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传奇畅销书,匠心独运的文化批判,风靡一时,影响一代知识分子.
◎研究针对长时段的文化深层结构,运用结构主义方法,是理性、经典的文化研究成果,结论长期有效,不会过时.
◎"硬心肠"的民族"劣根性"反思.结论是:中国人"心"发达于"脑",但"心"并没有表现为个人的热情,反而化为镇止个人热情的社会化"人情".所以,在中国人之间理性精神和个人热情双双不发达.
◎诸多对中国人文化特征的总结性金句,一针见血,直指人心.
新千年版序
下笔写这篇序言时,《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已经有二十年的生命了.二十年的时段是可以用来定义一整个"代"的.因此,当我重新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恍如再次阅读一部陈年的日记,里面的思想情愫既曾相识又备感陌生.书中提到的"文革"及其余绪,对国内的读者来说,恐怕也会引起既曾相识又感觉陌生的感受.
然而,这本书等了二十年才有机会在国内出版.国内的气氛已经和二十年前大不相同,但这次应三辉图书之邀,为了和国内的读者见面,仍有将该书做技术性修改的必要.因此,它与1990年的"**修订版"不尽相同,而后者与1983年的原版的差距更大.这段变化有必要向今日的读者交代.
对国内的读者来说,本书虽然姗姗来迟,但上面提及的问题却仍然存在:它赖以立论的陈年旧事,如今是否只剩下了纪念的价值?书中反复论述的"深层结构",是否已经失去"时效"?既考虑"时效",有否基本上推翻了所谓不变的结构之命题?
在这个序言中,作者得面对这些问题.首先,我必须对"深层结构"这个概念予以进一步的澄清.这个概念的运用并非指中国历史从无出现变化,而是辨认中国历史上由古至今比较稳定的某些规律,它们是使"中国"在历经变化后仍保持它自身特殊认同的因素.因此,它可以比拟作河床的底部岩层,纵使河流本身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显然,在历史思考中应用"结构"这个概念,不该是用来论证黑格尔哲学传统里"东方社会"或者"亚细亚生产方式"这类先天上固定的本质.它应该是用来指示某一个历史时段内相对稳定的因素,而这些因素之间又出现相互联系性,可以让我们用"结构"的概念去综括之."历史"本身就代表变化,没有概念的魔术师能改变这个事实,然则,历史如何被"结构"这个观念取消呢?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新千年版序用结构观念研究历史的佼佼者是法国年鉴学派的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他用史料论证:在整个16世纪,地中海地区的人地关系呈现出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这个结构既不同于15世纪也有异于17世纪,自然也使它不同于其他地区.但这个16世纪只是一个"时段",如果我们想论证地中海这个大区在整个近代初期都具自身特色,令它与其他地区判然有别,我们不妨把"时段"拉长,进一步探讨该区在15、16、17世纪这三个时段间的共同关联性,归纳出这个更长"时段"里的相对稳定的因素.如果我们想论证地中海区由古至今都有自身的特色,在理论上是可以设想一个极长"时段"作为操作单位的.
当然,把中国上下三千年当作一个"长时段"的,并无人尝试过.它是否为人接受,该视其有否说服力,而不该是理论上的一种绝无可能性.从理论上对它做出本能式的排斥者,是出于把历史时序和逻辑时序两者混淆.
这个混淆,也出现在历史学是否可以像自然科学般做出预测的论争里.历来都有人具历史学可以预测未来的信念,但他们是混淆了两种时序.自然科学式"预测"所赖的因果关系是出现在逻辑时序中的.例如说,1605年英国天主教徒在国会的地道中埋藏炸药行刺整个王室的案件,如果得逞,造成划时代的大案,我们该如何做出因果关系的解释呢?物理学家会说导因是火柴,化学家会说导因是火药,而历史学家如果也想诉诸自然科学式的因果律,则会考察人文因素:有些史家会说导因是宗教改革后英国的国教政策,而马克思主义史家会认为是封建残余对新兴资产阶级的反扑,其之所以失败亦有其"必然性".无论如何,如果这几种说法都设定在任何时空底下凡出现相同的因就会有同样的果,其解释的架构都是逻辑性的,是超越任何特定时空的因果关系之先后排列.
