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向来分为两种:一种是肉体的生与死,一种是精神的生与死。本书显然侧重于后者。一方面,作为个体的文化人从文化中获取精神力量,从而完成学问的储备、人格的锻造,进而服务于社会,并将对以后的社会造成影响;另一方面,作为集体(可以为小集体,也可以是国家乃至整个人类)中的文化人,又存在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在知识的传播中,在精神的感召下,在师友间的互相影响中,文化得以永远延续下去…… 本书依然采取典型事例的讲述,通过回顾一些文化人的往事,为读者提供借鉴与思考:真正的文化人应该怎样面对文化,面对困难,面对生死。
生与死,向来分为两种:一种是肉体的生与死,一种是精神的生与死。本书显然侧重于后者。一方面,作为个体的文化人从文化中获取精神力量,从而完成学问的储备、人格的锻造,进而服务于社会,并将对以后的社会造成影响;另一方面,作为集体(可以为小集体,也可以是国家乃至整个人类)中的文化人,又存在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在知识的传播中,在精神的感召下,在师友间的互相影响中,文化得以永远延续下去……本书采取典型事例的讲述,通过回顾一些文化人的往事,为读者提供借鉴与思考:真正的文化人应该怎样面对文化,面对困难,面对生死。
003 梅贻琦的“大学之道 ”
在民国,梅贻琦是可以与蔡元培齐名的大学校长。他不仅被称为清华大学的“终身校长”,带领清华在短时期内成为中国**流的大学;而且他领导着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在极艰苦的条件下创造了无数的奇迹。梅贻琦因此受到清华、西南联大师生们的衷心拥戴;他的高贵品德影响着周围的人,被誉为圣贤;他的光辉事迹亦广为传播,受到世人的推崇。
031 汤用彤:钝儒之典型,学问之大家
季羡林说:“在中国几千年的学术史上,每一个
时代都诞生少数几位大师。是这几位大师标志出学术发展的新水平;是这几位大师代表着学术前进的方向;是这几位大师照亮学术前进的道路……汤用彤(锡予)先生就属于这一些国学大师之列。”了解汤用彤,可以成为了解中国学术发展的一个途径,可以从中学到国学大师的治学之道。
047 成舍我:“我要说话”
记得2003 年,当我从成舍我的女儿成幼殊老人手中接过《报海生涯—成舍我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翻看前面的照片时,这四个字突然间颤颤抖抖却非常有力地出现在我的眼前,让我心头一振,仿佛见到了成舍我的魂魄。此后,一想到成舍我,就总能想到这四个字。在成舍我的眼中,“我要说话”,不就是“新闻自由”吗!
069 张友鸾在艰难岁月中
1959 年,张友鸾摘去了右派帽子,但处境似乎仍然不佳,性格则仍然磊落。他的女儿张钰回忆:“记得反右以后,聂伯伯(指聂绀弩,反右运动中是古典部‘独立王国’中的骨干,曾被打倒为‘反革命分子’。)有时来看父亲,宿舍里的一些人对他侧目而视,他却旁若无人,昂首直入。父亲见他来了,马上置酒添菜,掩上房门。斗室之中,他们似乎忘记了外面的世界,依旧浅斟低酌,谈诗论文。”张友鸾的胸襟是非常开阔的。后来,聂绀弩赠张友鸾诗句:“包袱三千种,心胸五百年。”
085 梁漱溟的底气与胆识
我一直在思考着,为什么梁漱溟在那样的形势下仍能有那样的血性?他的底气和胆识来源于哪儿?茫茫人海,为什么在无数人或狂乱或盲目或迷茫或屈服的时候,梁漱溟却能以其浩然之气独立于众山之巅,令人仰望?他的人格魅力究竟从何而来?123 费孝通:“人可以通过社会而不死”我不由地想起费孝通生前说过这样的话:“那么我能为下一代做些什么呢?我可以让他们知道,在我这一代,我们的自我认识、自觉性达到了什么水平。我将通过我的头脑留下一些东西给后来的人们。那就是文化。文化是寄寓在个人的头脑里的。个人的头脑会死亡,但是通过社会,个人头脑里的东西会积累起来,成为公共的财富。每一个人必须有助于文化的绵续和增积。因此人可以通过社会而不死的。”诚哉斯言!
