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香港和台湾两地的爱情小说,琼瑶确实是一个横跨三十多年的「品牌」。
事实上,自她的处女作《窗外》在1963年发表後,便奠定了她在爱情小说的重要地位,近20多年中出版40多部长篇小说。
琼瑶的小说可分为三期:早期小说包括1963年发表的《窗外》至1971年的出版《水灵》和《白狐》,主要是由历朝历代中国民间传奇发展的古人爱情短篇故事。中期的小说由《海鸥飞处》开始,至《燃烧吧!火鸟》,主要是描写当代台湾为背景的爱情小说,除《我是一片云》外,可说全是大团圆结局。晚期则由八十年代创作出版《雪珂》开始,小说的背景搬回古代,内容企图处理变迁中都会男女的爱情观,并尝试脱离早期悲剧的宿命和中期公式化的快乐故事。
《几度夕阳红》是琼瑶小说创作中的重要作品,当中时空交错、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最能代表言情小情的特徵。两条故事主线,分别发生於抗战时期的重庆和六十年代的台北。第一个故事是女主角梦竹的年轻时代,她和来自昆明的大学生何慕天相恋,因母亲反对而发生许多扣人心弦的故事,最後,梦竹嫁给了何慕天的好友杨明远,并定居台北。小说的第二部则是梦竹女儿晓霜的恋情,晓霜的相恋对象魏如峰是何慕天的外甥,并在何慕天开设的公司任职,此後即是一连串的旧恨新愁的交织。最後,霜晓与魏如峰有情人终成眷属、梦竹仍留在明远身边、何慕天隐居山上不问世事。
这部作品,内容和结构都类似电视连续剧的模式,亦即是情节复杂、高潮迭起;情感表达方式强烈而夸张;人物关系则因家庭夙怨而纠缠不清;人与人之间的误解导致种种终生憾事和恩怨情仇;主角身世的秘密和谜底的揭晓,及战乱、分离和重逢,这一切无疑是通俗剧的「基本元素」。
总括而言,在琼瑶的爱情王国,爱情是滋润女性自我并赋与活力的源头。没有爱情,女性的自我就会枯萎凋零。在这情况下,琼瑶的女性形象无可避免的显得被动和消极。事实上,在五四时代,「爱情」这个概念是一种公众性的意识形态,主要是对中国父权制度的反叛和挑战,但在琼瑶的言情小说里则完全属於私人领域,对爱情的描述也纯由女性的立场出发,这亦是被李敖等人批评为女主角面目苍白的理由;然而,这样一个梦幻世界推到了极致也有其意识形态上的助力,逆转了父权家庭中尊卑阶层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使拥有资源及力量的父母或男性,在感情的道德上召唤下,对一无所有的子女,特别是女性全心全意的奉献。这亦是言情小说的精神所在。
年表
1938出生於四川成都,父亲陈致平,母亲袁行恕
1942随家人由成都迁回故乡湖南,其後因抗日战争爆发迁回四川
1947举家迁上海,在上海《大公报》发表其第一篇小说《可怜的小青》
1949迁往台湾台北,父亲任教於师大国文系,母亲任教於建国中学
1959结婚
1963在《皇冠》杂志刊出小说《窗外》,不久後出单行本,为琼瑶出版的第一本书
1964离婚
1965作品首度搬上锦幕,包括《婉君表妹》、《菟丝花》、《烟雨蒙蒙》、《哑女情深》
1968成立火鸟公司,拍摄《月满西楼》和《陌生人》(改编自小说《幸运草》)
1976成立巨星公司
1979与平鑫涛结婚
1985出版《冰儿》,唯一没有父母亲角色的小说
1986推出电视连续剧《几度夕阳红》
1988首度返回大陆
1990出版《雪珂》,首部历史古装长篇小说
本书内容精彩片断: 九月的一个早晨。天气晴朗清新,太阳斜斜的射在街道上,路边的树枝上还留着隔夜露珠,微风柔和凉爽的轻拂着,天空蓝得澄清,蓝得透明,是个十分美好的早上。 在新生南路上,江雁容正踽踽独行。她是个纤细瘦小的女孩子,穿着××女中的校服;白衬衫、黑裙子、白鞋、白袜。背着一个对她而言似乎太大了一些的书包。齐耳的短发整齐的向后梳,使她那张小小的脸庞整个露在外面。两道清朗的眉毛,一对如梦如雾的眼睛,小巧的鼻梁瘦得可怜,薄薄的嘴唇紧闭着,带着几分早熟的忧郁。从她的外表看,她似乎只有十五、六岁,但是,她制服上绣的学号,却表明她已经是个高三的学生了。她不急不徐的走着,显然并不在赶时间。她那两条露在短袖白衬衫下的胳膊苍白瘦小,看起来是可怜生生的。但她那对眼睛却朦胧得可爱,若有所思的,柔和的从路边每一样东西上悄悄的掠过。她在凝思着什么,心不在焉的缓缓的迈着步子。显然,她正沉浸在一个她自己的世界里,一个不为外人所知的世界。公共汽车从她身边飞驰过,一个骑自行车的男学生在她耳边留下一声尖锐的口哨,她却浑然不觉,只陶醉在自己的思想中,好像这个世界与她毫无关联。 走到新生南路底,她向右转,走过排水沟上的桥,走过工业专科学校的大门。街道热闹起来了,两边都是些二层楼的房子,一些光着屁股的孩子们在街道上追逐奔跑,大部份的商店已经开了门。江雁容仍然缓缓的走着,抬起头来,她望望那些楼房上的窗子,对自己做了个安静的微笑。 “有房子就有窗子,”她微笑的想:“有窗子就有人,人生活在窗子里面,可是窗外的世界比窗子里美丽。”她仰头看了看天,眼睛里闪过一丝生动的光采。拉了拉书包的带子,她懒洋洋向前走,脸上始终带着那个安静的笑。经过一家脚踏车修理店的门口,她看到一个同班的同学在给车子打气,那同学招呼了她一声:“嗨!江雁容,你真早!” 江雁容笑笑说:“你也很早。”那同学打完了气,扶着车子,对江雁容神秘的笑了笑,报告大新闻似的说:“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昨天我到学校去玩,知道这学期我们班的导师已经决定是康南了!” “是吗?”江雁容不在意的问,她一点都不觉得这消息有什么了不起。