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编写相较于其他图书更贴近中职生的实际, 语言通俗易懂, 体例生动活泼, 栏目丰富多彩, 使教与学, 学与用都达到了完美的结合。本书兼顾创新和创业, 分为两篇。**篇为创新篇, 介绍了创新的理论知识 ; 第二篇为创业篇, 从创业的具体内容上进行讲述, 既帮助中职生树立了创新的意识, 又实际指导了中职生创业。
《谈修养》是朱光潜对自己人生经验和智慧的总结,也是作为过来人的他与青年的亲切谈心。《谈修养》由二十余篇文章组成,涉及青年人普遍面对的人生困惑,如立志、心理、伦理观、学问、读书、交友、性爱、恋爱结婚等等,并进行了分析和解答。
这本半个多世纪前的著作,对当今的读者仍然有着极大的教益。每个在生活、学习或工作中遇到困惑的人都可以读一读这本书,相信可以在书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谈交友
人生的快乐有一大半要建筑在人与人的关系上面。只要人与人的关系调处得好,生活没有不快乐的。许多人感觉生活苦恼,原因大半在没有把人与人的关系调处适宜。这人与人的关系在我国向称为“人伦”。在人伦中先儒指出五个*重要的,就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之中,父子、夫妇、兄弟起于家庭,君臣和朋友起于国家社会。先儒谈伦理修养,大半在五伦上做功夫,以为五伦上面如果无亏缺,个人修养固然到了极境,家庭和国家社会也就自然稳固了。五伦之中,朋友一伦的地位很特别,它不像其他四伦都有法律的基础,它起于自由的结合,没有法律的力量维系它或是限定它,它的唯一的基础是友爱与信义。但是它的重要性并不因此减少。如果我们把人与人中间的好感称为友谊,则无论是君臣、父子、夫妇或是兄弟之中,都绝对不能没有友谊。就字源说,在中西文里“友”字都含有“爱”的意义。无爱不成友,无爱也不成君臣、父子、夫妇或兄弟。换句话说,无论哪一伦,都非有朋友的要素不可,朋友是一切人伦的基础。懂得处友,就懂得处人;懂得处人,就懂得做人。一个人在处友方面如果有亏缺,他的生活不但不能是快乐的,而且也决不能是善的。
谁都知道,有真正的好朋友是人生一件乐事。人是社会的动物,生来就有同情心,生来也就需要同情心。读一篇好诗文,看一片好风景,没有一个人在身旁可以告诉他说:“这真好呀!”心里就觉得美中有不足。遇到一件大喜事,没有人和你同喜,你的欢喜就要减少七八分;遇到一件大灾难,没有人和你同悲,你的悲痛就增加七八分。孤零零的一个人不能唱歌,不能说笑话,不能打球,不能跳舞,不能闹架拌嘴,总之,什么开心的事也不能做。世界*酷毒的刑罚要算幽禁和充军,逼得你和你所常接近的人们分开,让你尝无亲无友那种孤寂的风味。人必须接近人,你如果不信,请你闭关独居十天半个月,再走到十字街头在人群中挤一挤,你心里会感到说不出来的快慰,仿佛过了一次大瘾,虽然街上那些行人在平时没有一个让你瞧得上眼。人是一种怪物,自己是一个人,却要显得瞧不起人,要孤高自赏,要闭门谢客,要把心里所想的看成神妙不可言说,“不可与俗人道”,其实隐意识里面唯恐人不注意自己,不知道自己,不赞赏自己。世间*欢喜守秘密的人往往也是*不能守秘密的人。他们对你说:“我告诉你,你却不要告诉人。”他不能不告诉你,却忘记你也不能不告诉人。这所谓“不能”实在出于天性中一种极大的压迫力。人需要朋友,如同人需要泄露秘密,都由于天性中一种压迫力在驱遣。它是一种精神上的饥渴,不满足就可以威胁到生命的健全。
谁也都知道,朋友对于性格形成的影响非常重大。一个人的好坏,朋友熏染的力量要居大半。既看重一个人把他当作真心朋友,他就变成一种受崇拜的英雄,他的一言一笑、一举一动都在有意无意之间变成自己的模范,他的性格就逐渐有几分变成自己的性格。同时,他也变成自己的裁判者,自己的一言一笑、一举一动,都要顾到他的赞许或非难。一个人可以蔑视一切人的毁誉,却不能不求见谅于知己。每个人身旁有一个“圈子”,这圈子就是他所尝亲近的人围成的,他跳来跳去,尝跳不出这圈子。在某一种圈子就成为某一种人。圣贤有道,盗亦有道。隔着圈子相视,尧可非桀,桀亦可非尧。究竟谁是谁非,责任往往不在个人而在他所在的圈子。