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文经典译丛:道德情操论》共分七卷,主要阐释道德情感的本质和道德评价的性质。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书中列举了支配人类行为的各种动机,包括自爱、同情心、追求自由的欲望、正义感、劳动习惯和交换倾向等,认为一个人的同情心与思维构造是形成其独特的道德情操、道德判断及美德的基础;阐述了人本性中所有的同情的情感是形成其道德取向的基础,是人类正义感和其他一切道德情感的形成根源,由此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以此为基础表明各种基本美德的特征,并向世人强调:道德和正义对于社会乃至市场经济的运行是非常重要的。
英国著名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传世名作!《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的代表性作品,作者从人类的情感和 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它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
《世界人文经典译丛:道德情操论》:我们根据对别人情感的认同感来判断其是否恰如其分。这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我们与当事人和激发感情的事物都没有特殊的关系;二是我们当中的某人受此影响。具体分析如下:在那些与我们双方都没有任何瓜葛的客观事物面前,如果对方认同我们的感觉,我们就会觉得他品位高雅,见识不凡。那些有关科学和品位的一般事物,比如壮丽的河山、华美的建筑、绘画的构图、演说的谋篇布局、第三者的所作所为、数字的奥妙、宇宙大体系中各个构件神秘的运转,跟我们都没有任何特殊关系。我们从相同的角度观察它们,并不报以同情,因为我们与之不需要感情上的和谐一致。但是我们通常对事物有不同的感受,因为我们各自不同的思维习惯会使得我们关注复杂事物的不同部分。我们并不会对那些和我们有相同感受却没有特殊见解的人产生钦佩之情,*多只是内心表示赞同。但是对那些不仅与我们感受相同,而且可以指出我们的不足之处,指引和点拨我们的人,我们会表现出无限的仰慕之情,惊叹之余,赞不绝口。我们仰慕那些品位不凡的鉴赏家、头脑清晰的数学家,因为这些艺术和科学领域的天才为我们开拓了一个广阔的视野。也许人们会觉得我们赞赏这种才气的原因是因为它有用,它的实际效果赋予了它特殊的价值。但是我们在*初赞同别人的见解时只是觉得它正确得当,这和我们觉得别人有眼光是因为他赞同我们的观点是一样的,别无其他原因。同样,我们对别人的品位的看法也是如此,评价其功用只不过是事后的想法。对那些与我们和对方都有特别关系的事物,我们很难做到心平气和。我们的朋友肯定不会从我们的角度去看待我们所遭遇的厄运和伤害,不像欣赏一幅画、一首诗或者讨论哲学理论那么简单,所以我们的感觉必然会不同,而我们所受的影响更为直接。我们不会介意朋友对我们所欣赏的一幅画、一首诗甚至一套哲学理论不以为然,因为这对于我们来讲无关紧要,即使看法不一致,也没必要为此伤了和气。但是如果事情与我们和朋友都有关,就不大一样了。我也可以接受朋友在理性上的见解与我截然相反,在兴趣爱好上与我格格不入,如果碰巧我的心情不错,还能与之讨论这些问题。但是我接受不了在我厄运缠身、悲恸欲绝时朋友既不同情,也不愿与我分忧;接受不了我蒙冤受屈、满腔激愤时朋友毫无同感,更不用说仗义执言。这样只能使我们变得无话可说,互相受不了对方,甚至连对方的朋友都看不惯。尽管如此,旁观者和当事人之间的心灵沟通还是可以做到的。旁观者应该从*微小的细节上考虑对方的痛苦,尽可能地体谅对方的处境。只有从*细小处了解对方的情况,才能真正进入对方的世界。即便如此,旁观者与当事人的感受还是有差距的。但是人们不会为了别人的痛苦而使自己深陷同样的困扰之中,当事人明白,即使旁观者设身处地地想象并产生同情,也不会长久,而且由于旁观者没有真正地遭受折磨,所以旁观者还是安全的,并且感觉也不会那么深切。但是当事人还是想得到一种更完美的同情;而他能得到的唯一慰藉只能是在内心激烈的挣扎中所看到的旁人与自己的心意相通;但他只有控制自己的情绪,才能让旁观者接受。实际上,为了照顾旁观者的心情,旁观者并不能任性而为。旁观者觉得设身处地地体验不过是一种想象,这种潜意识导致同情程度的降低,也改变了同情的性质,所以他人的同感和自己的悲伤从来都不是一回事。但是两者的协调却能够维系社会的和睦,即使无法严密合拍,我们也别无所求了。出于人类的本能,旁观者会设身处地地体察当事人的情绪,而当事人则会把自己放在旁观者的位置。旁观者想象如果倒霉的是自己会有什么感受,而当事人则时常顾影自怜。当事人因为旁观者对自己公正无私的眼光而深深感动,内心的波澜因此而平息不少。朋友可镇定我们心乱如麻的心,知己可慰藉我们的心灵,同情会使我们一想到他人正在关心自己的处境而变得顾影自怜。不要指望普通相识像至交一样听我们不厌其烦地唠叨,因此对他镇静、简短地说个大概情况就可以;更不要指望素不相识的人的关心,因此更应该将自己的情绪控制在他们能够接受的范围内。这样的自我控制是必要的,因为普通相识比知己更能使我们安宁,而陌生人比熟人更能使我们平静。所以,如果哪天你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多参加社交和谈话活动,它能让你恢复平静和愉快,自得其乐。那些离群索居、爱好苦思冥想的人,因为常常闭门忧郁,即使他们慷慨仁慈、自尊自爱,还是很难获得凡人常有的平和心态。……
亚当·斯密(1723-1790),英国苏格兰哲学家和经济学家。斯密是英国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创立者、举世公认的现代经济学之父,同时他也是苏格兰启蒙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奉献了两部传世经典:《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又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他一生大部分心血都倾注在《道德情操论》的修订上,从1759年首版到去世,他对《道德情操论》先后进行了6次修订,正是在修改过程中完成了《国富论》,甚至《国富论》首页上还强调“《道德情操论》的作者”。
细读周易 本书特色 “细读国学经典丛书”精选国学文化中*代表性的经典著作,并邀请业内权威专家结合时代需求进行精细、精确解读,力求以权威实...
