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介绍了长江流域的岁时节令文化,这是长江流域的居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认识自然、适应自然而逐渐形成的一朵文化奇葩。
《长江流域的岁时节令/长江文化研究文库》:
二 人日习俗
登高
人日登高习俗很早就见于记载,《荆楚岁时记》引郭缘生《述征记》云:“魏东平王翕,七日登寿张县安仁山,凿山顶为会望处,刻铭于壁,文字犹在。铭云:‘正月七日,厥日为人,策我良驷,陟彼安仁’。”曹翕事见《三国志》卷二东平王曹徽传附。曹翕嗣父曹徽为东平王,寿张在东平境内,则曹翕在安仁山刻铭于壁的事当属可信。此俗在长江流域也早就见于记载,《初学记》卷四人日条引李充正月七日登剡西寺诗:“命驾升西山,寓目眺原畴。”《晋书》李充传载充江夏人,有文才,曾任剡县令,大著作郎。此诗当即李充任剡县令时所作。《荆楚岁时记》称晋代桓温参军张望亦有正月七日登高诗。《玉烛宝典》卷一引其诗云:“玄阴敛夕浸,青阳舒朝燠,熙戴陵岗娱,眺眄肆回目。”《岁时广记》卷九引《寿阳记》载:“正月七日宋王登望仙楼会群臣,父老集于城下,令皆饮一爵,文武千人拜贺上寿。”又载:“赵伯符为豫州刺史,立义楼,每元日、人日、七夕、月半,乃于楼上作乐,楼下男女盛饰游观行乐。”赵伯符《宋书》有传,其任豫州刺史在元嘉二十一年至二十二年之间。是东晋至刘宋时南方人日登高习俗一直盛行,《荆楚岁时记》载人日登高习俗,正是前代习俗长期流传的结果。北方也有人日登高习俗。《北齐书》卷二三崔瞻传载魏孝静帝以人日登云龙门。《初学记》卷四引隋阳休之《正月七日登高侍宴》诗谓:“广殿丽年辉,上林起春色。风生拂雕辇,云回浮绮席。”唐代人日登高仍很盛行,唐诗中屡见记载,如宋之问《军中人日登高赠房明府》、乔侃《人日登高》、韩愈《人日城南登高》等。武平一《景龙文馆记》载:“中宗景龙三年正月七日,上御清晖阁登高。”
宋明以后仍有此俗。尤以长江上游的四川为盛,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宫集卷一六载:“蟆颐山在眉州城东,自象耳山连峰壁立,西瞰玻璃江,磅礴蹲踞,形类蟆颐,故名。眉州故事,人日出东郊渡玻璃游蟆颐即此山。”所谓“故事”至迟在宋代已有此俗,苏辙《踏青》诗序谓:“眉之东门十数里有山,日颐山。上有亭榭松竹,山下临大江,每正月八日,士女相与游嬉饮酒于其上,谓之踏青。”
由登高而踏青,后渐演变为春游的一种形式,并非要登高,明《日涉篇》正月七日引《夔州府志》:“蜀夔州风俗,重诸葛武,f,以是日倾城出游八阵碛上,谓之踏碛。妇人拾小石可穿者,贯以彩索,系钗上,以为一岁之祥。”还有的只是一般到郊外游玩,清《直隶通州志》卷一七“以七日为人日,士大夫出郊嬉游”。这种演变,实际上反映了登高习俗本身所具有意义的演变。人日登高,早是一种祓禳形式,登高祓禳是与水边祓禳相对的一种祓除不祥的仪式。古有望气之俗,即通过瞻望云气来发现妖气,登高之俗当即由此演变而来。⑦但愈到近代,其原初祓禳意义逐渐淡化,而变成一种春游踏青的形式,因而人们并非要登高望远,或碛上,或郊外,随处而异了。
世纪末文化批判 内容简介 前言:二十世纪末的今天,随着社会转型时期到来,商业化、世俗化的浪潮汹涌高涨,席卷而至。文学领域所受到的前所未有的冲击和侵袭,有目共睹。...