但是,职业历史学家所处理之对象无一例外是独一无二的历史时序(historical timeline):它是必须标明某年某月某日某地某人物的叙事形式.这个时序——典型的例子是五经中的《春秋》——只是在时间中发生的事件的一个进程,并没有普遍性的意义.但历史学家如果要解释某一事故的"前因后果",就必须把该特殊事故纳入上述那种具普遍意义的因果律的框架中.也因为如此,历史学家只能"解释"已经发生的,而不能预测未来.他如果把独一无二的历史时序和因果关系的逻辑时序混淆的话,则会把自己变成"灵媒",亦即是在某一特殊时地的事故发生后,去预测另一个特殊时地的事故必然会随着发生,而其假冒的逻辑必然性则会堕落为活神仙式的"宿命论".
本书中谈的"深层结构"显然并非历史时序,但也不属于普遍适用于任何时空的因果关系范围,确切一点,该说是一种针对特定范围——中国——的共时性(synchronicity)设定.书中无疑举了许多历史例证,但是处理方式并不同于一般职业历史学家,而是把它们归入我所谓的"表层结构"现象,亦即是属于特殊性领域.书中的"深层结构"概念既然是一种相对稳定性的设定,而不是一种"亚细亚"式的先天不变性,因此,并不存在它是否在"将来"甚至在"现在"会遭改变的问题.
"深层结构"在理论上是可以被全面解构的.但我既然是把它设定为"中国"在历经变化后仍保持它自身特殊认同的因素,因此,在可见的将来,仍预想这个相对稳定性的某一程度之持续.有了这个新的体会,才为新千年版写出如下的新结论:
在本书里,中国文化以十分负面的形象出现,那是因为它被放置入一个由他人缔造的"现代"世局中,一切条件对它来说都是不利的,用来衡量它的所有标准也必然是异化的.但这个"现代化"该不断被重新定义.中国文化的"文法"规则能否在新的世局里创造出簇新的佳句妙句,我们将拭目以待.
我充分理会到这个结论与本书的基调之间会产生极大的不协调.
这就牵涉到本书是否已失去"时效"的另一种顾虑.既云作者"重新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恍如再次阅读一部陈年的日记,里面的思想情愫既曾相识又备感陌生",那么,它的看法是否充满偶然性,只反映作者某个时期的思想,而如今已时过境迁?
的确,读者会感到本书的行文是炽热的,但不是炽热的爱国主义,而是对自身文化的一种接近白热化的反感.这种反感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由它启发的文化批判远远超出一般的国民性批判.本书的特点,正在于它不是泛泛地罗列几项或十来项国民的"劣根性"然后提出老生常谈的补救之道,而是近乎千刀万剐式的切割.这个浓烈的感觉,是只有身处其中而又想全力地挣脱出来才会有的感觉.如今,作者已经居美三十余年,去国已久,纵使分析能力远胜于前,但已经没有了当时的心境,因此无可能再写出二十年前的东西.
在这里,又回到本书是否已失去"时效"的顾虑.要消弭这重顾虑,作者提出一个不寻常的解答:具有永久性价值的观点,往往是由独异的角度出发的.这种独异角度不只是由独异的人提出,而多半由一个人生中出现某些时刻的独异条件所提供.因此,这些时刻虽然短暂,这些条件纵使不会重现,却并不意味它们的结晶之价值也是短暂的.相反地,这个结晶应该属于珍禽异葩一类才对.
关于我个人的独异性(亦算是毛病),或许可简括为"**叛国罪"症候群.自从成为美国公民以后,我就一直在从事美国文化的批判,而且也是细微末节地批深批透.这个已经进行了十年以上的写作计划曰"弑母的文化",请读者拭目以待.
2003年12月11日
写于美国佛罗里达州新斯牟尔纳海滩
金句摘录
1.传统中国那种必须由"家"去定义个人的情形,在新中国成立后,就扩充为由"国家"去定义个人.
2.中国式的烹调术是用"合二为一"的原理去制造"味"的.中国人的"人情味"也是用同样的原理产生的,亦即是时我之中有你,你之中有我.因此,中国人对"人"的定义就是"仁者,人也",亦即必须用"二人"才能去定义任何一"人".
3.中国人自我压缩的人格,既然认为公然地保障自己的权益是不合法的,因此对让别人占便宜的容忍度就比较大,对受别人利用、摆布与控制的敏感度就会比较低.而且,还往往会纵容与姑息不合理的事情,让他们继续存下.
