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文经典译丛:道德情操论》共分七卷,主要阐释道德情感的本质和道德评价的性质。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书中列举了支配人类行为的各种动机,包括自爱、同情心、追求自由的欲望、正义感、劳动习惯和交换倾向等,认为一个人的同情心与思维构造是形成其独特的道德情操、道德判断及美德的基础;阐述了人本性中所有的同情的情感是形成其道德取向的基础,是人类正义感和其他一切道德情感的形成根源,由此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以此为基础表明各种基本美德的特征,并向世人强调:道德和正义对于社会乃至市场经济的运行是非常重要的。
英国著名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传世名作!《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的代表性作品,作者从人类的情感和 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它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
《世界人文经典译丛:道德情操论》:我们根据对别人情感的认同感来判断其是否恰如其分。这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我们与当事人和激发感情的事物都没有特殊的关系;二是我们当中的某人受此影响。具体分析如下:在那些与我们双方都没有任何瓜葛的客观事物面前,如果对方认同我们的感觉,我们就会觉得他品位高雅,见识不凡。那些有关科学和品位的一般事物,比如壮丽的河山、华美的建筑、绘画的构图、演说的谋篇布局、第三者的所作所为、数字的奥妙、宇宙大体系中各个构件神秘的运转,跟我们都没有任何特殊关系。我们从相同的角度观察它们,并不报以同情,因为我们与之不需要感情上的和谐一致。但是我们通常对事物有不同的感受,因为我们各自不同的思维习惯会使得我们关注复杂事物的不同部分。我们并不会对那些和我们有相同感受却没有特殊见解的人产生钦佩之情,*多只是内心表示赞同。但是对那些不仅与我们感受相同,而且可以指出我们的不足之处,指引和点拨我们的人,我们会表现出无限的仰慕之情,惊叹之余,赞不绝口。我们仰慕那些品位不凡的鉴赏家、头脑清晰的数学家,因为这些艺术和科学领域的天才为我们开拓了一个广阔的视野。也许人们会觉得我们赞赏这种才气的原因是因为它有用,它的实际效果赋予了它特殊的价值。但是我们在*初赞同别人的见解时只是觉得它正确得当,这和我们觉得别人有眼光是因为他赞同我们的观点是一样的,别无其他原因。同样,我们对别人的品位的看法也是如此,评价其功用只不过是事后的想法。对那些与我们和对方都有特别关系的事物,我们很难做到心平气和。我们的朋友肯定不会从我们的角度去看待我们所遭遇的厄运和伤害,不像欣赏一幅画、一首诗或者讨论哲学理论那么简单,所以我们的感觉必然会不同,而我们所受的影响更为直接。我们不会介意朋友对我们所欣赏的一幅画、一首诗甚至一套哲学理论不以为然,因为这对于我们来讲无关紧要,即使看法不一致,也没必要为此伤了和气。但是如果事情与我们和朋友都有关,就不大一样了。我也可以接受朋友在理性上的见解与我截然相反,在兴趣爱好上与我格格不入,如果碰巧我的心情不错,还能与之讨论这些问题。但是我接受不了在我厄运缠身、悲恸欲绝时朋友既不同情,也不愿与我分忧;接受不了我蒙冤受屈、满腔激愤时朋友毫无同感,更不用说仗义执言。这样只能使我们变得无话可说,互相受不了对方,甚至连对方的朋友都看不惯。尽管如此,旁观者和当事人之间的心灵沟通还是可以做到的。旁观者应该从*微小的细节上考虑对方的痛苦,尽可能地体谅对方的处境。只有从*细小处了解对方的情况,才能真正进入对方的世界。即便如此,旁观者与当事人的感受还是有差距的。但是人们不会为了别人的痛苦而使自己深陷同样的困扰之中,当事人明白,即使旁观者设身处地地想象并产生同情,也不会长久,而且由于旁观者没有真正地遭受折磨,所以旁观者还是安全的,并且感觉也不会那么深切。但是当事人还是想得到一种更完美的同情;而他能得到的唯一慰藉只能是在内心激烈的挣扎中所看到的旁人与自己的心意相通;但他只有控制自己的情绪,才能让旁观者接受。实际上,为了照顾旁观者的心情,旁观者并不能任性而为。旁观者觉得设身处地地体验不过是一种想象,这种潜意识导致同情程度的降低,也改变了同情的性质,所以他人的同感和自己的悲伤从来都不是一回事。但是两者的协调却能够维系社会的和睦,即使无法严密合拍,我们也别无所求了。出于人类的本能,旁观者会设身处地地体察当事人的情绪,而当事人则会把自己放在旁观者的位置。旁观者想象如果倒霉的是自己会有什么感受,而当事人则时常顾影自怜。当事人因为旁观者对自己公正无私的眼光而深深感动,内心的波澜因此而平息不少。朋友可镇定我们心乱如麻的心,知己可慰藉我们的心灵,同情会使我们一想到他人正在关心自己的处境而变得顾影自怜。不要指望普通相识像至交一样听我们不厌其烦地唠叨,因此对他镇静、简短地说个大概情况就可以;更不要指望素不相识的人的关心,因此更应该将自己的情绪控制在他们能够接受的范围内。这样的自我控制是必要的,因为普通相识比知己更能使我们安宁,而陌生人比熟人更能使我们平静。所以,如果哪天你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多参加社交和谈话活动,它能让你恢复平静和愉快,自得其乐。那些离群索居、爱好苦思冥想的人,因为常常闭门忧郁,即使他们慷慨仁慈、自尊自爱,还是很难获得凡人常有的平和心态。……
亚当·斯密(1723-1790),英国苏格兰哲学家和经济学家。斯密是英国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创立者、举世公认的现代经济学之父,同时他也是苏格兰启蒙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奉献了两部传世经典:《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又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他一生大部分心血都倾注在《道德情操论》的修订上,从1759年首版到去世,他对《道德情操论》先后进行了6次修订,正是在修改过程中完成了《国富论》,甚至《国富论》首页上还强调“《道德情操论》的作者”。
本真存在的路标——马丁·海德格尔 内容简介 《近现代西方伦理学家思想精华丛书》之一,本丛书包括了卢梭、康德、摩尔、边沁、海德格尔、蒂里希、罗尔斯和哈贝马斯八大名...
