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近代中国社会危机为背景的民国佛教判教活动,其实质是通过对佛教传统的正本清源,解决中国佛教的合法性问题,探明复兴中国佛教的方向和道路,为佛教变革寻找理论上的基础。太虚与印顺师徒在判教上开出两种不同的思路,体现着中国佛教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在对传统的坚守与疏离中重建的努力。
《佛教传统的价值重估与重建--太虚与印顺判教思想研究》著者邓莉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敏锐地抓住近现代佛教史上的判教问题作为探讨的中心,通过深入分析太虚大师和印顺导师这对师徒之间有关判教的不同论述及其相互关系,向我们清晰地展示了从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到印顺导师的“人间佛教”传承与演进之背后所依据的佛学思想之不同特点。
《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佛教传统的价值重估与重建:太虚与印顺判教思想研究》:2.理之实际及三级三宗太虚强调,从理而言,佛法的真义、究竟义,乃是“实际理地,不立一法”。因为诸法实相,无可言说,唯证相应。语言文字只是度化众生之善巧方便,都是假名安立。因此从教法上,可分为三级作为度众的方便。**级为五乘共法,就是将因缘所生法,也即是因果缘起的法理,作为五乘信众的共修之法。不管是凡夫六道,还是出世三乘,即便是至高无上的佛陀,都要遵循因果之法,不可能出离于因果法则的约束之外,只有修行六度万行的清净因,才能证得圆满佛果。故称之为五乘共法。第二级为三乘共法。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由于远离了有漏的流转之法,不求人天果报,因此可说是不共人天二乘。此三乘人,依着四念处、四正勤、八正道的基本道路,本着出世的精神,按照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法印标准实践修行,*终目的乃是为了脱世间的生死诸苦,证得涅槃寂静。第三级为大乘特法。此乘是菩萨乘所特有,强调发大悲菩提心,运用般若智,遍学诸法,普度众生,求证佛果。太虚在1935年的一篇讲稿《佛学之人生道德》中对五乘佛法作了解析。他说道:五乘共法的教义,是说明由人乘进到天乘和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进化论,以人生为进化的基础。这五乘教法*注重于人生道德,为五乘人所共同修学,所以叫做五乘共法。普通人批评佛法为非人生、非伦理,是因为它们对于佛法只知出世的三乘教法,而没有了解到普遍的大乘佛法和五乘共法的意义。其实佛法的根本在五乘教法,就是重在说明人生的道德——教人应该养成怎样善的思想和善的行为,方算是人生社会合于理性的道德。正如学者杨惠南所指出,太虚对于“五乘法”的重视,其重点在于,它是佛法的根本,它指出了佛法必须以人生做基础而向成佛之道进化。以上的三级分别,是就整体佛法普遍而说,与《菩提道次第论》建立的三士道颇为相似。然而大乘法广大,为了除其偏执,太虚又就大乘特立了法性空慧、法相唯识和法界圆觉三宗。其中,法性为诸法之真如实性,法相指诸法无量差别之相,法界则含摄一切之法。了知一切法的自性皆空,才能通达一切法的真如实性,通达法空的般若,是大乘法的基本条件。所以立法性空慧宗,以摄一部分大乘佛法。凡一切法的相,皆可名为法相。有无量差别的一切功能种子生起现行,种现相续,成为一切有为诸法的因果差别。而无为法,也是由识及由识转成的正智所显现。因此对诸法的差别相的了别,其所宗者便是唯识。法界的所谓“界”是以尽一切法为界,法性、法相都包括在其中。“圆觉”则是指佛果位上的一切智智、一切种智、一切相智。唯有圆觉智才能圆满觉知法界的一切法,故以圆觉为宗。菩萨地上的境界,前刹那起根本智见诸法性,要后一刹那以后得智生方能见诸法相而未能周尽。而佛智则一刹那间就能够周遍了知诸法性相。天台、贤首所判圆教,也都是依佛智境界而阐说。所谓圆顿法门,以佛智境界为法门,而直趋无上菩提,禅、净、密等也都属此宗。太虚认为,从以上三宗出发来看待一切大乘佛法,就不会再有解不通与不圆融之处。……