思想录:论宗教和其他主题的思想 本书特色 本书继承和发扬了理性主义传统,以理性批判一切,同时又指出理性本身的内在矛盾及其局限,以所谓“帕斯卡尔方法”,从两极观念...
存斋随笔 内容简介 存斋者何?诸葛公曰“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云云,余平生以此自勖,名吾坐卧之室曰存斋:随笔者何?平居观物返己,有时兴怀,则信手写...
在西方世界里,一行禅师的图书,成为人们了解佛教掌握净化身心艺术的最受欢迎的入门书之一,一些曾经对东方文化尤其是佛教有误解
老子他说-初续合集-(全二册) 本书特色 《老子》又名《道德经》,由前三十七章《道经》和后四十四章《德经》组成,共五千余言,是道家的主要经典。它率先提出了“道”...
范畴篇 解释篇 本书特色 本书叙述了1640年开始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共八卷,主要内容包括:1625至1629年;1629至1640年;1640至1642...
中国古代十大思想家:理学集大成者朱熹 内容简介 本丛书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中国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十大思想家的生平以及他们的思想理念,萃取了他们的人生智慧,力求尽善尽美...
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 内容简介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是根据格洛克纳1928年重新刊行的德文本《黑格尔全集》第十九卷译出的。格洛克纳本...
周易-国学经典导读 内容简介 《周易》的智慧如清泉,绵远流长,汲之不尽。古诗云:“鸳鸯绣罢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这本书却撩开《周易》神秘的面纱,把鸳鸯与金针...
柏拉图全集-5-增订版 本书特色 柏拉图的对话无疑是希腊文化留下的瑰宝。它不但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在西方哲学*早的,也是两千多年来影响**的理性主义的哲学体系;而且...
全书篇幅不大,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以简明的语言较为全面地概述了回鹘历史、宗教(主要是佛教)与文化的发展历程。第二章
庄子的生存哲学 内容简介 生存问题是庄子哲学的核心,庄子哲学在表面上的杂乱无章中,蕴含着其内在的有条不紊的思想逻辑。其以生存问题为中心建立起自己独具特色的思想体...
周易直解 本书特色 《周易直解》是作者李磊选用宋代朱熹的《周易本义》为底本,将《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两部分,以校勘、标点、训诂等古籍整理方法为主要研究手...
老子的帮助-王蒙文集 本书特色 《老子的帮助》是王蒙基于自己的人生经验、思考历程,对老子及其哲学思想所做的个性化理解和阐释。书后附王蒙关于老子的论文。老子的帮助...
周易与养生 本书特色 《周易与养生》以医易相通为契机,抓住人人都关注、力求通过日常生活求得自我保健、健康长寿这一养生主题,分五篇进行了阐述。《医易篇》就祖国医学...
古典语文学常谈 本书特色 在《古典语文学常谈》作者克拉夫特眼里,古典学这门学科多少具有对西方文明传统的关切和抱负。从现代文明危机的视界出发看待古典学这门学科的意...
米拉日巴大量集(上中下) 本书特色 bsp;《米拉日巴大师集(上中下)》由米拉日巴所著,米拉日巴大师是藏传佛教噶举派创始人玛尔把祖师的嫡传弟子,是藏传佛教中“实...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6 本书特色 本卷为《论丛》第六册,专关宋代以后之学术,含有元一代,以迄明初。其黄东发、王深宁、吴草庐三家学述,论朱学之流衍,可见元初学术思...
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问题 本书特色 普列汉诺夫专著的《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问题》一般公认是世界哲学名著,事实上也是历史学名著,确切些说,是历史唯物主义名...
佛诗三百首 本书特色 本书由洪丕谟先生精选自魏晋至当代的佛诗三百首,如秦代高僧鸠摩罗什、唐代的寒山、拾得、孟浩然、王维、苏轼,近代的弘一、赵朴初等人的诗歌,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