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湘,考古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先后被聘为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研究员。主编、主撰各类著作一百多种,主要有《史前中国的艺术浪潮:庙底沟文化彩陶研究》《中国史前考古论集》《半窗意象》《往古的滋味:中国饮食的历史与文化》《善自约束:古代带钩与带扣》《大仰韶:黄土高原的文化根脉》《南藩海昏侯》等。
王仁湘,考古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先后被聘为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研究员。主编、主撰各类著作一百多种,主要有《史前中国的艺术浪潮:庙底沟文化彩陶研究》《中国史前考古论集》《半窗意象》《往古的滋味:中国饮食的历史与文化》《善自约束:古代带钩与带扣》《大仰韶:黄土高原的文化根脉》《南藩海昏侯》等。
原始农业的垦殖方式经历了由火耕发展到锄耕的过程,锄耕大约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稍晚阶段,在中国至迟出现在距今八千年前。这时的农耕活动已有较大规模,已培育出了比较好的栽培物种,收获量也大体可以满足生活需要,并且有了一定的粮食储备。据现有考古资料研究,中国原始农业的出现大约是在距今近万年前,最早种植成功的谷物主要是粟、黍和水稻。在气候温暖湿润的南方地区,发现了许多史前稻作遗存,最早的已有九千年以上的历史。在距今七千年前后,长江流域的水稻栽培已比较普遍,并且已培育成功粳、籼两个品种。这些发现证实中国南方是稻谷的原产地之一,国外发现的稻作遗存最早的距今仅六千年上下。在黄河流域的广大干旱地区,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了栽培粟的遗存,年代也超过九千年,是世界上所见最早的栽培粟的遗存,表明北方是粟的原产地。在北方,与粟同样古老的栽培作物还有黍,种植规模及产量可能没有粟那样大。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栽培谷物还有小麦和高粱。过去的研究认为,小麦最早是在西亚培植成功的,传入中国的时间是西汉初年;高粱则是赤道非洲的作物,晚到公元3一4世纪才传入中国。可是中国西部的新石器遗址却同时发现过小麦和高粱遗存,年代不晚于距今五千年。最新的估计是,中国小麦最早有可能是在西部高原驯化成功的,至迟在五千年前便引种到了黄河流域,只是种植不很普遍。黄河流域植麦早而又不普遍,主要可能是受到食用方式的限制。中国自古有粒食的传统,麦子粒食口感不佳,赶不上小米,所以人们以粟为主要农作物。而高粱在中国也是独立起源的,起源地是干旱的黄土高原,与非洲高粱没有什么关系。中国古代将栽培谷物统称为“五谷”或“百谷”,主要包括谷(粟)、黍、麦、菽(豆入麻、稻等,除麦和麻以外,都有七千年以上的栽培史。原始农业的发生和发展,使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有了根本改变,变索取为创造,变山林湖海养育为黄土大河养育,饮食生活有了全新的内...
——引自章节:第一章饮食与中国远古文化
有了火以后,熟食的比重逐渐增加,火熟的方式也由简单向复杂演进,烹饪技艺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最初的熟食,也就是最原始的烹饪方式,那是最简单不过的了。既无炉灶,也无锅碗,陶器尚未发明,这时的烹饪方式主要还是烧烤,将食物在火中直接烤熟,这方法流传使用到现代,仍可制出美味佳肴。后来还进一步发明了“炮”法,是用黏泥包住食物后隔火烤熟,这方法现代也还在使用。不论烤法或炮法,都不会使人类产生制作釜灶的动机。当石板石块被用作烹饪辅材以后,这种契机就出现了。例如古今所见的“石板烧”,起源一定很早,早在陶器发明之前。现代一些少数民族仍有用石板烙饼的,这是远古遗风。还有些民族有用烧热的石块烫熟食物的历史,或以兽皮为锅烹煮食物。这些无陶烹饪法,在世界上许多晚进民族中都有例证,可以肯定是人类早期烹任采用的比较普遍的方式,原始的美味大餐正是通过这些原始的方法烹成的。陶釜、铜鼎、铁锅,是后来常见的炊具。最早出现的陶釜,当是受了这类原始烹法的启示而造出来的,铜鼎和铁锅的铸造也一脉相承。陶釜之前有“皮釜”,还可能有“竹釜”,盛产竹子的南方地区,截竹盛水米等,煨在炭火中,同样能做出香美的馔品,这便是古代文人所说的竹釜,现代仍在沿用,别具风味。原始烹法像这样的例子,可能还有不少。也就是说,专用炊具发明之前,比较标准的烹饪早已开始,不要以为陶器出现之后,人类才进入准烹饪时代。将烹任时代的开端,追溯到陶器发明之前,也不能抹杀陶器的发明给人类饮食生活带来的深刻变化。我以为,陶器的发明,应当是绿色革命的一个重要的副产品。谷物种植成为人类主要的食物获得手段,饮食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谷物成为主要食物,但是如何食用,成了一大难题。谷物一般不宜于生食,起初大概是将谷粒放在热石板上烤熟,或放在竹筒中烹熟,类似方法可能沿用了许多世纪。这样的早期烹法,也见于古人的论述,如《礼记·礼运》郑玄注说...
