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近代中国社会危机为背景的民国佛教判教活动,其实质是通过对佛教传统的正本清源,解决中国佛教的合法性问题,探明复兴中国佛教的方向和道路,为佛教变革寻找理论上的基础。太虚与印顺师徒在判教上开出两种不同的思路,体现着中国佛教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在对传统的坚守与疏离中重建的努力。
《佛教传统的价值重估与重建--太虚与印顺判教思想研究》著者邓莉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敏锐地抓住近现代佛教史上的判教问题作为探讨的中心,通过深入分析太虚大师和印顺导师这对师徒之间有关判教的不同论述及其相互关系,向我们清晰地展示了从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到印顺导师的“人间佛教”传承与演进之背后所依据的佛学思想之不同特点。
《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佛教传统的价值重估与重建:太虚与印顺判教思想研究》:2.理之实际及三级三宗太虚强调,从理而言,佛法的真义、究竟义,乃是“实际理地,不立一法”。因为诸法实相,无可言说,唯证相应。语言文字只是度化众生之善巧方便,都是假名安立。因此从教法上,可分为三级作为度众的方便。**级为五乘共法,就是将因缘所生法,也即是因果缘起的法理,作为五乘信众的共修之法。不管是凡夫六道,还是出世三乘,即便是至高无上的佛陀,都要遵循因果之法,不可能出离于因果法则的约束之外,只有修行六度万行的清净因,才能证得圆满佛果。故称之为五乘共法。第二级为三乘共法。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由于远离了有漏的流转之法,不求人天果报,因此可说是不共人天二乘。此三乘人,依着四念处、四正勤、八正道的基本道路,本着出世的精神,按照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法印标准实践修行,*终目的乃是为了脱世间的生死诸苦,证得涅槃寂静。第三级为大乘特法。此乘是菩萨乘所特有,强调发大悲菩提心,运用般若智,遍学诸法,普度众生,求证佛果。太虚在1935年的一篇讲稿《佛学之人生道德》中对五乘佛法作了解析。他说道:五乘共法的教义,是说明由人乘进到天乘和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进化论,以人生为进化的基础。这五乘教法*注重于人生道德,为五乘人所共同修学,所以叫做五乘共法。普通人批评佛法为非人生、非伦理,是因为它们对于佛法只知出世的三乘教法,而没有了解到普遍的大乘佛法和五乘共法的意义。其实佛法的根本在五乘教法,就是重在说明人生的道德——教人应该养成怎样善的思想和善的行为,方算是人生社会合于理性的道德。正如学者杨惠南所指出,太虚对于“五乘法”的重视,其重点在于,它是佛法的根本,它指出了佛法必须以人生做基础而向成佛之道进化。以上的三级分别,是就整体佛法普遍而说,与《菩提道次第论》建立的三士道颇为相似。然而大乘法广大,为了除其偏执,太虚又就大乘特立了法性空慧、法相唯识和法界圆觉三宗。其中,法性为诸法之真如实性,法相指诸法无量差别之相,法界则含摄一切之法。了知一切法的自性皆空,才能通达一切法的真如实性,通达法空的般若,是大乘法的基本条件。所以立法性空慧宗,以摄一部分大乘佛法。凡一切法的相,皆可名为法相。有无量差别的一切功能种子生起现行,种现相续,成为一切有为诸法的因果差别。而无为法,也是由识及由识转成的正智所显现。因此对诸法的差别相的了别,其所宗者便是唯识。法界的所谓“界”是以尽一切法为界,法性、法相都包括在其中。“圆觉”则是指佛果位上的一切智智、一切种智、一切相智。唯有圆觉智才能圆满觉知法界的一切法,故以圆觉为宗。菩萨地上的境界,前刹那起根本智见诸法性,要后一刹那以后得智生方能见诸法相而未能周尽。而佛智则一刹那间就能够周遍了知诸法性相。天台、贤首所判圆教,也都是依佛智境界而阐说。所谓圆顿法门,以佛智境界为法门,而直趋无上菩提,禅、净、密等也都属此宗。太虚认为,从以上三宗出发来看待一切大乘佛法,就不会再有解不通与不圆融之处。……
