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古代“忆语体”文学的开山之作。作者冒襄深情追忆亡妾董小宛,截取生活片段细细道来,有风花雪月的浪漫 ,也有国破家亡的颠沛流离,情深意切,感人至深。
冒襄小宛的爱情里,有刻骨铭心的相伴相随,也有落花流水的时光散漫,更有他们一起读的书、选的诗、临的帖、做的笔记、收集的古玩字画、品的茶、焚的香、插的花、赏的月、尝的美食……不避琐屑,细细道来。隔着三百多年的时光,字里行间的芬芳与馥郁、清冽与甜美,仍然扑面而来。
全书包括译者的前言导读、今译、原文&注解、译者的后记评述,并在附录里补充了作者的《亡妾秦淮董氏小宛哀辞》和作者好友张明弼所作《冒姬董小宛传》,视角不同,文体各异。
适读人群 :文学爱好者、社会大众《影梅庵忆语》是“忆语体”文学的扛鼎之作,若你喜欢这类“自传其爱”的古言,一定要读一读这本。
本书的今译:还原作者流丽摇曳的风格,适当注解,既方便理解,亦确保文气流畅。
本书的原文:以道光世楷堂藏版《昭代丛书》本为底本,参考近现代近十种版本重新点校;注释细致入微,相关人物、事件、典故、诗词、器物、风俗娓娓道来;解读直面人心,催人泪下……
前言
我们的文学史上有这么一类作品,出现较晚,数量有限,似乎不大上得台面,作者中也没有什么大家……却又很受欢迎,流传颇广,甚至可以说,它们得到的关注、欣赏和追捧,其实是超出了作品本身的水准程度的。
这一类,被称之为“忆语体”,代表作是大家熟悉的《浮生六记》,而开山之作,就是这本《影梅庵忆语》。
关于“忆语体”,我觉得《影梅庵忆语》里的一句话可以概括“自传其爱”。
仅仅是“传”,并不特别,中国古代“为人作传”之风不要太盛,且不提史书的正统便是纪传体,但凡有个把知书识字的亲朋,生前死后,谁还没有几篇传呢。
就比如《影梅庵忆语》的作者冒襄,翻开他的文集,为师友、长辈、父母、妻女甚至侍妾,写的传记不要太多,但只有这一篇《影梅庵忆语》被归入了“忆语体”。
所以关键还是在于“自传其爱”。不是世俗礼法、人情往来之作,也不是简单记录人物生平,而是以“私人”的方式留下的“私生活纪录”。它很琐碎,都是一些在正规传记中无法放置的日常琐事;它很浅薄,似乎只是逞着性子写,根本不考虑文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它也很自我,仿佛整个世界只围绕着自我与所爱,于世风时局天下家国全不在意……但所有这些,也正是“忆语体”的珍贵之处。
我们的文学史上缺少这样的故事:由当事人亲手书写,仅限于*亲密的人和事,记录下亲身的经历,只为了留住一点点回忆,一些些往事,往事和回忆中点滴的酸甜苦辣、看似微不足道的爱恨嗔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忆语体”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难得的“私文学”,而我更愿意将之称为“心灵的小史诗”。
正如我们这本《影梅庵忆语》,褪去传说和演绎赋予两个主角的光芒,撇开时代背景下的家国兴亡之叹,它不过就是一段简单的、世俗的,温暖而感伤的,关于爱和成长的故事:一个人如何遇到所爱,如何与所爱之人相守,又是如何*终失去了她,并在这样的过程中,通过所爱之人,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真正懂得了爱的意义与价值,进而感悟到人生的无常与无常中的圆满,此恨绵绵,却又了无遗憾。
这样的“心灵史诗”,似乎只属于作者个人,但对每一个读者而言,却又自有其意义和价值。
我们每一个人,无论多么平凡,多么微不足道,如果将生命中真实的一段,以如此坦诚而“私人”的方式,娓娓道来,都会是一部心灵的史诗。
而这样的故事,应该,也注定有着长久的生命力,纵使时光流逝,故事里的人早就离去,他们所属的时代也已结束……但故事却永远让人为之动容,为之若有所思,若有所感。
