得祝贺的事情。作为比他年长的学友读者,我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张耀杰多年来围绕政学两界尤其是民国学界的历史研究,有一个大的方向,就是要厘清20世纪中国人,特别是政学两界知识精英的路径选择,进而发扬光大胡适当年提倡的以人为本、自由自治、自我健全、立异求同的“健全的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
张耀杰的民国史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向型的辨别异同、清理门户,就是与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思想、作派、腔调划清界限。有些长期以来被视为“自由主义”的思想界前辈,由于受历史传统和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身上还带有严重的专制倾向,张耀杰查阅梳理了大量**手文献资料,较为清晰地呈现还原出提倡“民主”与“科学”的那一代知识精英,事实上难以自我克制专断思维和专制习性的盲点误区、历史局限。
辨别异同、清理门户是外向型的据实甄别。与此同时还需要内向型的凝聚共识、积聚精粹。如果把以人为本的“健全的个人主义”看成是纯而又纯的价值标杆,就连率先提倡这种价值观念的胡适本人,也是不能够完全达标合格的,这就削弱了以人为本的“健全的个人主义”已经在中国社会积累沉淀的本土资源。我们应当注重挖掘以人为本的“健全的个人主义”的本土资源,使之成为一重要的社会力量,才能增强与人类共同体正常接轨并且*大限度地推动历史前进的自信心。有些人从整体上看并不是以人为本的健全的个人主义者,但在他的思想中有一些时段或一些侧面却包含了自由、平等、民主、宪政的正能量,我们就应当把它提炼升华出来,并汇集到中国社会的本土资源中。有的人做过不少错事,*终却有所反思和补救,他们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就不应当被抹杀,譬如说晚年有所反思的陈独秀和*终放弃专制独裁的蒋经国。
我十多年前写过一篇关于五四运动的文章,当时我就比较同意胡适的观点,他一直主张五四运动是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新文化运动。他认为五四运动是对于新文化运动的一种政治上的干扰,五四运动代表的民族主义倾向把中国社会过去二三十年间追逐世界主流文明的步伐给搅乱了,使得中国偏离了现代化的正确轨道。胡适在20世纪30年代这么说的时候,很多人是听不进去的;现在看来,胡适确实是先知先觉,从五四运动到四五运动,中国在这60年里走了太多的弯路。
我现在认为,不仅要分清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区别,还要进一步拷问新文化运动本身的路径罪错。新文化运动中有一块东西是没有太大疑问的,就是白话文运动。白话文运动给中国文化带来的变化,现在看来已经是不可逆转。尽管有人对于白话文运动持批判态度,但是已经没有什么办法再返回白话文运动之前,再重新复兴文言文了。胡适、陈独秀他们在这方面作出的贡献和打下的烙印,基本上可以盖棺定论。胡适和《新青年》同人基于现代文明价值观念所鼓吹倡导的婚姻自由、妇女解放、社会平等、劳工神圣、民主科学的社会生活方式,在总体上是正确和进步的。
关于新文化运动,历史学界有两个说法,一个说法是从梁启超说起,一个说法是从陈独秀、胡适说起。我认为新文化运动、新思潮运动从梁启超算起或者更早一些是比较合适的。到一部分北大教授在《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北京《晨报》上鼓吹“新文化运动”时,就已经有所走偏,也就是跟着国际社会*为时髦的过分强调文化价值和文化主义的潮流跑。施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就是这种思潮的代表。中国在这方面也是跟日本学的,不是直接跟欧洲学的。福泽谕吉在明治时期把“文明”一词引入日语;到了大正年间,“文化”一词开始在日本走俏。桑本严翼发表过一篇名为《文化主义》的演讲,他说,所谓“文化主义”,就是要“使文化成为生活的中心的思想”。
把文化放在文明之上、放在制度之上,这是日本人从德国人那里学来的,又被中国人拿了过来。陈独秀晚年对于自己的路径选择曾经有过批判性反思。胡适在20世纪60年代也是有过反思的。要实现中国的自由、平等、民主、宪政,需要有经济层面、社会层面、政治层面、思想层面的共同努力。胡适作为《新青年》同人团队的灵魂人物,他的所作所为过度局限于文化思想层面;社会层面的各种公民团体,包括商会、工会、农会等等组织,他几乎没有谈到过。他在政治层面上提倡的“好政府主义”后来又分为两支。一支是丁文江、蒋廷黻等人鼓吹的“新式独裁”,一支是胡适等人不具备操作性的“无党政治”。在“民主与独裁”的论争结束之后,胡适发表了一篇《从一党到无党的政治》,其中写道:“二十多年的世界政治趋势,使人们对于政党政治的迷信减低了不少;在这个本来厌恶政党政治的国家,对政党的信用更减低了。……如果将来的宪政能够逐渐实行‘五权宪法’的精神,中国的宪政大可以不必重演政党纷争和分赃的老路。从一党的政治走上无党的政治,使政治制度在中国建立一个足为世界取法的特殊风范,这似乎是孙中山先生的本意,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吧?”
