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传奇畅销书,匠心独运的文化批判,风靡一时,影响一代知识分子.
◎研究针对长时段的文化深层结构,运用结构主义方法,是理性、经典的文化研究成果,结论长期有效,不会过时.
◎"硬心肠"的民族"劣根性"反思.结论是:中国人"心"发达于"脑",但"心"并没有表现为个人的热情,反而化为镇止个人热情的社会化"人情".所以,在中国人之间理性精神和个人热情双双不发达.
◎诸多对中国人文化特征的总结性金句,一针见血,直指人心.
新千年版序
下笔写这篇序言时,《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已经有二十年的生命了.二十年的时段是可以用来定义一整个"代"的.因此,当我重新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恍如再次阅读一部陈年的日记,里面的思想情愫既曾相识又备感陌生.书中提到的"文革"及其余绪,对国内的读者来说,恐怕也会引起既曾相识又感觉陌生的感受.
然而,这本书等了二十年才有机会在国内出版.国内的气氛已经和二十年前大不相同,但这次应三辉图书之邀,为了和国内的读者见面,仍有将该书做技术性修改的必要.因此,它与1990年的"**修订版"不尽相同,而后者与1983年的原版的差距更大.这段变化有必要向今日的读者交代.
对国内的读者来说,本书虽然姗姗来迟,但上面提及的问题却仍然存在:它赖以立论的陈年旧事,如今是否只剩下了纪念的价值?书中反复论述的"深层结构",是否已经失去"时效"?既考虑"时效",有否基本上推翻了所谓不变的结构之命题?
在这个序言中,作者得面对这些问题.首先,我必须对"深层结构"这个概念予以进一步的澄清.这个概念的运用并非指中国历史从无出现变化,而是辨认中国历史上由古至今比较稳定的某些规律,它们是使"中国"在历经变化后仍保持它自身特殊认同的因素.因此,它可以比拟作河床的底部岩层,纵使河流本身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显然,在历史思考中应用"结构"这个概念,不该是用来论证黑格尔哲学传统里"东方社会"或者"亚细亚生产方式"这类先天上固定的本质.它应该是用来指示某一个历史时段内相对稳定的因素,而这些因素之间又出现相互联系性,可以让我们用"结构"的概念去综括之."历史"本身就代表变化,没有概念的魔术师能改变这个事实,然则,历史如何被"结构"这个观念取消呢?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新千年版序用结构观念研究历史的佼佼者是法国年鉴学派的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他用史料论证:在整个16世纪,地中海地区的人地关系呈现出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这个结构既不同于15世纪也有异于17世纪,自然也使它不同于其他地区.但这个16世纪只是一个"时段",如果我们想论证地中海这个大区在整个近代初期都具自身特色,令它与其他地区判然有别,我们不妨把"时段"拉长,进一步探讨该区在15、16、17世纪这三个时段间的共同关联性,归纳出这个更长"时段"里的相对稳定的因素.如果我们想论证地中海区由古至今都有自身的特色,在理论上是可以设想一个极长"时段"作为操作单位的.
当然,把中国上下三千年当作一个"长时段"的,并无人尝试过.它是否为人接受,该视其有否说服力,而不该是理论上的一种绝无可能性.从理论上对它做出本能式的排斥者,是出于把历史时序和逻辑时序两者混淆.
这个混淆,也出现在历史学是否可以像自然科学般做出预测的论争里.历来都有人具历史学可以预测未来的信念,但他们是混淆了两种时序.自然科学式"预测"所赖的因果关系是出现在逻辑时序中的.例如说,1605年英国天主教徒在国会的地道中埋藏炸药行刺整个王室的案件,如果得逞,造成划时代的大案,我们该如何做出因果关系的解释呢?物理学家会说导因是火柴,化学家会说导因是火药,而历史学家如果也想诉诸自然科学式的因果律,则会考察人文因素:有些史家会说导因是宗教改革后英国的国教政策,而马克思主义史家会认为是封建残余对新兴资产阶级的反扑,其之所以失败亦有其"必然性".无论如何,如果这几种说法都设定在任何时空底下凡出现相同的因就会有同样的果,其解释的架构都是逻辑性的,是超越任何特定时空的因果关系之先后排列.
