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典共收条目45000余条,其中单字15000余条(含繁体、异体字),列举例证近200000条,涵盖面广、信息量大。
**部汇通古今,展示汉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区别及变化的中型词典。读者可以了解到,哪些词语或意义古今通用,哪些仅见于古代,哪些出现于现代。 阵容强大的编纂队伍。著名高校的科研、出版单位的数十位专家学者携手合作,前后历时八年。 全书收条目45000余条,其中单字15000余条,列举例证近200000条,内容丰富多样,涵盖面广、信息量大。 字形、字音主要依据现代规范,兼顾历史现状。书后备有征引书目表及相关的附录,查阅方便,十分实用。
前言 本词典编写的指导思想是,立足现代,贯通古今,古为今用。字形、字音的确定,异形词的筛选等,主要依据现代的规范和习惯;字目、词目的选择,义项的建立等.古今兼顾.而又以今为重。同时又特别注意把古今两者沟通起来,揭示古今的联系、区别和变化。本词典兼有现代汉语词典和古代汉语词典的双重功能,供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读者使用,特别适用于文字工作者,语文教学工作者;对语言研究也有参考价值。现将本词典的特点及相关问题作如下的具体说明。一、注意揭示古今词义的异同和变化。古今词义的异同,主要通过义项的分合、词义的解释以及例证的安排来表示。古义今义不同的.分立义项,各附古例或今例;古义今义相同的,不分立义项,在同一义项内兼举古今两种例证;古义今义容易混淆的,则在释语中点明古今的关系。这样。古今词义的区别和联系就明确地显示出来。而且从其比照中可以看出古今词义的继承和发展.二、区别词义和词素义。词义由例句来显示.词素义由例词来显示.在通常情况下,例词之前仅列有古例句,则表示在这个意义上古代是独立的词.而现代只是构词的词素;例词之前列有古今两种例句,则表示在这个意义上古今均可以作为词来使用.同时又是构词的词素;例词之前仅有现代例句,则表示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既是词.又是词素;如果仅有例词而无例句.则表示这个意义只是词素。这样,词与词素的界限就很清楚,同时古今汉语由单音词到复音词、由词到词素的发展变化,可以得到具体的展示.此外,例词是例证的一部分,可以帮助理解释义;而释义对例词又提供构词的理据,有助于对例词本身的理解.三、收字较多,义项丰富。本词典收字比一般中型词典多。与一般的现代汉语词典相比,增收了一些古代的常用字,其中包括古籍中常见的异体字;与一般的古代汉语词典相比,增收了一些现代的常用字,其中包括科技术语用字,方言-用字等。单字的释义,特别是某些常用字的释义,力求周全,而又避免烦琐.在义项的安排上,除兼收古义、今义之外,还选收了一些近代的常用义;除兼顾词义、词素义之外,还考虑到词义发展的系统性。因照顾的方面多,所收的义项自然就多了起来.汉语基本上以字为单位,字的问题解决了,复词的问题往往可触类而通,所以我们对单字给予更多的关注。四、多字条目以古今通用的为重点,而又点面兼顾。根据本词典的规模和性质,在多字条目的选收上.我们以那些来源于古代(或近代)而在现代书面语言中仍在使用的词语为重点。这些词语经过历史的汰选,是汉语词汇中比较稳定的部分.有较大的查考价值。除此之外还适当收录一部分常见的纯今义、纯古义的条目以及贴近日常生活的百科词语,做到点面结合,以增强词典的实用性。此外,在单字条目中作为例证还收录了相当数量的复词和成语,可作为多字条目的补充。五、例证丰富多样。在本词典中例证占有重要的地位,除了部分名物、术语、称谓等之外.一般词语的释义之后均附有例证.例证的作用在于验证和补充释义,同时它又提供了词义所依存的活生生的语境,显示其丰富性与灵活性。词典的知识容量、文化内涵、实用价值,相当一部分是通过例证体现出来.例证在本词典中还有一项特殊的作用,就是显示词义的古今关系,提供使用的历史背景.本词典所引书证相当丰富广泛,上起先秦.下至当代,历时近三千年,引书达三千种。本词典在单字条目的常用义项中,一般给出三级例证:句子、词组、复词。这三级例证实际上就是意义所依存的三种语言单位.这样安排,一方面是为理解释义提供丰富的语言素材,另一方面又可以反映该义项在不同时代的不同语言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如“履”字,在“鞋子”义上,列举古代例句之后,又给出“削足适履”这个词组;在“实行’’义上,列举古代例句之后,又给出“履行”、“履约”两个复词。这样,读者不仅可以通过例句,而且可以通过词组和复词来理解释义;同时又可以看出,“履”在古代是一个独立运用的词.而在现代有时只在成语中保留着词的地位,有时只是构词的词素。本词典的现代例句,凡是来源于书面作品的,一律标明出处。在选择截取例句的时候.我们已经注意到语言的规范问题,但是由于时代的不同或作家语言风格的差异等,在遣词用字等方面难免偶或出现不同于现代规范和习惯的情况。对此我们未作处理。这一方面是因为标明了出处,对引文不便更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如实地反映语言文字使用的历史面貌。本词典编写工作是在商务印书馆的组织和领导下进行的,参加编写和审定工作的有京滓两地高等院校和科研、出版单位的几十位专家学者。此项工作开始于1992年.前期主要是资料准备和初稿的编写。移录资料卡片30余万张,撰写初稿100。余万字.1997年重新调整了编写方针,对原稿进行了大幅度的增删和反复的修改加工。在编写过程中.我们曾广泛地借鉴和汲取已有的研究成果。八年来,编写组的全体同仁团结协作,群策群力,兢兢业业,奋力拼搏.对书稿反复修改.精益求精。商务印书馆的领导和有关部门对词典的编写和出版自始至终都给予全力的支持和保证。在现代汉语资料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给予了大力的帮助。在此.我们向支持和关心本词典编写工作的单位和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编写这样一部词典,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由于水平和经验所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我们热切地期望专家和读者不吝赐教。《古今汉语词典》编写组 1999年9月15日
退密文存-开卷书坊 本书特色本书为“开卷书坊”第四辑一种,为百岁老人周退密先生的文章结集。**部分为周退密先生的回忆类、自述类散文,百岁老人,回眸过往,读来极具...