%邓莉雅,女,广东四会人,1975年生,宗教学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主要研究方向:近现代佛教、佛教思想。
《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佛教传统的价值重估与重建:太虚与印顺判教思想研究》:2.理之实际及三级三宗太虚强调,从理而言,佛法的真义、究竟义,乃是“实际理地,不立一法”。因为诸法实相,无可言说,唯证相应。语言文字只是度化众生之善巧方便,都是假名安立。因此从教法上,可分为三级作为度众的方便。**级为五乘共法,就是将因缘所生法,也即是因果缘起的法理,作为五乘信众的共修之法。不管是凡夫六道,还是出世三乘,即便是至高无上的佛陀,都要遵循因果之法,不可能出离于因果法则的约束之外,只有修行六度万行的清净因,才能证得圆满佛果。故称之为五乘共法。第二级为三乘共法。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由于远离了有漏的流转之法,不求人天果报,因此可说是不共人天二乘。此三乘人,依着四念处、四正勤、八正道的基本道路,本着出世的精神,按照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法印标准实践修行,*终目的乃是为了脱世间的生死诸苦,证得涅槃寂静。第三级为大乘特法。此乘是菩萨乘所特有,强调发大悲菩提心,运用般若智,遍学诸法,普度众生,求证佛果。太虚在1935年的一篇讲稿《佛学之人生道德》中对五乘佛法作了解析。他说道:五乘共法的教义,是说明由人乘进到天乘和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进化论,以人生为进化的基础。这五乘教法*注重于人生道德,为五乘人所共同修学,所以叫做五乘共法。普通人批评佛法为非人生、非伦理,是因为它们对于佛法只知出世的三乘教法,而没有了解到普遍的大乘佛法和五乘共法的意义。其实佛法的根本在五乘教法,就是重在说明人生的道德——教人应该养成怎样善的思想和善的行为,方算是人生社会合于理性的道德。正如学者杨惠南所指出,太虚对于“五乘法”的重视,其重点在于,它是佛法的根本,它指出了佛法必须以人生做基础而向成佛之道进化。以上的三级分别,是就整体佛法普遍而说,与《菩提道次第论》建立的三士道颇为相似。然而大乘法广大,为了除其偏执,太虚又就大乘特立了法性空慧、法相唯识和法界圆觉三宗。其中,法性为诸法之真如实性,法相指诸法无量差别之相,法界则含摄一切之法。了知一切法的自性皆空,才能通达一切法的真如实性,通达法空的般若,是大乘法的基本条件。所以立法性空慧宗,以摄一部分大乘佛法。凡一切法的相,皆可名为法相。有无量差别的一切功能种子生起现行,种现相续,成为一切有为诸法的因果差别。而无为法,也是由识及由识转成的正智所显现。因此对诸法的差别相的了别,其所宗者便是唯识。法界的所谓“界”是以尽一切法为界,法性、法相都包括在其中。“圆觉”则是指佛果位上的一切智智、一切种智、一切相智。唯有圆觉智才能圆满觉知法界的一切法,故以圆觉为宗。菩萨地上的境界,前刹那起根本智见诸法性,要后一刹那以后得智生方能见诸法相而未能周尽。而佛智则一刹那间就能够周遍了知诸法性相。天台、贤首所判圆教,也都是依佛智境界而阐说。所谓圆顿法门,以佛智境界为法门,而直趋无上菩提,禅、净、密等也都属此宗。太虚认为,从以上三宗出发来看待一切大乘佛法,就不会再有解不通与不圆融之处。……
邓莉雅,女,广东四会人,1975年生,宗教学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主要研究方向:近现代佛教、佛教思想。
十力语要初续 本书特色 心相者,心上所现之相曰心相,此相非实有,但是意识上现似某种物相而执着为有,故云,种执着的心相。吾子所由致疑者,正以一向妄执有各个固定的物...
