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文经典译丛:道德情操论》共分七卷,主要阐释道德情感的本质和道德评价的性质。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书中列举了支配人类行为的各种动机,包括自爱、同情心、追求自由的欲望、正义感、劳动习惯和交换倾向等,认为一个人的同情心与思维构造是形成其独特的道德情操、道德判断及美德的基础;阐述了人本性中所有的同情的情感是形成其道德取向的基础,是人类正义感和其他一切道德情感的形成根源,由此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以此为基础表明各种基本美德的特征,并向世人强调:道德和正义对于社会乃至市场经济的运行是非常重要的。
英国著名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传世名作!《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的代表性作品,作者从人类的情感和 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它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
《世界人文经典译丛:道德情操论》:我们根据对别人情感的认同感来判断其是否恰如其分。这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我们与当事人和激发感情的事物都没有特殊的关系;二是我们当中的某人受此影响。具体分析如下:在那些与我们双方都没有任何瓜葛的客观事物面前,如果对方认同我们的感觉,我们就会觉得他品位高雅,见识不凡。那些有关科学和品位的一般事物,比如壮丽的河山、华美的建筑、绘画的构图、演说的谋篇布局、第三者的所作所为、数字的奥妙、宇宙大体系中各个构件神秘的运转,跟我们都没有任何特殊关系。我们从相同的角度观察它们,并不报以同情,因为我们与之不需要感情上的和谐一致。但是我们通常对事物有不同的感受,因为我们各自不同的思维习惯会使得我们关注复杂事物的不同部分。我们并不会对那些和我们有相同感受却没有特殊见解的人产生钦佩之情,*多只是内心表示赞同。但是对那些不仅与我们感受相同,而且可以指出我们的不足之处,指引和点拨我们的人,我们会表现出无限的仰慕之情,惊叹之余,赞不绝口。我们仰慕那些品位不凡的鉴赏家、头脑清晰的数学家,因为这些艺术和科学领域的天才为我们开拓了一个广阔的视野。也许人们会觉得我们赞赏这种才气的原因是因为它有用,它的实际效果赋予了它特殊的价值。但是我们在*初赞同别人的见解时只是觉得它正确得当,这和我们觉得别人有眼光是因为他赞同我们的观点是一样的,别无其他原因。同样,我们对别人的品位的看法也是如此,评价其功用只不过是事后的想法。对那些与我们和对方都有特别关系的事物,我们很难做到心平气和。我们的朋友肯定不会从我们的角度去看待我们所遭遇的厄运和伤害,不像欣赏一幅画、一首诗或者讨论哲学理论那么简单,所以我们的感觉必然会不同,而我们所受的影响更为直接。我们不会介意朋友对我们所欣赏的一幅画、一首诗甚至一套哲学理论不以为然,因为这对于我们来讲无关紧要,即使看法不一致,也没必要为此伤了和气。但是如果事情与我们和朋友都有关,就不大一样了。我也可以接受朋友在理性上的见解与我截然相反,在兴趣爱好上与我格格不入,如果碰巧我的心情不错,还能与之讨论这些问题。但是我接受不了在我厄运缠身、悲恸欲绝时朋友既不同情,也不愿与我分忧;接受不了我蒙冤受屈、满腔激愤时朋友毫无同感,更不用说仗义执言。这样只能使我们变得无话可说,互相受不了对方,甚至连对方的朋友都看不惯。尽管如此,旁观者和当事人之间的心灵沟通还是可以做到的。旁观者应该从*微小的细节上考虑对方的痛苦,尽可能地体谅对方的处境。只有从*细小处了解对方的情况,才能真正进入对方的世界。即便如此,旁观者与当事人的感受还是有差距的。但是人们不会为了别人的痛苦而使自己深陷同样的困扰之中,当事人明白,即使旁观者设身处地地想象并产生同情,也不会长久,而且由于旁观者没有真正地遭受折磨,所以旁观者还是安全的,并且感觉也不会那么深切。但是当事人还是想得到一种更完美的同情;而他能得到的唯一慰藉只能是在内心激烈的挣扎中所看到的旁人与自己的心意相通;但他只有控制自己的情绪,才能让旁观者接受。实际上,为了照顾旁观者的心情,旁观者并不能任性而为。旁观者觉得设身处地地体验不过是一种想象,这种潜意识导致同情程度的降低,也改变了同情的性质,所以他人的同感和自己的悲伤从来都不是一回事。但是两者的协调却能够维系社会的和睦,即使无法严密合拍,我们也别无所求了。出于人类的本能,旁观者会设身处地地体察当事人的情绪,而当事人则会把自己放在旁观者的位置。旁观者想象如果倒霉的是自己会有什么感受,而当事人则时常顾影自怜。当事人因为旁观者对自己公正无私的眼光而深深感动,内心的波澜因此而平息不少。朋友可镇定我们心乱如麻的心,知己可慰藉我们的心灵,同情会使我们一想到他人正在关心自己的处境而变得顾影自怜。不要指望普通相识像至交一样听我们不厌其烦地唠叨,因此对他镇静、简短地说个大概情况就可以;更不要指望素不相识的人的关心,因此更应该将自己的情绪控制在他们能够接受的范围内。这样的自我控制是必要的,因为普通相识比知己更能使我们安宁,而陌生人比熟人更能使我们平静。所以,如果哪天你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多参加社交和谈话活动,它能让你恢复平静和愉快,自得其乐。那些离群索居、爱好苦思冥想的人,因为常常闭门忧郁,即使他们慷慨仁慈、自尊自爱,还是很难获得凡人常有的平和心态。……
亚当·斯密(1723-1790),英国苏格兰哲学家和经济学家。斯密是英国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创立者、举世公认的现代经济学之父,同时他也是苏格兰启蒙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奉献了两部传世经典:《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又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他一生大部分心血都倾注在《道德情操论》的修订上,从1759年首版到去世,他对《道德情操论》先后进行了6次修订,正是在修改过程中完成了《国富论》,甚至《国富论》首页上还强调“《道德情操论》的作者”。
前言近年来,一批又一批中国学生、学者赴美求学、深造,有机会接触基督教。他们聪慧、勤奋,富于进取。不少人开始翻阅《圣经》,
水镜神相 本书特色 本书基本内容为四类:一是基础类,包括十三部位、流年运气、五星六曜、五岳四渎等;二是综合类,抱括精神、气象、骨肉、声音等;三是意义类,具体论述...