正如一位不知名的诗人的诗句——
那些细小的花朵
散发着永远的芬芳 接下来,我来简单地说这本书的“构成”,以及我个人对今天的我们,如何欣赏解读此类古籍的一点小想法。 首先,是我所作的“今译”,即将相对古奥(——其实也没有那么古奥,明清的文言文已经相当“白话”了)的原文,“翻译”成白话。
我一直觉得,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翻译,也应该尽力遵守“信、达、雅”,而不是像做功课一样逐字逐句精准全面的译出。
很多时候,明明是那么美,那么气韵流畅、和谐悦耳,那么生动而鲜明的“文言”,译成白话之后,不知怎么就显得呆板而笨重,反而比原文更佶屈聱牙,不能卒读。甚至因此形成了某种“古文翻译体”,在网上成为调侃对象。
究其原因,还是没有将之真正视为“翻译”。
真正的翻译,在准确传达原文意思的同时,还应该做适当的调整、裁剪、润色和补充,以期传达出原文的风格、韵味、节奏与美感。甚至为此在有些地方和原文“对不上”,也没有关系。
所以,我在作“今译”的时候,极力模仿原作者流丽摇曳甚至略微有些做作的风格,而没有做到逐字逐句准确译出,还请读者诸君见谅。
同时,为了文气流畅,在“译文”中,我尽可能地减少注解,只保留比较关键重要的,会影响到对文章理解的少部分,而且尽量做到精简,仍然是希望呈现到读者眼前的,是完整的文字,带给读者顺畅的阅读感——当然,顺畅之余,如果竟还能有些愉悦和享受,那我就真是喜出望外,幸甚至哉了。 相应的,在随后的“原文”部分,我就不厌其烦地详加注解了。
我始终觉得,所有的今译、改写,其实都不过是某种“做罐头”和“剥坚果”的工作。
那些流传至今的辞章,都曾经是**鲜活“美味”的作品,只是时光流逝,曾经的明白晓畅变成了艰涩难懂,曾经的不言而喻变成了不知所云……这种时候,就需要有人来对其进行一些“加工”,就好像是把往昔的甜美果实做成罐头,以免它显得像是被岁月风干了水分和味道,或者是敲开对今天的人来说已经成为理解障碍的“外壳”,使大家能比较容易地尝到内核的“果仁”。
当然,除非是真正的大家操刀,否则这样处理加工过的文字,肯定会流失大部分的风味。因此,我总希望,读者朋友们在尝过“罐头”之后,若是觉得还对味儿,甚至有几分可口,顶好能顺藤摸瓜地去看原文。大多数时候,那是强化了许多的“对味”和“可口”。——而若是能真有读者,看了我的“今译”,进而对原文产生兴趣,那我就真是太荣幸喜悦了。
至于注解工作,不用说,中国自古于文学一道,就将之视为重中之重。所以我不敢不遵循古礼,在做注解的时候,战战兢兢、不厌其烦,不仅是生僻的字词,古今不同的语义,包括那些山川地理、历史人文的掌故,只要是文中出现的,都尽量详细解释,文中的引用,也尽量附上被引用的原文全篇,以及相关的前因后果……有时也许会有太累赘啰嗦的嫌疑,但我总觉得,这样的功夫,能多下一点就尽量多下一点。只是或许会对读者造成阅读上的影响,也只能在这里预先道歉了。 而且冒襄行文颇喜欢用梗(有时候甚至用得不太妥当),真的一处没有解释到,就有可能造成误解。
而且,因为是一篇“私文学”,所以难免涉及到一些“私人关系”,文中出现了大量的人名,对他们的生平不作解释,也不会影响阅读,只要知道“这是个朋友”“这也是个朋友”“这是个好朋友”就行了。
但是,如果对这些人物的生平有进一步的了解,再对照文中他们出镜的瞬间,会特别有感触,从而增加阅读的质感和厚度。
比如文中出现一位“黎美周”,冒襄写到他和小宛收藏的生黄香,黎美周作为广东人,看了都不认识,惊叹好可爱。
这是一个非常小的细节,黎的表现也很可爱,感觉是个有点憨憨的热心朋友。但如果我们了解到,他不仅是个画家、才子,曾经在一次明末著名的诗会上夺魁,风光一时,明末之后,他还亲自披甲上阵,带兵死守赣州,一直打到巷战,身中数箭,与其弟一同殉国。
这时,再回头看小冒香他炫耀自己收藏的名香,他“讶为何物,何从得如此精妙?(哇塞!呢啲系咩?乜咁可爱?)”,就更加可爱,也更加让人感慨了。