4.中国人避免对抗的心理看,使统治者对任何敢于起来反抗的人都能轻而易举地冠以"破坏安定"的罪名.中国人向往"在一起"的倾向,也使统治者容易对任何持不同意见者搬用"破坏团结"这顶大帽子.
5.在中国人政教混同的权力结构底下,是不能有"公"与"私"之分的,因为它除了在国法的范围内管理老百姓外,还要越出这个范围去管理他们的"良知".在具有政教之争背景的西方,就很难出现这种情形.
6.政府当局尽量不让老百姓去知道、去接触、去理解干部们才有资格去知道的事物.这种措施背后的逻辑似乎是:干部是"成人",因此自然可以去做一些"成人"之事;老百姓是被"教养"的对象,因此自然不该去接触"儿童不宜"之事.将民众"儿童化",是中国统治者"弱民之术"的一个主要内容.
7.两千多年来,中国在大一统帝国的巨伞底下,其实也存在着支离破碎的所谓"封建"势力.然而,中央政府却设计出一套文官的选拔制度,把地方的乡绅势力"干部化".地方势力一旦被中央文官体制"干部化"了之后,遂不期然地产生了一种"天下观",是他们以治理整个帝国为己任.
孙隆基,祖籍浙江,1945年生于重庆,在香港长大,在台湾受大学教育,获台湾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后赴美国深造,于明尼苏达大学专攻俄国史,获硕士学位,转赴斯坦福大学专攻东亚史(期间并在上海复旦大学进修一年),获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加拿大等多所大学任教。重要著作有《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历史学家的经线:历史心理文集》《未断奶的民族》《美国的弑母文化:20世纪美国大众心态史》《新世界史》和The Chinese National Character:from Nationhood to Individuality等。
孙隆基先生把中国上下三千年当做一个“长时段”,用结构观念——针对特定范围的一种共时性设定——来研究中国历史和这种历史延续所生成的文化特征。创造性地运用“良知系统”“身体化”“和合性”等概念来总结中国文化中对“人”的设计和“二人”关系,并进一步延伸至对个体与社会关系、国家与社会关系,国家对世界态度的分析与概括。其匠心独运之处在于,不是泛泛地罗列出这个民族的国民的劣根性,然后提出老生常谈的补救之道,而是用近乎千刀万剐的切割,给人以深处其间而欲全力挣脱的浓烈感觉,从而达到文化批判的深远诉求。
新千年版序
下笔写这篇序言时,《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已经有二十年的生命了.二十年的时段是可以用来定义一整个"代"的.因此,当我重新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恍如再次阅读一部陈年的日记,里面的思想情愫既曾相识又备感陌生.书中提到的"文革"及其余绪,对国内的读者来说,恐怕也会引起既曾相识又感觉陌生的感受.
然而,这本书等了二十年才有机会在国内出版.国内的气氛已经和二十年前大不相同,但这次应三辉图书之邀,为了和国内的读者见面,仍有将该书做技术性修改的必要.因此,它与1990年的"**修订版"不尽相同,而后者与1983年的原版的差距更大.这段变化有必要向今日的读者交代.
对国内的读者来说,本书虽然姗姗来迟,但上面提及的问题却仍然存在:它赖以立论的陈年旧事,如今是否只剩下了纪念的价值?书中反复论述的"深层结构",是否已经失去"时效"?既考虑"时效",有否基本上推翻了所谓不变的结构之命题?
在这个序言中,作者得面对这些问题.首先,我必须对"深层结构"这个概念予以进一步的澄清.这个概念的运用并非指中国历史从无出现变化,而是辨认中国历史上由古至今比较稳定的某些规律,它们是使"中国"在历经变化后仍保持它自身特殊认同的因素.因此,它可以比拟作河床的底部岩层,纵使河流本身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显然,在历史思考中应用"结构"这个概念,不该是用来论证黑格尔哲学传统里"东方社会"或者"亚细亚生产方式"这类先天上固定的本质.它应该是用来指示某一个历史时段内相对稳定的因素,而这些因素之间又出现相互联系性,可以让我们用"结构"的概念去综括之."历史"本身就代表变化,没有概念的魔术师能改变这个事实,然则,历史如何被"结构"这个观念取消呢?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新千年版序用结构观念研究历史的佼佼者是法国年鉴学派的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他用史料论证:在整个16世纪,地中海地区的人地关系呈现出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这个结构既不同于15世纪也有异于17世纪,自然也使它不同于其他地区.但这个16世纪只是一个"时段",如果我们想论证地中海这个大区在整个近代初期都具自身特色,令它与其他地区判然有别,我们不妨把"时段"拉长,进一步探讨该区在15、16、17世纪这三个时段间的共同关联性,归纳出这个更长"时段"里的相对稳定的因素.如果我们想论证地中海区由古至今都有自身的特色,在理论上是可以设想一个极长"时段"作为操作单位的.
