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近代中国社会危机为背景的民国佛教判教活动,其实质是通过对佛教传统的正本清源,解决中国佛教的合法性问题,探明复兴中国佛教的方向和道路,为佛教变革寻找理论上的基础。太虚与印顺师徒在判教上开出两种不同的思路,体现着中国佛教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在对传统的坚守与疏离中重建的努力。
《佛教传统的价值重估与重建--太虚与印顺判教思想研究》著者邓莉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敏锐地抓住近现代佛教史上的判教问题作为探讨的中心,通过深入分析太虚大师和印顺导师这对师徒之间有关判教的不同论述及其相互关系,向我们清晰地展示了从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到印顺导师的“人间佛教”传承与演进之背后所依据的佛学思想之不同特点。
《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佛教传统的价值重估与重建:太虚与印顺判教思想研究》:2.理之实际及三级三宗太虚强调,从理而言,佛法的真义、究竟义,乃是“实际理地,不立一法”。因为诸法实相,无可言说,唯证相应。语言文字只是度化众生之善巧方便,都是假名安立。因此从教法上,可分为三级作为度众的方便。**级为五乘共法,就是将因缘所生法,也即是因果缘起的法理,作为五乘信众的共修之法。不管是凡夫六道,还是出世三乘,即便是至高无上的佛陀,都要遵循因果之法,不可能出离于因果法则的约束之外,只有修行六度万行的清净因,才能证得圆满佛果。故称之为五乘共法。第二级为三乘共法。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由于远离了有漏的流转之法,不求人天果报,因此可说是不共人天二乘。此三乘人,依着四念处、四正勤、八正道的基本道路,本着出世的精神,按照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法印标准实践修行,*终目的乃是为了脱世间的生死诸苦,证得涅槃寂静。第三级为大乘特法。此乘是菩萨乘所特有,强调发大悲菩提心,运用般若智,遍学诸法,普度众生,求证佛果。太虚在1935年的一篇讲稿《佛学之人生道德》中对五乘佛法作了解析。他说道:五乘共法的教义,是说明由人乘进到天乘和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进化论,以人生为进化的基础。这五乘教法*注重于人生道德,为五乘人所共同修学,所以叫做五乘共法。普通人批评佛法为非人生、非伦理,是因为它们对于佛法只知出世的三乘教法,而没有了解到普遍的大乘佛法和五乘共法的意义。其实佛法的根本在五乘教法,就是重在说明人生的道德——教人应该养成怎样善的思想和善的行为,方算是人生社会合于理性的道德。正如学者杨惠南所指出,太虚对于“五乘法”的重视,其重点在于,它是佛法的根本,它指出了佛法必须以人生做基础而向成佛之道进化。以上的三级分别,是就整体佛法普遍而说,与《菩提道次第论》建立的三士道颇为相似。然而大乘法广大,为了除其偏执,太虚又就大乘特立了法性空慧、法相唯识和法界圆觉三宗。其中,法性为诸法之真如实性,法相指诸法无量差别之相,法界则含摄一切之法。了知一切法的自性皆空,才能通达一切法的真如实性,通达法空的般若,是大乘法的基本条件。所以立法性空慧宗,以摄一部分大乘佛法。凡一切法的相,皆可名为法相。有无量差别的一切功能种子生起现行,种现相续,成为一切有为诸法的因果差别。而无为法,也是由识及由识转成的正智所显现。因此对诸法的差别相的了别,其所宗者便是唯识。法界的所谓“界”是以尽一切法为界,法性、法相都包括在其中。“圆觉”则是指佛果位上的一切智智、一切种智、一切相智。唯有圆觉智才能圆满觉知法界的一切法,故以圆觉为宗。菩萨地上的境界,前刹那起根本智见诸法性,要后一刹那以后得智生方能见诸法相而未能周尽。而佛智则一刹那间就能够周遍了知诸法性相。天台、贤首所判圆教,也都是依佛智境界而阐说。所谓圆顿法门,以佛智境界为法门,而直趋无上菩提,禅、净、密等也都属此宗。太虚认为,从以上三宗出发来看待一切大乘佛法,就不会再有解不通与不圆融之处。……