129 马寅初自焚《农书》经过
粉碎“四人帮”后,主持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的中央组织部长胡耀邦认真审阅有关马寅初的材料后,激动地说:“我们再也不要犯这样的错误了。共产党应该起誓:再也不准整科学家和知识分子了!”
145 曹禺的早年与晚年
到了晚年,经历过“文革”灾难的曹禺,虽然重新受到世人的推崇,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都非常高,但他的内心却非常痛苦。一个作家,如果写不出好的作品,那么,这个作家将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尤其对于曹禺这样一个特别敏感的作家。
153 潘天寿遗言:“担心的是国家和年轻人”
潘天寿和杜甫的遭遇何其相似,都是在年老无力时,被无知“群童”欺辱,可是在这样的厄境中,他想着更多人的幸福,想着国家,想着年轻人。他为国家和国家的未来担忧呀!157 孙冶方遗言:“我平生没有个人的怨仇”如果孙冶方活到现在,他对一些政治运动的看法应该会发生一些变化。但我相信,他的原则不会变化:对于以前的政治运动,可以忘记的是个人的恩怨,这样整个社会才可以往前走。而对运动中颠倒了的理论是非,则应该完全纠正过来。我再加上一句:忘记个人恩怨,不等于忘记这些历史;因为只有记住并总结历史教训,才可以避免悲剧的重演。
161 李可染:“所要者魂”
李可染对中国画充满了信心。1989 年刻“东方既白”,题跋曰:“有人谓中国文艺传统已至穷途末路,而我却预见东方文艺复兴曙光”,表达他对中国绘画艺术的深刻理解和无比信心。他说:“中国人画画到一定境界之时,思想飞翔,达到了精神上的自由状态,传统已经看遍了,山水也都看遍了,画画的时候什么都不用看,白纸对青天,胸中丘壑,笔底烟霞。”
181 吴冠中留在记忆中
吴冠中逝世于2010 年夏天。也巧,我当时正在云南香格里拉旅游,在一家老字号里,同行的师友们正在挑选精美的礼品,我却突然间在旧沙发上看到一张报纸,上面赫然刊登了吴冠中先生去世的消息,心中不禁怅然,很久没有说话。我望着湛蓝湛蓝的天空,默默地祝吴先生一路走好……
189 范用的“走”与“未走”
2011 年,纪念范用先生的图书《书痴范用》、《书魂永在—范用纪念文集》由人民出版社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共同出版,这是人们对他的怀念,相信以后还会有许多爱书的人会怀念范用,会想起他大力提倡的“读书无禁区”,会继续在他编辑过的好书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力量。这样,范用先生似乎并没有走,依然在世间保留着他温暖的脚印。
195 白修德:报道河南大灾荒的美国记者
河南的人间惨剧令白修德的神经大受刺激。他看到死亡中挣扎的人们,饥饿的村民想要把他从马上赶下来,以便可以吃他的马。他听到人吃人的故事,听到村民勒死孩子然后吃掉的故事。他了解到当地政府对河南的旱灾不仅不能提供帮助,反而还想着法子从不存在的农民那里征税……遍地的饿殍仿佛在向他述说,促使他写出了《人吃人的河南灾荒》。
下 卷
211 顾颉刚钱穆钱伟长
顾颉刚人品极好,不遗余力地推荐重用人才,钱穆就是因顾颉刚的推荐,成为大学老师,进而更上层楼,成为国学大师。多年后,顾颉刚又热心帮助钱穆的侄子钱伟长“弃文学理”,于是又出现了一位科学家、教育家。钱穆、钱伟长之所以成为举世瞩目的大家,主要由于他们自身的努力,但如果没有顾颉刚这样的伯乐,不知道钱穆、钱伟长会有怎样的人生轨迹?