当然,把中国上下三千年当作一个"长时段"的,并无人尝试过.它是否为人接受,该视其有否说服力,而不该是理论上的一种绝无可能性.从理论上对它做出本能式的排斥者,是出于把历史时序和逻辑时序两者混淆.
这个混淆,也出现在历史学是否可以像自然科学般做出预测的论争里.历来都有人具历史学可以预测未来的信念,但他们是混淆了两种时序.自然科学式"预测"所赖的因果关系是出现在逻辑时序中的.例如说,1605年英国天主教徒在国会的地道中埋藏炸药行刺整个王室的案件,如果得逞,造成划时代的大案,我们该如何做出因果关系的解释呢?物理学家会说导因是火柴,化学家会说导因是火药,而历史学家如果也想诉诸自然科学式的因果律,则会考察人文因素:有些史家会说导因是宗教改革后英国的国教政策,而马克思主义史家会认为是封建残余对新兴资产阶级的反扑,其之所以失败亦有其"必然性".无论如何,如果这几种说法都设定在任何时空底下凡出现相同的因就会有同样的果,其解释的架构都是逻辑性的,是超越任何特定时空的因果关系之先后排列.
但是,职业历史学家所处理之对象无一例外是独一无二的历史时序(historical timeline):它是必须标明某年某月某日某地某人物的叙事形式.这个时序——典型的例子是五经中的《春秋》——只是在时间中发生的事件的一个进程,并没有普遍性的意义.但历史学家如果要解释某一事故的"前因后果",就必须把该特殊事故纳入上述那种具普遍意义的因果律的框架中.也因为如此,历史学家只能"解释"已经发生的,而不能预测未来.他如果把独一无二的历史时序和因果关系的逻辑时序混淆的话,则会把自己变成"灵媒",亦即是在某一特殊时地的事故发生后,去预测另一个特殊时地的事故必然会随着发生,而其假冒的逻辑必然性则会堕落为活神仙式的"宿命论".
本书中谈的"深层结构"显然并非历史时序,但也不属于普遍适用于任何时空的因果关系范围,确切一点,该说是一种针对特定范围——中国——的共时性(synchronicity)设定.书中无疑举了许多历史例证,但是处理方式并不同于一般职业历史学家,而是把它们归入我所谓的"表层结构"现象,亦即是属于特殊性领域.书中的"深层结构"概念既然是一种相对稳定性的设定,而不是一种"亚细亚"式的先天不变性,因此,并不存在它是否在"将来"甚至在"现在"会遭改变的问题.
"深层结构"在理论上是可以被全面解构的.但我既然是把它设定为"中国"在历经变化后仍保持它自身特殊认同的因素,因此,在可见的将来,仍预想这个相对稳定性的某一程度之持续.有了这个新的体会,才为新千年版写出如下的新结论:
在本书里,中国文化以十分负面的形象出现,那是因为它被放置入一个由他人缔造的"现代"世局中,一切条件对它来说都是不利的,用来衡量它的所有标准也必然是异化的.但这个"现代化"该不断被重新定义.中国文化的"文法"规则能否在新的世局里创造出簇新的佳句妙句,我们将拭目以待.
我充分理会到这个结论与本书的基调之间会产生极大的不协调.
这就牵涉到本书是否已失去"时效"的另一种顾虑.既云作者"重新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恍如再次阅读一部陈年的日记,里面的思想情愫既曾相识又备感陌生",那么,它的看法是否充满偶然性,只反映作者某个时期的思想,而如今已时过境迁?
