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匡汉先生长期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在文学批评、诗学以及台港、海外华文研究中取得了广泛的成就,是当代理论界的一位大家。在本书中,他经过多年深入细致的潜心研究,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新的学术概念,有不少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一、“大中国文学”概念的提出 在本书中,针对当代文学版图中二元对立的意识形态的思维方式,和中国大陆与台港澳地区被认为划分为“两个天地”的局面,作者将中国文学置于世界文学大环境下,以一种基于大历史文化背景的辩证整体思维方式,以中华民族的命运、理想为母体,提出“大中国文学”概念,旨在反思文学、打通地域,试图打通现代与当代、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大陆与台港…使当代文学在一个世界性的寥廓的网络中,找到确定自己的位置,获得新的价值,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具有突破性进展。二、“辩证思维方式” 在考量中国当代文学路径时,作者以辩证思维思考当代文学遇到的问题,打破各自为营、互相隔膜的现状,梳理两岸文学在中国传统滋养下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流变,呼吁放下分歧,多沟通,创造性的解读,清晰地考量了中国当代文学的若干问题。作者直面20世纪中国文学下半叶文学进程中种种矛盾的现象,辩证阐释了诸如“时间与空间”“主流与非主流”“语言与现实”“限制与自由”“此岸与彼岸”“发散与收敛”等文学元素之间的多重互补关系,深入探讨了当代文学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探讨其中相辅相成,相荣共生的关系。三、呼吁和合思维,共建大中国文学 在研究梳理中国当代文学过程中,作者运用“和合生物”的整体思维,倡导两岸沟通、重建文学秩序,具有大视野,大胸襟。有助于研究者打破单一思维,跳出藩篱,使各类复杂的文学类型集文学现象在更加系统的网络中,确定自己的位置,有助于文学进行结构关系的调整。作者试图在当代文学的丛林中,找到一条正确的研究之路,为后人解读当代文学提供一个清晰、合理的局面。将其置于世纪性、全球化、世界的文学语境中,重新回顾20世纪下半叶中国文学走过的崎岖与坎坷,伤痕与挣脱;以及那些曾经发生过的物质的损毁和精神的创伤,思考文学的生存意义与生存方式,重新定义文学的过程哲学,使我们的文学回顾进入主体与客体互动的阶段。这种诠释,不是要“翻开旧账”,而是经由咀嚼让它“芝麻开门”,让经验和问题进一步敞开。
回首向来萧瑟行。对历史的寻踪和文脉的梳理,也是对当下文学“路”和“桥”的选择与认取。本书以中国新文学史上特殊的时间段——20世纪下半叶(1950—2000年)的文学路径为观察、切入点,通过回顾与反思,深入析述了共和国文学由“一”到“多”、由“封闭”到“开放”的伟大过渡,从中提炼其宝贵的经验与教训;辩证阐释了诸如“时间与空间”“主流与非主流”“语言与现实”“限制与自由”“此岸与彼岸”“发散与收敛”等文学元素之间的多重互补关系;悉心考量了当代文学生态的得失,寻求足以共享的各美其美、集美之美的和谐境界;在整体性“大中国文学”视野下,认真探讨了海峡两岸当代文学的优长以及和合的愿景。本书规避一般的“史”的罗列,侧重于以分析哲学对“问题”的提出和解读,富有创新思维的观念,则贯穿于“诗—思—史”的关系结构和智性表述之中。
杨匡汉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专事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老学者,著述甚丰,笔耕不辍,历时五年完成的新作《中国当代文学路径辨正》,重点回顾与反思了20世纪下半叶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种种现象和问题,由现象察本质,由特点见规律,对“时间与空间”“主流导向”“语言与现实”“自由与限制”“此岸与彼岸”等文学要素做了辩证的阐释,探悉了文学脉搏,体现了独到见解,且富于问题意识,避免了凌空蹈虚、隔靴搔痒的一般性评论。凝重而灵动的行文风格,使之不失为既有学术价值又可读性较强的专著。一一白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杨匡汉研究员作为长期关注和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资深专家,近期用五年时间,精心完成了《中国当代文学路径辨正》的学术专著。本书以中国新文学史上特殊的时间段一一20世纪下半叶的文学道路为切入点,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和美学的观点,深入析述了中国当代文学由“一”到“多”、由“封闭”到“开放”的过程,并以问题意识提炼其宝贵的经验教训。本书规避了一般性的“史”的罗列,贯穿“诗一一思一一史”的结构,对历史的寻踪和文脉的梳理,无疑可以使文脉更好地认知当今和昭示来兹,深信有相当的出版价值和相应的社会意义。一一雷达(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研究员、创研部原主任)
杨匡汉(1940—),上海宝山人,当代学者、文学评论家。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副会长,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监事长,中国出版集团学术顾问。出版有《艾青传论》《缪斯的空间》《时空的共享》《中国新诗学》《中国当代文学》《扬子江与阿里山对话》《中华文化母题与海外华文文学》《玉树临风——学术自选集》《20世纪中国文学经验》《海外华文文学知识谱系的诗学考辩》《莼鲈之思》等30余种著作,并主编《开放文丛》《90年代文学观察》等多套丛书。曾获中国图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奖等。
大家都知道S城的「狠」字就是乔四爷,没人敢直呼他本名,连他自己也好像忘记了。活到这个分上,乔四爷自认对什麽都看得透,除了
1375-1949-剑桥中国文学史-下卷 本书特色 下卷部分,以1400年前后形成的明代文化开篇,贯穿满族治下的清代,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前的现代文学。这一...
