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古代“忆语体”文学的开山之作。作者冒襄深情追忆亡妾董小宛,截取生活片段细细道来,有风花雪月的浪漫 ,也有国破家亡的颠沛流离,情深意切,感人至深。
冒襄小宛的爱情里,有刻骨铭心的相伴相随,也有落花流水的时光散漫,更有他们一起读的书、选的诗、临的帖、做的笔记、收集的古玩字画、品的茶、焚的香、插的花、赏的月、尝的美食……不避琐屑,细细道来。隔着三百多年的时光,字里行间的芬芳与馥郁、清冽与甜美,仍然扑面而来。
全书包括译者的前言导读、今译、原文&注解、译者的后记评述,并在附录里补充了作者的《亡妾秦淮董氏小宛哀辞》和作者好友张明弼所作《冒姬董小宛传》,视角不同,文体各异。
适读人群 :文学爱好者、社会大众《影梅庵忆语》是“忆语体”文学的扛鼎之作,若你喜欢这类“自传其爱”的古言,一定要读一读这本。
本书的今译:还原作者流丽摇曳的风格,适当注解,既方便理解,亦确保文气流畅。
本书的原文:以道光世楷堂藏版《昭代丛书》本为底本,参考近现代近十种版本重新点校;注释细致入微,相关人物、事件、典故、诗词、器物、风俗娓娓道来;解读直面人心,催人泪下……
前言
我们的文学史上有这么一类作品,出现较晚,数量有限,似乎不大上得台面,作者中也没有什么大家……却又很受欢迎,流传颇广,甚至可以说,它们得到的关注、欣赏和追捧,其实是超出了作品本身的水准程度的。
这一类,被称之为“忆语体”,代表作是大家熟悉的《浮生六记》,而开山之作,就是这本《影梅庵忆语》。
关于“忆语体”,我觉得《影梅庵忆语》里的一句话可以概括“自传其爱”。
仅仅是“传”,并不特别,中国古代“为人作传”之风不要太盛,且不提史书的正统便是纪传体,但凡有个把知书识字的亲朋,生前死后,谁还没有几篇传呢。
就比如《影梅庵忆语》的作者冒襄,翻开他的文集,为师友、长辈、父母、妻女甚至侍妾,写的传记不要太多,但只有这一篇《影梅庵忆语》被归入了“忆语体”。
所以关键还是在于“自传其爱”。不是世俗礼法、人情往来之作,也不是简单记录人物生平,而是以“私人”的方式留下的“私生活纪录”。它很琐碎,都是一些在正规传记中无法放置的日常琐事;它很浅薄,似乎只是逞着性子写,根本不考虑文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它也很自我,仿佛整个世界只围绕着自我与所爱,于世风时局天下家国全不在意……但所有这些,也正是“忆语体”的珍贵之处。
我们的文学史上缺少这样的故事:由当事人亲手书写,仅限于*亲密的人和事,记录下亲身的经历,只为了留住一点点回忆,一些些往事,往事和回忆中点滴的酸甜苦辣、看似微不足道的爱恨嗔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忆语体”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难得的“私文学”,而我更愿意将之称为“心灵的小史诗”。
正如我们这本《影梅庵忆语》,褪去传说和演绎赋予两个主角的光芒,撇开时代背景下的家国兴亡之叹,它不过就是一段简单的、世俗的,温暖而感伤的,关于爱和成长的故事:一个人如何遇到所爱,如何与所爱之人相守,又是如何*终失去了她,并在这样的过程中,通过所爱之人,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真正懂得了爱的意义与价值,进而感悟到人生的无常与无常中的圆满,此恨绵绵,却又了无遗憾。
这样的“心灵史诗”,似乎只属于作者个人,但对每一个读者而言,却又自有其意义和价值。
我们每一个人,无论多么平凡,多么微不足道,如果将生命中真实的一段,以如此坦诚而“私人”的方式,娓娓道来,都会是一部心灵的史诗。
而这样的故事,应该,也注定有着长久的生命力,纵使时光流逝,故事里的人早就离去,他们所属的时代也已结束……但故事却永远让人为之动容,为之若有所思,若有所感。