古人说:“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市,久而不闻其臭。”久闻之后,香可以变成寻常,臭也可以变成寻常,而习安之,就不觉其为香为臭。一个人应该谨慎择友,择他所在的圈子,道理就在此。人是善于模仿的,模仿品的好坏,全看模型的好坏,有如素丝,染于青则青,染于黄则黄。“告诉我谁是你的朋友,我就知道你是怎样的一种人。”这句西谚确是经验之谈。《学记》论教育,一则曰:“七年视论学取友。”再则曰:“相观而善之谓摩。”从孔孟以来,中国士林向奉尊师敬友为立身治学的要道。这都是深有见于朋友的影响重大。师弟向不列于五伦,实包括于朋友一伦里面,师与友是不能分开的。
许叔重《说文解字》谓“同志为友”。就大体说,交友的原则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但是绝对相同在理论与事实都是不可能。“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不同亦正有它的作用。朋友的乐趣在相同中容易见出;朋友的益处却往往在相异处才能得到。古人尝拿“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譬喻朋友的交互影响。这譬喻实在是很恰当。玉石有瑕疵棱角,用一种器具来切磋琢磨它,它才能圆融光润,才能“成器”。人的性格也难免有瑕疵棱角,如私心、成见、骄矜、暴躁、愚昧、顽恶之类,要多受切磋琢磨,才能洗刷净尽,达到玉润珠圆的境界。朋友便是切磋琢磨的利器,与自己愈不同,磨擦愈多,切磋琢磨的影响也就愈大。这影响在学问思想方面*容易见出。一个人多和异己的朋友讨论,会逐渐发见自己的学说不圆满处,对方的学说有可取处,逼得不得不作进一层的思考,这样地对于学问才能逐渐鞭辟入里。在朋友互相切磋中,一方面被“磨”,一方面也在受滋养。一个人被“磨”的方面愈多,吸收外来的滋养也就愈丰富。孔子论益友,所以特重直谅多闻。一个不能有诤友的人永远是愚而好自用,在道德学问上都不会有很大的成就。
好朋友在我国语文里向来叫作“知心”或“知己”,“知交”也是一个习惯的名词,这个语言的习惯颇含有深长的意味。从心理观点看,求见知于人是一种社会本能,有这本能,人与人才可以免除隔阂,打成一片,社会才能成立。它是社会生命所借以维持的,犹如食色本能是个人与种族生命所借以维持的,所以它与食色本能同样强烈。古人尝以一死报知己,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复鼓琴。这种行为在一般人看似近于过激,其实是由于极强烈的社会本能在驱遣。其次,从伦理哲学观点看,知人是处人的基础,而知人却极不易,因为深刻的了解必基于深刻的同情。深刻的同情只在真挚的朋友中才常发见,对于一个人有深交,你才能知道他。了解与同情是互为因果的,你对于一个人愈同情,就愈能了解他;你愈了解他,也就愈同情他。法国人有一句成语“了解一切,就是宽容一切。”(tout comprendre,c’est tout pardonner)。这句话说来像很容易,却是人生的*高智慧,需要极伟大的胸襟才能做到。古今有这种胸襟的只有几个大宗教家,像释迦牟尼和耶稣,有这种胸襟才能谈到大慈大悲;没有它,任何宗教都没有灵魂。修养这种胸怀的捷径是多与人做真正的好朋友,多与人推心置腹,从对于一部分人得到深刻的了解,做到对于一般人类起深厚的同情。从这方面看,交友的范围宜稍广泛,各种人都有*好,不必限于自己同行同趣味的。蒙田在他的论文里提出一个很奇怪的主张,以为一个人只能有一个真正的朋友,我对这主张很怀疑。
交友是一件寻常事,人人都有朋友,交友却也不是一件易事,很少人有真正的朋友。势利之交固容易破裂,就是道义之交也有时不免闹意气之争。王安石与司马光、苏轼、程颢诸人在政治和学术上的侵轧便是好例。他们个个都是好人,彼此互有相当的友谊,而结果闹成和市俗人一般的翻云覆雨。交道之难,从此可见。从前人谈交友的话说得很多。例如“朋友有信” “久而敬之” “君子之交淡如水”,视朋友须如自己,要急难相助,须知护友之短,像孔子不假盖于悭吝的朋友,要劝善规过,但“不可则止,无自辱焉”。这些话都是说起来颇容易,做起来颇难。许多人都懂得这些道理,但是很少人真正会和人做朋友。