但是,职业历史学家所处理之对象无一例外是独一无二的历史时序(historical timeline):它是必须标明某年某月某日某地某人物的叙事形式.这个时序——典型的例子是五经中的《春秋》——只是在时间中发生的事件的一个进程,并没有普遍性的意义.但历史学家如果要解释某一事故的"前因后果",就必须把该特殊事故纳入上述那种具普遍意义的因果律的框架中.也因为如此,历史学家只能"解释"已经发生的,而不能预测未来.他如果把独一无二的历史时序和因果关系的逻辑时序混淆的话,则会把自己变成"灵媒",亦即是在某一特殊时地的事故发生后,去预测另一个特殊时地的事故必然会随着发生,而其假冒的逻辑必然性则会堕落为活神仙式的"宿命论".
本书中谈的"深层结构"显然并非历史时序,但也不属于普遍适用于任何时空的因果关系范围,确切一点,该说是一种针对特定范围——中国——的共时性(synchronicity)设定.书中无疑举了许多历史例证,但是处理方式并不同于一般职业历史学家,而是把它们归入我所谓的"表层结构"现象,亦即是属于特殊性领域.书中的"深层结构"概念既然是一种相对稳定性的设定,而不是一种"亚细亚"式的先天不变性,因此,并不存在它是否在"将来"甚至在"现在"会遭改变的问题.
"深层结构"在理论上是可以被全面解构的.但我既然是把它设定为"中国"在历经变化后仍保持它自身特殊认同的因素,因此,在可见的将来,仍预想这个相对稳定性的某一程度之持续.有了这个新的体会,才为新千年版写出如下的新结论:
在本书里,中国文化以十分负面的形象出现,那是因为它被放置入一个由他人缔造的"现代"世局中,一切条件对它来说都是不利的,用来衡量它的所有标准也必然是异化的.但这个"现代化"该不断被重新定义.中国文化的"文法"规则能否在新的世局里创造出簇新的佳句妙句,我们将拭目以待.
我充分理会到这个结论与本书的基调之间会产生极大的不协调.
这就牵涉到本书是否已失去"时效"的另一种顾虑.既云作者"重新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恍如再次阅读一部陈年的日记,里面的思想情愫既曾相识又备感陌生",那么,它的看法是否充满偶然性,只反映作者某个时期的思想,而如今已时过境迁?
的确,读者会感到本书的行文是炽热的,但不是炽热的爱国主义,而是对自身文化的一种接近白热化的反感.这种反感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由它启发的文化批判远远超出一般的国民性批判.本书的特点,正在于它不是泛泛地罗列几项或十来项国民的"劣根性"然后提出老生常谈的补救之道,而是近乎千刀万剐式的切割.这个浓烈的感觉,是只有身处其中而又想全力地挣脱出来才会有的感觉.如今,作者已经居美三十余年,去国已久,纵使分析能力远胜于前,但已经没有了当时的心境,因此无可能再写出二十年前的东西.
在这里,又回到本书是否已失去"时效"的顾虑.要消弭这重顾虑,作者提出一个不寻常的解答:具有永久性价值的观点,往往是由独异的角度出发的.这种独异角度不只是由独异的人提出,而多半由一个人生中出现某些时刻的独异条件所提供.因此,这些时刻虽然短暂,这些条件纵使不会重现,却并不意味它们的结晶之价值也是短暂的.相反地,这个结晶应该属于珍禽异葩一类才对.
关于我个人的独异性(亦算是毛病),或许可简括为"**叛国罪"症候群.自从成为美国公民以后,我就一直在从事美国文化的批判,而且也是细微末节地批深批透.这个已经进行了十年以上的写作计划曰"弑母的文化",请读者拭目以待.
2003年12月11日
写于美国佛罗里达州新斯牟尔纳海滩
金句摘录
1.传统中国那种必须由"家"去定义个人的情形,在新中国成立后,就扩充为由"国家"去定义个人.
2.中国式的烹调术是用"合二为一"的原理去制造"味"的.中国人的"人情味"也是用同样的原理产生的,亦即是时我之中有你,你之中有我.因此,中国人对"人"的定义就是"仁者,人也",亦即必须用"二人"才能去定义任何一"人".
3.中国人自我压缩的人格,既然认为公然地保障自己的权益是不合法的,因此对让别人占便宜的容忍度就比较大,对受别人利用、摆布与控制的敏感度就会比较低.而且,还往往会纵容与姑息不合理的事情,让他们继续存下.