——引自章节:二、悠久的火食传统
神的策略:失落的上帝之城 本书特色 古老的遗迹里究竟蕴含了怎样的过去?神话传说里又有多少真实?这一切是神的策略,还是别有洞天?和欧洲*富盛名的神秘文化研究者丹尼...
中古汉语语法史研究 内容简介 《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研究丛书(第2辑):中古汉语语法史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六度集经》中的副词“都”、《佛本行集经》中的“许...
老照片 珍藏版(1-4) 本书特色 《老照片》提供给读者的,除了已逝的生活,已逝的场景,还有各种各样的视角。一张照片,一段往事,虽然叙说的只是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
心灵与境界 本书特色 张岱年是中国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张先生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研究,有极高的造诣和广泛的建树。他又是一位诲人不倦的导师,桃李满天下。张岱年的学...
想象都市 本书特色 陈平原新著四种—— 《想象都市》,定价:55元 《记忆北京》,定价:49元 《当年游侠人》[增订版],定价:55元 《学者的人间情怀》,定价...
松田行正,日本著名的藝術指導/平面與書籍裝幀設計師。 1948年生,中央大學法學部畢業,1985年起主持牛若丸出版社。他為牛若丸出版品擔任設計工作,也經手自己著...
2016汉字之美日历(精) 本书特色 《汉字之美日历2016》 32开精装★ 通篇编写方法将汉字之美的范畴扩展到承载汉字的所有物什,而不仅仅局限于碑帖、金石等,...
赵文锴,知名财经作家,与众不同的经济问题思考者。多年来,他一直从事宏观经济研究工作,曾任北京世纪鸿蒙管理顾问公司总经理、首席咨询顾问,多家研究院所特约研究员,证...
话语体系与文化形象:“第三极文化”论丛 本书特色 本书为我校艺术学院每年出版论丛的2015年版,资助额度已由3万元提高至4万元。黄会林教授提出了“第三极文化”的...
封面民国 本书特色 《封面民国》以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时间为顺序,描写了九大民国政要:吴佩孚、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汪精卫、陈诚、宋美龄、宋子文、陈立夫...
精彩摘录——比朕,更优秀的部下们……——朕名叫做、梅路艾姆。——朕之前,一无所知,什么才是最珍贵的……——引自章节:Vol.29No.317——你若赢了,想要什...
梦境调查报告/新视野人文丛书 本书特色 你梦到:需要重考一门早已通过的考试,匆匆忙忙去赶火车却没有赶上,路上遇见一些早已过世的人……梦大多在你醒来前才浮现,留下...
罗摩衍那的故事-(百年畅销版07)(全彩插图珍藏本) 本书特色 购买紫图任何图书,可加买:《李居明虎年运程》或:《神之雫1》任一本,即可抽奖赢大礼!推荐购买::...
民族文化经典故事丛书:普米族 内容简介 《民族文化经典故事丛书:普米族》以普米族的历史文化发展为主线,有机融汇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故事艺术,图文并茂,生动形象,融思...
中国的礼制 内容简介 自古以来,中国就被誉为“礼仪之邦”,中国人民也以谦逊友善、彬彬有记的风貌著称于世。礼起源于原始社会,原是祭神时的一种习俗。周代形成比较完备...
婚姻是什么:文化名家笔下的婚恋观 本书特色 《终身大事》;《谈青年与恋爱结婚》;《我对于恋爱的主张》;《夫妇公约》;《假如你想结婚的话》;《无谓的界线》;《男人...
文化权力的终结与福柯对话:与当代学术大师对话丛书 内容简介 本书重视的福柯思想的细节,甚至某 些福柯所讲述的历史细节也不放过。这也正是编者们的一个意图即将福柯还...
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北各民族在行动) 内容简介 在人类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各民族所创造的丰厚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沉积着各族群...
礼记我读(耄耋学人读经心得) 内容简介 礼记,是书名,其所叙皆记礼敬之事。然而礼者何?所以事神致福也。诗书易礼皆训礼者履也,是祭祀天神地社人鬼,该当正心诚意,斋...
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内容简介 本书是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组织撰写的一部多学科融合的学术著作。实现文明史既是人类的创造史,也是人类的演进史这一观点,将物质文明、政治文...