孔子尝劝人“无友不如己者”,这话使我很彷徨不安。你不如我,我不和你做朋友,要我和你做朋友,就要你胜似我,这样我才能得益。但是这算盘我会打你也就会打,如果你也这么说,你我之间不就没有做朋友的可能么?柏拉图写过一篇谈友谊的对话,另有一番奇妙议论。依他看,善人无须有朋友,恶人不能有朋友,善恶混杂的人才或许需要善人为友来消除他的恶,恶去了,友的需要也就随之消灭。这话显然与孔子的话有些抵牾。谁是谁非,我至今不能断定,但是我因此想到朋友之中,人我的比较是一个重要问题,而这问题又与善恶问题密切相关。我从前研究美学上的欣赏与创造问题,得到一个和常识不相同的结论,就是:欣赏与创造根本难分,每人所欣赏的世界就是每人所创造的世界,就是他自己的情趣和性格的返照;你在世界中能“取”多少,就看你在你的性灵中能提出多少“与”它,物我之中有一种生命的交流,深人所见于物者深,浅人所见于物者浅。现在我思索这比较实际的交友问题,觉得它与欣赏艺术自然的道理颇可暗合默契。你自己是什样的人,就会得到什样的朋友。人类心灵常交感回流。你拿一分真心待人,人也就会拿一分真心待你,你所“取” 如何,就看你所“与”如何。“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不爱你敬你,就显得你自己有损缺。你不必责人,先须返求诸己。不但在情感方面如此,在性格方面也都是如此。友必同心,所谓“同心”是指性灵同在一个水准上。如果你我在性灵上有高低,我高就须感化你,把你提高到同样水准;你高也是如此,否则友谊就难成立。朋友往往是测量自己的一种*精确的尺度,你自己如果不是一个好朋友,就决不能希望得到一个好朋友。要是好朋友,自己须先是一个好人。我很相信柏拉图的“恶人不能有朋友”的那一句话。恶人可以做好朋友时,他在他方面尽管是坏,在能为好朋友一点上就可证明他还有人性,还不是一个绝对的恶人。说来说去,“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那句老话还是真的,何以交友的道理在此,如何交友的方法也在此。交友和一般行为一样,我们应该常牢记在心的是“责己宜严,责人宜宽”。
以青年们所正在关心或应该关心的事项为话题,作者虽随了各话题抒述其意见,统观全体,却似乎也有一贯的出发点可寻。就是劝青年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做功夫,要顾到自己,勿随了世俗图近利。
——文学家 夏丏尊
朱光潜的书不但内容、观点启发了我,而且他的语言很流畅、不油滑,典雅而不冷僻,对当时的我非常有帮助,现在的年轻一代可能不会去找朱光潜的书去看,我建议他们读一读。
——诗人 余光中
人活着,总应该追求点什么,否则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我十分赞同朱光潜评价弘一大师李叔同的话,“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哲学家 周国平
从全书内容来看,朱光潜先生谈论“修养”的对象抑或读者,恰好就是中国的青少年。成书虽久,却不局限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大多数内容如今读起来,依旧配得上“振聋发聩”四字,可谓字字玑珠,大有裨益;其价值不受时间束缚,其内涵造福于后世、连绵不止,所谓经典,大抵如此。
——豆瓣网友 MagicDon
朱光潜,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1925年先后留学英法,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在北京大学等多所大学任教。他关心青年成长,写就了二十余篇涉及青年成长主题的文章,合编成《谈修养》,对青年人的人生起到了积极的指导意义。此外,朱光潜还著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诗论》《谈美》《谈美书简》等作品。
文化文本的互文性书写:齐泽克对拉康理论的解释 内容简介 万书辉先生的专著《文化文本的互文性书写:齐泽克对拉康理论的解释》是他在*近几年里潜心研究齐泽克的力作。这...