的确,读者会感到本书的行文是炽热的,但不是炽热的爱国主义,而是对自身文化的一种接近白热化的反感.这种反感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由它启发的文化批判远远超出一般的国民性批判.本书的特点,正在于它不是泛泛地罗列几项或十来项国民的"劣根性"然后提出老生常谈的补救之道,而是近乎千刀万剐式的切割.这个浓烈的感觉,是只有身处其中而又想全力地挣脱出来才会有的感觉.如今,作者已经居美三十余年,去国已久,纵使分析能力远胜于前,但已经没有了当时的心境,因此无可能再写出二十年前的东西.
在这里,又回到本书是否已失去"时效"的顾虑.要消弭这重顾虑,作者提出一个不寻常的解答:具有永久性价值的观点,往往是由独异的角度出发的.这种独异角度不只是由独异的人提出,而多半由一个人生中出现某些时刻的独异条件所提供.因此,这些时刻虽然短暂,这些条件纵使不会重现,却并不意味它们的结晶之价值也是短暂的.相反地,这个结晶应该属于珍禽异葩一类才对.
关于我个人的独异性(亦算是毛病),或许可简括为"**叛国罪"症候群.自从成为美国公民以后,我就一直在从事美国文化的批判,而且也是细微末节地批深批透.这个已经进行了十年以上的写作计划曰"弑母的文化",请读者拭目以待.
2003年12月11日
写于美国佛罗里达州新斯牟尔纳海滩
金句摘录
1.传统中国那种必须由"家"去定义个人的情形,在新中国成立后,就扩充为由"国家"去定义个人.
2.中国式的烹调术是用"合二为一"的原理去制造"味"的.中国人的"人情味"也是用同样的原理产生的,亦即是时我之中有你,你之中有我.因此,中国人对"人"的定义就是"仁者,人也",亦即必须用"二人"才能去定义任何一"人".
3.中国人自我压缩的人格,既然认为公然地保障自己的权益是不合法的,因此对让别人占便宜的容忍度就比较大,对受别人利用、摆布与控制的敏感度就会比较低.而且,还往往会纵容与姑息不合理的事情,让他们继续存下.
4.中国人避免对抗的心理看,使统治者对任何敢于起来反抗的人都能轻而易举地冠以"破坏安定"的罪名.中国人向往"在一起"的倾向,也使统治者容易对任何持不同意见者搬用"破坏团结"这顶大帽子.
5.在中国人政教混同的权力结构底下,是不能有"公"与"私"之分的,因为它除了在国法的范围内管理老百姓外,还要越出这个范围去管理他们的"良知".在具有政教之争背景的西方,就很难出现这种情形.
6.政府当局尽量不让老百姓去知道、去接触、去理解干部们才有资格去知道的事物.这种措施背后的逻辑似乎是:干部是"成人",因此自然可以去做一些"成人"之事;老百姓是被"教养"的对象,因此自然不该去接触"儿童不宜"之事.将民众"儿童化",是中国统治者"弱民之术"的一个主要内容.
7.两千多年来,中国在大一统帝国的巨伞底下,其实也存在着支离破碎的所谓"封建"势力.然而,中央政府却设计出一套文官的选拔制度,把地方的乡绅势力"干部化".地方势力一旦被中央文官体制"干部化"了之后,遂不期然地产生了一种"天下观",是他们以治理整个帝国为己任.
孙隆基,祖籍浙江,1945年生于重庆,在香港长大,在台湾受大学教育,获台湾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后赴美国深造,于明尼苏达大学专攻俄国史,获硕士学位,转赴斯坦福大学专攻东亚史(期间并在上海复旦大学进修一年),获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加拿大等多所大学任教。重要著作有《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历史学家的经线:历史心理文集》《未断奶的民族》《美国的弑母文化:20世纪美国大众心态史》《新世界史》和The Chinese National Character:from Nationhood to Individuality等。
金句摘录
1.传统中国那种必须由"家"去定义个人的情形,在新中国成立后,就扩充为由"国家"去定义个人.
2.中国式的烹调术是用"合二为一"的原理去制造"味"的.中国人的"人情味"也是用同样的原理产生的,亦即是时我之中有你,你之中有我.因此,中国人对"人"的定义就是"仁者,人也",亦即必须用"二人"才能去定义任何一"人".
3.中国人自我压缩的人格,既然认为公然地保障自己的权益是不合法的,因此对让别人占便宜的容忍度就比较大,对受别人利用、摆布与控制的敏感度就会比较低.而且,还往往会纵容与姑息不合理的事情,让他们继续存下.