正如一位不知名的诗人的诗句——
那些细小的花朵
散发着永远的芬芳 接下来,我来简单地说这本书的“构成”,以及我个人对今天的我们,如何欣赏解读此类古籍的一点小想法。 首先,是我所作的“今译”,即将相对古奥(——其实也没有那么古奥,明清的文言文已经相当“白话”了)的原文,“翻译”成白话。
我一直觉得,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翻译,也应该尽力遵守“信、达、雅”,而不是像做功课一样逐字逐句精准全面的译出。
很多时候,明明是那么美,那么气韵流畅、和谐悦耳,那么生动而鲜明的“文言”,译成白话之后,不知怎么就显得呆板而笨重,反而比原文更佶屈聱牙,不能卒读。甚至因此形成了某种“古文翻译体”,在网上成为调侃对象。
究其原因,还是没有将之真正视为“翻译”。
真正的翻译,在准确传达原文意思的同时,还应该做适当的调整、裁剪、润色和补充,以期传达出原文的风格、韵味、节奏与美感。甚至为此在有些地方和原文“对不上”,也没有关系。
所以,我在作“今译”的时候,极力模仿原作者流丽摇曳甚至略微有些做作的风格,而没有做到逐字逐句准确译出,还请读者诸君见谅。
同时,为了文气流畅,在“译文”中,我尽可能地减少注解,只保留比较关键重要的,会影响到对文章理解的少部分,而且尽量做到精简,仍然是希望呈现到读者眼前的,是完整的文字,带给读者顺畅的阅读感——当然,顺畅之余,如果竟还能有些愉悦和享受,那我就真是喜出望外,幸甚至哉了。 相应的,在随后的“原文”部分,我就不厌其烦地详加注解了。
我始终觉得,所有的今译、改写,其实都不过是某种“做罐头”和“剥坚果”的工作。
那些流传至今的辞章,都曾经是**鲜活“美味”的作品,只是时光流逝,曾经的明白晓畅变成了艰涩难懂,曾经的不言而喻变成了不知所云……这种时候,就需要有人来对其进行一些“加工”,就好像是把往昔的甜美果实做成罐头,以免它显得像是被岁月风干了水分和味道,或者是敲开对今天的人来说已经成为理解障碍的“外壳”,使大家能比较容易地尝到内核的“果仁”。
当然,除非是真正的大家操刀,否则这样处理加工过的文字,肯定会流失大部分的风味。因此,我总希望,读者朋友们在尝过“罐头”之后,若是觉得还对味儿,甚至有几分可口,顶好能顺藤摸瓜地去看原文。大多数时候,那是强化了许多的“对味”和“可口”。——而若是能真有读者,看了我的“今译”,进而对原文产生兴趣,那我就真是太荣幸喜悦了。
至于注解工作,不用说,中国自古于文学一道,就将之视为重中之重。所以我不敢不遵循古礼,在做注解的时候,战战兢兢、不厌其烦,不仅是生僻的字词,古今不同的语义,包括那些山川地理、历史人文的掌故,只要是文中出现的,都尽量详细解释,文中的引用,也尽量附上被引用的原文全篇,以及相关的前因后果……有时也许会有太累赘啰嗦的嫌疑,但我总觉得,这样的功夫,能多下一点就尽量多下一点。只是或许会对读者造成阅读上的影响,也只能在这里预先道歉了。 而且冒襄行文颇喜欢用梗(有时候甚至用得不太妥当),真的一处没有解释到,就有可能造成误解。
而且,因为是一篇“私文学”,所以难免涉及到一些“私人关系”,文中出现了大量的人名,对他们的生平不作解释,也不会影响阅读,只要知道“这是个朋友”“这也是个朋友”“这是个好朋友”就行了。
但是,如果对这些人物的生平有进一步的了解,再对照文中他们出镜的瞬间,会特别有感触,从而增加阅读的质感和厚度。
比如文中出现一位“黎美周”,冒襄写到他和小宛收藏的生黄香,黎美周作为广东人,看了都不认识,惊叹好可爱。
这是一个非常小的细节,黎的表现也很可爱,感觉是个有点憨憨的热心朋友。但如果我们了解到,他不仅是个画家、才子,曾经在一次明末著名的诗会上夺魁,风光一时,明末之后,他还亲自披甲上阵,带兵死守赣州,一直打到巷战,身中数箭,与其弟一同殉国。
这时,再回头看小冒香他炫耀自己收藏的名香,他“讶为何物,何从得如此精妙?(哇塞!呢啲系咩?乜咁可爱?)”,就更加可爱,也更加让人感慨了。