所以,对于出现的人物,只要能够,我都尽量简单讲一讲他们的生平经历,既是为读者增加阅读的质感,也是为了让这些曾经鲜活而丰富的生命,更为人所知一点。 *后,和所有的“忆语体”一样,《影梅庵忆语》截取的是生活中的片段,虽然小宛的生命定格于文末,但冒襄的人生还在继续,小宛去世后,他又活了四十二年,整整半生。
所以在原文之后,我又根据《冒辟疆全集》和《冒巢民先生年谱》,将他之后的人生,简单地勾勒一番,以飨读者。
这就好比是一部精彩的电影,结束之后,被打动的观众,总希望知道仍幸存的主角,在故事结束之后,又经历了什么。所以才会有简单的字幕交代后来的事儿。——当然,似乎可以说这有点俗,故事结束了,一切定格于作者所选定的*后一个画面不好吗?但我承认,我自己就是一个有点俗的读者,也就不避庸俗,附上一小段尾声了。 *后,看完所有这些,或许还有读者仍有兴趣与余力,意犹未尽。而恰好这篇《影梅庵忆语》之外,还有冒襄追忆董小宛所作的《亡妾秦淮董氏小宛哀辞》,和他的朋友张明弼所作《冒姬董小宛传》,视角不同,文体各异,可以对照着看一看。
同时,因为所述事件内容大致相当,所以我就不再做过多的解释评注,只是原文附上,供有兴趣和余力读者朋友进一步“钻研”了。 以上,便是我对《影梅庵忆语》作今译、评注和相关资料编辑的思路,和自己的一些小想法、小观点了。
总之,我虽不才,一部《影梅庵忆语》,却真的是一篇难得的至性至情之作,值得读者诸君,将生命中的若干时辰,放置其中。
谢谢。
半枝半影
2019年11月于北京
前言 \ 3 /
影梅庵忆语·今译
序
一、纪遇
二、纪游
三、纪静敏
四、纪恭俭
五、纪诗史书画
六、纪茗香花月
七、纪饮食
八、纪同难
九、纪侍药
十、纪谶 \
尾声
《影梅庵忆语》人物谱系关系图
影梅庵忆语·原文 & 注解
序
一、纪遇
二、纪遊
三、纪静敏
四、纪恭俭
五、纪诗史书画
六、纪茗香花月
七、纪饮食
八、纪同难
九、纪侍药
十、纪谶
后记 围观三百年前那段“不完美爱情”
附录 亡妾秦淮董氏小宛哀辞(有序跋)
冒姬董小宛传
前言 我们的文学史上有这么一类作品,出现较晚,数量有限,似乎不大上得台面,作者中也没有什么大家……却又很受欢迎,流传颇广,甚至可以说,它们得到的关注、欣赏和追捧,其实是超出了作品本身的水准程度的。 这一类,被称之为“忆语体”,代表作是大家熟悉的《浮生六记》,而开山之作,就是这本《影梅庵忆语》。 关于“忆语体”,我觉得《影梅庵忆语》里的一句话可以概括“自传其爱”。 仅仅是“传”,并不特别,中国古代“为人作传”之风不要太盛,且不提史书的正统便是纪传体,但凡有个把知书识字的亲朋,生前死后,谁还没有几篇传呢。 就比如《影梅庵忆语》的作者冒襄,翻开他的文集,为师友、长辈、父母、妻女甚至侍妾,写的传记不要太多,但只有这一篇《影梅庵忆语》被归入了“忆语体”。 所以关键还是在于“自传其爱”。不是世俗礼法、人情往来之作,也不是简单记录人物生平,而是以“私人”的方式留下的“私生活纪录”。它很琐碎,都是一些在正规传记中无法放置的日常琐事;它很浅薄,似乎只是逞着性子写,根本不考虑文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它也很自我,仿佛整个世界只围绕着自我与所爱,于世风时局天下家国全不在意……但所有这些,也正是“忆语体”的珍贵之处。 我们的文学史上缺少这样的故事:由当事人亲手书写,仅限于*亲密的人和事,记录下亲身的经历,只为了留住一点点回忆,一些些往事,往事和回忆中点滴的酸甜苦辣、看似微不足道的爱恨嗔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忆语体”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难得的“私文学”,而我更愿意将之称为“心灵的小史诗”。 