4.中国人避免对抗的心理看,使统治者对任何敢于起来反抗的人都能轻而易举地冠以"破坏安定"的罪名.中国人向往"在一起"的倾向,也使统治者容易对任何持不同意见者搬用"破坏团结"这顶大帽子.
5.在中国人政教混同的权力结构底下,是不能有"公"与"私"之分的,因为它除了在国法的范围内管理老百姓外,还要越出这个范围去管理他们的"良知".在具有政教之争背景的西方,就很难出现这种情形.
6.政府当局尽量不让老百姓去知道、去接触、去理解干部们才有资格去知道的事物.这种措施背后的逻辑似乎是:干部是"成人",因此自然可以去做一些"成人"之事;老百姓是被"教养"的对象,因此自然不该去接触"儿童不宜"之事.将民众"儿童化",是中国统治者"弱民之术"的一个主要内容.
7.两千多年来,中国在大一统帝国的巨伞底下,其实也存在着支离破碎的所谓"封建"势力.然而,中央政府却设计出一套文官的选拔制度,把地方的乡绅势力"干部化".地方势力一旦被中央文官体制"干部化"了之后,遂不期然地产生了一种"天下观",是他们以治理整个帝国为己任.
孙隆基,祖籍浙江,1945年生于重庆,在香港长大,在台湾受大学教育,获台湾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后赴美国深造,于明尼苏达大学专攻俄国史,获硕士学位,转赴斯坦福大学专攻东亚史(期间并在上海复旦大学进修一年),获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加拿大等多所大学任教。重要著作有《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历史学家的经线:历史心理文集》《未断奶的民族》《美国的弑母文化:20世纪美国大众心态史》《新世界史》和The Chinese National Character:from Nationhood to Individuality等。
金句摘录
1.传统中国那种必须由"家"去定义个人的情形,在新中国成立后,就扩充为由"国家"去定义个人.
2.中国式的烹调术是用"合二为一"的原理去制造"味"的.中国人的"人情味"也是用同样的原理产生的,亦即是时我之中有你,你之中有我.因此,中国人对"人"的定义就是"仁者,人也",亦即必须用"二人"才能去定义任何一"人".
3.中国人自我压缩的人格,既然认为公然地保障自己的权益是不合法的,因此对让别人占便宜的容忍度就比较大,对受别人利用、摆布与控制的敏感度就会比较低.而且,还往往会纵容与姑息不合理的事情,让他们继续存下.
4.中国人避免对抗的心理看,使统治者对任何敢于起来反抗的人都能轻而易举地冠以"破坏安定"的罪名.中国人向往"在一起"的倾向,也使统治者容易对任何持不同意见者搬用"破坏团结"这顶大帽子.
5.在中国人政教混同的权力结构底下,是不能有"公"与"私"之分的,因为它除了在国法的范围内管理老百姓外,还要越出这个范围去管理他们的"良知".在具有政教之争背景的西方,就很难出现这种情形.
6.政府当局尽量不让老百姓去知道、去接触、去理解干部们才有资格去知道的事物.这种措施背后的逻辑似乎是:干部是"成人",因此自然可以去做一些"成人"之事;老百姓是被"教养"的对象,因此自然不该去接触"儿童不宜"之事.将民众"儿童化",是中国统治者"弱民之术"的一个主要内容.
7.两千多年来,中国在大一统帝国的巨伞底下,其实也存在着支离破碎的所谓"封建"势力.然而,中央政府却设计出一套文官的选拔制度,把地方的乡绅势力"干部化".地方势力一旦被中央文官体制"干部化"了之后,遂不期然地产生了一种"天下观",是他们以治理整个帝国为己任.
孙隆基,祖籍浙江,1945年生于重庆,在香港长大,在台湾受大学教育,获台湾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后赴美国深造,于明尼苏达大学专攻俄国史,获硕士学位,转赴斯坦福大学专攻东亚史(期间并在上海复旦大学进修一年),获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加拿大等多所大学任教。重要著作有《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历史学家的经线:历史心理文集》《未断奶的民族》《美国的弑母文化:20世纪美国大众心态史》《新世界史》和The Chinese National Character:from Nationhood to Individuality等。
孙隆基,祖籍浙江,1945年生于重庆,在香港长大,在台湾受大学教育,获台湾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后赴美国深造,于明尼苏达大学专攻俄国史,获硕士学位,转赴斯坦福大学专攻东亚史(期间并在上海复旦大学进修一年),获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加拿大等多所大学任教。重要著作有《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历史学家的经线:历史心理文集》《未断奶的民族》《美国的弑母文化:20世纪美国大众心态史》《新世界史》和The Chinese National Character:from Nationhood to Individuality等。
三国闲话 本书特色 《三国闲话》是郑逸梅先生在所辑《三国演义资料大全》的基础上选编而成,兼具知识读物与资料脉络之功能。本次出版修订讹误,补充脱漏,对书中的人名、...