%邓莉雅,女,广东四会人,1975年生,宗教学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主要研究方向:近现代佛教、佛教思想。
《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佛教传统的价值重估与重建:太虚与印顺判教思想研究》:2.理之实际及三级三宗太虚强调,从理而言,佛法的真义、究竟义,乃是“实际理地,不立一法”。因为诸法实相,无可言说,唯证相应。语言文字只是度化众生之善巧方便,都是假名安立。因此从教法上,可分为三级作为度众的方便。**级为五乘共法,就是将因缘所生法,也即是因果缘起的法理,作为五乘信众的共修之法。不管是凡夫六道,还是出世三乘,即便是至高无上的佛陀,都要遵循因果之法,不可能出离于因果法则的约束之外,只有修行六度万行的清净因,才能证得圆满佛果。故称之为五乘共法。第二级为三乘共法。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由于远离了有漏的流转之法,不求人天果报,因此可说是不共人天二乘。此三乘人,依着四念处、四正勤、八正道的基本道路,本着出世的精神,按照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法印标准实践修行,*终目的乃是为了脱世间的生死诸苦,证得涅槃寂静。第三级为大乘特法。此乘是菩萨乘所特有,强调发大悲菩提心,运用般若智,遍学诸法,普度众生,求证佛果。太虚在1935年的一篇讲稿《佛学之人生道德》中对五乘佛法作了解析。他说道:五乘共法的教义,是说明由人乘进到天乘和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进化论,以人生为进化的基础。这五乘教法*注重于人生道德,为五乘人所共同修学,所以叫做五乘共法。普通人批评佛法为非人生、非伦理,是因为它们对于佛法只知出世的三乘教法,而没有了解到普遍的大乘佛法和五乘共法的意义。其实佛法的根本在五乘教法,就是重在说明人生的道德——教人应该养成怎样善的思想和善的行为,方算是人生社会合于理性的道德。正如学者杨惠南所指出,太虚对于“五乘法”的重视,其重点在于,它是佛法的根本,它指出了佛法必须以人生做基础而向成佛之道进化。以上的三级分别,是就整体佛法普遍而说,与《菩提道次第论》建立的三士道颇为相似。然而大乘法广大,为了除其偏执,太虚又就大乘特立了法性空慧、法相唯识和法界圆觉三宗。其中,法性为诸法之真如实性,法相指诸法无量差别之相,法界则含摄一切之法。了知一切法的自性皆空,才能通达一切法的真如实性,通达法空的般若,是大乘法的基本条件。所以立法性空慧宗,以摄一部分大乘佛法。凡一切法的相,皆可名为法相。有无量差别的一切功能种子生起现行,种现相续,成为一切有为诸法的因果差别。而无为法,也是由识及由识转成的正智所显现。因此对诸法的差别相的了别,其所宗者便是唯识。法界的所谓“界”是以尽一切法为界,法性、法相都包括在其中。“圆觉”则是指佛果位上的一切智智、一切种智、一切相智。唯有圆觉智才能圆满觉知法界的一切法,故以圆觉为宗。菩萨地上的境界,前刹那起根本智见诸法性,要后一刹那以后得智生方能见诸法相而未能周尽。而佛智则一刹那间就能够周遍了知诸法性相。天台、贤首所判圆教,也都是依佛智境界而阐说。所谓圆顿法门,以佛智境界为法门,而直趋无上菩提,禅、净、密等也都属此宗。太虚认为,从以上三宗出发来看待一切大乘佛法,就不会再有解不通与不圆融之处。……
邓莉雅,女,广东四会人,1975年生,宗教学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主要研究方向:近现代佛教、佛教思想。
与魔鬼作斗争 本书特色 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和尼采,三个人都被卷进了一个毁灭性的激情旋涡中,过早地终结于可怕的精神错乱、致命的感官迷醉以及疯狂或自杀中。他们与时代...