4.中国人避免对抗的心理看,使统治者对任何敢于起来反抗的人都能轻而易举地冠以"破坏安定"的罪名.中国人向往"在一起"的倾向,也使统治者容易对任何持不同意见者搬用"破坏团结"这顶大帽子.
5.在中国人政教混同的权力结构底下,是不能有"公"与"私"之分的,因为它除了在国法的范围内管理老百姓外,还要越出这个范围去管理他们的"良知".在具有政教之争背景的西方,就很难出现这种情形.
6.政府当局尽量不让老百姓去知道、去接触、去理解干部们才有资格去知道的事物.这种措施背后的逻辑似乎是:干部是"成人",因此自然可以去做一些"成人"之事;老百姓是被"教养"的对象,因此自然不该去接触"儿童不宜"之事.将民众"儿童化",是中国统治者"弱民之术"的一个主要内容.
7.两千多年来,中国在大一统帝国的巨伞底下,其实也存在着支离破碎的所谓"封建"势力.然而,中央政府却设计出一套文官的选拔制度,把地方的乡绅势力"干部化".地方势力一旦被中央文官体制"干部化"了之后,遂不期然地产生了一种"天下观",是他们以治理整个帝国为己任.
孙隆基,祖籍浙江,1945年生于重庆,在香港长大,在台湾受大学教育,获台湾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后赴美国深造,于明尼苏达大学专攻俄国史,获硕士学位,转赴斯坦福大学专攻东亚史(期间并在上海复旦大学进修一年),获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加拿大等多所大学任教。重要著作有《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历史学家的经线:历史心理文集》《未断奶的民族》《美国的弑母文化:20世纪美国大众心态史》《新世界史》和The Chinese National Character:from Nationhood to Individuality等。
孙隆基先生把中国上下三千年当做一个“长时段”,用结构观念——针对特定范围的一种共时性设定——来研究中国历史和这种历史延续所生成的文化特征。创造性地运用“良知系统”“身体化”“和合性”等概念来总结中国文化中对“人”的设计和“二人”关系,并进一步延伸至对个体与社会关系、国家与社会关系,国家对世界态度的分析与概括。其匠心独运之处在于,不是泛泛地罗列出这个民族的国民的劣根性,然后提出老生常谈的补救之道,而是用近乎千刀万剐的切割,给人以深处其间而欲全力挣脱的浓烈感觉,从而达到文化批判的深远诉求。
新千年版序
下笔写这篇序言时,《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已经有二十年的生命了.二十年的时段是可以用来定义一整个"代"的.因此,当我重新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恍如再次阅读一部陈年的日记,里面的思想情愫既曾相识又备感陌生.书中提到的"文革"及其余绪,对国内的读者来说,恐怕也会引起既曾相识又感觉陌生的感受.
然而,这本书等了二十年才有机会在国内出版.国内的气氛已经和二十年前大不相同,但这次应三辉图书之邀,为了和国内的读者见面,仍有将该书做技术性修改的必要.因此,它与1990年的"**修订版"不尽相同,而后者与1983年的原版的差距更大.这段变化有必要向今日的读者交代.
对国内的读者来说,本书虽然姗姗来迟,但上面提及的问题却仍然存在:它赖以立论的陈年旧事,如今是否只剩下了纪念的价值?书中反复论述的"深层结构",是否已经失去"时效"?既考虑"时效",有否基本上推翻了所谓不变的结构之命题?
在这个序言中,作者得面对这些问题.首先,我必须对"深层结构"这个概念予以进一步的澄清.这个概念的运用并非指中国历史从无出现变化,而是辨认中国历史上由古至今比较稳定的某些规律,它们是使"中国"在历经变化后仍保持它自身特殊认同的因素.因此,它可以比拟作河床的底部岩层,纵使河流本身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显然,在历史思考中应用"结构"这个概念,不该是用来论证黑格尔哲学传统里"东方社会"或者"亚细亚生产方式"这类先天上固定的本质.它应该是用来指示某一个历史时段内相对稳定的因素,而这些因素之间又出现相互联系性,可以让我们用"结构"的概念去综括之."历史"本身就代表变化,没有概念的魔术师能改变这个事实,然则,历史如何被"结构"这个观念取消呢?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新千年版序用结构观念研究历史的佼佼者是法国年鉴学派的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他用史料论证:在整个16世纪,地中海地区的人地关系呈现出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这个结构既不同于15世纪也有异于17世纪,自然也使它不同于其他地区.但这个16世纪只是一个"时段",如果我们想论证地中海这个大区在整个近代初期都具自身特色,令它与其他地区判然有别,我们不妨把"时段"拉长,进一步探讨该区在15、16、17世纪这三个时段间的共同关联性,归纳出这个更长"时段"里的相对稳定的因素.如果我们想论证地中海区由古至今都有自身的特色,在理论上是可以设想一个极长"时段"作为操作单位的.