《十三经清人注疏:礼书通故(繁体竖排版)(套装共6册)》包括:《十三经清人注疏:礼书通故(1册)》、《十三经清人注疏:礼书通故(2册)
科学技术哲学导论 内容简介 本书在该学科的指导思想与理论框架上试图突出如下一些特色:**,以实践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以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科学技术实践为主线,系统...
《<庄子>内七篇析义》是张文江先生关于《庄子》内七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
小逻辑-全译本 本书特色 本书是《哲学全书纲要》的**部分,通称《小逻辑》,以区别于《大逻辑》(即逻辑学)。全书反映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黑格尔的《小逻辑...
妙相庄严 汉传佛教造像 本书特色 赵悠燕编著的《妙相庄严(汉传佛教造像)》分为五个部分,在**个部分当中,对汉传佛教造像的由来、风格、工艺与题材作一番整体的勾勒...
孔子与儒家哲学 本书特色 《儒家哲学》收录了梁启超在清华大学关于儒学的深入浅出的讲演稿。他围绕学术界及读者所关注的重点问题,讲述了儒家发展的历史。尤其是他注重哲...
《古兰经》、圣训精选系列丛书.美德篇(汉文、阿拉伯文) 本书特色 阿地里江·阿吉克力木主编的《古兰经圣训精选系列丛书(美德篇)》主要摘自《古兰经》和圣训里面关于...
鸿儒国学讲堂:中国人的修养 本书特色 ★同学文献的整理、研究,这是一个浩博、繁难而又有趣的工作,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我们祖宗世世代代的工作,为全人类积...
星云大师谈当代问题(套装共3册)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印质上佳,东方出版社出版★ 星云大师,国际著名佛学大师,著作等身,有百余种佛学著述,并翻译成英、日、...
真心不变 本书特色 参禅求道主要在觉悟我们的真心本性,所谓明心见性,心一明,何事不知?性一见,何事不解?星云大师通过《没时间老》、《黄花翠竹》、《念念定慧》、《...
伦理学 内容简介 这本《伦理学》,无论是从体系框架看,还是从章节内容看,都可以说是一本与原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有显著不同的新书。本书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 本书特色 本书作者是英国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功能学派创始人之一,是我国著名社会人类学人家费孝通的老师。作为其重要代表作,本书由中国著名社会学...
宋代理学三书随箚 本书特色 本书为钱穆对宋代理学三书——元代刘因所编《朱子四书集义精要》、周濂溪《通书》及朱熹、吕东莱编《近思录》——所作的读书劄记,以发挥理学...
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修订版):墨子全译 本书特色 《墨子全译:子(修订版)》是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中的一册。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修订版):墨子全译 内容简介...
和谐论 内容简介 《和谐论》是我国**部关于和谐思想的哲学专著,也是二十一世纪构成和谐理念的字宙学。它不是政治图解式的理论阐述,而是以哲学的理念来论述和谐的本质...
心学论集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论述了中国哲学中身心关系的几种形态,中国实学的义涵及其现代架构,孔子的仁学及其现代意义,儒家文化的精神与价值观,并详细评析了孔子、程...
民间何在谁之信仰 内容简介 简介中国民间信仰领域的研究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从研究方法、研究资料、研究理论等方面都有所建树,具备了跟国际学术界对话的条件。在这一背景...
中国思想史上,两汉以后,儒学渐微,庄、老代兴,而佛学东来,递兴日盛,至隋唐而臻全盛。然佛学盛极转衰,继之则宋学崛起,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