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六讲》是美学大师蒋勋的经典代表作,于初版十周年之际重磅回归。新版收录蒋勋亲作长序——“做完整的自己”,与读者再谈生命个体的孤独与完整。
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
众声喧哗却无人肯听的“语言孤独”;
始于踌躇满志终于落寞虚无的“革命孤独”;
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
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
以爱的名义捆缚与被捆缚的“伦理孤独”。
这本书要谈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独,而是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予孤独,如何尊重孤独。蒋勋以美学家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融个人记忆、美学追问、文化反思、社会批判于一体,创造了孤独美学: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
十年:《孤独六讲》跨越十年,已经成为一代人的文化经典。有人从中看到孤独,也有人看到属于自己的精神烙印。新版耗时长达两年,于初版十周年之际,以全新面貌重磅回归。
新版:蒋勋创作全新长序“不完整的自己”,并亲作修订全部内文。从装帧设计到全书品质,均亲自把关。精雕细琢,用真诚诠释孤独之美。
孤独:蒋勋以一颗柔软心,书写让我们内心安定的力量。与读者谈生命个体的孤独与完整。也许很困难,也许还要很长时间的努力,但是,我们是否愿意试一试——做完整的自己。
经典:《孤独六讲》在华人世界创下百万畅销记录,成为孤独美学的代名词。从明星到学者,无数人从中找到了共鸣。独立面对世界之后,你更能知道它的价值。
装帧:极简装帧,黑白灰三色清雅设计,赋予新版全新质感。
前言
Eros──不完整的自己
柏拉图在他著名的《飨宴篇》(Symposium)里有一段用神话说的故事。
远古时代,人类不是现今分类的男性、女性。
远古时代,人有三种,一是纯阳性,二是纯阴性,三是阴阳人。
后来因为人类得罪了神,被神惩罚,神把三种人都劈成了两半。
因此,现今的人类都是不完全的。
每一个被劈开的一半,永远都在寻找另外一半。
劈开的纯阳性,半个阳性,永远在寻找另外一半阳性。
纯阴性被劈开,半个阴性,也在寻找另外一半的阴性。
至于原来的阴阳人,劈开成两半,阴性的一半就在寻找阳性的一半,阳性一半也在寻找阴性一半。
希腊神话充满象征隐喻,使人深思。
这个神话故事好像可以用来分析今日人类社会存在的几种性别关系,阳性寻找阳性,阴性寻找阴性,阴性、阳性“男女”彼此寻找。
这三种性别关系,在希腊当时的社会都存在,希腊陶瓶上的彩绘,不难找到这几种流行于当时的社会性别关系。神话看起来是隐喻,好像荒诞不经,却也通常正是用隐晦的方法对现实社会做了真实的描述。
今天许多国家在为“多元成家”议定法案了,欧洲许多国家也已经通过立法,“家”的组织型态,不再只是单一的“阴”“阳”关系,三千年主流社会的“家”的定义,重新被思考“多元”的可能,回到每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人,重新尝试各种更成熟的新型态的“家”的组织关系。
古老的神话,像是预言,使人类的文明一路走来,可以反省,也可以修正。
神话不是教条,不是结论,因此充满启发性,提供给后来者对一个问题思维辩证的逻辑过程。
柏拉图书里的这个故事,长期引发我思考的兴趣,并不在于其中隐喻的性别关系,我反复沉思着神话里说的“一半”。
依据柏拉图借神话隐喻的说法,我们每个人都是被劈开的“一半”,我们都是不完整的。
因为不完整,我们努力寻找着另外一半,如果找到了,合而为一,才能消除神的“惩罚”,我们才能从神的“诅咒”中解放出来。
我读着希腊神话,想象着自己的身体是被劈开的一半,是残缺的一半,这么孤独,无时无刻,不在寻找着另外一半,无时无刻,不在梦想找到另外一半,找到了,紧紧拥抱着,不再孤独,可以合而为一,成为完整的自己。
回忆一下,身体曾经有过的拥抱,拥抱着另外一个身体,抱得很紧,好像有一种恐惧,害怕稍一松手,那合而为一的幸福满足就要幻灭消失。
回忆一下,那曾经有过的紧紧的拥抱,闭着眼睛,沉湎在纯粹肉身记忆中,呼吸、心跳、体温、气味、触觉,彷佛在回忆没有被劈开之前的自己,完整的自己。
柏拉图《飨宴篇》核心的主题在探讨“Eros”,纯粹的肉身之爱。
如今汉字多将“Eros”翻译为“爱神”,西方图像上手拿弓箭的小童,天真烂漫,他手中的箭正是“爱欲”的诱因,被那一箭射到,就情不自禁,肉身陷入爱欲的陶醉。
华人受儒家影响,对属于“肉体”“情欲”的探讨很少,总是习惯很崇高地避开肉体情欲,升华成“礼教”。礼教的确崇高,但是失去了面对真实肉身的基础,礼教就会作假,社会也就容易充斥伪善的道德。
柏拉图《飨宴篇》借一次菁英的欢宴,围绕着“肉身爱欲”(Eros)做真实的探讨,没有结论,没有教条,却描述了我们在爱欲渴望中孤独摸索寻求的真实情境。
书写《孤独六讲》时,《情欲孤独》是我反复思维的一章。《情欲孤独》或许是亘古以来个人面对不完整自己不可解的荒凉之感吧。
拥抱着另外一个身体,好像找到了,热泪盈眶,然而,或许又要幻灭。仿佛,再也回不去没有被劈开以前的自己,完整的自己。漫漫长途,我们还是要如此孤独寻索下去,天涯海角,还是要找寻那失落的另外一半。
我想在一个城市的角落孤独坐着,看人来人往,看忙碌于生活中的众生,有片刻孤独,坐下来,为自己泡一杯茶,为自己按摩一下疲倦的肩膀,跟自己在一起,听自己内在的声音,做自己的朋友,更爱自己一点。
你要足够完整,才能健康地去爱其他的人,去照顾和负担其他的人。
孤独的核心价值是——跟自己在一起。
2016年冬蒋勋于台湾八里淡水河畔
媒体评论
著名诗人席慕容曾这样称赞蒋勋:“是这个时代踏入艺术门槛的*引路人。他为我们开启的,不只是心中的一扇门窗,而是文化与历史长河上所有的悲喜真相。时光终将流逝,然而美的记忆长存”。
女神林青霞视他为“*偶像”,称他为自己的——“半颗安眠药,能给予内心安定的力量。”
台湾散文名家张晓风描述:“善于把低眉垂睫的美唤醒,让我们看见精灿灼人的明眸。善于把沉哑喑灭的美唤醒,让我们听到恍如莺啼翠柳的华丽歌声。”
蒋勋,福建长乐人。1947年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现任《联合文学》社社长。
蒋勋先生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注两岸美学教育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灵性深处开莲花-温一壶月光下酒 本书特色 ★*灵动的感悟,*简单的幸福!★林清玄创作喷发期的顶点之作,大陆独家授权!★当代*具影响力的华语散文大师林清玄为你禅释...