那同学得意的点点头,跨上车子先走了。江雁容继续走她的路,暗中奇怪这些同学们,对于导师啦,书本啦,会如此关心!她对于这一切,却是厌倦的。谁做导师,对她又有什么关系呢?抛开了这个问题,她又回到她被打断的冥想中去了。她深深的思索着,微蹙着眉,直到一个声音在她后面喊:“嗨!江雁容!”她站住,回过头来,一个高个子宽肩膀的女同学正对她走过来,脸上带着愉快的笑。 “我以为没有人会比我更早到学校了,”那同学笑着说:“偏偏你比我更早!”“你走那条路来的?周雅安?我怎么没在新生南路碰到你?”江雁容问,脸上浮起一个惊喜的表情。 “我坐公共汽车来的,你怎么不坐车?”周雅安走上来,挽住江雁容的胳膊,她几乎比江雁容高了半个头,黝黑的皮肤和江雁容的白成了个鲜明的对比。 “反正时间早,坐车干什么?慢慢的散散步。走走,想想,呼吸点新鲜空气,不是挺美吗?”江雁容说,靠紧了周雅安,笑了笑:“别以为我们到得早,还有比我们到得更早的呢!” ……
数学开心辞典 本书特色 本书特点:立体化呈现:多角度、全方位接触“开心”数学。珍藏性收录:内容经典全面,值得纳入个人书库。辞典式编排:单位篇幅信息容量大,且检索...
一天我从外面跑回家,一根辫子齐根给人剪了。“给谁剪掉了?”外婆问,我说:“革命小将!”我又说:“李叔叔穿件新棉衣,爬到对
大人喜歡說陳腐的大道理,奇怪的是,他們自己聽不見。有個十歲女兒的幾米,愈來愈能體會存在於大人與小孩之間的矛盾;明明有濃濃
还原指砚斋(二十世纪红学最大公案的全面清点)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深入细致的考证,揭示了有关脂观斋的两份“证言”——《枣窗闲笔》与刘铨福题跋,都不具备台法性和有效...
红杏也疯狂 内容简介 表姐红杏是母亲堂妹的二女儿,比我大三岁。因是夏季出生,正是村里红杏成熟的季节,姨妈就给她起了红杏这个乳名。本打算上学后再起个大名,但上学时...
中国古典小说的文化透视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中可以称为小说的作品有两种:一种是用文言创作的,比如唐传奇、《聊斋志异》;还有一种是用白话创作的,比如话本、拟话本...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 内容简介 科学哲学是独立的哲学运动,直接对科学反思,建构自已贴近科学的整套范畴。然而,科学哲学的形成和发展却离不开一般哲学。实际上,作...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老学者丛书儿童文学教育 内容简介 儿童文学,把美给予儿童。以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熏染儿童的思想,陶冶儿童的情操,启迪儿童的智慧。探究儿童-文学-...
药粥名方200例 内容简介 名方经典。 本书精选清代以前经典粥方,对齿落、食欲减退的老人十分适宜,用于病后调养常建奇功,是缺乳或消化不良患儿的*佳帮手。药粥名方...
神话与历史论稿 本书特色 本书是作者30 多年来关于神话和历史研究的论文选集。有少部分文章未曾发表。关于神话研究,作者经历了由西方理论指向的方向回归到中国传统学...
Nojudgementoftasteisinnocent.Inaword,weareallsnobs.PierreBourdieubrilliantlyillu...
幾米2010年夏天新作品大家好,我叫「郝完美」,現在讀小學三年級。這個名字是爸媽為我取的。他們說,我小時候,不管正面看背面看
本书以十篇论文探讨了中国传统绘画发展历程中重要转变之原因。作者一方面从传统的研究成果及材料中汲取精华,另一方面又能不囿于
李益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分李益诗事考证、李益诗歌论析两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李益研究状况综述、李益研究失误辨证、李益的籍贯问题、李益的时代、李益的仕历等。李益研究...
《论小说与小说家》内容简介:弗吉尼亚·伍尔夫不仅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性作家,她在小说理论研究上也颇有建树。本书收集了她的十多
形象诗学原理 内容简介 本书系20世纪俄国经典文论译丛之一。佩列韦尔泽夫继承了普列汉诺夫的美学思想,深入研究了文学的社会发生学方法(因果方法)。在十月革命后的一...
将无同:现代学术与文化展望 内容简介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将无同:现代学术与文化展望》主要是作者刘梦溪的学术史和思想史研究文章的合集。共分五卷:一卷为研究...
(全一冊)「床伴以上,戀人未滿!」七海擅於利用自己的美貌,而且堅持不談戀愛,只有幾個固定的炮友。有一天,他的炮友之一和真叫
《苍黄》内容简介为:乌柚县有两个刘星明:一个是人称“刘半间”的县委书记,一个是李济运的同学“刘差配”。李济运身为县委常委
新编古春风楼琐记(2) 本书特色 《古春风楼琐记》原是其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九年,在台湾《新生报副刊》的连载专栏,后应读者要求,结集出书,曾两次重新编排印行。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