长江流域的岁时节令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介绍了长江流域的岁时节令文化,这是长江流域的居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认识自然、适应自然而逐渐形成的一朵文化奇葩。长...
文化十六讲 本书特色 《文化十六讲》选编柳诒徵、吕思勉两位著名史家对中国文化的经典解读,从思想、教育、学术、文艺、社会风俗等多个方面,全面阐释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
文字小讲 本书特色 本书汇集了中国台湾古文字学者许进雄以通俗的叙述方式为广大网友讲述汉字知识的文章,作者透过每个汉字的早期字形,讲解它们里面的笔画所表示的意...
F文化纠错丛书--中国人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 本书特色 日常生活中,人们在谈话、讲演、发言等场合错用文史常识的情况屡见不鲜,甚至有些公众人物在一些重要场合也犯这样...
天才.狂人与梅毒 本书特色 推荐理由一——梅毒名人展希特勒、哥伦布、尼采、王尔德、梵·高、林肯、贝多芬、乔伊斯、舒伯特、舒曼、福楼拜、莫泊桑……各领域杰出的天才...
国史讲话 本书特色 顾先生是“五四”时代锻炼出来的大师,他不是一个困坐书斋的书生,而是有经邦济世之志的学者,他要学以致用。……我想在中国学术史上,顾先生是一位中...
道不尽的论语-(图文版) 本书特色 近年重读传统经典之风甚盛,注解发挥之论亦层出不穷,宿正伯对于《论语》的理解比较抓得住精神,联系得了生活,立论比较站得住,确...
钟书国学精粹 山海经 内容简介 《山海经》是一部富含神话传说的古老的地理书,全书现存八十篇,分为《山经》和《海经》两部分。《山海经》是上古时代的文化珍品,虽仅有...
茗记 本书特色 百味尝尽方识茶,千回对语始知君;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品茶,如品人生,百味其中。茗记 内容简介 人生百态,本色如茶——人生如茶。作者用...
满族 本书特色 满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纯朴、勇敢的伟大民族,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满族祖祖辈辈居住在白山黑水(“白”指长白山,“黑”指黑龙江)的广大地区。追本...
简介 · · · · · ·目錄主編序 ii詞典簡介 iii使用說明 iv參考書目 vii聖經書卷縮略語表 ix正文 1附錄㆒縮略語表 564Ⅰ ㆒般性用語56...
田野中的文化呈现-穿越文化浸洗的廪嘎人歌舞研究 本书特色 《田野中的文化呈现:穿越文化浸洗的廪嘎人歌舞研究》是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田野中的文化呈现-穿越文化浸洗...
中国的礼制 内容简介 自古以来,中国就被誉为“礼仪之邦”,中国人民也以谦逊友善、彬彬有记的风貌著称于世。礼起源于原始社会,原是祭神时的一种习俗。周代形成比较完备...
幾米2010年夏天新作品大家好,我叫「郝完美」,現在讀小學三年級。這個名字是爸媽為我取的。他們說,我小時候,不管正面看背面看,醒著睡著,或笑或哭,我看起來都好完...
米饭是人们的重要主食之一,比起山珍海味来,最让人在心里惦记到痒痒的,是那些能让你连下三碗饭还觉得意犹未尽的好菜,这些菜有着朴素的名字,有着飘遍了街头巷尾的香味,...
文明的博弈:16至19世纪澳门文化长波段的历史考察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从隔绝到撞击;“拉丁文明”的侵入;重商主义的兴起;文化的调适与生存;葡河汉界,各美其...
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及医疗社会史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其中多篇被《人大...
论语 本书特色 “中华经典诵读”系列图书,选择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典、流传*广、*适合记诵的著作,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论语》、《孝...
龙图天下-民间美术中的龙图腾溯源 本书特色 在中国,龙与天地间万事万物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龙是华夏神州远古的图腾,今天,雕龙画凤仍是建筑上常见的图案,只要你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