正如我们这本《影梅庵忆语》,褪去传说和演绎赋予两个主角的光芒,撇开时代背景下的家国兴亡之叹,它不过就是一段简单的、世俗的,温暖而感伤的,关于爱和成长的故事:一个人如何遇到所爱,如何与所爱之人相守,又是如何*终失去了她,并在这样的过程中,通过所爱之人,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真正懂得了爱的意义与价值,进而感悟到人生的无常与无常中的圆满,此恨绵绵,却又了无遗憾。 这样的“心灵史诗”,似乎只属于作者个人,但对每一个读者而言,却又自有其意义和价值。 我们每一个人,无论多么平凡,多么微不足道,如果将生命中真实的一段,以如此坦诚而“私人”的方式,娓娓道来,都会是一部心灵的史诗。 而这样的故事,应该,也注定有着长久的生命力,纵使时光流逝,故事里的人早就离去,他们所属的时代也已结束……但故事却永远让人为之动容,为之若有所思,若有所感。 正如一位不知名的诗人的诗句—— 那些细小的花朵 散发着永远的芬芳 接下来,我来简单地说这本书的“构成”,以及我个人对今天的我们,如何欣赏解读此类古籍的一点小想法。 首先,是我所作的“今译”,即将相对古奥(——其实也没有那么古奥,明清的文言文已经相当“白话”了)的原文,“翻译”成白话。 我一直觉得,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翻译,也应该尽力遵守“信、达、雅”,而不是像做功课一样逐字逐句精准全面的译出。 很多时候,明明是那么美,那么气韵流畅、和谐悦耳,那么生动而鲜明的“文言”,译成白话之后,不知怎么就显得呆板而笨重,反而比原文更佶屈聱牙,不能卒读。甚至因此形成了某种“古文翻译体”,在网上成为调侃对象。 究其原因,还是没有将之真正视为“翻译”。 真正的翻译,在准确传达原文意思的同时,还应该做适当的调整、裁剪、润色和补充,以期传达出原文的风格、韵味、节奏与美感。甚至为此在有些地方和原文“对不上”,也没有关系。 所以,我在作“今译”的时候,极力模仿原作者流丽摇曳甚至略微有些做作的风格,而没有做到逐字逐句准确译出,还请读者诸君见谅。 同时,为了文气流畅,在“译文”中,我尽可能地减少注解,只保留比较关键重要的,会影响到对文章理解的少部分,而且尽量做到精简,仍然是希望呈现到读者眼前的,是完整的文字,带给读者顺畅的阅读感——当然,顺畅之余,如果竟还能有些愉悦和享受,那我就真是喜出望外,幸甚至哉了。 相应的,在随后的“原文”部分,我就不厌其烦地详加注解了。 我始终觉得,所有的今译、改写,其实都不过是某种“做罐头”和“剥坚果”的工作。 那些流传至今的辞章,都曾经是**鲜活“美味”的作品,只是时光流逝,曾经的明白晓畅变成了艰涩难懂,曾经的不言而喻变成了不知所云……这种时候,就需要有人来对其进行一些“加工”,就好像是把往昔的甜美果实做成罐头,以免它显得像是被岁月风干了水分和味道,或者是敲开对今天的人来说已经成为理解障碍的“外壳”,使大家能比较容易地尝到内核的“果仁”。 当然,除非是真正的大家操刀,否则这样处理加工过的文字,肯定会流失大部分的风味。因此,我总希望,读者朋友们在尝过“罐头”之后,若是觉得还对味儿,甚至有几分可口,顶好能顺藤摸瓜地去看原文。大多数时候,那是强化了许多的“对味”和“可口”。——而若是能真有读者,看了我的“今译”,进而对原文产生兴趣,那我就真是太荣幸喜悦了。 至于注解工作,不用说,中国自古于文学一道,就将之视为重中之重。所以我不敢不遵循古礼,在做注解的时候,战战兢兢、不厌其烦,不仅是生僻的字词,古今不同的语义,包括那些山川地理、历史人文的掌故,只要是文中出现的,都尽量详细解释,文中的引用,也尽量附上被引用的原文全篇,以及相关的前因后果……有时也许会有太累赘啰嗦的嫌疑,但我总觉得,这样的功夫,能多下一点就尽量多下一点。只是或许会对读者造成阅读上的影响,也只能在这里预先道歉了。 而且冒襄行文颇喜欢用梗(有时候甚至用得不太妥当),真的一处没有解释到,就有可能造成误解。 而且,因为是一篇“私文学”,所以难免涉及到一些“私人关系”,文中出现了大量的人名,对他们的生平不作解释,也不会影响阅读,只要知道“这是个朋友”“这也是个朋友”“这是个好朋友”就行了。 