所以,对于出现的人物,只要能够,我都尽量简单讲一讲他们的生平经历,既是为读者增加阅读的质感,也是为了让这些曾经鲜活而丰富的生命,更为人所知一点。 *后,和所有的“忆语体”一样,《影梅庵忆语》截取的是生活中的片段,虽然小宛的生命定格于文末,但冒襄的人生还在继续,小宛去世后,他又活了四十二年,整整半生。
所以在原文之后,我又根据《冒辟疆全集》和《冒巢民先生年谱》,将他之后的人生,简单地勾勒一番,以飨读者。
这就好比是一部精彩的电影,结束之后,被打动的观众,总希望知道仍幸存的主角,在故事结束之后,又经历了什么。所以才会有简单的字幕交代后来的事儿。——当然,似乎可以说这有点俗,故事结束了,一切定格于作者所选定的*后一个画面不好吗?但我承认,我自己就是一个有点俗的读者,也就不避庸俗,附上一小段尾声了。 *后,看完所有这些,或许还有读者仍有兴趣与余力,意犹未尽。而恰好这篇《影梅庵忆语》之外,还有冒襄追忆董小宛所作的《亡妾秦淮董氏小宛哀辞》,和他的朋友张明弼所作《冒姬董小宛传》,视角不同,文体各异,可以对照着看一看。
同时,因为所述事件内容大致相当,所以我就不再做过多的解释评注,只是原文附上,供有兴趣和余力读者朋友进一步“钻研”了。 以上,便是我对《影梅庵忆语》作今译、评注和相关资料编辑的思路,和自己的一些小想法、小观点了。
总之,我虽不才,一部《影梅庵忆语》,却真的是一篇难得的至性至情之作,值得读者诸君,将生命中的若干时辰,放置其中。
谢谢。
半枝半影
2019年11月于北京
前言 \ 3 /
影梅庵忆语·今译
序
一、纪遇
二、纪游
三、纪静敏
四、纪恭俭
五、纪诗史书画
六、纪茗香花月
七、纪饮食
八、纪同难
九、纪侍药
十、纪谶 \
尾声
《影梅庵忆语》人物谱系关系图
影梅庵忆语·原文 & 注解
序
一、纪遇
二、纪遊
三、纪静敏
四、纪恭俭
五、纪诗史书画
六、纪茗香花月
七、纪饮食
八、纪同难
九、纪侍药
十、纪谶
后记 围观三百年前那段“不完美爱情”
附录 亡妾秦淮董氏小宛哀辞(有序跋)
冒姬董小宛传
前言 我们的文学史上有这么一类作品,出现较晚,数量有限,似乎不大上得台面,作者中也没有什么大家……却又很受欢迎,流传颇广,甚至可以说,它们得到的关注、欣赏和追捧,其实是超出了作品本身的水准程度的。 这一类,被称之为“忆语体”,代表作是大家熟悉的《浮生六记》,而开山之作,就是这本《影梅庵忆语》。 关于“忆语体”,我觉得《影梅庵忆语》里的一句话可以概括“自传其爱”。 仅仅是“传”,并不特别,中国古代“为人作传”之风不要太盛,且不提史书的正统便是纪传体,但凡有个把知书识字的亲朋,生前死后,谁还没有几篇传呢。 就比如《影梅庵忆语》的作者冒襄,翻开他的文集,为师友、长辈、父母、妻女甚至侍妾,写的传记不要太多,但只有这一篇《影梅庵忆语》被归入了“忆语体”。 所以关键还是在于“自传其爱”。不是世俗礼法、人情往来之作,也不是简单记录人物生平,而是以“私人”的方式留下的“私生活纪录”。它很琐碎,都是一些在正规传记中无法放置的日常琐事;它很浅薄,似乎只是逞着性子写,根本不考虑文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它也很自我,仿佛整个世界只围绕着自我与所爱,于世风时局天下家国全不在意……但所有这些,也正是“忆语体”的珍贵之处。 我们的文学史上缺少这样的故事:由当事人亲手书写,仅限于*亲密的人和事,记录下亲身的经历,只为了留住一点点回忆,一些些往事,往事和回忆中点滴的酸甜苦辣、看似微不足道的爱恨嗔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忆语体”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难得的“私文学”,而我更愿意将之称为“心灵的小史诗”。 