当然,把中国上下三千年当作一个"长时段"的,并无人尝试过.它是否为人接受,该视其有否说服力,而不该是理论上的一种绝无可能性.从理论上对它做出本能式的排斥者,是出于把历史时序和逻辑时序两者混淆.
这个混淆,也出现在历史学是否可以像自然科学般做出预测的论争里.历来都有人具历史学可以预测未来的信念,但他们是混淆了两种时序.自然科学式"预测"所赖的因果关系是出现在逻辑时序中的.例如说,1605年英国天主教徒在国会的地道中埋藏炸药行刺整个王室的案件,如果得逞,造成划时代的大案,我们该如何做出因果关系的解释呢?物理学家会说导因是火柴,化学家会说导因是火药,而历史学家如果也想诉诸自然科学式的因果律,则会考察人文因素:有些史家会说导因是宗教改革后英国的国教政策,而马克思主义史家会认为是封建残余对新兴资产阶级的反扑,其之所以失败亦有其"必然性".无论如何,如果这几种说法都设定在任何时空底下凡出现相同的因就会有同样的果,其解释的架构都是逻辑性的,是超越任何特定时空的因果关系之先后排列.
但是,职业历史学家所处理之对象无一例外是独一无二的历史时序(historical timeline):它是必须标明某年某月某日某地某人物的叙事形式.这个时序——典型的例子是五经中的《春秋》——只是在时间中发生的事件的一个进程,并没有普遍性的意义.但历史学家如果要解释某一事故的"前因后果",就必须把该特殊事故纳入上述那种具普遍意义的因果律的框架中.也因为如此,历史学家只能"解释"已经发生的,而不能预测未来.他如果把独一无二的历史时序和因果关系的逻辑时序混淆的话,则会把自己变成"灵媒",亦即是在某一特殊时地的事故发生后,去预测另一个特殊时地的事故必然会随着发生,而其假冒的逻辑必然性则会堕落为活神仙式的"宿命论".
本书中谈的"深层结构"显然并非历史时序,但也不属于普遍适用于任何时空的因果关系范围,确切一点,该说是一种针对特定范围——中国——的共时性(synchronicity)设定.书中无疑举了许多历史例证,但是处理方式并不同于一般职业历史学家,而是把它们归入我所谓的"表层结构"现象,亦即是属于特殊性领域.书中的"深层结构"概念既然是一种相对稳定性的设定,而不是一种"亚细亚"式的先天不变性,因此,并不存在它是否在"将来"甚至在"现在"会遭改变的问题.
"深层结构"在理论上是可以被全面解构的.但我既然是把它设定为"中国"在历经变化后仍保持它自身特殊认同的因素,因此,在可见的将来,仍预想这个相对稳定性的某一程度之持续.有了这个新的体会,才为新千年版写出如下的新结论:
在本书里,中国文化以十分负面的形象出现,那是因为它被放置入一个由他人缔造的"现代"世局中,一切条件对它来说都是不利的,用来衡量它的所有标准也必然是异化的.但这个"现代化"该不断被重新定义.中国文化的"文法"规则能否在新的世局里创造出簇新的佳句妙句,我们将拭目以待.
我充分理会到这个结论与本书的基调之间会产生极大的不协调.
这就牵涉到本书是否已失去"时效"的另一种顾虑.既云作者"重新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恍如再次阅读一部陈年的日记,里面的思想情愫既曾相识又备感陌生",那么,它的看法是否充满偶然性,只反映作者某个时期的思想,而如今已时过境迁?
的确,读者会感到本书的行文是炽热的,但不是炽热的爱国主义,而是对自身文化的一种接近白热化的反感.这种反感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由它启发的文化批判远远超出一般的国民性批判.本书的特点,正在于它不是泛泛地罗列几项或十来项国民的"劣根性"然后提出老生常谈的补救之道,而是近乎千刀万剐式的切割.这个浓烈的感觉,是只有身处其中而又想全力地挣脱出来才会有的感觉.如今,作者已经居美三十余年,去国已久,纵使分析能力远胜于前,但已经没有了当时的心境,因此无可能再写出二十年前的东西.