本书是一本视为所有权的民法思想史写作。共分为八章。第一章:导论,所有权,一项普世价值;第二章:私的所有观念在古代社会的萌
神墓-祸乱天界(8) 本书特色 起点中文、龙的天空等各大原创网站备受好评之作,点击率超过千万人次,推荐人数超过百万! 十八层地狱深埋西土图腾。天魔出世,大战天界...
聚焦茅盾文学奖 内容简介 茅盾文学奖系根据茅盾先生遗嘱设立的中国当代优秀长篇小说奖。事实上也是国家的**文学大奖。从1 982年开奖至今,已评选出6届共27部获...
大伟品水浒 本书特色 感悟人生成败之谜,破解北宋治安密码,传授防范自卫要决。大伟品水浒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圈套;潘金莲出轨之谜;弱者;武大郎捉奸血染的...
长笛、单簧管、萨克斯管(三重奏)曲集 内容简介 为了丰富长笛、单簧管、萨克斯培训教材,特编写了这本三重奏曲集。学习管乐,首先需练好唇、指、气三结合的单个演奏技术...
曾巩资料汇编-(全二册) 内容简介 一向被冷落的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曾巩,近年来得到了古典文学研究者的重视,研究者们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一九八四...
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思想研究 内容简介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人生问题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美学界近来也出现了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讨论,表明中国美学也在...
谁为中国声辩:八年抗战日外交风云录 目录 总序/张震序幕/1**章 外交官凌迟而死/13第二章 阴谋由外交点燃/36第三章 请为中国“火中取栗”/70第四章 再...
河北文化读本 内容简介 河北省面积约为19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6800万,分别占全国的近2%和20%,属于人口较为稠密的地区。其面积与人口大抵相当于半个日本或...
行书津梁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行书概说、行篆书发展通览、行书名家述评、行书名家赏鉴和学习导引等。行书津梁 目录 **章 行书概说第二章 行书发展通览**...
昆明--彩云之南的春天 本书特色 在云南中部,有一片波光浩渺的湖水,俨如高原上镶嵌的一颗璀璨晶莹的明珠,这就是古老的“滇南泽”,因距昆阳城*近,故又名“昆阳湖”...
双重束缚-文学.摹仿及人类学文集 本书特色 本书是经典与解释丛书之一,是一部关于文学理论的理论研究专著,内容涉及保罗和弗朗西斯卡的摹仿性欲望、重审加缪的局外人、...
20世纪欧美文论丛书-论欧洲文学 本书特色 这本《论欧洲文学》由俄国卢那察尔斯基著,由将路和郭家申译。本书收入了《亚·谢·格里鲍耶陀夫》、《亚历山大·谢...
农闲手工艺(2) 内容简介 《新农村建设农家院系列培训教材·农闲手工艺2》从北京市郊区县的实际出发,以立足京郊、面向农村、服务农民为指导思想,具有材料易找、工艺...
出版笔记 内容简介 刘杲多年来在出版界的行政部门和社会团体担任领导职务。他曾经出版《刘杲出版文集》(1996年)和《刘杲出版论集》(1998年)。《出版笔记》收...
《愿为敦煌燃此生:常书鸿自传》内容简介:本书讲述了“敦煌守护神”常书鸿结缘敦煌、保护敦煌的传奇经历。他以亲切质朴的笔触,极
两宋辞赋史-(上下) 本书特色 ★ 16开硬精装,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结合当时具体的学术思潮、文化政策等因素,全面客观地分析宋代辞赋的嬗变轨迹,展现了两宋...
海桑的诗集曾由央视主持人张越印制一千本,黄集伟老师亦曾得到诗人寄的一箱书,并让他随便送朋友。读库老六认为“书只有卖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