春秋左传读 春秋左传读叙录 驳箴高肓评-章太炎全集 本书特色 由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著的《章太炎全集(春秋左传读春秋左传读叙录驳箴膏肓评)(精)》收录《春秋左传读》...
西方哲学经典之作中世纪全能博士托马斯?阿奎那代表作欧洲中世纪神学集大成之作台湾天主教圣托玛斯国际中心创办人吕穆迪权威译本
康德哲学讲演录 本书特色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在名师们手中。这门艺术往往呈现出丰富的色彩,放射出迷人的光芒。在当下的中国,学术著作往往呈现出严肃的面孔,给人的感...
中国道教史(插图珍藏本,民国珍本丛刊) 本书特色 阅读本书的理由傅勤家说“儒畏天命,修身以俟;佛亦谓此身根法幻化,业不可逃,寿终有尽,道教独欲长生不死,变化飞升...
近现代居士佛学研究 内容简介 二、国内政治对传统佛教的中击在中国佛教受到国际社会挤压的时候,国内的统治阶级也没行对佛家采取宽容的政策。佛教也受到了来自国内的政治...
神国日本 本书特色 本书是小泉八云研究日本文化的集大成之作,他亦自称为研究日本的*后一份答卷。作者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洞见和深刻,全面探讨了神道及民间宗教观念在日本...
中国先哲人性论 本书特色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192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本书从中国人性学说历史的起源开始,叙述了在中国文化史中,历...
南怀谨,1918年出生于浙江温州书香人家.幼年接受私塾教育,12-17岁之间已遍读诸子百家.少年的时代,还学习拳术剑道,以及文学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17辑论第一原理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中世纪哲学家司各脱的重要著作,作者在其中探讨了上帝与*原理之间的关系。并且从*原理的角度谈了对上帝的认识...
儒教研究-2009年卷-总第一辑 本书特色 《儒教研究(2009年卷总第1辑)》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儒教研究-2009年卷-总第一辑 目录 主编寄语儒教信...
中华经典藏书--大学中庸 本书特色 《大学》是中国古代典籍名篇之一,原是《礼记》中一篇,在唐以前并没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至唐代,韩愈等引用《大学》,开始为人所注...
圣经的故事-房龙作品典藏 本书特色 著名荷兰裔美国作家房龙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已是一个十分熟悉的名字。郁达夫就曾说:“房龙的笔,有一种魔力……是将文学家的手法,拿...
实用主义美学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新实用主义美学的代表著作。本书恢复了美国自己的实用主义哲学传统,将实用主义置于争执不下的分析哲学和解构主义之间,使之在调和两者...
批判性思维-思考让你永远年轻 内容简介 本书致力于增强批判性思维技能和培养探索真相的勇气和愿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遵循理由和证据的导向,不管它们得出什么结果...
美学入门 本书特色 《美学入门》一书,是日本中央公论新社编辑的“中公新书”文库中的一本。作者佐佐木健一是东京大学教授,专攻美学和法国思想史。本书针对20世纪后期...
读懂金融学的第一本书-大癫狂-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全民疯狂 本书特色 金融投资领域的超级经典,一部有关人类愚行的编年史和总记录。在投资理财渐渐成为大众行为的今天...
宗教能否解除我们的困惑 本书特色 《宗教能否解除我们的困惑》:用宗教昭示的宽容涤清物质文明所致的烦忧。宗教能否解除我们的困惑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20世纪*著名...
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存在论视域 本书特色 本书把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主要定位为对晚近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批判,突破以往把“意识形态批判”仅...
中国现代文化视野中的逻辑思潮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运用“文化学的方法”、比较方法、“时段理论”等方法,以中国现代文化视野中的逻辑思潮为研究对象,探讨西方逻辑东渐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