%邓莉雅,女,广东四会人,1975年生,宗教学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主要研究方向:近现代佛教、佛教思想。
《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佛教传统的价值重估与重建:太虚与印顺判教思想研究》:2.理之实际及三级三宗太虚强调,从理而言,佛法的真义、究竟义,乃是“实际理地,不立一法”。因为诸法实相,无可言说,唯证相应。语言文字只是度化众生之善巧方便,都是假名安立。因此从教法上,可分为三级作为度众的方便。**级为五乘共法,就是将因缘所生法,也即是因果缘起的法理,作为五乘信众的共修之法。不管是凡夫六道,还是出世三乘,即便是至高无上的佛陀,都要遵循因果之法,不可能出离于因果法则的约束之外,只有修行六度万行的清净因,才能证得圆满佛果。故称之为五乘共法。第二级为三乘共法。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由于远离了有漏的流转之法,不求人天果报,因此可说是不共人天二乘。此三乘人,依着四念处、四正勤、八正道的基本道路,本着出世的精神,按照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法印标准实践修行,*终目的乃是为了脱世间的生死诸苦,证得涅槃寂静。第三级为大乘特法。此乘是菩萨乘所特有,强调发大悲菩提心,运用般若智,遍学诸法,普度众生,求证佛果。太虚在1935年的一篇讲稿《佛学之人生道德》中对五乘佛法作了解析。他说道:五乘共法的教义,是说明由人乘进到天乘和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进化论,以人生为进化的基础。这五乘教法*注重于人生道德,为五乘人所共同修学,所以叫做五乘共法。普通人批评佛法为非人生、非伦理,是因为它们对于佛法只知出世的三乘教法,而没有了解到普遍的大乘佛法和五乘共法的意义。其实佛法的根本在五乘教法,就是重在说明人生的道德——教人应该养成怎样善的思想和善的行为,方算是人生社会合于理性的道德。正如学者杨惠南所指出,太虚对于“五乘法”的重视,其重点在于,它是佛法的根本,它指出了佛法必须以人生做基础而向成佛之道进化。以上的三级分别,是就整体佛法普遍而说,与《菩提道次第论》建立的三士道颇为相似。然而大乘法广大,为了除其偏执,太虚又就大乘特立了法性空慧、法相唯识和法界圆觉三宗。其中,法性为诸法之真如实性,法相指诸法无量差别之相,法界则含摄一切之法。了知一切法的自性皆空,才能通达一切法的真如实性,通达法空的般若,是大乘法的基本条件。所以立法性空慧宗,以摄一部分大乘佛法。凡一切法的相,皆可名为法相。有无量差别的一切功能种子生起现行,种现相续,成为一切有为诸法的因果差别。而无为法,也是由识及由识转成的正智所显现。因此对诸法的差别相的了别,其所宗者便是唯识。法界的所谓“界”是以尽一切法为界,法性、法相都包括在其中。“圆觉”则是指佛果位上的一切智智、一切种智、一切相智。唯有圆觉智才能圆满觉知法界的一切法,故以圆觉为宗。菩萨地上的境界,前刹那起根本智见诸法性,要后一刹那以后得智生方能见诸法相而未能周尽。而佛智则一刹那间就能够周遍了知诸法性相。天台、贤首所判圆教,也都是依佛智境界而阐说。所谓圆顿法门,以佛智境界为法门,而直趋无上菩提,禅、净、密等也都属此宗。太虚认为,从以上三宗出发来看待一切大乘佛法,就不会再有解不通与不圆融之处。……
邓莉雅,女,广东四会人,1975年生,宗教学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主要研究方向:近现代佛教、佛教思想。
行进在哲学与生活之间 本书特色 《行进在哲学与生活之间》:在哲学与生活之间徘徊,是思想者的生活常态,崇高的理想如何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琐碎的现实如何得到升华,愿...