正如我们这本《影梅庵忆语》,褪去传说和演绎赋予两个主角的光芒,撇开时代背景下的家国兴亡之叹,它不过就是一段简单的、世俗的,温暖而感伤的,关于爱和成长的故事:一个人如何遇到所爱,如何与所爱之人相守,又是如何*终失去了她,并在这样的过程中,通过所爱之人,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真正懂得了爱的意义与价值,进而感悟到人生的无常与无常中的圆满,此恨绵绵,却又了无遗憾。 这样的“心灵史诗”,似乎只属于作者个人,但对每一个读者而言,却又自有其意义和价值。 我们每一个人,无论多么平凡,多么微不足道,如果将生命中真实的一段,以如此坦诚而“私人”的方式,娓娓道来,都会是一部心灵的史诗。 而这样的故事,应该,也注定有着长久的生命力,纵使时光流逝,故事里的人早就离去,他们所属的时代也已结束……但故事却永远让人为之动容,为之若有所思,若有所感。 正如一位不知名的诗人的诗句—— 那些细小的花朵 散发着永远的芬芳 接下来,我来简单地说这本书的“构成”,以及我个人对今天的我们,如何欣赏解读此类古籍的一点小想法。 首先,是我所作的“今译”,即将相对古奥(——其实也没有那么古奥,明清的文言文已经相当“白话”了)的原文,“翻译”成白话。 我一直觉得,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翻译,也应该尽力遵守“信、达、雅”,而不是像做功课一样逐字逐句精准全面的译出。 很多时候,明明是那么美,那么气韵流畅、和谐悦耳,那么生动而鲜明的“文言”,译成白话之后,不知怎么就显得呆板而笨重,反而比原文更佶屈聱牙,不能卒读。甚至因此形成了某种“古文翻译体”,在网上成为调侃对象。 究其原因,还是没有将之真正视为“翻译”。 真正的翻译,在准确传达原文意思的同时,还应该做适当的调整、裁剪、润色和补充,以期传达出原文的风格、韵味、节奏与美感。甚至为此在有些地方和原文“对不上”,也没有关系。 所以,我在作“今译”的时候,极力模仿原作者流丽摇曳甚至略微有些做作的风格,而没有做到逐字逐句准确译出,还请读者诸君见谅。 同时,为了文气流畅,在“译文”中,我尽可能地减少注解,只保留比较关键重要的,会影响到对文章理解的少部分,而且尽量做到精简,仍然是希望呈现到读者眼前的,是完整的文字,带给读者顺畅的阅读感——当然,顺畅之余,如果竟还能有些愉悦和享受,那我就真是喜出望外,幸甚至哉了。 相应的,在随后的“原文”部分,我就不厌其烦地详加注解了。 我始终觉得,所有的今译、改写,其实都不过是某种“做罐头”和“剥坚果”的工作。 那些流传至今的辞章,都曾经是**鲜活“美味”的作品,只是时光流逝,曾经的明白晓畅变成了艰涩难懂,曾经的不言而喻变成了不知所云……这种时候,就需要有人来对其进行一些“加工”,就好像是把往昔的甜美果实做成罐头,以免它显得像是被岁月风干了水分和味道,或者是敲开对今天的人来说已经成为理解障碍的“外壳”,使大家能比较容易地尝到内核的“果仁”。 当然,除非是真正的大家操刀,否则这样处理加工过的文字,肯定会流失大部分的风味。因此,我总希望,读者朋友们在尝过“罐头”之后,若是觉得还对味儿,甚至有几分可口,顶好能顺藤摸瓜地去看原文。大多数时候,那是强化了许多的“对味”和“可口”。——而若是能真有读者,看了我的“今译”,进而对原文产生兴趣,那我就真是太荣幸喜悦了。 至于注解工作,不用说,中国自古于文学一道,就将之视为重中之重。所以我不敢不遵循古礼,在做注解的时候,战战兢兢、不厌其烦,不仅是生僻的字词,古今不同的语义,包括那些山川地理、历史人文的掌故,只要是文中出现的,都尽量详细解释,文中的引用,也尽量附上被引用的原文全篇,以及相关的前因后果……有时也许会有太累赘啰嗦的嫌疑,但我总觉得,这样的功夫,能多下一点就尽量多下一点。只是或许会对读者造成阅读上的影响,也只能在这里预先道歉了。 而且冒襄行文颇喜欢用梗(有时候甚至用得不太妥当),真的一处没有解释到,就有可能造成误解。 