219 钱穆与李埏、严耕望、余英时
余英时亲眼目睹了钱穆在*艰苦环境下的办学经历,所以不仅在治学上多所收益,而且在做事为人上受到更多的教育。一年暑假,患了严重胃溃疡的钱穆,一个人孤零零地躺在一间空教室的地上养病。余英时问老师有什么事可以让他做,才知道此时的钱穆,内心里渴望读《王阳明文集》。*令余英时敬佩的是,钱穆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无形地拥有自己的尊严。这份尊严,是内在修养形成的。李埏、严耕望无不深受钱穆学识与修养的熏陶,进而成为学界名师。
251 熊庆来华罗庚陈景润
当华罗庚在1954 年认识陈景润时,陈景润的处境非常糟糕。这位数学天才性格内向,在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当老师,却因学生听不懂他讲的课而被退回到原校,在厦大图书馆工作。华罗庚偶然了解到陈景润的情况以及陈正在研究的数学课题,觉得陈景润是个可造之才,便像当年熊庆来破格提拔他一样,破格将陈景润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又一位数学大师由此崭露头角。
261 陈垣对启功的破格聘用
1935 年,辅仁大学附属中学教师启功被解聘。理由是:“中学还未毕业就教中学,不够资格。”启功很是灰心,觉得自己的教学能力比别的老师还要好,而且尽心尽力地工作,教出来的学生也非常优秀,为什么就因为没有一张纸而被挡在学校外面。他却不知道,好运正等着他。国学大师陈垣,时任辅仁大学校长,他知道启功的遭遇后,对启功说:“当不成中学老师,就来大学当老师吧。”
267 从蔡尚思说到张舜徽
资格和学问,官位和道德,孰轻孰重,大家应该有个基本的判断。这反应着国民素质的高低。还有,学历和学力,到底哪个是根本,哪个是枝叶?也应该有*常识的判断吧。但现实生活中,往往就是本末颠倒。另有一点,自学成才就不是才吗?当然是!诚如蔡尚思所讲:“求学成才和自学成才则是都应该提倡的。”
275 从季羡林说到马识途
“文革”结束后,马识途决心将自己在“文革”中的经历写成书,他“希望从这些鲜为人知的事实中,引发善良的人们进行冷静的思考,从这里得出必要的结论,引为将来的鉴诫”。这本书就是《沧桑十年》。出版之前,80 多岁的马识途曾专程向季羡林请教,他们谈起了“文革”,畅所欲言,相见恨晚。当马识途拿出书稿时,季羡林更是非常高兴,马上答应给这本书写序,而且害怕这本书无法出版,特地出钱到街上复印了一份自存。
303 从沈从文到莫言
在获悉沈从文、莫言乃至梁漱溟、钱穆、华罗庚、陈景润、启功、金克木等等自学成才者之后,我也不妨再强调一个问题:就是选用人才问题。选用人才时究竟应该以能力为根本,还是应该以学历为根本?我的回答是:当然应该以能力为根本,学历只是体现能力的重要参考,“唯学历”则完全本末倒置。这应该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吧。
张建安山西原平人。山西作协会员,当过数年的自由撰稿人;担任过《传记文学》编辑,《纵横》杂志编辑、记者、主编,现为出版社编辑部主任。多年来致力于文史哲的学习和研究。 出版专著16部,其中《文化名人的最后时光》、《人生本不苍凉——民国十六名士写真》、《中国古代哲学》、《解读皇帝遗嘱密码》为近年所撰。 《文化名人的最后时光》,部分文章被《新华文摘》等数十家报刊转载,全书已再版。 《人生本不苍凉》被《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北京晨报》等报刊推荐。 《中国古代哲学》由某国家级出版机构约稿,原拟译成多国文字,后因故只出中文版。《中华读书报》予以推荐,《中国文化报》发表书评。 《解读皇帝遗嘱密码》被中央电视台《子午书简》推荐,并做了六期专题节目。 主编过《民国大案》、《少年背诵名家文笔精华》等丛书。《少年背诵名家文笔精华》被评为冰心图书奖。 发表过数百篇文章,分别被《读者》、《文摘报》、《作家文摘》、《香港文汇报》等报刊转载。
文化移植与方法:东亚的训读·翻案·翻译 本书特色 《文化移植与方法》为学术论文集,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板块的内容:训读与汉字文化圈;翻译与翻案;东亚文学与文化越境。...