中国方数文化思想方法研究 内容简介 在科学思想指导下,中国方数文化有无限的“转用”空间,无论是古代的占卜术、星相术、易占、象占、梦占、式法、杂占,或相术、择吉、...
孔子 本书特色 江恒源所著的《孔子(通识书系)》凡关于孔子大的事迹,皆总揭其要目,下引经传来证明。本书所纪孔子之年,均以狄子奇《孔子编年》为标准。本书只注重孔子...
大中国志 本书特色 曾德昭是耶稣会士,1613年到达中国南京,1636年返回欧洲,在旅途上完成了《大中国志》。本书分两大部分,上部根据作者多年见闻,记述中国各省...
God的汉译史-争论.接受与启示 本书特色 《god的汉译史--争论接受与启示》(作者程小娟)从史的线索入手,将译名论争上溯至16世纪末叶,下延到20世纪...
易图探秘-张其成讲读《周易》-(修订版) 内容简介 了解了中华文化的主干之后,又会为远古所留下来的神秘图谱所吸引,真是“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啊。...
或此或彼-(全2册) 本书特色 思想接踵而至;我刚刚有了一个想法,正要写下来,一个新的想法又喷涌而出——抓它、挠它——疯狂——神经错乱! 衡量一个人的标准是:在...
随易趣谈录 本书特色 《随易趣谈录》由王政挺所著,谈易经、谈卦象、谈历史、谈书法,乃至乾端坤倪、现代哲学、风流人物无所不谈,语言幽默,引人入胜。中心是对易理的体...
天人合一话养生佛家养生精要 本书特色 《天人合一话养生:佛家养生精要》:佛家养心养生大法佛医我心佛治我病揭秘佛家养生全方案:静坐,素食,禅定,瑜伽,易筋经,佛家...
道德的市场--西方现代思想丛书13 本书特色《道德的市场》讲述在从事本研究的工作过程中,特别需要感谢两个人,即诺贝特·霍尔斯特教授和哈特穆特·克利姆特教授,他们...
不疯魔,不哲学 本书特色 这位清华大学哲学女博士本是无心插柳,没想到一夜蹿红。她以清新健雅的笔法写了历史上*著名的二十余位哲学家的生平传记和代表哲学思想,把一个...
呻吟语正宗 本书特色 漫漫艰辛人生路,应有好书做伴读。翻检群籍成译注,开卷犹如灌醍醐。在人生的旅途中,如果能有几本好书伴随你,会使你终生受益。明人吕坤的《呻吟语...
戴震哲学研究-哲学史家文库-第2辑 本书特色 作者通过对《戴震文集》文本与相关历史资料的研究和把握,在充分吸取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着问题意识的视域,以...
圣哲与凡人的对话丛书:人是什么 本书特色 周民锋编著的《人是什么/圣哲与凡人的对话丛书》系哲学随笔《圣哲与凡人的对话》丛书之一,其通过对古今中外先贤圣哲思想的分...
《纽伦堡高级中学教程和讲话(1808—1816)》中文版前言梁志学张东辉本卷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黑格尔在纽伦堡高级中学执教的
易性中国人 本书特色 此,易性深刻地落实到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他们将天人合一视为生活的*高理念。皇帝讲“奉天承运”,百姓讲“顺天应人”,即便是强盗,也放不下“...
资本论第一卷 内容简介 现在作者把这部著作的**卷交给读者。这部著作是作者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前书的内容已经概述在这一卷的**章中。这样做...
先秦学术概论 本书特色本书作者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武进人。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与陈垣、陈寅恪、钱穆被人推崇为现代史学四大家。其一生刻苦钻研...
本书为我国研究德国古典哲学的著名学者杨祖陶先生的毕生心血之作,在书中作者对康德、黑格尔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思想脉络、基本
每日论语 内容简介 本书注重从大道之理去分析圣人的微言大义,从人文典故或历史故事中来阐述孔子的思想,旁征博引,儒释道等各家思想互相融通,在比较分析中和典型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