但是,如果对这些人物的生平有进一步的了解,再对照文中他们出镜的瞬间,会特别有感触,从而增加阅读的质感和厚度。 比如文中出现一位“黎美周”,冒襄写到他和小宛收藏的生黄香,黎美周作为广东人,看了都不认识,惊叹好可爱。 这是一个非常小的细节,黎的表现也很可爱,感觉是个有点憨憨的热心朋友。但如果我们了解到,他不仅是个画家、才子,曾经在一次明末著名的诗会上夺魁,风光一时,明末之后,他还亲自披甲上阵,带兵死守赣州,一直打到巷战,身中数箭,与其弟一同殉国。 这时,再回头看小冒香他炫耀自己收藏的名香,他“讶为何物,何从得如此精妙?(哇塞!呢啲系咩?乜咁可爱?)”,就更加可爱,也更加让人感慨了。 所以,对于出现的人物,只要能够,我都尽量简单讲一讲他们的生平经历,既是为读者增加阅读的质感,也是为了让这些曾经鲜活而丰富的生命,更为人所知一点。 *后,和所有的“忆语体”一样,《影梅庵忆语》截取的是生活中的片段,虽然小宛的生命定格于文末,但冒襄的人生还在继续,小宛去世后,他又活了四十二年,整整半生。 所以在原文之后,我又根据《冒辟疆全集》和《冒巢民先生年谱》,将他之后的人生,简单地勾勒一番,以飨读者。 这就好比是一部精彩的电影,结束之后,被打动的观众,总希望知道仍幸存的主角,在故事结束之后,又经历了什么。所以才会有简单的字幕交代后来的事儿。——当然,似乎可以说这有点俗,故事结束了,一切定格于作者所选定的*后一个画面不好吗?但我承认,我自己就是一个有点俗的读者,也就不避庸俗,附上一小段尾声了。 *后,看完所有这些,或许还有读者仍有兴趣与余力,意犹未尽。而恰好这篇《影梅庵忆语》之外,还有冒襄追忆董小宛所作的《亡妾秦淮董氏小宛哀辞》,和他的朋友张明弼所作《冒姬董小宛传》,视角不同,文体各异,可以对照着看一看。 同时,因为所述事件内容大致相当,所以我就不再做过多的解释评注,只是原文附上,供有兴趣和余力读者朋友进一步“钻研”了。 以上,便是我对《影梅庵忆语》作今译、评注和相关资料编辑的思路,和自己的一些小想法、小观点了。 总之,我虽不才,一部《影梅庵忆语》,却真的是一篇难得的至性至情之作,值得读者诸君,将生命中的若干时辰,放置其中。 谢谢。 半枝半影 2019年11月于北京
作者:冒襄(1611—1693)
字辟疆,号巢民,一号朴庵,又号朴斋,江苏如皋人,明末清初才子名士,与陈贞慧(定生)、方以智(密之)、侯朝宗(方域)并称“明末四公子”,风骨铮铮,著作等身。著有《朴巢诗文集》《水绘园诗文集》《寒碧孤吟》《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等。
他和秦淮名妓董白(小宛)的爱情故事亦是缠绵悱恻。董小宛去世后,冒襄写下《影梅庵忆语》,追忆二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开启了中国文学史上“自传其爱”的“忆语体”文学之先河,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浪漫动人的一笔。 译注者:半枝半影
一直坚守着老式“书斋”风格的写作者,安守文字世界的平和寂静,只为性灵所至而书写,安静写作,安静翻译,安静推荐解读自己喜欢的作品与作者。
“与世书”系列的古文今译,追求译文的气韵与美感,力图“神似”原作风格;注释细致入微,对每一人物、事件、典故、诗词、器物、风俗皆不避琐屑,娓娓道来;通过扎实的考证补充原文的空白之处;相关解读分析,力求直面人心、洞察世情,深刻又宽容、温暖而犀利;致力于在古文今译一事上用心至性,打磨佳作。
已出版《风言风语——青春者诗经笔记》《浮生六记(今译)》《与茶说》等作品。
《谎言守护人》内容简介:有轨电车首次在布拉格街头开动、马戏团的公主飘浮在半空、第三帝国中心的舞台熠熠生辉,对男孩莫舍来说,
《拖延心理学》内容简介:你是不是经常在日常积极向上和日常丧之间摇摆? 你是不是经常等到deadline到来前才发现自己还什么都没做?