传统文化研究:第十五辑 内容简介 《传统文化研究(第15辑)》自九十年代初创刊至今已出版了15辑,重在通过对吴文化的研究,彰显苏州地域特色的历史轨迹和文化个性,...
Lama Surya Das美國最著名的佛教導師暨學者之一,法王達賴喇嘛親切地稱他為「美國喇嘛」。他是《喚醒內在的佛性》(Awakening the Buddh...
语义学导论:语言学系列教材 目录 **章 绪论1.1 语义学的研究对象与范畴1.2 语义学与其它邻近学科的关系第二章 语义学的几种模式:建立任何一种学科的理论体...
我书架上的神明-72位学者谈影响他们人生的书 本书特色 《读书》前执行主编王焱说:大凡在学问中讨生活的人,对于让外人参观自己的书房这件事,大都心存忌讳。他们视自...
中国古代经济 本书特色 《中国古代经济》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方面对中国历朝历代的经济发展作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和说明,有人物、有事例、有图片、有总结、有比较,期待...
古文字学导论 本书特色 近年来考古学、古史学、语言音韵学等均有显著进步,而与这些学科密切相关的古文字学却未能有长足发展。唐兰先生写作此书,以期建立起是非的标准,...
匋雅 本书特色 世界之瓷,以吾华为*;吾华之瓷,以康、雍为*。 ——陈浏绿瓷紫瓷,并入歌咏,柴赵雅制,至元而稍衰,永宣大振,遂重彩画,终明之世,精光不泯。...
故事会:神秘故事 本书特色 两个女孩一起出去旅行,晚上住在一个房问里。其中一个女孩很想唱歌,但知道自己平时唱得很难听,于是就在洗澡的时候故意把水笼头开得很火,借...
早期中国的龙凤文化 本书特色 《早期中国的龙凤文化》主要从先秦史和考古材料角度切入,围绕从新石器时代到东周时代中国各地关于龙、凤的文献和考古材料,结合先秦史的历...
江门五邑风俗叙录 本书特色 《江门五邑风俗叙录》(作者李日星)揭示了五邑侨俗的文化特征和现代价值,为江门五邑风俗文化的科学认识、鉴别继承与民俗旅游业的开发利用提...
词辨百话 本书特色 如果你是媒体从业人员,如果你是中学教师或是高校文科学生,那本书绝对适合你来使用。 该书以阅读过程遇到的错用词汇为主要对象,以病例、诊断、辨析...
荆楚文脉 本书特色 《荆楚文脉》*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充分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做到思辨性与文学性的统一,画面感与故事性的统一,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深入浅出,通俗活泼...
泰山庙会 本书特色 俗文化,古而不老,历久而弥新。它在人们的身边,在人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情趣。总结俗文化,剔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对发扬...
光阴 本书特色 《光阴》这本书我写了两年。二十四节气,其实就是一卷长长地古代诗意生活的风俗画图,所以,*好配以插画,让读者能有更直观的印象。本书虽以二十四节气结...
分类名联鉴赏辞典 本书特色 本书精选古今名联一多千首,分为名胜、题赠、喜庆、哀挽、行业、谐巧六个类别,对对联进行解释难点字词、解析典故等。本书排列方式,名胜类按...
非洲民间故事 内容简介 《非洲民间故事》主题多样,大致分为四个类别——宇宙及其起源、动物及其世界、人的世界以及人与他的命运,表现了非洲黑人民族的生活经验、社会风...
中华谚语 内容简介 《中华谚语》一书在编写的过程中,本着科学、规范、实用的原则,从收集的数万条谚语中选取其中的精华约11500条。收录的谚语哲理丰富,涉及...
臀部的尊严(中国笞杖刑罚亚文化) 本书特色 康圣人主张跪拜,以为“否则要此膝何用”。走时的腿的动作,固然不易于看得分明,但忘记了坐在椅上时候的膝的曲直,则不可谓...
经典常谈 本书特色 《经典常谈》成书于1942年,几年间仅在文光书店就印了五次,当时的宣传是“不读《经典常谈》,就过不了考试关”,“不读《经典常谈》就当不好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