在这里,又回到本书是否已失去"时效"的顾虑.要消弭这重顾虑,作者提出一个不寻常的解答:具有永久性价值的观点,往往是由独异的角度出发的.这种独异角度不只是由独异的人提出,而多半由一个人生中出现某些时刻的独异条件所提供.因此,这些时刻虽然短暂,这些条件纵使不会重现,却并不意味它们的结晶之价值也是短暂的.相反地,这个结晶应该属于珍禽异葩一类才对.
关于我个人的独异性(亦算是毛病),或许可简括为"**叛国罪"症候群.自从成为美国公民以后,我就一直在从事美国文化的批判,而且也是细微末节地批深批透.这个已经进行了十年以上的写作计划曰"弑母的文化",请读者拭目以待.
2003年12月11日
写于美国佛罗里达州新斯牟尔纳海滩
金句摘录
1.传统中国那种必须由"家"去定义个人的情形,在新中国成立后,就扩充为由"国家"去定义个人.
2.中国式的烹调术是用"合二为一"的原理去制造"味"的.中国人的"人情味"也是用同样的原理产生的,亦即是时我之中有你,你之中有我.因此,中国人对"人"的定义就是"仁者,人也",亦即必须用"二人"才能去定义任何一"人".
3.中国人自我压缩的人格,既然认为公然地保障自己的权益是不合法的,因此对让别人占便宜的容忍度就比较大,对受别人利用、摆布与控制的敏感度就会比较低.而且,还往往会纵容与姑息不合理的事情,让他们继续存下.
4.中国人避免对抗的心理看,使统治者对任何敢于起来反抗的人都能轻而易举地冠以"破坏安定"的罪名.中国人向往"在一起"的倾向,也使统治者容易对任何持不同意见者搬用"破坏团结"这顶大帽子.
5.在中国人政教混同的权力结构底下,是不能有"公"与"私"之分的,因为它除了在国法的范围内管理老百姓外,还要越出这个范围去管理他们的"良知".在具有政教之争背景的西方,就很难出现这种情形.
6.政府当局尽量不让老百姓去知道、去接触、去理解干部们才有资格去知道的事物.这种措施背后的逻辑似乎是:干部是"成人",因此自然可以去做一些"成人"之事;老百姓是被"教养"的对象,因此自然不该去接触"儿童不宜"之事.将民众"儿童化",是中国统治者"弱民之术"的一个主要内容.
7.两千多年来,中国在大一统帝国的巨伞底下,其实也存在着支离破碎的所谓"封建"势力.然而,中央政府却设计出一套文官的选拔制度,把地方的乡绅势力"干部化".地方势力一旦被中央文官体制"干部化"了之后,遂不期然地产生了一种"天下观",是他们以治理整个帝国为己任.
孙隆基,祖籍浙江,1945年生于重庆,在香港长大,在台湾受大学教育,获台湾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后赴美国深造,于明尼苏达大学专攻俄国史,获硕士学位,转赴斯坦福大学专攻东亚史(期间并在上海复旦大学进修一年),获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加拿大等多所大学任教。重要著作有《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历史学家的经线:历史心理文集》《未断奶的民族》《美国的弑母文化:20世纪美国大众心态史》《新世界史》和The Chinese National Character:from Nationhood to Individuality等。
金句摘录
1.传统中国那种必须由"家"去定义个人的情形,在新中国成立后,就扩充为由"国家"去定义个人.
2.中国式的烹调术是用"合二为一"的原理去制造"味"的.中国人的"人情味"也是用同样的原理产生的,亦即是时我之中有你,你之中有我.因此,中国人对"人"的定义就是"仁者,人也",亦即必须用"二人"才能去定义任何一"人".
3.中国人自我压缩的人格,既然认为公然地保障自己的权益是不合法的,因此对让别人占便宜的容忍度就比较大,对受别人利用、摆布与控制的敏感度就会比较低.而且,还往往会纵容与姑息不合理的事情,让他们继续存下.
4.中国人避免对抗的心理看,使统治者对任何敢于起来反抗的人都能轻而易举地冠以"破坏安定"的罪名.中国人向往"在一起"的倾向,也使统治者容易对任何持不同意见者搬用"破坏团结"这顶大帽子.