中国古典美学二十一讲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没有美学这个学科,但是西方美学涉及到的问题,诸如美,美感,中国人也讨论过,也有许多重要的很有价值的思想,只是不一定用这样...
萨满文化研究丛书北美印第安人萨满文化研究 内容简介 萨满教是一种靠前现象,美洲印第安人,西伯利亚土著民族,北欧萨米人,南亚地区的一些族群以及东北亚地区的诸多民族...
上海浦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阅读蒙田,是为了生活 本书特色 福楼拜说,阅读蒙田,是为了生活。《阅读蒙田,是为了生活》,既是一部别开生面的蒙田传记,也是一部趣味十足的...
《经书浅谈》讲述我们的前人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汉魏六朝的丰碑巨制、韩柳欧苏的大块文章、明清之际
学易通灵 目录 序言**章劝学大学第二章圣人藏于天第三章二十八宿与十二辰会第四章二十八宿与十二分野第五章二十八宿与十二州第六章复意文体第七章父母第八章孝·王道的...
老子 本书特色 《老子(精)/国学经典读本丛书》讲述中国文化在先秦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在诸子百家里,道家对宇宙和社会人生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解释,并与儒家一起...
从近代文明产生起,法国思想就以其深刻的哲学基础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独居特殊地位,而通观近五十年来当代法国思想的发展历程,同样
伦理学反教材-热羊角面包的香味对人性的影响 本书特色 《伦理学反教材:热羊角面包的香味对人性的影响》是法国当代哲学家吕旺·奥吉安,根据多年研究成果写成的伦理学科...
金刚经注疏 本书特色 本书为古籍整理点校类图书。《金刚经》与《心经》是作为大乘佛教基础的般若系经典的精华,是中国佛教各个宗派共同依据的经典,历来广为流传,对中国...
《地理点穴撼龙经》以道光十四年京都琉璃厂本为底本,结合其它多种版本,精心校勘而成,是清菊逸山房校刊的《地理点穴撼龙经》、
亚洲崛起的力量-一本书读懂东方思想-修订版 本书特色 本书旨在讲解以中国、印度及日本为主的东方思想,精要介绍了东方思想文化的历史进程与发展规律,视野广阔,贯通古...
何来何往-平凡生活的心灵书 本书特色 这是一本针对当下的心灵指引书引领我们找寻人生的真价值,理解生活中的人之常情哲学家周国平数十年人生阅历与思考的精华何来何往-...
中国现代精神传统(增补本)中国的现代性观念谱系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以描述和分析中国现代性的观念谱系,进而梳理和评估中国现代精神传统为目标的。而其写作的*初的触因,...
1976-必须保卫社会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福柯勾勒出“惩戒”权力的一般草图,即通过惩罚机关的监视技术、规范性的制裁等,个别地运用于肉体的权力,从而勾画出“生命...
孟子精解-插图本 本书特色 “国学基础读物.插图本”是一套雅俗共赏、通俗易懂的国学读本,它专为初学者或初具国学基础知识的读者量身定做。选目精当准确,讲解深入浅出...
商务新知译丛解释学 美学 实践哲学伽达默尔与杜特对谈录 本书特色 本书是伽达默尔与杜特的谈访集。访谈的中心内容包括有关精神科学理解问题的探讨、有关解释学和美学的...
中国现代哲学通论(21世纪哲学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后,哲学在中国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本书把从1919年到1949年的中国哲学史看...
圣经新约名篇精选 本书特色 《圣经新约名篇精选》出版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赞赏。这是因为它既精中选粗、闪烁着光辉、充满关哲理,有助于读者加深对这部西方文化经...
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后哲学文化 本书特色 本书旨在从实用主义真理观中得出一些结论。实用主义的真理理论认为,对于真理这种东西,我们不能指望有一个哲学上的重要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