朱自清卷-背影-中外名家随笔精华 本书特色 教育部语文新课标推荐书目,中小学生必读,随笔、散文写作的典范。甄选晓畅优美的名篇,收录《背影》《荷塘月色》《匆匆》等...
韩石山文学批评选:文人的脾气 内容简介 《文人的脾气:韩石山文学批评选》**部分,新收入了作者近些年所写的一组文学学术考证长文。作者的写作风格在向研究化深入。研...
走在季节边上 内容简介 本书为诗人桑哲的自选集,分为“人在旅途”、“数风流人物”、“四季风景”、“人生万象”、“感悟文明”、“草木有情”、“字里行间”、“爱与乡...
《感受自由》内容简介:本书收录了扎迪·史密斯过去十年间的非虚构创作,从时政、艺术、哲学、文学、生活与个人经验,全方位地展现
孩子.别再对我说谎 本书特色 世界上很多东西是不能代替的,尤其不能代替的是亲情。亲子教育的核心就是用不可替代的亲情去关心孩子、发现孩子的优秀潜能。当然,这个潜能...
《给孩子的写作课》内容简介:北京四中、人大附中语文名师推荐! 汉语大师叶圣陶令孩子受用一生的写作技巧! 著名教育家、作家,并
海涅抒情诗选 本书特色 海涅诗歌的读者主要是大学生和诗歌爱好者。《海涅抒情诗选》这本小书中收录了诗人从少年时代到晚年临终不同时期创作的二百五十多首抒情诗,海涅*...
身不在场 本书特色 《身不在场》是著名影评人、专栏作家木卫二首部影评集,从其十年来的千余篇影评和数百万文字中遴选而成,并根据电影类型和文字风格进行了精心...
炉端谐律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九枝灯、东游稿、散装集、十年心四辑, 收录的诗歌作品包括: 罗隐: 秾华辜负、李贺: 暗夜歌唇、钱谦益: 虞山旧悔、夏街: 雨中言、...
上课记-2 本书特色 2012年末,王小妮辞去教职,离开讲台。这本书是她2011和2012两年的“教后感”结集,也是《上课记》唯一的续集。《上课记》倾向于记录和...
这位诗人来自深厚而贫瘠的大地。他和大地上的村庄、村庄周围绵延的麦地血肉相通。他的一生都在用饱含汁液和水分的声音,呼唤这生
饭后茶余谈文化:食为天 本书特色 要了解中国文化,不一定要读万卷书,却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事一物着手。豆腐是在什麽时候发明的?古时的贺年卡是什麽样子的?伞是由中...
主编黄菊,撰稿人,定居成都。曾就职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现为微信公众号“行李”(TravellingWith)主编,“瓦舍”旅行酒店媒体总监。受访者奥古斯丁...
这让他想起他曾怎样亟求一个可按他自己的方向去抵达的地方,他曾如何重组了松林,更换岩石并在云雾中挑选他的路,以求得一个恰当的视角,他将在一种无从解释的完成中得以完...
《女性如何书写历史(独家首发)》内容简介:请让那些声音发出声响 五位野心勃勃的女房客 在黑暗中披荆斩棘 只为让姐妹们在光明中辨
《第七人》内容简介:1、以影像记录欧洲劳工移民,见证史无前例的变动时代。移民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特征之一。20世纪60年代,富裕
拉格泰姆时代 本书特色 文学大师E.L.多克托罗畅销不衰的美国当代文学经典入选兰登书屋"20世纪100部*佳英文小说"入选《时代周刊》"100部不朽的英文小说"...
《蚂蚁之美:进化的奇景》内容简介:细致入微的观察,亲切温暖的文字。淋漓尽致地展现蚂蚁社会真诚、友爱、团结、斗争、权术、谋略
米切尔(Margaret Mitchell, 1900-1949)美国女作家。出生于美国南部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父亲是个律师,曾任亚特兰大历史协会主席。米切尔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