5.在中国人政教混同的权力结构底下,是不能有"公"与"私"之分的,因为它除了在国法的范围内管理老百姓外,还要越出这个范围去管理他们的"良知".在具有政教之争背景的西方,就很难出现这种情形.
6.政府当局尽量不让老百姓去知道、去接触、去理解干部们才有资格去知道的事物.这种措施背后的逻辑似乎是:干部是"成人",因此自然可以去做一些"成人"之事;老百姓是被"教养"的对象,因此自然不该去接触"儿童不宜"之事.将民众"儿童化",是中国统治者"弱民之术"的一个主要内容.
7.两千多年来,中国在大一统帝国的巨伞底下,其实也存在着支离破碎的所谓"封建"势力.然而,中央政府却设计出一套文官的选拔制度,把地方的乡绅势力"干部化".地方势力一旦被中央文官体制"干部化"了之后,遂不期然地产生了一种"天下观",是他们以治理整个帝国为己任.
孙隆基,祖籍浙江,1945年生于重庆,在香港长大,在台湾受大学教育,获台湾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后赴美国深造,于明尼苏达大学专攻俄国史,获硕士学位,转赴斯坦福大学专攻东亚史(期间并在上海复旦大学进修一年),获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加拿大等多所大学任教。重要著作有《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历史学家的经线:历史心理文集》《未断奶的民族》《美国的弑母文化:20世纪美国大众心态史》《新世界史》和The Chinese National Character:from Nationhood to Individuality等。
金句摘录
1.传统中国那种必须由"家"去定义个人的情形,在新中国成立后,就扩充为由"国家"去定义个人.
2.中国式的烹调术是用"合二为一"的原理去制造"味"的.中国人的"人情味"也是用同样的原理产生的,亦即是时我之中有你,你之中有我.因此,中国人对"人"的定义就是"仁者,人也",亦即必须用"二人"才能去定义任何一"人".
3.中国人自我压缩的人格,既然认为公然地保障自己的权益是不合法的,因此对让别人占便宜的容忍度就比较大,对受别人利用、摆布与控制的敏感度就会比较低.而且,还往往会纵容与姑息不合理的事情,让他们继续存下.
4.中国人避免对抗的心理看,使统治者对任何敢于起来反抗的人都能轻而易举地冠以"破坏安定"的罪名.中国人向往"在一起"的倾向,也使统治者容易对任何持不同意见者搬用"破坏团结"这顶大帽子.
5.在中国人政教混同的权力结构底下,是不能有"公"与"私"之分的,因为它除了在国法的范围内管理老百姓外,还要越出这个范围去管理他们的"良知".在具有政教之争背景的西方,就很难出现这种情形.
6.政府当局尽量不让老百姓去知道、去接触、去理解干部们才有资格去知道的事物.这种措施背后的逻辑似乎是:干部是"成人",因此自然可以去做一些"成人"之事;老百姓是被"教养"的对象,因此自然不该去接触"儿童不宜"之事.将民众"儿童化",是中国统治者"弱民之术"的一个主要内容.
7.两千多年来,中国在大一统帝国的巨伞底下,其实也存在着支离破碎的所谓"封建"势力.然而,中央政府却设计出一套文官的选拔制度,把地方的乡绅势力"干部化".地方势力一旦被中央文官体制"干部化"了之后,遂不期然地产生了一种"天下观",是他们以治理整个帝国为己任.
孙隆基,祖籍浙江,1945年生于重庆,在香港长大,在台湾受大学教育,获台湾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后赴美国深造,于明尼苏达大学专攻俄国史,获硕士学位,转赴斯坦福大学专攻东亚史(期间并在上海复旦大学进修一年),获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加拿大等多所大学任教。重要著作有《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历史学家的经线:历史心理文集》《未断奶的民族》《美国的弑母文化:20世纪美国大众心态史》《新世界史》和The Chinese National Character:from Nationhood to Individuality等。
孙隆基,祖籍浙江,1945年生于重庆,在香港长大,在台湾受大学教育,获台湾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后赴美国深造,于明尼苏达大学专攻俄国史,获硕士学位,转赴斯坦福大学专攻东亚史(期间并在上海复旦大学进修一年),获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加拿大等多所大学任教。重要著作有《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历史学家的经线:历史心理文集》《未断奶的民族》《美国的弑母文化:20世纪美国大众心态史》《新世界史》和The Chinese National Character:from Nationhood to Individuality等。
老上海-已逝的时光 本书特色本书是老城市系列中的一本。作为一本地域文化类读物,本书以随笔的形式图文并茂地讲述了老上海在历史、文化、经济等层面,作为国际大都市给中...