而且,因为是一篇“私文学”,所以难免涉及到一些“私人关系”,文中出现了大量的人名,对他们的生平不作解释,也不会影响阅读,只要知道“这是个朋友”“这也是个朋友”“这是个好朋友”就行了。 但是,如果对这些人物的生平有进一步的了解,再对照文中他们出镜的瞬间,会特别有感触,从而增加阅读的质感和厚度。 比如文中出现一位“黎美周”,冒襄写到他和小宛收藏的生黄香,黎美周作为广东人,看了都不认识,惊叹好可爱。 这是一个非常小的细节,黎的表现也很可爱,感觉是个有点憨憨的热心朋友。但如果我们了解到,他不仅是个画家、才子,曾经在一次明末著名的诗会上夺魁,风光一时,明末之后,他还亲自披甲上阵,带兵死守赣州,一直打到巷战,身中数箭,与其弟一同殉国。 这时,再回头看小冒香他炫耀自己收藏的名香,他“讶为何物,何从得如此精妙?(哇塞!呢啲系咩?乜咁可爱?)”,就更加可爱,也更加让人感慨了。 所以,对于出现的人物,只要能够,我都尽量简单讲一讲他们的生平经历,既是为读者增加阅读的质感,也是为了让这些曾经鲜活而丰富的生命,更为人所知一点。 *后,和所有的“忆语体”一样,《影梅庵忆语》截取的是生活中的片段,虽然小宛的生命定格于文末,但冒襄的人生还在继续,小宛去世后,他又活了四十二年,整整半生。 所以在原文之后,我又根据《冒辟疆全集》和《冒巢民先生年谱》,将他之后的人生,简单地勾勒一番,以飨读者。 这就好比是一部精彩的电影,结束之后,被打动的观众,总希望知道仍幸存的主角,在故事结束之后,又经历了什么。所以才会有简单的字幕交代后来的事儿。——当然,似乎可以说这有点俗,故事结束了,一切定格于作者所选定的*后一个画面不好吗?但我承认,我自己就是一个有点俗的读者,也就不避庸俗,附上一小段尾声了。 *后,看完所有这些,或许还有读者仍有兴趣与余力,意犹未尽。而恰好这篇《影梅庵忆语》之外,还有冒襄追忆董小宛所作的《亡妾秦淮董氏小宛哀辞》,和他的朋友张明弼所作《冒姬董小宛传》,视角不同,文体各异,可以对照着看一看。 同时,因为所述事件内容大致相当,所以我就不再做过多的解释评注,只是原文附上,供有兴趣和余力读者朋友进一步“钻研”了。 以上,便是我对《影梅庵忆语》作今译、评注和相关资料编辑的思路,和自己的一些小想法、小观点了。 总之,我虽不才,一部《影梅庵忆语》,却真的是一篇难得的至性至情之作,值得读者诸君,将生命中的若干时辰,放置其中。 谢谢。 半枝半影 2019年11月于北京
作者:冒襄(1611—1693)
字辟疆,号巢民,一号朴庵,又号朴斋,江苏如皋人,明末清初才子名士,与陈贞慧(定生)、方以智(密之)、侯朝宗(方域)并称“明末四公子”,风骨铮铮,著作等身。著有《朴巢诗文集》《水绘园诗文集》《寒碧孤吟》《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等。
他和秦淮名妓董白(小宛)的爱情故事亦是缠绵悱恻。董小宛去世后,冒襄写下《影梅庵忆语》,追忆二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开启了中国文学史上“自传其爱”的“忆语体”文学之先河,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浪漫动人的一笔。 译注者:半枝半影
一直坚守着老式“书斋”风格的写作者,安守文字世界的平和寂静,只为性灵所至而书写,安静写作,安静翻译,安静推荐解读自己喜欢的作品与作者。
“与世书”系列的古文今译,追求译文的气韵与美感,力图“神似”原作风格;注释细致入微,对每一人物、事件、典故、诗词、器物、风俗皆不避琐屑,娓娓道来;通过扎实的考证补充原文的空白之处;相关解读分析,力求直面人心、洞察世情,深刻又宽容、温暖而犀利;致力于在古文今译一事上用心至性,打磨佳作。
已出版《风言风语——青春者诗经笔记》《浮生六记(今译)》《与茶说》等作品。
老照片温情系列我的母亲 本书特色 在《老照片》陆续出版20年之余,我们冀望与更多的青少年读者一起成长,通过共同翻看《老照片》开阔阅读视野,增长人生阅历,增添人文...