打工故事(故事会) 内容简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随着私有经济成分的出现,随着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存与发展,打工这一社会谋生...
《宋词三百首》内容简介:《唐宋名家诗词:宋词三百首》讲述词是中国文学的重要形式、宋代是我国词创作取得巨大成就的时期,前人说
趣味集邮灯谜 内容简介 “邮票是国家的名片”。小小邮票精美别致,方寸之间蕴含丰富,是具有很高欣赏研究价值的收藏品。集邮堪称是一种*普遍*热门而又十分高尚有益的收...
陈怀宇,生于1974年,江西樟树人。现任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助理教授,2011一2012学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历史学部研究员。主要研究兴趣为中国宗教史与思想史...
Ash MauryaSpark59创始人。他创办过多家公司,包括非常成功的WiredReach。Ash多次举办精益创业实战研讨会,和创业者密切合作,帮他们调整目...
醒来-(附光盘) 本书特色 本书是知名作家郭文斌先生继文化散文畅销书《寻找安详》之后的又一精品力作,针对现代人日趋浮躁的心理状态和压力过大的生活方式,作者以传统...
作品目录第卅一折 天罗宝典,五艳妍心第卅二折 荒山古院,梨花暴雨第卅三折 佛入东海,阿顶山门第卅四折 十方转经,越浦凤仪第卅
中华姓氏源流史(全四卷)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4832页,705万字,湖南出版社2003年出版★ 《中华姓氏源流史》是对古今诸多姓氏书的综合、继承和发扬,...
字与词之外:词典的两个世界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在改玄议策的社会里、英汉词典与传教士、近代中文词汇与日本的关系、两岸词典氛围的比较、一位语言学家的辛酸等...
谜米机器 内容简介 本书视野开阔,背景恢弘,引人入胜。它结束于直面我们人类本性的*深刻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核心,乃是内在于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自我本性,正是这个自我...
邢福义学术论著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桂岳书系之一。全稿收录著名语言学家刑福义的论文50余篇,内容涉及语法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汉语词类和词的研究、汉...
衣裳中国:中国历代服饰赏析 本书特色 本书为中华服饰文化系列“中国风”中的一本。衣裳中国,又被称之为“衣冠王国”, 中国上万年的文化史,一脉相承的五千年文明,皆...
史统.道统.文统:论唐宋时期文学观念的转变 本书特色 对于古人的诗歌,我们或许可以不求这诂,可是,对于古人的文章,却绝对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古人绝无苟作文章之事,...
奥斯卡、柏林、威尼斯终身成就奖,戛纳金棕榈得主波兰国宝级大师瓦伊达的实战拍片指南◎ 编辑推荐安杰伊·瓦伊达是波兰国宝级电影大师,“波兰电影学派”领军人物,囊括奥...
中国竹文化通论 本书特色 王长金主编的这本《中国竹文化通论》力图通过挖掘竹子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阐明其文化机理。 本书对各类具有观赏价值的竹种作了较系统的介绍,...
《说文解字》繁体版 本书特色 ★ 16开箱装,繁体版,重达7公斤,中国书店出版★ 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撰,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段玉裁注★ 原文以清同治...
金庸识小录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紫白金青、蟹汁化漆、红楼笔法、学《水浒》写《书剑》、明教·明朝、核爆之战与蜀亡之争、说出的书本等。金庸识小录 目录 序(...
全台五大專業院所營養師【北醫】【三總】【台大】【沐光】【榮新】一致認同推薦!「吃不胖」的秘密,全靠「321巴掌大減肥餐」不用有堅定的意志力,愛吃美食的妳,這次一...
书写的历史 本书特色 斯蒂文·罗杰·费希尔编著的《书写的历史》全面系统地介绍文字及其书写的起源及其历史演变,是一本面向大学生的普及性读物,以从宏观到微观,从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