顾城作品-精华本 本书特色 《顾城作品精华本》是“名家名作精华本”书系之一,收录了当代诗人顾城的部分经典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诗论和文摘。顾城一生以诗为生命,以生...
2013年中国散文诗精选 本书特色 《2013年中国散文诗精选》为散文诗精选集。精选2013年中国优秀文学刊物上发表过的文笔优美、意境深远的散文诗,集结成集,收...
刘心武--四颗树 本书特色 著名作家刘心武,首次集中展示包括“揭密红楼”在内的四棵树小说树、随笔树、建筑评论树、红学树。一个民族,她那世代不灭的灵魂,以各种形式...
东京记 本书特色 田川,北京人,成长于宣武门。纪录片工作者,曾制作《回望梁启超》、《将军一去》、《满江红——抗战珍稀影像全记录》等纪录片。香港《明报周刊》专栏作...
陈忠实,男,汉族,1942年8月出生,陕西西安人,1966年2月入党,1962年9月参加工作,高中学历,文学创作一级。曾任中国作协第五届全委会委员,陕西省作协主...
寻访津浦线 内容简介 百年津浦,几多沧桑。沿途摇曳多姿的老车站、老厂房、老水塔、老水井,向你传递往日的讯息;设计者的匠心,筑路者的艰辛,兵事匪事轶事,风花雪月,...
小书馆:东坡小品 本书特色 明代袁宏道说:东坡之可爱者,多其小文小说,使尽去之,岂复有坡公哉!了解苏东坡,不能不读他的小品《小书馆》系列丛书,主要收入近代以来绝...
秋笳馀韵 内容简介 本书所收录的清代张廷济等撰的《秋笳馀韵》是有关清初著名诗人吴兆骞的诗文集,外十八种著作对黑龙江的历史文化进行了介绍。秋笳馀韵 目录 秋笳馀韵...
精彩摘录他先前怕孩子們比孩子們見老子還怕,總是低聲下气的。近來可也兩樣了,能說能鬧,我們的大良們也很喜歡和他玩。………—
王水照,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名誉会长。主要代表作有《苏轼选集》《唐宋文学论集》《苏轼论稿》《苏轼研究...
《积极的偏见:成功者的思维习惯》内容简介:你理解世界的速度,可以大于世界变化的速度。本书以有趣的故事开启积极心理学在日常生
人间寂寞,才是清福 本书特色《人间寂寞,才是清福》收录了梁实秋的杂文中的精品,包括《骂人的艺术》《中国语文的三个阶段》《流行的谬论》等。他的杂文以犀利的文笔评判...
三苏文 本书特色《民国国学文库》丛书原名《学生国学文库》,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商务印书馆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之子系,为突显其时代印记现易名为《民国国学文库》,...
作品目录1.巴金作品总目 无政府主义与实际问题》(理论,与他人合著),1927,上海民钟社 《灭亡》(中篇小说),1929,开明书局
《Cinema 4D实战案例教材》内容简介:本书是Cinema 4D的实战案例教材,使用Cinema 4D并结合Octane Render制作拟真案例,进一步引...
《开元盛世(修订版)》内容简介:本书为《唐史并不如烟》系列的第四部,主要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的时代——开元盛世前后的重大历史事
江村故事 本书特色 费孝通先生如今已九十高龄,垂垂老矣,但仍然活跃于学术领域。自他初访江村至今,漫漫近七十年已如流水般逝去,然而这难忘岁月的一切,都“未尝往也”...
婉约词·豪放词 本书特色 《婉约词·豪放词(白话插图)》由著名古典文献和文学研究专家傅璇琮教授作序特别推荐。国学经典沧海一粟,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全方位白话精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