把黑夜点燃 本书特色 张承志的散文写得纵横、恣肆,因为这是他战斗的檄文,所以他不对文字着颜色,完全靠一腔热血的铺散来支撑,所以他的每一字每一句每一声呐喊都灼人。...
中国文法通论-民国文学文化名著 本书特色 自39节至195节,都是我大胆武断,要想建造起一个研究中国文法的革新的骨格来,我明知道这种讲法,未必能完备,未必能精确...
闻一多说神话 本书特色 闻一多(1899-1946),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文学家、学者。《闻一多说神话》融汇民间报告、文学、历史学及考古学,运用质询的...
戊子草-钱文忠集 本书特色 钱文忠教授经典文集钱文忠教授对近世学人极其作品的深度解读戊子草-钱文忠集 内容简介 《戊子草》是钱文忠教授在戊子年写下的一部随笔集,...
是辞:钟爱清辉明月与造梦为真,人生追求自在随喜,自在过生活,随喜写故事。已出版作品:《误我嘉时》《南风入萝帷》《莫斯卡托》等。微博:@依然是辞
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导论 本书特色 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拥有四五千年连续不断的文明发展史的国家,文化积累之丰富,传统价值观念之持久稳定,都是世界文明史上少见的。在...
刻有奇妙紋樣的古董────魔偶,相傳會為持有者同時帶來「福氣」與「災禍」。從大學畢業後已經邁入第三年的刀城言耶聽到這項傳聞,便造訪了這座位於武藏茶鄉的宅邸。迎接...
久等了!角落生物的第一本角色繪本完成了。日本人氣NO1的肖像明星!可愛到令人崩潰的角落生物角落生物是?這是一群總是偷偷躲在角落裡的好朋友的總稱常常疊在一起,是因...
云乡话书 本书特色作者邓云乡的文字在读书界影响深远,因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颇受读者喜爱。《云乡话书(精)》主要收录了作者历年所写的关于“书”的种种,人和事,诗和...
最新行政公文写作技法与范例 本书特色 胡占国编著的《*新行政公文写作技法与范例》是日常实用文书写作系列丛书之一,本书全面介绍了中国现行行政公文正式文种的正确用法...
南阳文化读本 本书特色 本读本分别从不同角度解读南阳文化的内容和特点,介绍南阳的历史沿革、地域范围,突出了南阳文化的主要内容、表现形式和特色,探寻南阳文化发生和...
抚摸北京-当代作家笔下的北京-闲趣坊-04 本书特色 《九门之缘》、《太平湖寻梦录》、《前门外》、《护城河与二环路》、《一溜河沿》、《蓟门烟树·土城·海...
饮食与中国文化 本书特色 凡是看过《射雕英雄传》的读者一定都会记得洪七公这位“吃客状元”。然而,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美食家毕竟是常见的。能够围绕“吃”纵谈掌故的...
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本书特色 这是一部任何从事与应用语言学有关的工作的人都十分需要,也应该十分欢迎的书。每个在中国教外语的老师都会欣赏本书的研究范围和学术思想...
《卤味制作秘籍》内容简介:俗话说“一家卤肉万家香”,卤味自古以来就是中华厨房里的经典菜品。对很多人来说,即便原本没有胃口,
猫力旅人,畅销书《猫力乱步》作者。自大学起,陆续游走日本、韩国、老挝、柬埔寨、泰国、越南、印度、马来西亚、斯里兰卡、伊朗、亚美尼亚、卡拉巴赫、格鲁吉亚、土耳其等...
意外丧女的母亲从内心的战争废墟中走来,她能否重建自己的人生风景?用简约的线条、拼接的构图、偶然的跳色诠释一首长达400页的图像之诗摘取欧漫“奥斯卡”的桂冠 ——...
读库1103 本书特色 《读库》是一本综合性人文社科读物,由京城**文化名人张立宪主编。其编辑方针是“摆事实不讲道理”;其收入的作品从篇幅而言属于五千至五万字之...
十九世纪欧洲语言学史 本书特色 《十九世纪欧洲语言学史》是一部由历史比较语言学专家撰写的断代史著作。该书介绍了欧洲古典时代、中世纪以及16,17,18世纪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