走向梦中的远方-人生漫品 本书特色 《朝圣者的牙齿》;《永恒的梯子》;《心的漂流》;《悟山觉水》;《旅行者的感悟》;《山中夜歌》;《翻越卓玛拉山口》;《神秘大峡...
《初唐诗》《盛唐诗》三联版序言英文版的《初唐诗》和《盛唐诗》大约是在四分之一个世纪以前出版的。那时的中国古典文学学术界和
《成为价值型企业》内容简介:在今天的商业环境中,成为行业先锋的企业以及转型成功的企业都必须面对持续成长的选择,正如30年来的
世间最美的情郎2: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仓央嘉措 本书特色 ★还记得《步步惊心》里那一句“***好不相见”吗?继《世间*美的情郎》热销15万册之后,再度谱写堪比...
《宋史十二讲》内容简介:本书是清华大学历史系主编的“国史十二讲”系列之一。以专题的形式,介绍了宋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
《短视频策划、拍摄、制作与运营》内容简介:本书详细讲解短视频策划、拍摄、制作与运营的技术与技巧,以帮助新入行的从业人员快速
让他/她的温暖路过你的全世界 本书特色俯拾即是,爱是传奇。传奇里,每个人都是主角。 一本书,一群人的地老天荒。一枝妙笔,一生爱很倾城的风花雪月。锦瑟无端,文字有...
带一本书去欧洲 本书特色 身未动,心已远……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追求释放身心的境界。走出国门,感受异域的节奏和律动,感悟同一蓝天下的异域风情。心动不如行动,现在...
《赞颂》包括《地方》《短诗与抒情》《致友人》三个部分诗歌以及一个访谈,每部分分别附有小序和解说。全诗集收录诗歌六十余首,
朱自清名作欣赏 本书特色 《名家析名著丛书:朱自清名作欣赏》:季羡林、周汝昌、启功、王安忆……领衔解读大师名作中学教师授课参考高中学生高考必读优秀家长自修教材朱...
李欧梵,一九三九年生于河南,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哈佛大学博士。曾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印第安纳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哈佛大学等,现为哈佛大学东亚系荣休教...
风筝点灯-儒者·当代名家散文书系 本书特色 《风筝点灯》是刘心武先生的随笔集,集子中,既有作者对自己的早年回忆,也有与师友交往的记述、追忆,还有关于社会、文化等...
《4G核心网络规划与设计》内容简介:随着4G技术的成熟和国内LTE牌照的发放,三大运营商在4G网络的投入预计将达到每年数千亿元的规模
随身典藏馆--飞鸟集 内容简介 《飞鸟集》是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上*杰出的诗集之一,它包括300余首清丽的小诗。白昼和黑夜、溪流和海洋、自由和背叛,都在...
《意味无穷》内容简介:这是一本月子美食书。作者在坐月子期间经历了所有新妈妈在月子里可能面临的问题,产后抑郁,身材走样,长斑
爱情随笔(图本) 本书特色 司汤达的文学活动来自他对积极生活的爱,并为这种爱所左右。 ——朗松他那本《爱情随笔》就比塞囊古尔那本好,他继承了卡巴尼斯于巴黎学派的...
作品目录瑞普·凡·温克尔鬼新郎睡谷的传说大块头先生闹鬼的屋子掘金者鬼门关海盗基德魔鬼和汤姆·华克尔渥尔弗尔特·魏伯尔或黄
千年繁华-京都的街巷人生 本书特色 处处透露出千年古都的繁华光景,句句洋溢着美好温暖回忆…… 这是京都人的心灵映像,如黑糖和果子般甘甜, 亦如京都御所外东山的悠...
中国文化入门读本:徐霞客-游记 本书特色 本书是明代地理著作《徐霞客游记》的选注本,共选注20篇。《徐霞客游记》原著卷帙浩荡,本书选取的篇目以徐霞客早期的名山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