中国民族风俗 本书特色 一方水土滋育着一方风土人情。《清嘉录》序中就有:“夫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虽时序之在天下薄海皆同,而一方有一方之风土人情,不可得而强也...
论自然与语言 内容简介 在《论自然与语言》一书中,乔姆斯基详细论述了他对语言、心智和脑三者之间关系的思考,将当前的语言学研究和新兴的脑科学融合在一起。该书开篇是...
老浦识字 本书特色 100个汉字+100幅老浦创意书法+汉字流变图 同名“得到”文化类明星专栏 看老浦讲汉字说故事,每个字都让你恍然大悟 一本有知识的文化读物 ...
词误百析 内容简介 《咬文嚼字文库》是一套开放性的丛书。它以语言文字的研究和运用为主要内容,由咬文嚼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策划并组织出版。“慧眼书系”是其中的一个系...
《绩效改进商业画布》内容简介:本书分6篇,共12章。第1篇详细解释了本书所使用的核心概念,第6篇通过一个使用绩效改进商业画布的真
《思辨哲学新探》内容简介:本书是著名黑格尔学者王树人先生(老树)的一部代表作,由人民出版社于1985年初版。本书不是关于黑格尔
中华古今词义对比词典 内容简介 本辞典收录习见的古今同形异义词语,其中单音节的1235条,双音节的1200条,共2435条。全书将单音节和双音节词语分排,单音节...
中国文化文学经典文丛:皇帝内经(精装版) 本书特色 佚名*张春强编*孙建军主编的《黄帝内经 (精)/中国文化文学经典文丛》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它的*成...
《怀旧的未来》内容简介:本书从多角度考察了怀旧这种社会现象。第一部从波德莱尔的意象、本雅明的“历史的天使”讲到好莱坞的恐龙
对联故事拾趣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一个个故事,介绍由汉字的形、音、义等特点,产生出来的拆字联、谐音联、拟声联、同傍联、回文联、集句联、叠字联、隐语联、数字联等等,...
读库1103 本书特色 《读库》是一本综合性人文社科读物,由京城**文化名人张立宪主编。其编辑方针是“摆事实不讲道理”;其收入的作品从篇幅而言属于五千至五万字之...
老照片第31辑 内容简介 照片能更多地留住历史的真实,全赖于它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不容篡改的独立话语。令人遗憾的是,、在叙述历史的时候,照片的独立话语常常得不到应...
楹联文化通论 本书特色 楹联是汉字意符独体单音形式在文学形式创造中的独特体现,是古典汉语文学运演的结果,是中国*独特的文学形式,是中国文学艺术思维的结...
忠孝仁义话春秋:鲍志道与鲍氏家风 本书特色 由陈玲所著的《忠孝仁义话春秋--鲍志道与鲍氏家风》讲述了家规是家庭或家族中的规矩,是家人所必须遵守的规范或法度,是父...
平心论高鹗 内容简介 文章有典雅的,有闲适的。女人打扮有浓妆的,有淡抹的。做人有规矩的,有天真的。处世有认真的,有飘逸的。谁也知道,晴雯是黛玉的影子,而袭人是宝...
语言文献论衡 内容简介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小书,是作者十余年的日夜裹辛苦学步的脚印。这套《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研究丛书》就要陸续出版了,我有幸看到这些成果的...
隋唐卷-中国文化发展史 本书特色 《中国文化发展史》 是一部全面系统研究中华民族数千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交互推进历程的通史,分为先秦卷、秦汉卷、魏晋南...
国学典藏书系---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仪礼 声律启蒙 本书特色 《三字经》全文长达1720字,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三字经》内容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体...
古汉语修辞学论文集 本书特色 《古汉语修辞学论文集》对中国2000年来的古汉语修辞学理论、研究方法等进行了系统、深入地阐述;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春秋繁露》《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