生活世界现象学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埃德蒙德·胡塞尔在西方现代哲学中是一位非常严肃而富有责任感的哲学家。他毕生都在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在人类思想史上创造一门新的哲...
杭氏易学七种:周易杭氏学(全二册) 内容简介 一、杭辛斋(1968-1924),名慎修,清末民初浙江省海宁县人,故又称海宁先生。杭氏青年时期应童了试名列前茅,其...
大学之道 圣学纲目-史幼波《大学》讲记 本书特色《大学之道,圣学纲目:史幼波讲记》是史幼波老师对《大学》的精细阐释,由系列讲座的录音整理而成。《大学》历来被称为...
儒学的多维视域 本书特色 作为全体大用之学的儒学,其本身具有信仰、道德、审美、政治、法律、经济、教育、习俗、心理、性格等各个方面的丰富内涵。作者分别以经学、哲学...
悲剧的诞生 本书特色 弗里德里希尼采,19 世纪后期*伟大的哲学家。他与传统辩驳,同时也成为传统的一部分。1889 年,尼采在都灵的街头,看到了一匹被马夫虐待的...
中国哲学前沿丛书-文化一耦 本书特色 当回首20世纪近百年来中国哲学的摸索和研究历程并前瞻和期望一种新的可能之际,中国哲学的一些研究者们开始自觉地寻找改变现状和...
钱玄同思想研究 内容简介 **章从家庭及时代因素探讨钱玄同早年思想形成及发展。初时,钱玄同接受系统的经学教育,倾向今文经学,并受到复古思想的影响,政治上尊...
不失望 本书特色 圣严法师根据“人生佛教”的理念,开讲从心出发的生活禅“心六伦”——职场伦理、家庭伦理、族群伦理、自然伦理、生活伦理、校园伦理。圣严法师以真修实...
培根论人生 本书特色 经济学家以及政治哲学之思想,其力量之大,往往出乎常人意料。事实上,统治世界者,就只是这些思想而已。许多实干家自以为不受任何学理之影响,却往...
中国方术续考 内容简介 本书是李零教授的代表作之一,**次结合考古材料,系统总结了中国早期的方术知识对中国科技史、中国思想史乃至中国文化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
论语鉴赏辞典 本书特色 《论语鉴赏辞典》里《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汇编,是了解和研究孔子的主要资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两千年来,《论语》对中国思想...
分析的形而上学 内容简介 《分析的形而上学》主要对哲学的形而上学问题进行研究,作者从当代分析哲学家的观点,依次介绍与分析了当代哲学家们关于存在与同一性,变化与持...
西方哲学经典名著选读 本书特色 西方哲学的经典可谓汗牛充栋,即使是饱学之士,也不能读遍这些经典的全部。因此,读经典只能是选读。国外有不少西方哲学经典的选读本,所...
清代学术概论 本书特色 从《清代学术概论》初版以来,四分之三世纪过去了,它不仅仍能吸引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成为他们了解清代学术文化史的入门必读书,而且在学者中...
美的五次沉思 本书特色 真正的美并不仅仅存在于已被认定为美的事物之中;它几乎首先在于向美的欲求与冲动之中。它常是一种不期而至的临在。此中精神或心灵的维度...
僧肇评传 本书特色 僧肇是我国佛学史上的一位著名的高僧,在历史上影响不小,并被后人誉之为我国的“解空**人”。僧肇所处的东晋十六国时代,正是我国佛教的“始盛”时...
雪域梵音:藏传佛教史 本书特色按照地域流布,佛教有三大系统,即南传佛教、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佛教传入藏地后,形成了具有浓厚藏族文化特色,包含显、密二教的藏传佛教...
发现中庸 本书特色 推翻一千多年来的解经传统,发现民族经典尚未人知的深刻内涵。发现中庸 内容简介 《发现中庸》是杨润根先生继《发现老子》与《发现论语》二书之后推...
学术文章必是艰涩难懂吗?看看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文章就会发现原来学术论文也可以这样妙趣横生。本书以佛教在印度产生、发展、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