不操心-心安即是家园 本书特色 生活皆烦恼,于禅得清凉。是为生活禅!圣严法师系世界著名的佛教大师,台湾佛教道场法鼓山创办人,是佛教界**个博士学位获得...
无中生有与心声合一-魏晋与晚明时期的士人乐论思想研究-2014年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资助项目 本书特色 魏晋与晚明都处于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变迁时期,该时期...
佛教小百科(禅宗) 本书特色 不立文字灯录千年流传,教外别传宗法世代相承。佛教小百科(禅宗) 内容简介 禅宗是众多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且是其中*有生命力的一派;迄...
本书包含九个章节。从揭示人生和生命的真相开始,介绍佛教对世界的认知,最后落脚到追求幸福人生、做好终极关怀、建设和谐社会。
自由与文化 本书特色本书是美国著名哲学家杜威关于自由与文化关系的专著。本书是根据美国纽约帕特南之子出版公司的版本翻译而来。在本书中,作者以什么是自由为切入点,对...
中国美学思想史 本书特色 敏泽的《中国美学思想史》是目前所见*为成熟的一部中国美学史著作,也是一部充分展示了著者的学术个性和在传统思想史、文化史、艺术史方面之深...
先秦诸子精神 本书特色 *有性格的国学史著作,呕心沥血的学者大文章。在学术明星甚嚣尘上的时代*顽强的国学坚守者,百家争鸣、融合与传统文化整体观。要讲中国文化,只...
冰鉴:中国识人第一书:典藏版 本书特色 中国识人**书。《冰鉴》原文仅2269字,本书对每篇加以详细的注释、翻译,并对其中的精华部分给以详尽的解析,以便读者更好...
老庄新论-(修订版) 本书特色 老庄思想无论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或哲学理论,都已成为特殊风格的人类公共文化资产。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如今儒道两家已成为中国文化之表层结...
中国佛教-中国大百科全书名家文库 内容简介 《中国大百科全书·名家文库:中国佛教》全面介绍了人类已有知识,被誉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化工程”、“一切才智之士的知...
中国人的修养 内容简介 蔡元培是近代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中国近代民族学研究的先驱,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在北大开“学...
独自一个女人 本书特色本书是克里斯蒂娃继《中国妇女》之后又一关于女性主义的专著,全书以女性问题为中心,将作者自1975年至2006年间发表的25篇散论和发言稿,...
真理与进步 本书特色 本书所提供的哲学进步观,哲学不是通过变得更严格而是通过变得更富有想像力而取得进步的。这个领域的进和大多数其他领域的进步一样,是由每一代人中...
悲剧的诞生 内容简介 该书是德国哲学家尼采**部较为系统的美学和哲学著作,写于1870-1871年间。从书名来看,本书是对作为文学形式之一的悲剧的探讨,但实际上...
汉代学术史略 目录 **章阴阳五行说及其理想中的政治制度第二章封禅说第三章神仙说与方士第四章汉代受命改制的鼓吹与其实现第五章汉武帝的郊祀与求仙第六章天象的信仰与...
1.《古希腊罗马哲学研究》以古希腊罗马哲学为主要关注,但并不排斥与之密切相关的古代希腊罗马科学与宗教等方面的论题。2.《古希
InMindandCosmosThomasNagelarguesthatthewidelyacceptedworldviewofmaterialistnatur...
《劝学》导读 本书特色 著名学垀周国平作序推荐,别怕,我是一读就懂的经典!有统计表明:是否接触过经典,关系到人的一生。为人生种下一棵知识树。本书改变了日本的国民...
《海德格尔的政治存在论》内容简介:马丁·海德格尔与纳粹的公开结盟,以及这一结盟与其哲学思想中的具体关系——也就是在何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