胡适从来不把梁启超视为自己在政治上的同路人,尽管梁启超在五四运动后的政治观点与他有部分契合之处。梁启超去欧洲转了一圈后,在1920年的《改造》发刊词里明确表示代议政治过时了,要寻求新式政治。他的弟子张君劢、张东荪也认为,新式政治就是“修正的民主政治”。应该说,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政学两界的主流是反民主宪政和市场经济,这种现象直到今天依然持续存在着。如何让胡适在五四运动之前就率先提倡的以人为本、自由自治、自我健全、立异求同的“健全的个人主义”的现代文明价值观念,普及推广为大多数中国人*低限度的价值共识,还需要有更加年轻新锐的研究者共同参与、深入探索,以便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共识和社会合力。张耀杰的这本新书,只能算是小小的开端。
所谓“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与干部基础”,诚实话也,真话也,难能可贵,不可轻忽。与之相联系之新文化运动,既有“悍化”在前,当有“武化”在后,有其正,有其奇,还有侧面、里面和反面,乃至下面,面面俱窥,方可窥其全。耀杰此书先考据,再论证,切入“文化”纵深处,尝试之功不可没。
——朱学勤(上海大学教授)
教授是大学精神的载体。那个时代,北京大学风云际会,学人各具风采,一份杂志引领新潮,不仅影响了中国近代的思想与社会,而且流风余绪至今仍萦绕于世人心间。张耀杰的这部著作,深入而细致地呈现了北大和《新青年》的那段辉煌历史,及其对中国命运的重要影响。
——贺卫方(北京大学教授)
九十多年过去了,曾由北京大学八位同事轮值编辑的同人刊物《新青年》(第四至六卷)的主要功绩,首先是对于胡适提倡的白话文的大力推广,其次是部分体现了胡适从美国移植的以人为本的健全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这是张耀杰在书中反复强调的,我也完全认同。
——聂圣哲(同济大学教授)
张耀杰,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人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主要著作有《民国红粉》、《民国底色》、《谁谋杀了宋教仁:悬案背后的党派之争》、《历史背后:政学两界的人和事》、《中国话剧史》、《曹禺:戏里戏外》等。
汉语语源学 本书特色 重庆出版社为振兴我国科学著作出版事业,1988年拨出100万元专款,在全国率先设立重庆出版社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同时邀请国内多位著名科学...
輔仁大學廣告系畢業,現職奧美廣告執行創意總監,做過全聯福利中心、味丹多喝水和NIKE的廣告,得過一些廣告獎,同時也是導演、大學講師、作詞人、專欄作家和跑者。從事...
中国竹文化通论 本书特色 王长金主编的这本《中国竹文化通论》力图通过挖掘竹子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阐明其文化机理。 本书对各类具有观赏价值的竹种作了较系统的介绍,...
文化史的追寻——以近世中国为视域(人文大讲堂) 内容简介 作者长期关注中国近世思想文化史,近年更以概念史研究独树一帜。本书前半部分为文化史理论探讨,对文化史研究...
作品目录第五一折 残针刺血,花庭玉树第五二折 谁曰五绝,庄筌暗入第五三折 鹊巢鸠据,虚室开椟第五四折 凝眸往恨,红索娇雏第五
■幾米長篇愛情成長故事繪本,畫出當代人們情感面貌。■在《向左走・向右走》十五年後,《忽遠忽近》創造了一對更令人牽掛的戀人,他們的故事就是當代人們情感的縮影。他們...
中国古代礼仪 本书特色 子曰:人无礼,无以立。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礼仪的国度,礼仪是一个人是否有道德的基本评价标准。虽然古代礼仪文化中的部分内容随着时代的发...
中古近代汉语探微 本书特色 本书汇集论文32篇,有对汉语史研究和训诂学研究的关系的论述,有对当前中古、近代汉语词汇、语法研究的综述和展望,也有对该领域一些研究...
新书--阿加莎·克里斯蒂经典侦探作品集:罗杰疑案 本书特色 一百年前的英伦传奇;跨越时空的人性智慧侦探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100年前的英伦传奇Agatha C...
中国古代农家文化研究 本书特色 中国古代农家以农名派,战国时曾因与儒家论战而引人注目,在百家争鸣中形成了独特的主张和观点,并跻身于“九流十家”。秦以后有志于农者...
红楼女性-红楼人物百家言(全二册) 内容简介 《红楼梦》为“闺阁昭传”,写了大量的女性人物。二百余年的“红学”对女性人物的相关论述也有了大量的积累。有关林黛玉、...
长江音乐文化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研究长江流域的音乐特点及其与文化生态环境的某些内在关联,以期能有助于深刻完整地把握中国音乐文化的整体格局和特点。长江音乐文化 目...
宁波地名文化 本书特色 徐雪英著的《宁波地名文化(宁波文化研究工程)》运用语言学和地名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宁波地名进行较为系统的考察,通过分析宁波地名中的语言现象...
你最近一次細細聆聽made in Taiwan的流行音樂是哪一首?在什麼場合、與誰分享、透過什麼媒體?還記得生命不同階段裡,有哪些印記著喜怒哀樂的旋律?流行音樂...
李瑞环谈京剧的艺术 本书特色 李瑞环是口碑很好的政治家,李瑞环是京剧行家,李瑞环高明的领导艺术在书中有充分体现。大量内容首次公开披露。李瑞环是改革开放之后继承和...
身体语言的魅力 本书特色 解读神秘的身体语言信号,开启无声世界的信号密码。一本身体语言的精粹,一把洞悉内心的钥匙。识人、观相、查心,用另一种“眼光”看世界。解读...
《中国人的服饰与礼俗》内容简介:1814年,威廉·亚历山大精选了50幅画作,辅以精彩的文字说明,在伦敦出版。作为海外中国服饰的开
性文化史纲 本书特色 在人类迄今为止的绝大多数文明中父权文化始终都是纲领,把女人真正放在平等地位是所有文明需要完美解决的问题。男人和女人是构成世界的两极,可是在...
周作人讲演集 内容简介 周氏不以口才见长,甚至拙于言词;尽管如此,当时却很受欢迎。用梁实秋的话说就是:“一个人只要有真实学问,不善言词也不妨事,依旧受人敬仰,岂...
思想的越界孤独九章 本书特色 《孤独九章》的内容是在说明和论述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或者思想者应有的责任担当和其对于社会良知的追求,并通过历史上诸多思想者的命运来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